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閩南廣府人祖籍都是河南,而北方人祖籍都是山西呢?

大富豪5867931


網上一直有所謂“八大移民聖地”之說,

即山西洪洞大槐樹、湖北麻城孝感鄉、江西瓦屑壩、江蘇蘇州閶門、廣東南雄珠璣巷、福建三明寧化石壁、山東兗州棗林莊、河北灤平小興州,其中除廣東南雄珠璣巷和福建三明寧化石壁外,其餘移民時間都發生在元末明初。而事實上,類似的移民地遠不止八個,如福建莆田,潮汕地區多傳為祖籍地;河南固始,廣東、福建多傳為祖籍地;川滇地區,即小云南之說,多傳為山東膠東地區祖籍地;還有江西的“zhushi巷”,多為貴州祖籍地等等。

並由這些移民傳說衍生出諸多的移民故事,如江西瓦屑壩之說,即江西移民進入湖北等地,故當地有很多習俗和稱謂與江西有關,像江西人後裔其小腳指的指甲多一塊;還有將上廁所稱為“解手”;再如河湟流域漢人中流傳“南京珠璣巷”之說,相傳明洪武年間元宵節,南京朱璣巷百姓因開馬皇后玩笑,被朱元璋發配至青海。

題主所涉及的祖籍河南和祖籍山西也是兩個移民傳說,即河南固始和山西洪洞大槐樹,後者不多說,前者系開漳聖王陳元光與其父率固始軍入閩,所以大部分固始籍軍人最後都定居閩地。

山西洪洞大槐樹

河南固始開漳聖王

這些移民傳說的形成,大部分都是依靠族譜等資料。其形成原因有多種說法:

從史實上來說,大部分移民都有一定的史實依據,如涉及元末明初的移民,多因朱元璋的軍隊調動或者強制遷移政策,蘇州閶門、灤平小興州、膠東半島“小云南”等都屬此類;

從具體的移民地點來說,普遍認為這些所謂移民聖地大多隻是一個移民中轉站,附近居民經這一中轉站而轉徙各地;

從文化角度來說,是在人口流動時期,移民浪潮下,人們需要一種文化上的認同,尤其是在現居地的地域認同,所以就從祖先認同開始追溯,最終在士大夫的推動下,形成移民傳說。

當然,持反對意見者不少,大多都是對具體的譜牒進行史實考證,如題主提及的河南固始移民進入閩地,就有很學者考證開漳聖王陳元光的籍貫並不是河南固始,廣東南雄珠璣巷的傳說,也有學者考證族譜中所謂的度牒、序言等都是虛構,至於影響極大的山西洪洞大槐樹,懷疑者就更不必多說。


楚邾


據說閩南話在閩南地區又稱為“河洛話”,說因為閩南人的祖先都是從河南一帶地區遷過來的,說的話也是保留著河南的古語,所以叫做河洛話

我本來也是半信半疑,不過發現,福建泉州那邊居然有一條河叫做“洛陽江”,當地叫做洛陽鎮,這條河的命名,是因為當地閩南人大多數是古時候從河南洛陽遷徙過來的,這種說法到底合理不合理?



在山東、河南、河北、安徽……乃至大半個中國,都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過去上年紀的人總愛對年輕人說:“咱是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的人。”為了證實這種說法,老人們總是讓孩子們看小腳趾甲,說凡是過去從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遷來的,最小的那個腳趾蓋子都是兩瓣的。


阿飛侃社會


似乎,在中國各地,總能找到描述自己祖先來源的傳說,如華北、東北地區的“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廣東廣府人的“珠璣巷”,廣東閩南語系的“莆田”,客家人的“寧化石壁村”,以及閩南人的“河南固始縣”

按提問者的意思,閩南人所說的固始縣,位於河南並無太大爭議,而北方人的大槐樹,也確實和山西捆綁在一起,至於廣府人的珠璣巷,位於廣東北部,是中原進入廣東的必經之路,說是河南有點勉強,但可能可以沾邊。

先說北方,東北開發時間晚,其人口基本上來自闖關東的華北人,因此只要分析華北就可以了。

華北的幾個大省,河北、河南和山東,幾乎都是平原地貌,歷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總是免不了戰爭的荼毒,有戰爭就有百姓逃難,河北人向南進入河南,而河南則再往南,很大部分進入福建,從西晉永嘉之亂一直到明清,源源不斷

北方人一直在南遷,總是會到枯竭的時候,特別是元代的屠殺以及明滅元過程,中原人口流失太厲害,而在中原地區,唯有山西借太行山的阻隔還算保全完整,於是便由官方主導將山西人有計劃的遷徙入河南、河北以及山東,以充實人口,或許洪洞縣大槐樹便是其中的中轉站,故而這三個省份的人很多都來自山西,而到了清代,這四省闖關東、走西口,帶去的人口中自然也會是山西籍貫最多。

誠如前面所講,戰爭使北方人不斷南移,很大部分留在江南,因為南遷的朝廷也多以江南為都,但既然為都,後來自然少不了再次受到戰爭的洗禮,因此有些人一口氣直接遷到最太平的福建,於是便定居下來,到了宋代,福建成了中國數一數二的發達省份,人口多的很。

隨著南宋末帝的難逃,很多福建人便隨著朝廷南逃至廣東,其中最大規模者來自福建莆田,而這些百姓在宋徹底滅亡後,便在潮汕、湛江和海南定居下來,於是他們便記得自己的祖先來自莆田,而更往上溯源便是河南,這時候的莆田仍屬於閩南。

