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76個自殺的未成年人中,29個出身教師家庭!

1964年12月,我們小分隊在滇西北找礦。小分隊一共8人,其中4名警戰士每人配備一支衝鋒槍。一天,出發前,一位納西族老鄉搭我們的車去維西。那天路上積雪很大,雪下的路面坑窪不平,車子行駛一段就會被雪塢住。我們不得不經常下來推車。就在我們又一次下車推車的時候,一群褐黃色的東西慢慢向我們靠近。我們正驚疑、猜測時,納西族老鄉急喊:“快、快趕緊上車,是一群狼。”司機小王趕緊發動車,加大油門……但是很不幸,車輪只是在原地空轉,根本無法前進。這時狼群已靠近汽車……大家看得清清楚楚——8只狼,個個都象小牛犢似的,肚子吊得老高。戰士小吳抄起衝鋒槍,納西族老鄉一手奪下小吳的搶。比較沉著地高聲道:“不能開槍,槍一響,它們或鑽到車底下或鑽進樹林,狼群會把車胎咬壞,把我們圍起來,然後狼會嚎叫召集來更多的狼和我們拼命。”他接著說:“狼餓瘋了,它們是在找吃的,車上可有吃的?”我們幾乎同聲回答:“有。”“那就扔下去給它們吃。”老鄉像是下達命令。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當時腦子裡一片空白,除了緊張,大腦似乎已經不會思考問題。聽老鄉這樣說,我們毫不猶豫,七手八腳把從麗江買的臘肉、火腿還有十分珍貴的鹿子乾巴往下丟了一部分。狼群眼都紅了,興奮地大吼著撲向食物,大口的撕咬吞嚥著,剛丟下去的東西一眨眼就被吃光了。老鄉繼續命令道:“再丟下去一些!”第二批大約50斤肉品又飛出了後車門,也就一袋煙的工夫,又被8只狼分食的乾乾淨淨。吃完後8只狼整齊地坐下,盯著後車門。這時,我們幾人各個屏氣息聲,緊張的手心裡都是冷汗,甚至能夠清晰的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我們不知道能有什麼辦法令我們從狼群中突圍出去。看到這樣的情形,老鄉又發話道:“還有嗎?一點不留地丟下,想保命就別心疼這些東西了!”此時,除了緊張、害怕還有羞憤……!作為戰士,我們是有責任保護好這些物資的,哪怕犧牲自己。但是現實情況是我們的車被塢到雪地裡出不來,只能被困在車裡。我們的子彈是極有限的,一旦有狼群被召喚來,我們會更加束手無策。我們幾人相互看了一眼,遲疑片刻,誰也沒有說什麼,忍痛將車上所有的肉品,還有十幾包餅乾全都甩下車去!8只狼又是一頓大嚼。吃完了肉,它們還試探性的嗅了嗅那十幾包餅乾,但沒有吃。這時我清楚地看到狼的肚子已經滾圓,先前暴戾兇惡的目光變得溫順。其中一隻狼圍著汽車轉了兩圈,其餘7只狼沒動。片刻,那隻狼帶著狼群朝樹林鑽去......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不一會兒,8只狼鑽出松林,嘴裡叼著樹枝,分別放到汽車兩個後輪下面。我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狼的意思是想用樹枝幫我們墊起輪胎,讓我們的車開出雪窩。我激動地大笑起來……哈……哈……剛笑了兩聲,另外一個戰士忙用手捂住了我的嘴,他怕這突兀的笑聲驚毛了狼。接著,8只狼一齊鑽到車底,但見汽車兩側積雪飛揚。我眼裡滾動著淚花,大呼小王:“狼幫我們扒雪呢,趕快發動車,”車啟動了,但是沒走兩步,又打滑了。狼再次重複剛才的動作:“先往車輪下墊樹枝,然後扒雪……”。就這樣,每重複一次,汽車就前進一段,大約重複了十來次。最後一次,汽車順利地向前行了一里多地,接近了山頂。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這時,8只狼在車後一字排開坐著,其中一隻比其他7只狼稍稍向前。老鄉說:“靠前面的那只是頭狼,主意都是他出的。”我們激動極了,一起給狼鼓掌,並用力地向它們揮手致意。但是這8只可愛的狼對我們的舉動並沒有什麼反應,只是定定地望了望我們,然後,頭狼在前,其餘隨後,緩緩朝山上走去,消失在松林中......看完不忍思考:連兇猛的狼都懂得報恩,我們是否應該反思自身?自詡為“萬物靈長”的人類,我們是不是應當讓這個世界充滿愛?

观察|76个自杀的未成年人中,29个出身教师家庭!

作者 : 奕斐然

北京大學徐凱文副教授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數據令人驚訝:76個自殺的未成年人中,發現其中29個出身教師家庭。除此之外,醫護人員、公務員及管理人員家庭的佔比也較重。

观察|76个自杀的未成年人中,29个出身教师家庭!

