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擁立唐僖宗登基背後的血案

由於戰亂,晚唐史料缺失。後晉年間,太常博士賈緯提議修唐史,石敬瑭問宰相李崧,李崧說:“臣每見史官輩言,

唐朝近百年來無實錄,既無根本,安能編紀。”在宰相趙瑩等人的努力下,相關史料才得到收集,也因此才有瞭如今位列二十四史之一的《舊唐書》(署名劉昫是因為修成時劉昫在相位,其實監修是趙瑩)。

宦官擁立唐僖宗登基背後的血案

本文旨在挖掘宦官擁立唐僖宗時的一場因史料缺失而僅被一筆帶過的血案真相,及補上之前的文章中一個因為和主題無關所以沒展開的問題。

原則:

史料彼此不衝突的,不輕易推翻。

史料彼此衝突的,辨析取捨。

中晚唐時期,出現了宦官干政。宦官仗著手裡有神策軍,操縱皇位繼承,不但不把文官們的意願當回事,連老皇帝遺命的繼承人也敢廢黜殺害,只需要矯一道詔書,就能讓自己中意的皇子、皇弟、皇叔成為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叔,以老皇帝臨終指定繼承人的身份登上皇位。如果宦官要立的新君正好是在世皇長子,就符合無嫡立長的繼承法,比其他操作更為順理成章,如得到宦官擁立的唐懿宗,就是唐宣宗的長子。

宦官擁立唐僖宗登基背後的血案

當然,宦官也不敢玩大的,矯詔的內容也得控制在合理範圍內,至少看起來要像老皇帝的意思,比如要立的是皇子,反正後來皇帝都沒皇后,皇子也沒有嫡庶之分,就可以說某皇子賢明可立;若是要立的是皇弟、皇叔,就可以說皇子年幼、國賴長君等等。但如果矯詔傳位給個八竿子打不著的遠房二大爺,甚至給隔壁老王,以為有詔書就能把天下人當傻子,那就玩脫了。

宦官擁立唐懿宗時,有的宰相不肯同意,但有個叫夏侯孜的宰相很看得開,說:“三十年前,外大臣得與禁中事;三十年以來,外大臣固不得知。但是李氏子孫,內大臣立定,外大臣即北面事之,安有是非之說?”帶頭同意署名擁戴懿宗。這也是晚唐宦官立帝操作的一個縮影。

以上是背景。

事情要從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的一場鬧劇說起:神策軍中尉劉季述作亂,迫使唐昭宗內禪給太子,尊昭宗為太上皇。

宦官擁立唐僖宗登基背後的血案

唐朝宦官雖然干預立帝,卻沒有厲害到可以任意廢帝。唯一成功廢帝的,就是這個劉季述,還給玩脫了。

《舊五代史·李振傳》:

光啟三年十一月,太祖遣振入奏於長安,舍於州邸,邸吏程巖白振曰:“劉中尉命其侄希貞來計大事,欲上謁,願許之。”既至,巖乃先啟曰:“主上嚴急,內官憂恐,左中尉欲行廢黜之事,巖等協力以定中外,敢以事告。”振顧希貞曰:“百歲奴事三歲主,亂國不義,廢君不祥,非敢聞也。況梁王以百萬之師,匡輔天子,禮樂尊戴,猶恐不及,幸熟計之。”希貞大沮而去。及振覆命,劉季述等果作亂,程巖率諸道邸吏牽帝下殿,以立幼主,奉昭宗為太上皇。振至陝,陝已賀矣。護軍韓彝範言其事,振曰:“懿皇初升遐,韓中尉殺長立幼,以利其權,遂亂天下,今將軍復欲爾耶!”彝範即文約孫也,由是不敢言。

這裡“光啟三年(887年)”顯然是烏龍,當為“光化三年(900年)”,不然時間對不上了;“太祖”指的是後梁太祖朱全忠,“劉中尉”指的是時任神策軍中尉劉季述。

劉季述希望得到朱全忠支持,但作為朱全忠的心腹智囊,李振卻把韓彝範批判一番,鮮明地表達了朱全忠的不支持態度,而失去朱全忠的支持也使得劉季述的廢立最終變成了一場鬧劇。

從事後朱全忠的反應來看,李振的表態正合他意:

《舊五代史·李振傳》:

未幾,劉季述伏誅,昭宗復帝位,太祖聞之喜,召振,執其手謂之曰:“卿所謀是吾本志,穹蒼其知之矣!”自是益重之。

但是,本文要說的是,李振怒斥韓彝範的話中,其實已經透露出一個細思恐極的信息:韓彝範的先人,即他名義上的“祖父”,曾經擔任神策軍中尉的韓文約,曾經在懿宗死後“殺長立幼”!

