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打仗就有缺粮草的问题,比如长平之战,难道士兵不打仗就不吃饭?

血检通


古代一打仗就有缺粮草的问题,这涉及到三方面的原因:其一、缺的是军粮,你不能去抢百姓的粮;其二、运输的问题,也许你国内不缺粮,但是前线缺粮,因为运不来;其三、古代生产力平低,生产的粮食数量有限,多打几年仗就没有粮食了。

古代每个国家都有较多的官仓用来装粮,这些粮食就是百姓交纳的税赋。军队、官吏都吃官仓的粮食,百姓则吃自己家剩下的粮食。军队出征打仗,都是运输的官仓的粮食去打仗,如果打一年仗,一般不会缺粮,如果打久了就会出现缺粮的事。国家的存粮虽然多,但是用处也多,打三五年仗就会导致国家存粮耗尽。这时一般向百姓征粮,百姓一般只有一年的存粮,你征多了百姓就会造反,因为百姓活不下去了。百姓造反的话,比前线打败仗的危害还要严重。

古代的交通运输条件差,一般都是牛车、马车拉,一日行不了五十里;还要有军队护送,还要有役夫般运。千里运粮只有50%的粮食能顺利运到前线,其它的都在路上被运粮的人吃了。如果在敌国境内运粮,还有可能被敌军偷袭,所有的粮食不是被抢了就是被烧了。因此古代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是很有道理的。想要在敌国境内取得粮食是十分艰难的,一方面别人的粮仓都远离前线且有重兵把守,另一方面别人会采用坚璧清野的策略,让你没有粮食可抢。

最后古代粮食的产量并不高,一亩良田产两三百斤粮食,给国家交纳十五分之一的粮食,其余都百姓自己吃了或者卖了换钱用。古代男子打仗去了,家里的农活就得妇女儿童来耕种,这会导致产量进一步下降,因为古代农业是一项重体力活,没有足够的劳力,产量是无法保障的。刘邦押送役夫去阿房宫,地里的农活就是吕稚、刘盈、鲁元公主母子在做。

战争中死10万人,虽然可以少10万人吃饭,但是也同时少10万成年男子耕地。粮食运不到前线,少十万人吃饭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缺粮的时候士兵都是减半在供应,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不打仗虽然也要吃饭,但是有足够的劳力去生产粮食;一旦打仗,种地的人少了,吃饭的人却多了,这自然会导致全国缺粮。


大秦铁鹰剑士


古代军事后勤因为历代兵制不同,情况不一样。

以长平之战为例,睡虎地秦墓竹简记录的秦律条文很清楚,冒领军粮要受到罚戍二年的惩罚,也就是说秦军的军粮是国家供应的。

但是,什么是军粮?这就涉及到秦、汉的制度了,在秦律、汉律中,征战的军队并不是常备的,而是临时征召的“卒”,由郡、县尉统带,组成部队赶赴集结地,受中央政府派出的“将军”(秦设将军,位比九卿,无官署,战时理论上统带4万人)领导。

“卒”是郡县内满足“已傅”(秦为身高标准,约为六尺六寸,年龄约为17虚岁,汉代为年龄标准,不更以下爵位为20虚岁)的男性,记录于“现卒簿”和“卒更簿”中,随时预备国家征召,有两个任务,一个是“兴”,一个是“更戍”。

“兴”卒是一个动员征召行为,

所以,每个参军的“卒”,都要受领“致书”,也就是征召令,收了这个文件,就要赶赴军营报道,如果不去,就属于逃亡,要处以斩首的“弃市”之刑。

而去了军营的“卒”,就是吃军粮的了,由国家供应。

而“更戍”就是我们理解的边防军,但是在秦国和秦朝这个行为不是“军人”,而是“徭戍”,也就是一种“徭”,以月为更,就是在边境服役1个月,往返和服役期间,秦国、秦朝的法律显示,粮食属于自备,即自己吃自己,只有“更戍卒”中被派去执行公差任务的,才能在任务期间吃公粮,由官仓廪食。

