簡明:楊氏播州700年建政史

簡明:楊氏播州700年建政史

(播州地域/來自網絡)

“安史之亂”(775年-763年)後,唐朝由盛而衰,以“勤王”圍剿安祿山、史思明及其子裔起家的各路軍閥,紛紛搖身一變,成為“節度使”,即事實上世襲的各類割據勢力。儘管如此,大唐聲威依舊,仍然得以號令天下。

在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設立的播州府(府治在今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系漢代以來西南夷聚居之地,雖早已是中央直轄疆域,但因地處大西南交通要道,且物產豐阜、民風彪悍,遂為大西南各路豪傑覬覦之地。

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播州“土酋叛”,唐將羅榮(唐“北京”,即今山西太原人)受命率軍平叛獲勝。

不到100年之後的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以今雲南省以及緬甸、老撾北方部分地區為轄區的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南詔國,看到中央政府對邊陲地區控制力逐漸下降,以為有機可乘,便派軍北上攻佔播州,大有繼續圖謀中原之勢。

唐懿宗鹹通十四年(873年),大唐安南都護收復被南詔國侵佔的播州。

誰想十餘年後,南詔國卻再次興兵北上攻佔了播州。

播州一失,則巴渝門戶洞開,若巴渝再有差池,則唐都長安直接會面對來自西南方向的威脅。

唐廷不敢怠慢,立即著手準備收復播州。

我們知道,唐朝創始人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於李氏大唐而言,自古被稱作“龍城”的太原是李唐政權不折不扣的“龍興之地”。加之太原扼守黃河東部,是防範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極其重要的軍事要塞,春秋戰國以來向為北方和中原地區的大都會,文化繁盛,人傑輩出,有唐一代,太原和山西籍的將領、丞相比比皆是(如薛仁貴、裴氏家族等等)

於是,繼太原人羅榮被唐廷平息播州土酋叛亂100餘年後,又一位太原驍將楊端歷史地出現在播州。

楊端積極響應唐廷號令,帶領舅家謝氏以及令狐氏、趙氏、成氏、梁氏等七個姓氏家族青壯男子,統帥從山西等地募集的數千勇士遠征播州。

出身於文化氤氳之地的楊端有勇更有謀,他用兵入神,明攻婁山、暗渡赤水,加之當地百姓心向大唐,遂一舉收復被南詔國侵佔的播州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隨從出征的還有羅榮將軍的五世孫羅太汪等眾。那羅太汪自先祖羅榮克播州後,為當地土官,但南詔國進犯後,羅太汪與家人不得不倉皇逃至四川瀘州僑居避難。

此番,楊端來戰,羅太汪欣然“入夥”,為大敗南詔軍隊亦立下汗馬之功。

南詔國勢力被趕出播州後,唐廷一時也難以派出得力之人鎮守,遂命楊端在此留守。於是,從876年起,楊氏開始成為播州地區的實際統治者。

楊氏的統治,實為“國中之國”,擁有獨立的軍隊、官僚系統和十餘萬平方公里的地域,經過唐朝、五代十國、宋遼夏金元等朝代,直到明朝中晚期覆滅,歷三十主,共724年!

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明廷派出數十萬大軍,經過數年進攻,才剿滅了楊氏世襲政權,最後一位統治者楊應龍兵敗自盡。

44年後的1644年,清軍入關,明崇禎帝自盡,明朝滅亡。

太原人楊端及其子孫,在遙遠的大西南播州地區,建立長達700餘年的“獨立”政權,在中國歷史上堪稱一個奇蹟。

儘管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政權實體會有不同的解讀,但楊氏家族統治時期,播州從唐代人們心目中遙遠而“不開化”的“蠻夷之地”,迅速崛起為大西南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等均高度發達的地方,楊氏家族的確做出了巨大貢獻。

楊端和他的子孫們,用100餘年時間,不斷從中原“重金”延聘大家學者來播州教化百姓,同時改變和杜絕了過去少數族群比較落後的一些陳規陋習,同時大力引進中原先進生產工具和農作物,利用較為優勢的氣候、土壤等條件發展經濟,使得播州地區各方面面貌為之一新。

也因此,楊氏家族在播州得到百姓們的衷心擁戴,作為“外來者”,在那裡不僅能站住腳跟,而且統治700餘年,絕對有其道理。

近年來,國家和當地政府一直在加強對楊氏播州政權的研究與考古發掘工作,目前,已有包括元代等在內的楊氏統治者墓葬14處被發現。

今天,楊姓是貴州人口第一大姓。

簡明:楊氏播州700年建政史

(播州要塞關口遺址/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