而韓彝範面對李振的指責,沒有作絲毫的辯解,彷彿默認了這就是先人的黑歷史!


宦官擁立唐僖宗登基背後的血案

不是這個韓文約!

那麼問題來了,懿宗駕崩前後,韓文約做過什麼事呢?

《舊唐書·僖宗本紀》:

(鹹通)十四年七月,懿宗大漸。其月十八日,制曰:“朕守大器之重,居兆人之上,日慎一日,如履如臨。旰昃勞懷,寢興思理,涉道猶淺,導代未孚。而攝養乖方,寒暑成癘,實有慮於闕政,且無暇於怡神。恙未少瘳,日加浸劇,萬務凡總,須有主張。考思舊章,謀於卿士,思闡鴻業,式建皇儲。第五男普王儼改名儇,孝敬溫恭,寬和博厚,日新令德,天假英姿,言皆中規,動必由禮。俾崇邦本,允協人心,宜立為皇太子,權勾當軍國政事。諮爾中外卿士,洎於腹心之臣,敬保予胤,輔成予志,各竭乃心,以安黎庶。佈告中外,知朕意焉。”是日,懿宗崩。二十日,即皇帝位於柩前,時年十二。左軍中尉劉行深、右軍中尉韓文約居中執政,並封國公。

《新唐書·僖宗本紀》:

鹹通十四年七月,懿宗疾大漸,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劉行深、韓文約立普王為皇太子。

可見當時的神策軍中尉劉行深、韓文約在唐懿宗駕崩前後,擁立了當時的皇五子普王李儼為帝,就是唐僖宗。

宦官擁立唐僖宗登基背後的血案

被立的幼子當然就是僖宗了,那麼被殺的長子又是誰呢?

讓我們先把懿宗諸子捋一捋,瞭解下他們的生平。

《舊唐書·懿宗諸子傳》:

懿宗八子:僖宗皇帝、昭宗皇帝,餘並封王。

魏王佾,鹹通三年封。

涼王侹,鹹通三年封,乾符六年薨。

蜀王佶,鹹通三年封。

鹹王侃,鹹通六年封郢王,十年改封今王。

吉王保,鹹通十三年封,文德元年八月九日授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傅,仍加食邑三百戶。

睦王倚,鹹通十三年封。

《舊唐書·僖宗本紀》: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諱儇,懿宗第五子,母曰惠安皇后王氏。鹹通三年五月八日生於東內。

初封普王,名儼。

《舊唐書·昭宗本紀》: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諱曄,懿宗第七子,母曰惠安太后王氏。以鹹通八年二月二十二日生於東內。十三年四月,封壽王,名傑。乾符四年,授開府儀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幽州盧龍等軍節度、押奚契丹、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帝於僖宗,母弟也,尤相親睦。自艱難播越,嘗隨侍左右,握兵中要,皆奇而愛之。文德元年二月,僖宗暴不豫。時初復宮闈,人心傾矚,遽聞被疾,軍民駭愕。及大漸之夕,而未知所立。群臣以吉王最賢,又在壽王之上,將立之,唯軍容楊復恭請以壽王監國。

《新唐書·懿宗諸子傳》:

懿宗八子:惠安皇后生僖宗皇帝,恭憲皇后生昭宗皇帝,餘六王亡其母氏、位。

魏王佾,鹹通三年始王,與涼、蜀二王同封。

涼王侹,乾符六年薨。

蜀王佶。

威王侃,鹹通六年始王郢,十年徙王。

吉王保,鹹通十三年始王,與睦王同封。王於兄弟為最賢。始,僖宗崩,王最長,將立之,楊復恭獨議以昭宗嗣。乾寧元年,李茂貞等以兵入京師,謀廢帝立王,會李克用以兵逐行瑜,乃止。

恭哀太子倚,初封睦王。為劉季述所殺,天覆初追贈。

《新唐書·僖宗本紀》: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諱儇,懿宗第五子也。母曰惠安皇太后王氏。始封普王,名儼。

《新唐書·昭宗本紀》: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諱曄,

懿宗第七子也。母曰恭憲皇太后王氏。始封壽王。乾符三年,領幽州盧龍軍節度使。僖宗遇亂再出奔,壽王握兵侍左右,尤見倚信。

文德元年三月,僖宗疾大漸,群臣以吉王長,且欲立之。觀軍容使楊復恭率兵迎壽王,立為皇太弟,改名敏。乙巳,即皇帝位於柩前。四月戊辰,孫儒陷揚州,自稱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奔於廬州。庚午,追尊母為皇太后。

