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比C919還要大的運10為何突然下馬了?

天下布武


運-10下馬的原因其實非常的複雜,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運-10與其總設計師“馬鳳山”

現在很多人一提起當年我國的大飛機運-10“708工程”就極其惋惜,因為708項目僅比當年歐洲空客項目晚兩年,是我國第一型可以飛抵起降難度最大的拉薩貢嘎機場的自研飛機,並且在運-10下馬之前也做好了多型特種機改裝的準備。


▲1983年之前上海飛機研究所就已經完成了運-10改裝預警機的方案設計和風洞測試。

可就是這樣,運-10還是在完成兩架半原型機後,在1986年被停止撥款下馬了。

而當年力主運-10下馬的,就是時任我國民航總局局長的“沈圖”

▲1981年1月8日,沈圖向中央提交了名為《對國產運-10飛機的幾點看法》的報告,主要思想就是運-10源於波音707飛機,而波音707已經屬於落後機型,中國民航並未有再採購此類飛機的打算,並提請建議“目前國內繼續研製類似波音707型的飛機是否可取,請鄭重考慮”。1982年5月23日,沈圖再次否決了國經委提請民航總局組織運-10國內長途航線貨物運輸試飛的工作意見。

而實際上,後來中美兩國包括波音集團都否認了國產大飛機運-10源於波音707的傳聞,並且其後我國又採購了近2000架波音飛機,花費的資金近萬億元。

而沈圖另一個力主運-10下馬的理由,是運-10難以取得適航標準;

儘管當年運-10是參照美國適航條例FAR-25標準進行研製的大飛機,但在當年我國鈑金加工能力與材料水平嚴重落後的年代,要求所有的機體材料100%國產化、機載附件95%國產化的運-10,其結構超重,同時航電設備也嚴重落後。


而作為我國領導人專機和民航運行為主的運-10,如果不能取得國際適航證,那也就失去了走出國門的機會。

但是根據後來美國《財富》雜誌對麥道公司副總裁美籍華人張鎮中的採訪得知,當年沈圖力主運-10下馬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接受了麥道MD-82項目的鉅額回扣。

在1979年運-10即將首飛之時,美國麥道公司就已經與民航高層進行接觸,希望我國能放棄運-10而與麥道合作,按照張鎮中的話就是“如果打不倒運-10,美國飛機就不好進中國”。


▲1987年7月運-10下馬後不久沈圖事發,後被撤銷一切職務,並開除黨籍。

1986年運-10下馬後,與麥道合作組裝生產MD-82項目正式上馬,運-10生產線被撤、技術資料大部分遺失,第3架原型的機體材料被用作組裝MD-82的練習材料為組裝工人練手了。

後來在1986年12月,我國又制定了新的大飛機研製計劃、1992年以此提出大飛機研製“三步走計劃”,既以中美合作製造MD80/90為第一步、2005年與空客合作研製AE-100為第二步、最後預計在2010年自行研製180座大飛機。

可是後來1997年麥道公司被波音收購,第一步合作計劃被中止,1998年空客又單方面中止了合作,第二步計劃也泡湯了,於是我國的大飛機在運-10之後整整停滯了32年,才在2017年5月5日迎來了C919。


而在這32年期間,我國的民航大飛機始終被歐美所壟斷,我國為此支付的費用高達數萬億人民幣。

而與當年民航極力反對運-10項目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軍方的大力支持,可是在當年一切為經濟讓路、軍隊要忍耐的年代,軍方也對運-10的下馬無可奈何。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我國軍隊與軍工是極其困難的,“局座”曾在回想起那個年代的時候因激動而落淚,在那個年代所有人都討厭海軍,因為海軍的軍費佔比很大,而當年海軍分到的那一大筆軍費也只夠一年服役一條3000噸“小船”的。

空軍就更不用說,殲十在九十年代初連研發經費都經常拖欠,宋文驄總師甚至下班賣過麵條。

所以後來我國空軍對大飛機是極缺、極其渴望的,為什麼後來運-20從首飛到服役僅僅只用了3年多?

就是空軍在富起來之後,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就是為“馬上、趕緊把大飛機給我弄出來”所致的,可遺憾的是……在當年沒有人能像空軍支持運-20一樣支持運-10!

▲萬幸……我國的運-20項目沒有另一個“沈圖”。


軍事小科普


運10項目在1970年下達任務,到了1980年首飛成功,1986年項目終止,下馬的原因自然是費用和技術方面的問題,還有一些不可逾越的問題。研發運10一直首飛,其實很不容易,但要把運10經過一系列試飛,更是需要一大筆資金作為基礎。

在1980年代這段時期,中美開始進入蜜月期,北方的威脅開始減小,從西方採購到同類裝備也成為可能。因此研發的緊迫性有點降低,波音707也不是非賣品。

從經費上看,更多的軍用裝備需要資金,比如殲10就是在這個時期立項開始研發,與研發運10相比,殲10當然更需要,當時我空軍只有殲7主力戰機,顯然不足以應對北方的圖22威脅。