类似的还有郡县屯戍和咸阳的中央军,也就是卫尉和中尉所部,都是类似的“更卒”,也是自备粮食的。

而且,秦国和秦朝在咸阳的驻军并没有大多数“二把刀”想象得那么多,只有2万人左右,

直到汉武帝时大兴北军五校和各宫卫士,长安的中央军才达到了3万人左右的规模。

也就是说,平时的秦国、秦朝、汉朝是没有多少常备军队需要吃饭的。

东汉就完全不同了,由于取消了“更卒”制度,所以东汉的军队偏向职业化、世袭化,东汉在洛阳的中央军只有小部分数千人不确定来源,可能是洛阳附近郡县的更卒,其余的近1万人,都是跟随汉光武帝刘秀起家的元从军人后人。

这部分军人,以及黎阳营、虎牙营、雍营等内郡常备大军,就得靠国家供应军粮了。

等到曹魏之后采取“世兵制”,就变成了军人屯田,服役和战时征召,平时种地,也就是只有服役和战时需要国家供应军粮。

这个体制,一直维持到了隋唐被府兵制代替,有所区别,府兵制下的府兵在到长安番上担任“卫士”的路上,叫衣粮自备,当然平时还是让你种地,到了长安番上的8万人,则在服役期间吃公家饭。

但是,唐朝出征的军队叫行军,征召的士兵并不限于府兵,更多的是兵募,也就是平民征召,这部分人在出征前要把路上的口粮缴纳给本地的官仓,领取食券,在去集结地的路上,凭食券在沿路的州县官仓领取伙食。

到了集结地进入军队,则由军粮供应,军粮来自于行军路线上的州县官仓,不过战争结束后,行军解散,回程的粮食,由国家提供。

在中唐之后,军人成为一种职业,开始有军饷了,平时也需要供应军食,或者交钱开伙,故事太多,篇幅有限,就不多谈了。


刘三解


恕我直言,你们回答的大部分都是狗屁,谢谢。

问题中说长平之战,那我就以那个时期跟大家伙唠唠。


长平之战,秦赵俩国对峙三年,秦国和赵国一个是举倾国之力攻击,一个是举倾国之力抵御。但是不同的是秦国有俩个大粮仓,一个是汉中,一个是蜀中,这俩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天府之土,土地肥沃,沃野千里,在靠天吃饭的年代,这俩个地方非常抢手。

而赵国就不一样了,赵国地处陕西东北、山西、河北中北部、内蒙古南部、河南的一些地区,这几个地方土地贫瘠,能够边劳作边养民就不错了,平时不打仗还需要屯田养兵,一打仗青壮年大部分又都上了战场,部队所需的粮食可想而知,基本上都是吃老本儿,而秦国有俩个吃不尽的大粮仓,所以尽管消耗巨大,但还是可以支撑得住。



再一个粮草短缺还有的是运输问题。


比如从蜀道往出运粮食就比较困难,道路崎岖险峻,不能大车辆运输,而且有的地方竟然需要人背着粮食出去,可想而知粮草短缺那是必然的,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在开战前几年就开始往出运粮,才得以维持军需。

其实说白了就俩个问题,第一生产力弱,第二交通运输力弱。


像我一样besos


士兵打仗时要吃饭,不打仗时自然也是要吃饭的,那有什么不一样吗?打个比方哈。假如你是一位生在古代的壮士,平时在家衣食富足,但遇到敌人入侵,这时你觉得你有义务要上战场抗敌。之后呢,你置办了盾牌兵器,带上些衣服粮食,然后花3天时间赶到两百里外加入战斗。敌人暂时撤退了,但是问题也来了——你这走了三天又带了这么多东西,粮食可剩的不多啦。可敌人还没走远,那这要饿肚子了咋整?正好,碰上了村里的一老乡也来这打仗,粮食也不够了。于是两人一合计,你老乡留下打仗,你回家多拿些粮食。然后,轻装简行,风风火火回到家,背上一袋粮食就往回赶。(请原谅我把这个“你”假设的有点儿愣)。等你回到战场,老乡都饿得两眼放光了。拿出粮食一看,好嘛,也没剩多少了——这来回六天路程,大部分都被你路上吃了啊!呵呵,别介意,我也就是打个比方。

