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絕妙對聯,妙語連珠

對聯,漢族的傳統文化之一,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對聯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瑰寶。

對聯又稱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語、儷辭、聯語、門對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開始於明代。 它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

好的對聯,不僅對仗工整,意思精巧,有的還令人捧腹大笑,今天,分享幾副對聯,一起來體會其中的妙語連珠吧!

千古絕妙對聯,妙語連珠

鸚鵡能言難似鳳

蜘蛛雖巧不如蠶

北宋文學家王禹偁才思敏捷,一天,太守在席上出對:鸚鵡能言難似鳳。滿座皆不能答,太守把這句話寫屏風上,王禹偁在下面寫上:蜘蛛雖巧不如蠶。太守感嘆道:真是滿腹經綸呀!於是,太守與王禹偁結為好友。

千古絕妙對聯,妙語連珠

河裡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

情凝琴絃清音彈給青娥聽

相傳唐代宣化府有一對女神童姐妹。姐姐十三歲,妹妹只有九歲,兩人聰明過人,能詩善對。一天,愛才好文的女皇帝武則天,傳旨面試女神童。

武后一見她們,十分喜歡,當她們來到佛祖殿御河岸邊,見一和尚正在河裡摘荷花。武后對姐姐說:“朕以此為題出一聯你對。”隨即吟道:

河裡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

此聯連用“河、荷、和、何”四個諧音字,難度不小。那姐妹舉目四眺,忽聞優樂堂琴絃切切,歌聲嫋嫋。因即對道:

情凝琴絃清音彈給青娥聽

此聯亦用“情、琴、清、青”四個諧音字,切情切景。武后聞之甚喜。

千古絕妙對聯,妙語連珠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邊明

傳說,有一天晚上,唐明皇和楊玉環登上樓臺賞月,唐明皇即景吟出一聯:二人土上坐。楊貴妃極機敏,應聲對道:一月日邊明。

唐明皇所吟上聯,無甚出奇,但是將“坐”拆成兩個“人”字和一個“土”字而已;楊貴妃所對下句,則不一般:既將“日”和“月”合成“明”字,貼合出聯要求,又採用比喻手法,將明皇比做日,把自己比成月,月亮只有依靠太陽之光才放光明,妃子只有依靠皇帝才能得寵,借景抒情,極盡其曲意奉承之能事,亦顯其聰慧機敏之才。

千古絕妙對聯,妙語連珠

說人之說被說人之人說,人人之說,不如不說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清初,南方有個姓任的主事官,他經常喜歡譏諷議論朝政是非,抨擊時弊,不免得罪了一些有權有勢的官家豪門。

一天,皇上派來了一個姓管的御史官,到地方來查察,當地紳士豪門伺機出來對任主事官惡意攻擊,講得一無是處,管御史只聽一面之詞,不加考察,便對主事官嚴加訓斥:“我聽說你喜教訓別人,這不好。此刻我有一邊對聯,讓你來對。”說罷,便念出了上聯:

說人之說被說人之人說,人人之說,不如不說。

任主事針鋒相對地對出了下聯: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管御史聽後,瞠目結舌,拂袖而去。

千古絕妙對聯,妙語連珠

廿日小孩豈稱大

三兩木頭不成官

唐代的莫宣卿,被譽為“嶺南八大才子”之一,他17歲就成為兩廣的第一個狀元,因此被稱為神童。有一個姓梁的知縣,想見識見識這神童到底有多“神”,就去了莫家。

有人一喊“梁大人到!”,莫宣卿便很有禮貌走出來迎接,行了大禮。梁知縣問:“你就是大名鼎鼎的莫家公子嗎?”莫宣卿回答:“是,大人。”知縣一聽,我給你個“大名鼎鼎”,你一點不推讓就“接”過去了,便出了個上聯責問他:廿日小孩豈稱大

這是將“廿”、“日”、“大”三個字合在一齊為“莫”。莫宣卿心想:“大名鼎鼎”又不是我說的,你幹嗎奚落我呢?就對了個下聯:三兩木頭不成官

這是把“梁”字也給拆成“三”、“刃”(商業上對“兩”的俗寫)、“木”。知縣由此明白這個小孩確實聰明,逢人便說,莫宣卿真夠得上“大名鼎鼎”了。

千古絕妙對聯,妙語連珠

水底日為天上日

眼中人是面前人

寇準是北宋的名相,有一天,他和幾個人在亭子上聊天。這個亭子在水池邊上,快到中午時分,太陽在水中倒映出來。寇準寫了個上聯讓他們來對:水底日為天上日

意思很簡單明瞭,可大家一時誰也對不上。正好楊大年來找寇準,大家讓他來對下聯。

楊大年思索半晌,看著寇大人眼睛,突然發現裡面有自己的人影,就立刻對出:眼中人是面前人。

寇準誇獎他:“好一個大年,真是絕頂聰明!”

