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76个自杀的未成年人中,29个出身教师家庭!

1964年12月,我们小分队在滇西北找矿。小分队一共8人,其中4名警战士每人配备一支冲锋枪。一天,出发前,一位纳西族老乡搭我们的车去维西。那天路上积雪很大,雪下的路面坑洼不平,车子行驶一段就会被雪坞住。我们不得不经常下来推车。就在我们又一次下车推车的时候,一群褐黄色的东西慢慢向我们靠近。我们正惊疑、猜测时,纳西族老乡急喊:“快、快赶紧上车,是一群狼。”司机小王赶紧发动车,加大油门……但是很不幸,车轮只是在原地空转,根本无法前进。这时狼群已靠近汽车……大家看得清清楚楚——8只狼,个个都象小牛犊似的,肚子吊得老高。战士小吴抄起冲锋枪,纳西族老乡一手夺下小吴的抢。比较沉着地高声道:“不能开枪,枪一响,它们或钻到车底下或钻进树林,狼群会把车胎咬坏,把我们围起来,然后狼会嚎叫召集来更多的狼和我们拼命。”他接着说:“狼饿疯了,它们是在找吃的,车上可有吃的?”我们几乎同声回答:“有。”“那就扔下去给它们吃。”老乡像是下达命令。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除了紧张,大脑似乎已经不会思考问题。听老乡这样说,我们毫不犹豫,七手八脚把从丽江买的腊肉、火腿还有十分珍贵的鹿子干巴往下丢了一部分。狼群眼都红了,兴奋地大吼着扑向食物,大口的撕咬吞咽着,刚丢下去的东西一眨眼就被吃光了。老乡继续命令道:“再丢下去一些!”第二批大约50斤肉品又飞出了后车门,也就一袋烟的工夫,又被8只狼分食的干干净净。吃完后8只狼整齐地坐下,盯着后车门。这时,我们几人各个屏气息声,紧张的手心里都是冷汗,甚至能够清晰的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我们不知道能有什么办法令我们从狼群中突围出去。看到这样的情形,老乡又发话道:“还有吗?一点不留地丢下,想保命就别心疼这些东西了!”此时,除了紧张、害怕还有羞愤……!作为战士,我们是有责任保护好这些物资的,哪怕牺牲自己。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车被坞到雪地里出不来,只能被困在车里。我们的子弹是极有限的,一旦有狼群被召唤来,我们会更加束手无策。我们几人相互看了一眼,迟疑片刻,谁也没有说什么,忍痛将车上所有的肉品,还有十几包饼干全都甩下车去!8只狼又是一顿大嚼。吃完了肉,它们还试探性的嗅了嗅那十几包饼干,但没有吃。这时我清楚地看到狼的肚子已经滚圆,先前暴戾凶恶的目光变得温顺。其中一只狼围着汽车转了两圈,其余7只狼没动。片刻,那只狼带着狼群朝树林钻去......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不一会儿,8只狼钻出松林,嘴里叼着树枝,分别放到汽车两个后轮下面。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狼的意思是想用树枝帮我们垫起轮胎,让我们的车开出雪窝。我激动地大笑起来……哈……哈……刚笑了两声,另外一个战士忙用手捂住了我的嘴,他怕这突兀的笑声惊毛了狼。接着,8只狼一齐钻到车底,但见汽车两侧积雪飞扬。我眼里滚动着泪花,大呼小王:“狼帮我们扒雪呢,赶快发动车,”车启动了,但是没走两步,又打滑了。狼再次重复刚才的动作:“先往车轮下垫树枝,然后扒雪……”。就这样,每重复一次,汽车就前进一段,大约重复了十来次。最后一次,汽车顺利地向前行了一里多地,接近了山顶。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这时,8只狼在车后一字排开坐着,其中一只比其他7只狼稍稍向前。老乡说:“靠前面的那只是头狼,主意都是他出的。”我们激动极了,一起给狼鼓掌,并用力地向它们挥手致意。但是这8只可爱的狼对我们的举动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定定地望了望我们,然后,头狼在前,其余随后,缓缓朝山上走去,消失在松林中......看完不忍思考:连凶猛的狼都懂得报恩,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身?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我们是不是应当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观察|76个自杀的未成年人中,29个出身教师家庭!

作者 : 奕斐然

北京大学徐凯文副教授曾经做过一项研究,数据令人惊讶:76个自杀的未成年人中,发现其中29个出身教师家庭。除此之外,医护人员、公务员及管理人员家庭的占比也较重。

观察|76个自杀的未成年人中,29个出身教师家庭!