首先小編要捋的是懿宗諸子的排行問題,這也是深挖本案受害人身份的需要。

唐懿宗年間,有那麼幾份詔書:

《冊魏王佾文》:

維鹹通三年,歲次月日,皇帝若曰:……諮爾長男佾,……

《冊涼王侹文》:

維某年月日,皇帝若曰:……諮爾第二男侹,……

《冊蜀王佶文》:

維某年月日,皇帝若曰:……諮爾

第三男佶,……

鹹通三年是862年。加上列傳順序,大致可以坐實三人的排行。而且,三人是一起封王,時間早於其他兄弟,顯然處在同一個年齡梯隊。雖然《僖宗本紀》未載僖宗封王的時間,但是:

《資治通鑑》鹹通六年:

秋,七月,立皇子侃為郢王,儼為普王。

李侃名在僖宗前,加上僖宗坐實了老五,似可坐實李侃是老四;再根據昭宗是老七、李保年長於昭宗而年幼於僖宗,可坐實李保是老六。

《資治通鑑》文德元年三月:

己亥,上疾復作,壬寅,大漸。皇弟吉王保,長而賢,群臣屬望。十軍觀軍容使楊復恭請立其弟壽王傑。是日,下詔,立傑為皇太弟,監軍國事。

而剩下的李倚當然就是老八。

從當事人們的本傳、本紀可見,當初還叫李傑的昭宗是和哥哥李保、弟弟李倚同期封王。這三位年齡靠後,兩唐書的排序似乎是沒什麼問題的。

但其中也有一些未解之謎。

比如以李侹為志主的《大唐故涼王墓誌之銘》,載李侹是“懿宗皇帝第三子”,這個我們可以姑且用他有一個早逝未序齒的哥哥解釋。然而,墓誌說他“粵以乾符五年六月十二日薨,享年一十有四”,那麼他的生卒年就是865年—878年,不但比五弟僖宗小了三歲,甚至還能在出生前三年就封王,肯定是哪裡錯了。如果享年是二十有四,還合理一些。墓誌記作乾符五年卒、六年下葬,可以糾正兩唐書本傳“乾符六年薨”這個烏龍。

而本傳未載卒年的魏王佾,其實卒年是可考的:

《新唐書·僖宗本紀》:

(乾符)六年正月,……魏王佾薨。

《資治通鑑》乾符六年:

春,正月,魏王佾薨。

也就是說,唐懿宗最大的兩個兒子李佾、李侹分別於879年和878年辭世,而唐懿宗本人崩於873年,可見當懿宗駕崩時,最大的兩個兒子都在世,但卻因為宦官廢長立幼,竟被時年才十二歲的五弟普王李儼越了過去。

但是,話說回來,李振指斥韓文約的罪名不是簡單的“廢長立幼”,而是“殺長立幼”;雖然年齡最大,身份最敏感,相對而言對新君的威脅也最大,但從死亡時間來看,在懿宗死後五六年才去世的皇長子李佾和皇次子李侹在父皇駕崩之際顯然只是被越次,並沒有被殺。

那麼就剩下皇三子李佶和皇四子李侃了。蹊蹺的是,僖宗登基後,此二人的經歷及卒年毫無記載。但其中可能有一人有幸活到了僖宗身後:

《資治通鑑考異》引《唐年補錄》:

僖宗御樓後,疾復作,暴崩。楊復恭等秘喪不發,時十六宅諸王從行,乃於大宅中推帝為監國。帝之上有盛王、儀王,皆懿宗之子,帝居六宅之第三人。

作為昭宗最小的哥哥,李保和昭宗之間已經插不進人,李保肯定就是正好在昭宗之上的儀王了;乾寧四年(897年)與李倚等十名宗室親王一同被鎮國軍節度使韓建殺害於石堤谷的儀王,只怕就是李保本人。諷刺的是,如本傳所述,李保曾經是韓建的擁立對象。而當時,未來的亂首劉季述也沒閒著,充當了韓建的同謀幫兇。

當時因為與主題關係不大,小編在拙文《亡唐推手韓建:我本忠良》中沒有展開關於盛王身份的討論,現在也藉由本文補上。

“盛王”肯定是一個比僖宗還年長的懿宗皇子,鑑於李佾、李侹已經去世,盛王不是李佶,就是李侃。

雖然懿宗諸子本傳沒有記載他們曾經被封為盛王、儀王,但晚唐史料有闕,兩唐書對諸王的封號有一定的闕載現象,如曾被劉季述擁立的唐昭宗太子德王裕(示字旁),曾改封濮王,但本傳失載。

