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打仗就有缺糧草的問題,比如長平之戰,難道士兵不打仗就不吃飯?

血檢通


古代一打仗就有缺糧草的問題,這涉及到三方面的原因:其一、缺的是軍糧,你不能去搶百姓的糧;其二、運輸的問題,也許你國內不缺糧,但是前線缺糧,因為運不來;其三、古代生產力平低,生產的糧食數量有限,多打幾年仗就沒有糧食了。

古代每個國家都有較多的官倉用來裝糧,這些糧食就是百姓交納的稅賦。軍隊、官吏都吃官倉的糧食,百姓則吃自己家剩下的糧食。軍隊出征打仗,都是運輸的官倉的糧食去打仗,如果打一年仗,一般不會缺糧,如果打久了就會出現缺糧的事。國家的存糧雖然多,但是用處也多,打三五年仗就會導致國家存糧耗盡。這時一般向百姓徵糧,百姓一般只有一年的存糧,你徵多了百姓就會造反,因為百姓活不下去了。百姓造反的話,比前線打敗仗的危害還要嚴重。

古代的交通運輸條件差,一般都是牛車、馬車拉,一日行不了五十里;還要有軍隊護送,還要有役夫般運。千里運糧只有50%的糧食能順利運到前線,其它的都在路上被運糧的人吃了。如果在敵國境內運糧,還有可能被敵軍偷襲,所有的糧食不是被搶了就是被燒了。因此古代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是很有道理的。想要在敵國境內取得糧食是十分艱難的,一方面別人的糧倉都遠離前線且有重兵把守,另一方面別人會採用堅璧清野的策略,讓你沒有糧食可搶。

最後古代糧食的產量並不高,一畝良田產兩三百斤糧食,給國家交納十五分之一的糧食,其餘都百姓自己吃了或者賣了換錢用。古代男子打仗去了,家裡的農活就得婦女兒童來耕種,這會導致產量進一步下降,因為古代農業是一項重體力活,沒有足夠的勞力,產量是無法保障的。劉邦押送役夫去阿房宮,地裡的農活就是呂稚、劉盈、魯元公主母子在做。

戰爭中死10萬人,雖然可以少10萬人吃飯,但是也同時少10萬成年男子耕地。糧食運不到前線,少十萬人吃飯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因為缺糧的時候士兵都是減半在供應,甚至一天只吃一頓飯。不打仗雖然也要吃飯,但是有足夠的勞力去生產糧食;一旦打仗,種地的人少了,吃飯的人卻多了,這自然會導致全國缺糧。


大秦鐵鷹劍士


古代軍事後勤因為歷代兵制不同,情況不一樣。

以長平之戰為例,睡虎地秦墓竹簡記錄的秦律條文很清楚,冒領軍糧要受到罰戍二年的懲罰,也就是說秦軍的軍糧是國家供應的。

但是,什麼是軍糧?這就涉及到秦、漢的制度了,在秦律、漢律中,征戰的軍隊並不是常備的,而是臨時徵召的“卒”,由郡、縣尉統帶,組成部隊趕赴集結地,受中央政府派出的“將軍”(秦設將軍,位比九卿,無官署,戰時理論上統帶4萬人)領導。

“卒”是郡縣內滿足“已傅”(秦為身高標準,約為六尺六寸,年齡約為17虛歲,漢代為年齡標準,不更以下爵位為20虛歲)的男性,記錄於“現卒簿”和“卒更簿”中,隨時預備國家徵召,有兩個任務,一個是“興”,一個是“更戍”。

“興”卒是一個動員徵召行為,

所以,每個參軍的“卒”,都要受領“致書”,也就是徵召令,收了這個文件,就要趕赴軍營報道,如果不去,就屬於逃亡,要處以斬首的“棄市”之刑。

而去了軍營的“卒”,就是吃軍糧的了,由國家供應。

而“更戍”就是我們理解的邊防軍,但是在秦國和秦朝這個行為不是“軍人”,而是“徭戍”,也就是一種“徭”,以月為更,就是在邊境服役1個月,往返和服役期間,秦國、秦朝的法律顯示,糧食屬於自備,即自己吃自己,只有“更戍卒”中被派去執行公差任務的,才能在任務期間吃公糧,由官倉廩食。