誠如大多數閩南人族譜所寫的那樣,他們幾乎清一色來自河南,甚至半數以上來自固始縣,這當然也和歷史上兩次固始兵進入福建有關。

不管怎樣,閩南人源自河南,華北諸省源自山西,確實是有道理的。


祖地不只是一個標識,更是民族向心力的關鍵一環。


圭海四記


北方人的祖籍,我真不清楚,不好作答;我只知道廣府人基本都是從福建省遷入的,就以我氏族為例,氏族起源於河南,乃殷商皇族之後,宋時,金人侵佔了中原地區(河南省),氏族跟隨宋室南遷(衣冠南渡),舉族搬遷到福建,清朝時,祖上又從福建省搬遷到珠江三角洲,所以族人結婚時報門帖都是自報:福建西河,由於搬入珠江三角洲時間久遠,族人都已經不知道這個“西河”到底是在福建那兒了。



春色何人送的來


這個要專業的歷史人士來回答了,我只能簡單說一下,原因是中國近代史有名的二次大遷移…具體說不明白,書裡有記載!你可以翻一下中國歷史!!裡面有寫,很清楚!



豫商源


看到這些我就笑笑,少數北方移民乞丐改變不了人數眾多原住民,南方還是原住民為主,看看他們有獨立的地方習俗與獨立的語言體系就可以看出來不可能是移民,移民是形成不了區別於其他地方的語言,這一點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再說,中原移民並不是指河南,而是代表廣大北方地區甚至還有湖北等南方省份,山西移民也只是極少部分,你以為北方人都死光了,只是往人口稀少的地方移民,補充人口,就是有那麼一些腦殘,聽見移民就忽略掉人數更多的原住民,我也就無語了,蠢貨咋就那麼多


哲也384


廣府,閩南,客家,傳是古時從"中原"遷來,這裡的中原可不是今天的中原,古時中原相當於現在說"內地",範圍很大,包括今天河北河南山東安徽陝西江蘇這些省的很多地方。而今天,中原一詞被河南人狹義化成河南省,很多人誤以為古中原也是河南。


義務搜捕水軍


不能說都是,不過好像很大一部分是,我本身是閩南人,我們高陽許氏源於河南,出自河北高陽縣,有晉江宗祠族譜為證,等以後有空,一定要帶著妻兒去河北高陽縣看看。我老婆是平陽汪氏,是江浙一帶的平陽縣出來的。


Hugh86701457


這就好比,雲南人自稱祖籍在南京柳樹灣。因為南京是雲南漢族最主要的遷出地,所以祖先追憶也就追憶到了南京。還有的來自福建,所以就出現了把福建莆田複製成雲南村名和地名的情況。這種祖籍追憶自然也都是半程祖籍地。雲南漢族要是遷居海外,那就會以雲南作為祖籍地。道理是一樣的。

來自南京的雲南漢族,其祖先也很可能是來自河南等地。但如果沒有一個人為強化的傳承說法,自然會讓再次遷出的人認南京,而不是河南。目前以分子人類學研究看,與漢族有關的是龍山文化。是山東濟南喝山西陶寺,如果要追憶遠點,那就得這麼追憶了。然而這些地點其實也不是最早發源地。

漢族的確是陶寺遺址這些人西遷西部做了西戎牧羊人然後若干年以後再返回。目前在戲曲服飾裡發現了藏式裝束,尤其粵劇最為明顯。而且水袖也是漢藏獨有的文化,就連哈達也與漢族的神話裡的混天凌有關。漢族把山西定為祖地並沒有問題。通過文化解析確實可以斷定當年北三苗就是在山西,包括醋文化也是苗蠻酸味食物的延續,現在苗族地區也是酸味作為標誌口味。而那個蘇三起解的故事也可以破譯為北三苗蘇人戰敗被迫離開山西洪洞,前往敦煌地區。後來這個故事被演繹或者捏合了別的故事。否則蘇三這個名字是不合理的,哪會那麼巧。所以山西洪洞原本就是北三苗祖地,據說蒙古族祭祀裡就有面向南方祭拜的情況,屬於北三苗的民族或多或少都有祖先傳說。現代其實這種祖輩流傳的東西是中斷的最厲害的。所以古代不排除知道這些歷史。

到了明代搞了一個山西移民政策,讓山西人移民入中原地區。但明朝是很奇怪的,他的很多做法是充滿了漢族主義思維。就連行省設置兩京十三省也是巧合於祖先的十三數理,後來的十三陵也是。十三數理可以肯定的說就是與帝堯苗蠻集團有關,陶寺遺址上就有十三根柱子。蒙古族作為北三苗文化的一個分支,也是重視3、9、13這三個數字,而且掛左弓尚左。出現十三數理,基本都是深層文化的反射結果。隋朝靠山王楊林的十三太保等等。其實都是在表現與北三苗陶寺人有關的內容。所以明代從山西移民,尤其強調山西洪洞大槐樹,很可能是附會追憶更早的祖先歷史。《史記》記載三苗數亂於江淮,可見連槐樹都是附會更早的祖地,湖北安徽一帶。

我認為漢民族確實應該把山西臨汾視為祖地。包括藏族和蒙古族、克欽以及雲南彝族。


國病


在古代黃河流域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也就成為中華民族的文明發祥地。古代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弱,南方不太適合居住,蚊蟲,毒蛇,猛獸,潮溼,原始森林廣大,洪水氾濫。隨著人類製造工具的發展,加上各部落的爭奪戰,人們為了躲避戰亂而逐漸南遷。岳飛的孩子全家就發配到了雲南。現在的南方人都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各個時期社會變化,一直延伸到南方的北方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