千古絕妙對聯,妙語連珠

煩暑最宜淡竹葉

傷寒尤妙小柴胡

有位著名中醫老先生,最喜歡用中藥名作對聯。

一天,一位客人來訪,看到院子裡的叢竹,讚歎道:煩暑最宜淡竹葉,

老醫生立刻答道:傷寒尤妙小柴胡。

進屋坐定後,客人又說:白頭翁,持大戟,跨海馬,與木賊,草寇戰百合,旋復回朝,不愧將軍國志。

老醫生對答道:紅娘子,插金簪,戴銀花,比牡丹,芍藥勝五倍,蓯蓉出閣,宛若雲母天仙。

聯中全系中藥名,對仗工整貼切,頗有風趣。

千古絕妙對聯,妙語連珠

鬥雞山上山雞鬥

龍隱洞中洞隱龍

相傳,古時有一位秀才來遊桂林名勝之一――鬥雞山。他一面遊覽,一面唸唸有詞,不知不覺地哼出一句對聯:鬥雞山上山雞鬥;

但是,卻怎樣也對不出下聯來。正當他苦思冥想之時,碰到一位白髮老者,秀才於是向老者請教。

老者對他說:"你的上聯是迴音對,正讀反念,其音其義都是一樣。"秀才問老者可有佳對?老者說:"我剛才遊了龍隱洞,何不以此來對!"說罷,念道:龍隱洞中洞隱龍。

秀才一聽,極為興奮,感嘆地說:"此乃天賜絕對矣!"

千古絕妙對聯,妙語連珠

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從前,有個進士老爺,專橫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節,他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門上貼了這麼一副對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鎮上有個窮秀才,看見了這副對聯,十分鄙夷進士為人。到了晚上,他見四下無人,就悄悄地在對聯上加改了一些筆畫。

第二天一大早,進士的門前圍滿了大堆看熱鬧的人,大家都稱讚:“改得好!改得好!”門外的吵嚷聲驚動了進士老爺,他連忙打開大門,一看,立即昏倒在門前的臺階上了。原先,進士門前的對聯,已被秀才改成了這樣:父進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千古絕妙對聯,妙語連珠

林則徐在政務繁忙、戎馬倥傯之暇,仍然勤學不懈,博覽群書,甚至在遠謫新疆伊犁時,還以大車載書二十篋自隨。他晚年撰寫過這樣一副對聯:

坐臥一樓間,因病得閒,如此散才天或恕

結交千載上,過時為學,庶幾秉燭老猶明

上聯反映了自己雄才大略無法舒展,又患病閒居的沉重心情。下聯巧用《顏氏家訓》中“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睹”的名句,傾吐自己的抱負。到了這個時候,仍然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情懷依舊,壯心不己,不愧為“近代中國的第一人臣”稱號。

此聯後來由梁章鉅書題於林則徐福州文藻山的舊宅。

林則徐幼承庭訓,四歲開始讀書寫字,七歲就能寫出好文章,有“神童”、“才子”之譽。一天,先生講課講到“鴻”字時,出一聯要學童對,聯曰:

鴻是江邊鳥。

林則徐知道這是拆字聯。他看到教室外有人端著-盤蠶蟲走過,靈機一動,對出下聯:

蠶是天下蟲。

先生帶學童春遊至河邊,見河中好多鴨子戲水,吟出上聯:

母鴨無鞋空洗腳。

問學童誰能對?過了好一陣未有人對。突然傳來雞啼聲,林則徐高興地說:“我有下聯了!”接著吟出下聯:

公雞有髻不梳頭。

林則徐步入仕途後,他以國家和民族大義為重,不計較個人境遇,這在他所作的對聯中也有所反映。他在擔任浙江廉訪使時,曾親筆榜書了一副大堂對聯,號召人們揭發貪官汙吏,鼓勵人們向自己提意見,聯曰:

求通民情

願聞己過

升任兩廣總督後,又書寫了一副府衙對聯,用以告誡、砥礪自己: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海納百川 ”、“壁立千仞”,正是這位胸襟博大、剛正無私的政治家精神風貌的生動寫照,讀之令人肅然起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