類似的還有郡縣屯戍和咸陽的中央軍,也就是衛尉和中尉所部,都是類似的“更卒”,也是自備糧食的。

而且,秦國和秦朝在咸陽的駐軍並沒有大多數“二把刀”想象得那麼多,只有2萬人左右,

直到漢武帝時大興北軍五校和各宮衛士,長安的中央軍才達到了3萬人左右的規模。

也就是說,平時的秦國、秦朝、漢朝是沒有多少常備軍隊需要吃飯的。

東漢就完全不同了,由於取消了“更卒”制度,所以東漢的軍隊偏向職業化、世襲化,東漢在洛陽的中央軍只有小部分數千人不確定來源,可能是洛陽附近郡縣的更卒,其餘的近1萬人,都是跟隨漢光武帝劉秀起家的元從軍人後人。

這部分軍人,以及黎陽營、虎牙營、雍營等內郡常備大軍,就得靠國家供應軍糧了。

等到曹魏之後採取“世兵制”,就變成了軍人屯田,服役和戰時徵召,平時種地,也就是隻有服役和戰時需要國家供應軍糧。

這個體制,一直維持到了隋唐被府兵制代替,有所區別,府兵制下的府兵在到長安番上擔任“衛士”的路上,叫衣糧自備,當然平時還是讓你種地,到了長安番上的8萬人,則在服役期間吃公家飯。

但是,唐朝出征的軍隊叫行軍,徵召的士兵並不限於府兵,更多的是兵募,也就是平民徵召,這部分人在出徵前要把路上的口糧繳納給本地的官倉,領取食券,在去集結地的路上,憑食券在沿路的州縣官倉領取伙食。

到了集結地進入軍隊,則由軍糧供應,軍糧來自於行軍路線上的州縣官倉,不過戰爭結束後,行軍解散,回程的糧食,由國家提供。

在中唐之後,軍人成為一種職業,開始有軍餉了,平時也需要供應軍食,或者交錢開伙,故事太多,篇幅有限,就不多談了。


劉三解


恕我直言,你們回答的大部分都是狗屁,謝謝。

問題中說長平之戰,那我就以那個時期跟大傢伙嘮嘮。


長平之戰,秦趙倆國對峙三年,秦國和趙國一個是舉傾國之力攻擊,一個是舉傾國之力抵禦。但是不同的是秦國有倆個大糧倉,一個是漢中,一個是蜀中,這倆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天府之土,土地肥沃,沃野千里,在靠天吃飯的年代,這倆個地方非常搶手。

而趙國就不一樣了,趙國地處陝西東北、山西、河北中北部、內蒙古南部、河南的一些地區,這幾個地方土地貧瘠,能夠邊勞作邊養民就不錯了,平時不打仗還需要屯田養兵,一打仗青壯年大部分又都上了戰場,部隊所需的糧食可想而知,基本上都是吃老本兒,而秦國有倆個吃不盡的大糧倉,所以儘管消耗巨大,但還是可以支撐得住。



再一個糧草短缺還有的是運輸問題。


比如從蜀道往出運糧食就比較困難,道路崎嶇險峻,不能大車輛運輸,而且有的地方竟然需要人揹著糧食出去,可想而知糧草短缺那是必然的,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在開戰前幾年就開始往出運糧,才得以維持軍需。

其實說白了就倆個問題,第一生產力弱,第二交通運輸力弱。


像我一樣besos


士兵打仗時要吃飯,不打仗時自然也是要吃飯的,那有什麼不一樣嗎?打個比方哈。假如你是一位生在古代的壯士,平時在家衣食富足,但遇到敵人入侵,這時你覺得你有義務要上戰場抗敵。之後呢,你置辦了盾牌兵器,帶上些衣服糧食,然後花3天時間趕到兩百里外加入戰鬥。敵人暫時撤退了,但是問題也來了——你這走了三天又帶了這麼多東西,糧食可剩的不多啦。可敵人還沒走遠,那這要餓肚子了咋整?正好,碰上了村裡的一老鄉也來這打仗,糧食也不夠了。於是兩人一合計,你老鄉留下打仗,你回家多拿些糧食。然後,輕裝簡行,風風火火回到家,背上一袋糧食就往回趕。(請原諒我把這個“你”假設的有點兒愣)。等你回到戰場,老鄉都餓得兩眼放光了。拿出糧食一看,好嘛,也沒剩多少了——這來回六天路程,大部分都被你路上吃了啊!呵呵,別介意,我也就是打個比方。