之所以令人惊讶,是因为在我们的常识中,这些孩子拥有着较为优越的家庭教育背景及成长环境,理应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更坚强的人。

教师、公务员、医护人员、管理人员等这些职业的父母,在一贯的生活环境及认知里,他们渐渐产生了“我比别人更拥有道德上的优越性、更有能力能够判断事物是否正确”的思想认知,大多会产生“我是权威”的感觉,从而在与子女的沟通中,也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不能平等沟通的现象。

孩子在大多情况下,无论是否能够真心接受,都需要被迫地顺从家长的意愿,于是孩子会渐渐产生“反正我说什么都是错的”、“没有人会接受我的意见和想法”的心理,也不再乐于“发声”,平静的顺从看似乖巧懂事,却也在孩子的心中一次次地积攒着越多的意见与不满,终有一天,平静的海面会爆起喧涛骇浪,让彼此都措手不及,也无能为力。

另一方面,在这些职业的父母的认知体系下,他们的职业或社会地位是相对成功的模版,在孩子的教育中,也不断给他们施加了这一方面的心理暗示

,甚至在学习、爱好、专业乃至工作方面,也在给他们渐渐铺出一条自以为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

孩子们需要在父母精准刻量的标准下完成相应的任务,父母们在孩子的身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潜意识上也会给孩子施予“愧疚感”,倘若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便渐渐增强了孩子对相应事物的厌烦、恐惧心理和挫败感。

观察|76个自杀的未成年人中,29个出身教师家庭!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

那些与父母相互尊重和沟通,有着稳固的感情基础,同时父母也能给予他们更宽松的个人空间的孩子,更有可能随着自我的探索而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感。

而那些总是被父母拒绝、严苛要求或者忽略的孩子,一方面很难从父母身上模仿或学习着去认识自己,也很难做出寻找自我的尝试(可能会被视为挑战或者叛逆)。

而那些与父母关系过于紧密,完全由父母掌控自己人生的孩子,他们完全依附于父母的要求和决定,从不敢挑战父母的权威。

这两类孩子都很可能在“找到自我,获得自我认同”的路上迷失和受挫,前者很容易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之中,叛逆的思想情绪容易导致和父母起冲突;而后者则更可能陷入“早闭”的状态。

细细思考,一切悲哀都有迹可循。

家长的每一句责怪、每一个动作、每一项任务和要求,都悄悄的在孩子里的生根发芽,孩子可能还没有健全的价值观去理解父母的苦心,也无法去分辨父母教育理念中的正误。孩子却是情绪的最佳感知者,他们更容易感知快乐、难受、失落和无助。

父母在繁忙的生活状态下,可能也无法及时地感知孩子的情绪,生活给父母造成的压力和无奈,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甚是以“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想法,为孩子规划一生,想为他们铺出一条康庄大道,殊不知,却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捆绑住了孩子的一生,也拉远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观察|76个自杀的未成年人中,29个出身教师家庭!

《奇葩说》的辩手如晶说,从小与她爸爸的沟通和陪伴都很少。有一次爸爸去美国旅游,想给买礼物,却不知道买什么好。她爸爸第一反应不是去问女儿喜欢什么礼物,而是问美国卖玩具的大叔“

小孩子喜欢什么礼物”,最后给二十多岁的女儿买了冰雪奇缘的玩具。这样的现象让人诧异,但确实是常见的现实。中国的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沟通和交流,从而导致父母与子女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这个时代,家长面临着巨大的家庭和生活压力,小孩子也怕被输在起跑线上。不要急于扯着孩子一起赶路,而忽略了最真挚的情感,也渐渐疏远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只有家长在不断的反思和缓压中,不断地倾听、理解、尊重孩子的想法,才能给予小孩最合适和舒服的成长。

“我一直觉得小孩子可以不了解大人,因为他们没有当过大人。但是我一直很纳闷,我觉得大人不可以不了解小孩,因为你们当过小孩。”这是著名作家九把刀说过的一句话。

观察|76个自杀的未成年人中,29个出身教师家庭!

曾经,我们都是小孩,发光的双眼渴望着父母的理解和称赞,感知着父母一言一行所带给我们的情绪。可是,当有一天,小孩长大成了家长,却依旧追寻着世俗化的教育套路,忽略了我们初为孩童最真挚的感受,给小孩规划和施压,无法与子女进行真诚、平等的沟通。

给小孩做梦的床,给小孩远眺的窗,

给小孩远扬的帆,给小孩勇气的桨,

给小孩拥抱和糖,给小孩吻和柔软,

给小孩灯和信仰,给小孩美和真相,

给小孩一些高山,给小孩几片海洋,

给小孩爱和分享,给小孩家和翅膀。

这是《给小孩》的歌词,也是孩子内心的真诚呼唤吧。孩子对于家长而言,大抵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是这世上最妙不可言也难以割舍的关系。父母在尽力地为孩子提供优越的教育资源和环境的同时,其实更应该注重的是与孩子真诚、平等的沟通,倘若能倾听彼此的想法,缓缓地交流与细思,温柔以爱相待,

大概就是最美好的场景了吧。

人世间这一次相遇,终究是孩子慢慢长大,父母慢慢变老。以从容理解的心态,去陪伴孩子慢慢成长,享受人世间最美妙的相遇,轻轻地唤“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本文转自: 摆古论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