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妙对联,妙语连珠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好的对联,不仅对仗工整,意思精巧,有的还令人捧腹大笑,今天,分享几副对联,一起来体会其中的妙语连珠吧!

千古绝妙对联,妙语连珠

鹦鹉能言难似凤

蜘蛛虽巧不如蚕

北宋文学家王禹偁才思敏捷,一天,太守在席上出对:鹦鹉能言难似凤。满座皆不能答,太守把这句话写屏风上,王禹偁在下面写上:蜘蛛虽巧不如蚕。太守感叹道:真是满腹经纶呀!于是,太守与王禹偁结为好友。

千古绝妙对联,妙语连珠

河里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相传唐代宣化府有一对女神童姐妹。姐姐十三岁,妹妹只有九岁,两人聪明过人,能诗善对。一天,爱才好文的女皇帝武则天,传旨面试女神童。

武后一见她们,十分喜欢,当她们来到佛祖殿御河岸边,见一和尚正在河里摘荷花。武后对姐姐说:“朕以此为题出一联你对。”随即吟道:

河里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

此联连用“河、荷、和、何”四个谐音字,难度不小。那姐妹举目四眺,忽闻优乐堂琴弦切切,歌声袅袅。因即对道: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此联亦用“情、琴、清、青”四个谐音字,切情切景。武后闻之甚喜。

千古绝妙对联,妙语连珠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传说,有一天晚上,唐明皇和杨玉环登上楼台赏月,唐明皇即景吟出一联:二人土上坐。杨贵妃极机敏,应声对道:一月日边明。

唐明皇所吟上联,无甚出奇,但是将“坐”拆成两个“人”字和一个“土”字而已;杨贵妃所对下句,则不一般:既将“日”和“月”合成“明”字,贴合出联要求,又采用比喻手法,将明皇比做日,把自己比成月,月亮只有依靠太阳之光才放光明,妃子只有依靠皇帝才能得宠,借景抒情,极尽其曲意奉承之能事,亦显其聪慧机敏之才。

千古绝妙对联,妙语连珠

说人之说被说人之人说,人人之说,不如不说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清初,南方有个姓任的主事官,他经常喜欢讥讽议论朝政是非,抨击时弊,不免得罪了一些有权有势的官家豪门。

一天,皇上派来了一个姓管的御史官,到地方来查察,当地绅士豪门伺机出来对任主事官恶意攻击,讲得一无是处,管御史只听一面之词,不加考察,便对主事官严加训斥:“我听说你喜教训别人,这不好。此刻我有一边对联,让你来对。”说罢,便念出了上联:

说人之说被说人之人说,人人之说,不如不说。

任主事针锋相对地对出了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管御史听后,瞠目结舌,拂袖而去。

千古绝妙对联,妙语连珠

廿日小孩岂称大

三两木头不成官

唐代的莫宣卿,被誉为“岭南八大才子”之一,他17岁就成为两广的第一个状元,因此被称为神童。有一个姓梁的知县,想见识见识这神童到底有多“神”,就去了莫家。

有人一喊“梁大人到!”,莫宣卿便很有礼貌走出来迎接,行了大礼。梁知县问:“你就是大名鼎鼎的莫家公子吗?”莫宣卿回答:“是,大人。”知县一听,我给你个“大名鼎鼎”,你一点不推让就“接”过去了,便出了个上联责问他:廿日小孩岂称大

这是将“廿”、“日”、“大”三个字合在一齐为“莫”。莫宣卿心想:“大名鼎鼎”又不是我说的,你干吗奚落我呢?就对了个下联:三两木头不成官

这是把“梁”字也给拆成“三”、“刃”(商业上对“两”的俗写)、“木”。知县由此明白这个小孩确实聪明,逢人便说,莫宣卿真够得上“大名鼎鼎”了。

千古绝妙对联,妙语连珠

水底日为天上日

眼中人是面前人

寇准是北宋的名相,有一天,他和几个人在亭子上聊天。这个亭子在水池边上,快到中午时分,太阳在水中倒映出来。寇准写了个上联让他们来对:水底日为天上日

意思很简单明了,可大家一时谁也对不上。正好杨大年来找寇准,大家让他来对下联。

杨大年思索半晌,看着寇大人眼睛,突然发现里面有自己的人影,就立刻对出:眼中人是面前人。

寇准夸奖他:“好一个大年,真是绝顶聪明!”

千古绝妙对联,妙语连珠

烦暑最宜淡竹叶

伤寒尤妙小柴胡

有位著名中医老先生,最喜欢用中药名作对联。

一天,一位客人来访,看到院子里的丛竹,赞叹道:烦暑最宜淡竹叶,

老医生立刻答道:伤寒尤妙小柴胡。

进屋坐定后,客人又说: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志。

老医生对答道: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蓯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联中全系中药名,对仗工整贴切,颇有风趣。

千古绝妙对联,妙语连珠

斗鸡山上山鸡斗

龙隐洞中洞隐龙

相传,古时有一位秀才来游桂林名胜之一――斗鸡山。他一面游览,一面念念有词,不知不觉地哼出一句对联:斗鸡山上山鸡斗;

但是,却怎样也对不出下联来。正当他苦思冥想之时,碰到一位白发老者,秀才于是向老者请教。

老者对他说:"你的上联是回音对,正读反念,其音其义都是一样。"秀才问老者可有佳对?老者说:"我刚才游了龙隐洞,何不以此来对!"说罢,念道:龙隐洞中洞隐龙。

秀才一听,极为兴奋,感叹地说:"此乃天赐绝对矣!"

千古绝妙对联,妙语连珠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看见了这副对联,十分鄙夷进士为人。到了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

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大家都称赞:“改得好!改得好!”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原先,进士门前的对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千古绝妙对联,妙语连珠

林则徐在政务繁忙、戎马倥偬之暇,仍然勤学不懈,博览群书,甚至在远谪新疆伊犁时,还以大车载书二十箧自随。他晚年撰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才天或恕

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

上联反映了自己雄才大略无法舒展,又患病闲居的沉重心情。下联巧用《颜氏家训》中“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睹”的名句,倾吐自己的抱负。到了这个时候,仍然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依旧,壮心不己,不愧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称号。

此联后来由梁章钜书题于林则徐福州文藻山的旧宅。

林则徐幼承庭训,四岁开始读书写字,七岁就能写出好文章,有“神童”、“才子”之誉。一天,先生讲课讲到“鸿”字时,出一联要学童对,联曰:

鸿是江边鸟。

林则徐知道这是拆字联。他看到教室外有人端着-盘蚕虫走过,灵机一动,对出下联:

蚕是天下虫。

先生带学童春游至河边,见河中好多鸭子戏水,吟出上联:

母鸭无鞋空洗脚。

问学童谁能对?过了好一阵未有人对。突然传来鸡啼声,林则徐高兴地说:“我有下联了!”接着吟出下联:

公鸡有髻不梳头。

林则徐步入仕途后,他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不计较个人境遇,这在他所作的对联中也有所反映。他在担任浙江廉访使时,曾亲笔榜书了一副大堂对联,号召人们揭发贪官污吏,鼓励人们向自己提意见,联曰: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

升任两广总督后,又书写了一副府衙对联,用以告诫、砥砺自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 ”、“壁立千仞”,正是这位胸襟博大、刚正无私的政治家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读之令人肃然起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