實際上在前線吃飯和在家裡吃飯是絕對不一樣的,你的家裡就算有多的吃不完的糧食,在前線也免不了餓肚子,畢竟咱們也不能帶著家到處走。

對於農耕文明來說,最大一個弱勢就是容易被束縛在土地上。土地一年,或是說幾個月才能收穫一次,誰也不可能把沒長成的莊稼搬著走,如果離開土地太久就意味著要另謀生路了。離開自己的土地越遠,也就越難吃上飯。上升到國家層面,要餵飽一大群征戰在外的士兵,那就更加困難。

供養軍隊,最理想的情況就是由當地供給糧食,這就跟在家吃沒什麼區別,但是如果軍隊規模過大,地方承受不了,那就要從其他地方調派糧食到這裡支援。糧食在很遠的倉庫裡怎麼辦?像開頭那樣讓士兵跑去拿?那還打不打仗了?所以這時就要徵發勞役,牲畜,長途運輸糧食,而勞役,牲畜吃的糧食草料也都是要算國家的,運的糧食邊走邊吃,這都要算到糧食的運輸成本中。路上吃了兩成,那運輸成本就是剩下糧食的四分之一,吃了一半,那糧食價值就翻了一倍,吃的只剩一成了,那價值就10倍於初始。這些成本都要國家來承擔,如果國力跟不上,很難承受大軍在外長期作戰。

所以古代軍事家都有個共識,大軍出征,能快點解決就快點解決,不能速決,那就要準備充分,一次性多帶糧食,避免反覆運輸。

另一方面,如果戰事膠著,隨著雙方廝殺,按理說人的確是越來越少的。但實際往往相反,因為既然沒有分出勝負,那雙方自然而然的會加強力量擊敗敵人,結果反倒導致人越打越多,消耗越來越大。
三國演義裡不是有個曹操殺糧官的故事嗎?曹操徵袁術,開始打得不順利,結果糧食還要孫策接濟。孫策的糧食吃完了,曹操只好動了個歪腦筋:糧官你替我背下黑鍋吧。其實曹操未必養不起這麼多軍隊,只是曹操大本營在山東,袁術在江淮,離得太遠,仗拖久了,帶的糧食就會不夠吃。而袁術的治理又很差勁,當地根本搞不到糧食。如果從後方運損耗又太多,本來夠吃,等運到發現又不夠吃了。孫策在江南,他的糧食可以很方便的供給曹操,但是孫策是真的喂不飽這麼多人,於是就導致了這一悲劇。


槍騎兵Lancer0115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絕大部分古代的糧草問題,不是糧草本身,而是運輸。

在古代,只要不是朝代末期,王朝至少保證士兵吃飯還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除了邊境的少數部隊以外,大部分軍隊駐紮地區均在比較適合運輸的地區。

簡單來說,大量的糧食物資,主要通過水運、海運運輸到全國各地。

加上軍隊還可以屯田和就地購買,糧食大體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一到打仗,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作戰部隊最多隻能二到三天不吃飯,超過時間戰鬥力就大減。

只要一週不吃飯,不要敵人來打,也就自己潰散了。

而古代戰爭基本都是數萬人規模,打的還有十幾萬甚至幾十萬規模。

古代軍隊很少有副食,按照士兵一人一天至少1斤米來計算,數萬人就是數萬斤。

加上還有牲口的草料,做飯的燃料等等,就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況且,這還不是一兩天的事,大規模作戰往往持續很久。

比如官渡之戰,袁紹和曹操兩兵交鋒開始在2月,達到10月尚且不分勝負。

當時袁紹10萬人,曹操3萬人,大家算算要消耗多少糧食。

到最後,曹操只剩下幾天的存糧,差點就完蛋了。

所以,整個官渡之戰幾乎都是圍繞著糧食展開的。

在古代,如果水運還好一些,陸地運輸的成本非常高。

平原地區尚且好說,山區往往一擔糧食運過去,路上挑夫就要吃上不少。

而且糧食運輸還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牲口。有些時候,運糧大軍並不亞於作戰部隊的數量。

所以,即便是二戰中,各國作戰幾乎都是圍繞著鐵路進行的。


薩沙


其實不光是古代,哪怕是現代國家,一樣可能出現因為戰爭糧食緊缺的問題。一般來說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參戰時期軍人吃的食物標準,是要高於平時和平狀態的。