实际上在前线吃饭和在家里吃饭是绝对不一样的,你的家里就算有多的吃不完的粮食,在前线也免不了饿肚子,毕竟咱们也不能带着家到处走。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最大一个弱势就是容易被束缚在土地上。土地一年,或是说几个月才能收获一次,谁也不可能把没长成的庄稼搬着走,如果离开土地太久就意味着要另谋生路了。离开自己的土地越远,也就越难吃上饭。上升到国家层面,要喂饱一大群征战在外的士兵,那就更加困难。

供养军队,最理想的情况就是由当地供给粮食,这就跟在家吃没什么区别,但是如果军队规模过大,地方承受不了,那就要从其他地方调派粮食到这里支援。粮食在很远的仓库里怎么办?像开头那样让士兵跑去拿?那还打不打仗了?所以这时就要征发劳役,牲畜,长途运输粮食,而劳役,牲畜吃的粮食草料也都是要算国家的,运的粮食边走边吃,这都要算到粮食的运输成本中。路上吃了两成,那运输成本就是剩下粮食的四分之一,吃了一半,那粮食价值就翻了一倍,吃的只剩一成了,那价值就10倍于初始。这些成本都要国家来承担,如果国力跟不上,很难承受大军在外长期作战。

所以古代军事家都有个共识,大军出征,能快点解决就快点解决,不能速决,那就要准备充分,一次性多带粮食,避免反复运输。

另一方面,如果战事胶着,随着双方厮杀,按理说人的确是越来越少的。但实际往往相反,因为既然没有分出胜负,那双方自然而然的会加强力量击败敌人,结果反倒导致人越打越多,消耗越来越大。
三国演义里不是有个曹操杀粮官的故事吗?曹操征袁术,开始打得不顺利,结果粮食还要孙策接济。孙策的粮食吃完了,曹操只好动了个歪脑筋:粮官你替我背下黑锅吧。其实曹操未必养不起这么多军队,只是曹操大本营在山东,袁术在江淮,离得太远,仗拖久了,带的粮食就会不够吃。而袁术的治理又很差劲,当地根本搞不到粮食。如果从后方运损耗又太多,本来够吃,等运到发现又不够吃了。孙策在江南,他的粮食可以很方便的供给曹操,但是孙策是真的喂不饱这么多人,于是就导致了这一悲剧。


枪骑兵Lancer011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绝大部分古代的粮草问题,不是粮草本身,而是运输。

在古代,只要不是朝代末期,王朝至少保证士兵吃饭还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除了边境的少数部队以外,大部分军队驻扎地区均在比较适合运输的地区。

简单来说,大量的粮食物资,主要通过水运、海运运输到全国各地。

加上军队还可以屯田和就地购买,粮食大体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一到打仗,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作战部队最多只能二到三天不吃饭,超过时间战斗力就大减。

只要一周不吃饭,不要敌人来打,也就自己溃散了。

而古代战争基本都是数万人规模,打的还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规模。

古代军队很少有副食,按照士兵一人一天至少1斤米来计算,数万人就是数万斤。

加上还有牲口的草料,做饭的燃料等等,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况且,这还不是一两天的事,大规模作战往往持续很久。

比如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两兵交锋开始在2月,达到10月尚且不分胜负。

当时袁绍10万人,曹操3万人,大家算算要消耗多少粮食。

到最后,曹操只剩下几天的存粮,差点就完蛋了。

所以,整个官渡之战几乎都是围绕着粮食展开的。

在古代,如果水运还好一些,陆地运输的成本非常高。

平原地区尚且好说,山区往往一担粮食运过去,路上挑夫就要吃上不少。

而且粮食运输还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牲口。有些时候,运粮大军并不亚于作战部队的数量。

所以,即便是二战中,各国作战几乎都是围绕着铁路进行的。


萨沙


其实不光是古代,哪怕是现代国家,一样可能出现因为战争粮食紧缺的问题。一般来说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参战时期军人吃的食物标准,是要高于平时和平状态的。