《唐年補錄》的這個記載和“始,僖宗崩,(吉)王最長”有了衝突,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盛王是僖宗的哥哥,大家只想著兄終弟及沒考慮他,還是《唐年補錄》錯了,其實李佶和李侃都早就死了。

事實上,《唐年補錄》給昭宗諸兄留下的坑位正好是滿的:大哥、二哥、五哥死了,六哥還在世,這些是明確的了;三哥和四哥一個當初被宦官所害,一個透明地活了下去,並且被改封了盛王。

到底哪個才是那個不幸的被害人呢?

既然懿宗死後再無他們的記載,那就看懿宗年間他們的表現吧。

《舊唐書·懿宗本紀》:

(鹹通十年十一月)以蜀王佶為開府儀同三司、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不出閣;以盧耽知節度事。

懿宗有詔書《授蜀王佶西川節度使制》:

……可開府儀同三司兼成都尹劍南西道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觀察處置統押近界諸蠻及西山八國雲南安撫等使。

再看李侃:

《資治通鑑》鹹通十年三月:

徙郢王侃為威王。

姑且認為《新唐書》《資治通鑑》對《舊唐書》形成了2:1,李侃是威王而不是鹹王吧。

實在不是小編已經蛋疼到對李侃的王號進行辨析的地步了,實在是相比於李佶,李侃的確沒啥可說的。反而僖宗即當時的普王李儼,和李佶一樣有幸遙領過節度使:

《新唐書·魏博傳》:

後軍中相傳晙減糧帛,眾遂叛,(何)全暤單騎遁,眾推韓君雄以總軍事,而殺全暤,實鹹通十一年。詔贈太保。

自(何)進滔至全暤,凡三世,四十二年。

懿宗更以普王為大使,擢君雄留後。

從時間上看,李儼比李佶晚一年,畢竟年齡上吃點虧,這也正常。

雖然昭宗封壽王時也曾遙領幽州節度使,但那也是僖宗乾符三年的事了(《舊唐書·昭宗本紀》作“乾符四年”,有誤,昭宗遙領幽州是和真正的幽州節度使李茂勳求退、其子李可舉代任同時發生的);懿宗駕崩時僖宗十二歲,而那時的壽王才七歲。

所以,唯二曾經在懿宗生前遙領節度使的皇子,就是老三李佶和老五李儼了!

李侃和李儼同期封王,可見其對李儼的年齡優勢不那麼明顯。

相比之下,年長還曾經遙領節度使的李佶和年輕且未必曾遙領節度使的李侃,哪個更應該被視為皇位競爭者呢?哪個更有可能無聲無息地從懿宗駕崩活到僖宗駕崩呢?

如果《授蜀王佶西川節度使制》甚至《冊蜀王佶文》中關於李佶的描述不只是父皇對兒子的溢美之辭,而是事實……

當年被韓文約謀殺的年長皇子,就是雖然在兄弟中並非最年長,但卻最冒頭,甚至最有可能得到父皇青睞栽培的三皇子——

李佶!

至此,當年宦官廢長立幼時被史書闕載的行兇真相,終於水落石出!

宦官擁立唐僖宗登基背後的血案

最後再說一件事,小編以為,《舊唐書》說昭宗是僖宗的胞弟,是有問題的。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兩唐書昭宗本紀中有關昭宗生母的信息分歧了。

《舊唐書·后妃傳》:

懿宗惠安皇后王氏,僖宗皇帝之母也。事闕。

但《新唐書》將僖宗、昭宗母列為兩人:

《新唐書·后妃傳》:

懿宗惠安皇后王氏,亦失所來。鹹通中,冊號貴妃,生普王。七年薨。十四年,王即位,是為僖宗。追尊皇太后,冊上諡號,祔主懿宗廟,即其園為壽陵。後屬緦以上,帝悉官之。

懿宗恭憲皇后王氏,其出至微。鹹通中,列後廷,得幸,生壽王而卒。王立,是為昭宗,追號皇太后,上諡,祔主懿宗室,即故葬號安陵,召後弟瑰官之。

顯然《新唐書》更具體,如果僖昭同母,僖宗的母族就是昭宗的母族,已經被僖宗照顧過一次,昭宗登基了為什麼還要再來一次呢?而《舊唐書》相對單薄的記載,顯然有將兩位王女士合二為一的嫌疑了。

宦官擁立唐僖宗登基背後的血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