古代王朝雖然很多號稱擁兵百萬,但其實大多數都只是有軍籍而平時很少訓練主要種田為生的農民。朝廷只保留很少部分的常備軍來維持治安,臨到戰時才開始大量募兵。


打個比方說,某朝號稱兵員為100萬,但其實在和平時期,維持著常備軍體制,脫產訓練的全國只有20來萬,這樣遇到大戰時,就需要臨時募兵,擴充到50萬軍隊,這時50萬軍隊所需的糧食,可能比起和平時期成倍增加。


1592年萬曆援朝之役,當時明軍普通士兵的軍糧供應標準是每天一升五合,另外每天還有5分銀子自己用來改善伙食。一升五合就是1.5升。明代10升為一斗,10鬥為一石。


而當時一般的的生活標準是一個壯丁每年食米三石六鬥,平均每人每日食米一升,戰時口糧標準比平時高出了50%,另外還有5分銀子改善伙食,這麼一看實際需要的糧食可能數倍於和平時期。


二,戰爭一般會造成國內糧食減產,原因是劫掠和國內用於農業的勞動力和資源減少。


這一點我們就不談古代了,就連現代日本都免不了,1942年日本國內的糧食產量是1002萬噸,到1945年日本國內糧食只有645萬噸。這樣1945年日本的糧食還不到1942年的一半,所以二戰結束後,雖然日本在國外損失了數百萬人,但45年還是鬧起了饑荒。後來還是美國人運輸來大量糧食才解決了問題。


三,戰時的浪費嚴重,因為後勤技術和管理的落後


戰爭一旦開始,需要快速的將糧食大批量的進行運輸,而在現代交通工具出現前,靠人力和畜力很難做到,於是會出現巨大的浪費。


還是拿明朝萬曆援朝之戰來說,在第一次戰爭前,明朝軍隊入朝前已經設想到朝鮮人無法供應軍糧,於是早早的將足夠4萬人消費一年的軍糧,運輸到明--朝鮮邊境,發動朝鮮軍隊來轉運糧食。


但意向不到的是,由朝鮮糟糕的運輸條件導致,軍糧運輸跟不上軍隊行進的速度,明軍推進越快,越發現接受不到足夠的軍糧,數萬士兵在前方餓成難民,而成山的糧食卻堆積在100裡以外的道路上發黴-----這在戰爭中是常有的事情。


閉家鎖的紅楓


因為問題不是出在糧食的產量上,而是後勤補給上

先打個比方:

赤壁原來就住有 5 W人 突然曹操帶來了20萬大軍,加起來25W。古代生產水平有限,常態下,這5W人可能剛剛管飽,這時候忽然多了29萬人,即便死了10萬,總人口少了10萬,但依然多出10萬張嘴。再極端點,這20萬人全打光了,那在沒打光之前,這25萬人也得吃飯啊。那問題來了,這些新來的人吃什麼?

答案很明顯:將別的地方的糧食運到赤壁。

這時候問題又來了,要知道,古代是沒有高鐵的

,徵集糧草、運輸糧草這些都需要時間,基於這個時間差,如果有敵軍截斷糧道,那戰場上的軍人就只能餓肚子了。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關於運輸的問題,古代生產與運輸能力相對低下,糧草很難及時送達,也是因此,才有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就是為了避免軍隊抵達戰場,卻無糧草可用的困境。

最後說一句:

後勤補給與糧草是兩個概念,糧草只是一個單純的產量問題,而後勤補給,不光要考慮糧草數量,更重要的是保證運輸過程中的順利,其中,徵集糧草、路線選擇、沿途安保、屯糧地點的挑選,每一塊都決定著一場戰爭的成功與否。


季老撕


我來大概說一下古代打仗的後勤狀況,看看是否能解答你的疑問。

古代打仗,軍隊開往前線,然後就需要後勤糧草運輸跟上去,後勤跟不上,前線士兵就肯定要餓肚子了。那麼古代的後勤運輸是一種什麼狀態呢?簡單說就是人扛馬拉,差不多像如下圖這樣的。

或者比較近代還有這種車

可想而知,古代從後方運送糧草到前線,動輒幾百裡甚至上千裡,那是多麼困難。運送糧草的運輸隊本身就會消耗很大一部分,所以能最終運輸到前線給作戰士兵吃的糧食比例都很小。

當然也有不缺糧草的時候,比如秦趙長平之戰時,雖然戰場在趙國的長平,但是秦昭襄王動員百萬壯丁修了運河,大批軍需物資順利運抵前線,隨後居然是趙軍先糧盡而支持不住。

可見古代運河是很有效的後勤通道,秦始皇統一百越,就是靠修了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才成功的。


步步小贏


自古以來,打仗打得就是後勤。

不打仗的時候,當然也得吃糧食,但是糧食的供應、儲存、消耗,和打仗時期比可天差地別!