古代王朝虽然很多号称拥兵百万,但其实大多数都只是有军籍而平时很少训练主要种田为生的农民。朝廷只保留很少部分的常备军来维持治安,临到战时才开始大量募兵。


打个比方说,某朝号称兵员为100万,但其实在和平时期,维持着常备军体制,脱产训练的全国只有20来万,这样遇到大战时,就需要临时募兵,扩充到50万军队,这时50万军队所需的粮食,可能比起和平时期成倍增加。


1592年万历援朝之役,当时明军普通士兵的军粮供应标准是每天一升五合,另外每天还有5分银子自己用来改善伙食。一升五合就是1.5升。明代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石。


而当时一般的的生活标准是一个壮丁每年食米三石六斗,平均每人每日食米一升,战时口粮标准比平时高出了50%,另外还有5分银子改善伙食,这么一看实际需要的粮食可能数倍于和平时期。


二,战争一般会造成国内粮食减产,原因是劫掠和国内用于农业的劳动力和资源减少。


这一点我们就不谈古代了,就连现代日本都免不了,1942年日本国内的粮食产量是1002万吨,到1945年日本国内粮食只有645万吨。这样1945年日本的粮食还不到1942年的一半,所以二战结束后,虽然日本在国外损失了数百万人,但45年还是闹起了饥荒。后来还是美国人运输来大量粮食才解决了问题。


三,战时的浪费严重,因为后勤技术和管理的落后


战争一旦开始,需要快速的将粮食大批量的进行运输,而在现代交通工具出现前,靠人力和畜力很难做到,于是会出现巨大的浪费。


还是拿明朝万历援朝之战来说,在第一次战争前,明朝军队入朝前已经设想到朝鲜人无法供应军粮,于是早早的将足够4万人消费一年的军粮,运输到明--朝鲜边境,发动朝鲜军队来转运粮食。


但意向不到的是,由朝鲜糟糕的运输条件导致,军粮运输跟不上军队行进的速度,明军推进越快,越发现接受不到足够的军粮,数万士兵在前方饿成难民,而成山的粮食却堆积在100里以外的道路上发霉-----这在战争中是常有的事情。


闭家锁的红枫


因为问题不是出在粮食的产量上,而是后勤补给上

先打个比方:

赤壁原来就住有 5 W人 突然曹操带来了20万大军,加起来25W。古代生产水平有限,常态下,这5W人可能刚刚管饱,这时候忽然多了29万人,即便死了10万,总人口少了10万,但依然多出10万张嘴。再极端点,这20万人全打光了,那在没打光之前,这25万人也得吃饭啊。那问题来了,这些新来的人吃什么?

答案很明显:将别的地方的粮食运到赤壁。

这时候问题又来了,要知道,古代是没有高铁的

,征集粮草、运输粮草这些都需要时间,基于这个时间差,如果有敌军截断粮道,那战场上的军人就只能饿肚子了。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关于运输的问题,古代生产与运输能力相对低下,粮草很难及时送达,也是因此,才有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就是为了避免军队抵达战场,却无粮草可用的困境。

最后说一句:

后勤补给与粮草是两个概念,粮草只是一个单纯的产量问题,而后勤补给,不光要考虑粮草数量,更重要的是保证运输过程中的顺利,其中,征集粮草、路线选择、沿途安保、屯粮地点的挑选,每一块都决定着一场战争的成功与否。


季老撕


我来大概说一下古代打仗的后勤状况,看看是否能解答你的疑问。

古代打仗,军队开往前线,然后就需要后勤粮草运输跟上去,后勤跟不上,前线士兵就肯定要饿肚子了。那么古代的后勤运输是一种什么状态呢?简单说就是人扛马拉,差不多像如下图这样的。

或者比较近代还有这种车

可想而知,古代从后方运送粮草到前线,动辄几百里甚至上千里,那是多么困难。运送粮草的运输队本身就会消耗很大一部分,所以能最终运输到前线给作战士兵吃的粮食比例都很小。

当然也有不缺粮草的时候,比如秦赵长平之战时,虽然战场在赵国的长平,但是秦昭襄王动员百万壮丁修了运河,大批军需物资顺利运抵前线,随后居然是赵军先粮尽而支持不住。

可见古代运河是很有效的后勤通道,秦始皇统一百越,就是靠修了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才成功的。


步步小赢


自古以来,打仗打得就是后勤。

不打仗的时候,当然也得吃粮食,但是粮食的供应、储存、消耗,和打仗时期比可天差地别!