之所以令人驚訝,是因為在我們的常識中,這些孩子擁有著較為優越的家庭教育背景及成長環境,理應在這樣的環境中成為更堅強的人。

教師、公務員、醫護人員、管理人員等這些職業的父母,在一貫的生活環境及認知裡,他們漸漸產生了“我比別人更擁有道德上的優越性、更有能力能夠判斷事物是否正確”的思想認知,大多會產生“我是權威”的感覺,從而在與子女的溝通中,也不知不覺地產生了不能平等溝通的現象。

孩子在大多情況下,無論是否能夠真心接受,都需要被迫地順從家長的意願,於是孩子會漸漸產生“反正我說什麼都是錯的”、“沒有人會接受我的意見和想法”的心理,也不再樂於“發聲”,平靜的順從看似乖巧懂事,卻也在孩子的心中一次次地積攢著越多的意見與不滿,終有一天,平靜的海面會爆起喧濤駭浪,讓彼此都措手不及,也無能為力。

另一方面,在這些職業的父母的認知體系下,他們的職業或社會地位是相對成功的模版,在孩子的教育中,也不斷給他們施加了這一方面的心理暗示

,甚至在學習、愛好、專業乃至工作方面,也在給他們漸漸鋪出一條自以為適合他們發展的道路。

孩子們需要在父母精準刻量的標準下完成相應的任務,父母們在孩子的身上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在潛意識上也會給孩子施予“愧疚感”,倘若孩子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便漸漸增強了孩子對相應事物的厭煩、恐懼心理和挫敗感。

观察|76个自杀的未成年人中,29个出身教师家庭!

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

那些與父母相互尊重和溝通,有著穩固的感情基礎,同時父母也能給予他們更寬鬆的個人空間的孩子,更有可能隨著自我的探索而獲得一種自我認同感。

而那些總是被父母拒絕、嚴苛要求或者忽略的孩子,一方面很難從父母身上模仿或學習著去認識自己,也很難做出尋找自我的嘗試(可能會被視為挑戰或者叛逆)。

而那些與父母關係過於緊密,完全由父母掌控自己人生的孩子,他們完全依附於父母的要求和決定,從不敢挑戰父母的權威。

這兩類孩子都很可能在“找到自我,獲得自我認同”的路上迷失和受挫,前者很容易陷入一種“混亂”的狀態之中,叛逆的思想情緒容易導致和父母起衝突;而後者則更可能陷入“早閉”的狀態。

細細思考,一切悲哀都有跡可循。

家長的每一句責怪、每一個動作、每一項任務和要求,都悄悄的在孩子裡的生根發芽,孩子可能還沒有健全的價值觀去理解父母的苦心,也無法去分辨父母教育理念中的正誤。孩子卻是情緒的最佳感知者,他們更容易感知快樂、難受、失落和無助。

父母在繁忙的生活狀態下,可能也無法及時地感知孩子的情緒,生活給父母造成的壓力和無奈,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甚是以“我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的想法,為孩子規劃一生,想為他們鋪出一條康莊大道,殊不知,卻給孩子造成了心理壓力,捆綁住了孩子的一生,也拉遠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观察|76个自杀的未成年人中,29个出身教师家庭!

《奇葩說》的辯手如晶說,從小與她爸爸的溝通和陪伴都很少。有一次爸爸去美國旅遊,想給買禮物,卻不知道買什麼好。她爸爸第一反應不是去問女兒喜歡什麼禮物,而是問美國賣玩具的大叔“

小孩子喜歡什麼禮物”,最後給二十多歲的女兒買了冰雪奇緣的玩具。這樣的現象讓人詫異,但確實是常見的現實。中國的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溝通和交流,從而導致父母與子女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這個時代,家長面臨著巨大的家庭和生活壓力,小孩子也怕被輸在起跑線上。不要急於扯著孩子一起趕路,而忽略了最真摯的情感,也漸漸疏遠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只有家長在不斷的反思和緩壓中,不斷地傾聽、理解、尊重孩子的想法,才能給予小孩最合適和舒服的成長。

“我一直覺得小孩子可以不瞭解大人,因為他們沒有當過大人。但是我一直很納悶,我覺得大人不可以不瞭解小孩,因為你們當過小孩。”這是著名作家九把刀說過的一句話。

观察|76个自杀的未成年人中,29个出身教师家庭!

曾經,我們都是小孩,發光的雙眼渴望著父母的理解和稱讚,感知著父母一言一行所帶給我們的情緒。可是,當有一天,小孩長大成了家長,卻依舊追尋著世俗化的教育套路,忽略了我們初為孩童最真摯的感受,給小孩規劃和施壓,無法與子女進行真誠、平等的溝通。

給小孩做夢的床,給小孩遠眺的窗,

給小孩遠揚的帆,給小孩勇氣的槳,

給小孩擁抱和糖,給小孩吻和柔軟,

給小孩燈和信仰,給小孩美和真相,

給小孩一些高山,給小孩幾片海洋,

給小孩愛和分享,給小孩家和翅膀。

這是《給小孩》的歌詞,也是孩子內心的真誠呼喚吧。孩子對於家長而言,大抵是這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也是這世上最妙不可言也難以割捨的關係。父母在盡力地為孩子提供優越的教育資源和環境的同時,其實更應該注重的是與孩子真誠、平等的溝通,倘若能傾聽彼此的想法,緩緩地交流與細思,溫柔以愛相待,

大概就是最美好的場景了吧。

人世間這一次相遇,終究是孩子慢慢長大,父母慢慢變老。以從容理解的心態,去陪伴孩子慢慢成長,享受人世間最美妙的相遇,輕輕地喚“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本文轉自: 擺古論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