打一比方,不打仗的時候,軍營旁邊建一個大糧倉,足夠軍營長期消耗了。在江西吉安曾經發掘出過佔地2.5萬平方米的糧倉遺址。這樣的糧倉足以儲存數十萬擔糧食,足以供給周圍十萬軍人一年的需求。

可是打起仗來就沒這麼簡單了,除了運輸不便之外,還有就是糧道經常會被敵人截斷,比如長平之戰的時候,46萬趙軍就是因為糧道被秦軍的輕兵截斷,導致缺少糧食而崩潰的。

在戰國中期,楚國曾經派出軍隊去攻打夜郎國。秦軍知道後,也是切斷了楚國的糧道之後,迫使楚軍放棄攻打夜郎國,而去攻打更為靠南的滇國。


有時候,即便糧倉在軍營附近,碰上戰爭都會出現糧食緊缺的情況。發生在明朝,由於謙指揮的保衛戰,一開始就面臨缺糧的窘境。當時糧倉就在通州,可是在蒙古騎兵的威脅下,京師的糧食供給竟然出現問題。後來于謙命令勤王大軍進京時自行去通州取糧,才解決這以問題!

大軍遠征,漫長的補給線隨時有被截斷的可能,而糧草在運輸過程中被劫掠也是常事。前線的軍隊糧草存儲量本來就不多,所以,一旦糧草被劫,用不了幾天就會有斷炊的危險,進而影響到軍心士氣。

除此之外,敵軍也會攻打大後方的糧倉,比如官渡之戰的時候,就是因為曹操燒了袁紹的糧倉,才取得了勝利。

另外,國土境內發生戰爭的話,對於農業生產的破壞也是極大的。在南北朝時期,北方由於大規模戰亂。農田被多次摧毀,農田變成了戰場和行軍的道路,禾苗成了戰馬的飼料。結果就是戰爭過後當地失去了糧食再生產的能力,那麼轉過年來就出現了大規模的饑荒。這種饑荒,不僅會傷害到當地的百姓,也會使當地軍隊的糧食補給出現問題!

所以可見,打仗缺糧最大的原因是敵軍對己方糧草的摧毀上!


歷史風暴


其一,戰爭是一個長期行為。

比如說長平之戰,並不是早上集合士兵,中午開打,下午就收拾回家的。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戰爭,往往是經年累月的。比如說明末時期廣西狼兵去遼東,白桿兵去參加薩爾滸之戰,光走到戰場都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

試想一下如果戰爭持續三兩年,甚至不用三兩年,只有拖延過一個秋天,就可能造成整個國家的糧食無法正常收穫。因為古代可是沒有聯合收割機的,收糧食需要大量的人工去真正的“割”,而強壯的男丁都去打仗了,沒人收割糧食。



而且古代是沒有塑料布和混凝土倉庫的,一旦天時不好,糧食就被雨水澆在地裡了,想收割都收割不了。

其二,古代打仗都講究因糧於敵,也就是上敵對國家去吃飯。中國古代兵法講究食敵一鍾勝吾二十鍾,也就是吃敵人一碗飯勝過吃我自己帶的二十碗飯。

可是,敵人怎麼可能平白讓你吃他們家的大米呢?想要吃上敵人的飯,就必然導致搶掠,殺戮。然而搶掠和殺戮都會造成種地的平民百姓的死亡。戰爭越激烈,種地的人越少,大家不是去當兵就是被當兵的殺了。那就更沒糧食吃了。



其三,當兵的前線打仗,後方也需要人保障後勤送糧食啊。這些輜重部隊也需要吃飯啊!古代戰爭要動員十萬人的前線士兵,至少需要二十五萬的後勤民夫,這些民夫也沒辦法安安穩穩的在家種地,那糧食自然也收穫不了了。

所以,不是士兵們在不打仗的時候不吃飯。而是因為戰爭本身就是一種消耗與破壞,而不是生產與創造,地都沒人種了,種了糧食也沒人收,那自然糧食就不夠吃,糧草問題就嚴重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