打一比方,不打仗的时候,军营旁边建一个大粮仓,足够军营长期消耗了。在江西吉安曾经发掘出过占地2.5万平方米的粮仓遗址。这样的粮仓足以储存数十万担粮食,足以供给周围十万军人一年的需求。

可是打起仗来就没这么简单了,除了运输不便之外,还有就是粮道经常会被敌人截断,比如长平之战的时候,46万赵军就是因为粮道被秦军的轻兵截断,导致缺少粮食而崩溃的。

在战国中期,楚国曾经派出军队去攻打夜郎国。秦军知道后,也是切断了楚国的粮道之后,迫使楚军放弃攻打夜郎国,而去攻打更为靠南的滇国。


有时候,即便粮仓在军营附近,碰上战争都会出现粮食紧缺的情况。发生在明朝,由于谦指挥的保卫战,一开始就面临缺粮的窘境。当时粮仓就在通州,可是在蒙古骑兵的威胁下,京师的粮食供给竟然出现问题。后来于谦命令勤王大军进京时自行去通州取粮,才解决这以问题!

大军远征,漫长的补给线随时有被截断的可能,而粮草在运输过程中被劫掠也是常事。前线的军队粮草存储量本来就不多,所以,一旦粮草被劫,用不了几天就会有断炊的危险,进而影响到军心士气。

除此之外,敌军也会攻打大后方的粮仓,比如官渡之战的时候,就是因为曹操烧了袁绍的粮仓,才取得了胜利。

另外,国土境内发生战争的话,对于农业生产的破坏也是极大的。在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大规模战乱。农田被多次摧毁,农田变成了战场和行军的道路,禾苗成了战马的饲料。结果就是战争过后当地失去了粮食再生产的能力,那么转过年来就出现了大规模的饥荒。这种饥荒,不仅会伤害到当地的百姓,也会使当地军队的粮食补给出现问题!

所以可见,打仗缺粮最大的原因是敌军对己方粮草的摧毁上!


历史风暴


其一,战争是一个长期行为。

比如说长平之战,并不是早上集合士兵,中午开打,下午就收拾回家的。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战争,往往是经年累月的。比如说明末时期广西狼兵去辽东,白杆兵去参加萨尔浒之战,光走到战场都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试想一下如果战争持续三两年,甚至不用三两年,只有拖延过一个秋天,就可能造成整个国家的粮食无法正常收获。因为古代可是没有联合收割机的,收粮食需要大量的人工去真正的“割”,而强壮的男丁都去打仗了,没人收割粮食。



而且古代是没有塑料布和混凝土仓库的,一旦天时不好,粮食就被雨水浇在地里了,想收割都收割不了。

其二,古代打仗都讲究因粮于敌,也就是上敌对国家去吃饭。中国古代兵法讲究食敌一钟胜吾二十钟,也就是吃敌人一碗饭胜过吃我自己带的二十碗饭。

可是,敌人怎么可能平白让你吃他们家的大米呢?想要吃上敌人的饭,就必然导致抢掠,杀戮。然而抢掠和杀戮都会造成种地的平民百姓的死亡。战争越激烈,种地的人越少,大家不是去当兵就是被当兵的杀了。那就更没粮食吃了。



其三,当兵的前线打仗,后方也需要人保障后勤送粮食啊。这些辎重部队也需要吃饭啊!古代战争要动员十万人的前线士兵,至少需要二十五万的后勤民夫,这些民夫也没办法安安稳稳的在家种地,那粮食自然也收获不了了。

所以,不是士兵们在不打仗的时候不吃饭。而是因为战争本身就是一种消耗与破坏,而不是生产与创造,地都没人种了,种了粮食也没人收,那自然粮食就不够吃,粮草问题就严重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