同時還有非技術方面的因素,導致了運10不適合繼續發展。研發一款大型客機需要考慮市場的定位,以及當時我國更需要的是什麼,在優先級上,軍機的研發自然是必須優先保障。


軍情瞭望臺


還真是不知羞恥。運十飛機耗資幾十億,耗費人力無數,研製了一款壽命數百小時的拼裝機,不追究責任已經是國家對知識分子的特別保護了。運十給中國航空最大的貢獻是我們終於發現了自己確實不行。86年運十正式下馬,國家用十年時間全面學習大飛機制造工藝。我們轟六飛豹神州60和運20總裝基地西飛用了十年時間通過為波音生產垂直尾翼來實現與國際航空工業對接。2000年前後,我們才為自己定位,有能力研製中型支線飛機。中航將支線飛機的研發任務交上飛。用了十年才有了一款支線飛機。目前,我們自主研發的客機,只有西飛製造的神州60和上飛的翔鳳。即便如此,國家在2000年前後,為了提高飛機設計能力,將國內飛機設計資源重新整合,組建了中航第一飛機設計院,簡稱一飛院。近二十年研發,才有了C919幹線飛機,目前還在試飛階段,尚未取得國際適航證。也才有了運20貨運大飛機,生產能力還顯不足,遠不能滿足部隊需求。兩款飛機的發動機還是整裝進口烏克蘭和俄羅斯的。自建國至今,大飛機核心部件都是美國和西方嚴禁向我們出口的。運十下馬的86年,中蘇還處於敵對關係,烏克蘭還不是國家。運十的發動機從何而來?我們自己製造?以為那是造架子車呢?十八大後,國家為了集中力量解決航空發動機研發能力低下,專門組建了航空發動機集團。舉全國航發研製能力,去年才有了裝備殲擊機的中小型發動機,性能還有待於檢驗,大航發還在論證。運十設計如果可行,國家有必要重新研發嗎?直接修改完善就是了。之所以被徹底廢棄,只有一個原因,沒有利用價值。


雨軒品茗2


1970年8月,最高領導與上海市委書記談話時,希望上海搞大飛機,那次談話被稱為“708指示””,據此,從全國抽調了400多人,在上海成立708設計院,利用空軍5703修理廠,仿製以波音707為目標的大飛機,並將“總理公務機”確定為設計目標。

事實上,運10項目,與其說是一個工程項目,不如說是一次政治任務,項目的上馬,迄今為止,依然看不出有明確的軍事戰略,以及有經濟戰略的支撐,加之項目由上海市負責,獨立於三機部體系之外,都為運10後來的下馬埋下了伏筆。

1980年,國產四發動機噴氣式運10客機實現首飛,作為軍迷個人記憶猶新,《航空知識》雜誌通篇累牘地預以了報道,封面封底都給了運10,個人記得運10當年還上了西藏高原,良好的高原性能是國內媒體報道的重點。

儘管文革已結束,但泛政治化風氣在國內依然濃重,有許多重大項目都被貼上政治標籤,仍然習慣於以項目的決策者、執行者來劃線,導致項目隨政治人物的榮辱而興衰。

某高層決策者在公開場合曾說“運10是張XX的飛機”、“王XX的飛機”,甚至是“四X幫的飛機”,80年代高層流行這樣的說法,運10最終的命運也就可以預料了。

況且,當時民航、航空工業部、上海市等,在運10項目上既缺乏共識,又缺少合作,因此,運10項目最終下馬,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在項目立項時,缺少有力的戰略支撐;設計時,項目就已經過時,不具備先進性;樣機儘管出來了,但離投入運營,仍有較大的差距。

由於經費原因,研製改進工作,就難以為繼;當時市場行情,國外有更先進的客運機,可供國內選擇;從經濟利益考慮,自造落後的運10,確實不如外購客機;有當時泛政治化的影響;相關利益集團,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偉人就是偉人,小人成不了偉人,歷史又證明一次。


用戶9652846918035


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結果上了美國人的當,造成中國航天航空事業的重大損失。有些別有用心的人說中國當時的技術和財力不行,必須下馬,我想問,中國的兩彈一星是怎麼造出來的?核潛庭是怎麼造出來的?歷史已經證明,毛澤東主席是多麼的英明偉大。在新中國最困難的時侯,完成了令世界振驚的,當時的高科技成果己經證明了一切,打破了別有用心人的謊言。


110213951


千年罪人設計師。


黃金甲21


為什麼運10下馬了?原因很簡單,不僅僅是運10,包括大量尚未問世就被扼殺的項目,都是早不如買,買不如租,這種思潮的泛濫扼殺的。

運10怎麼樣?不錯,我國自助設計建造的大飛機。

但是!鈑金水平低下,導致結構嚴重超重,電子水平不足導致航電落後,全方位不如當時的先進客機,甚至於還不如波音707,所以,一群人被當時良好的國際關係衝昏了頭腦,覺得自己造幹嘛?買歐洲的,買美國的,實在不行咱還能買蘇聯了,花那麼多錢造垃圾虧不虧啊?......



並且運十的設計目標就不是作為民航客機,而是為了給民族鼓勵,表示我們並不落後,順便當領導人專機,民營前景實在是糟糕。

再加上麥道的金錢攻勢,導致了運10的下馬。

實際上這也是為什麼印度明知道自己生產的武器性能很糟糕,卻依舊要堅持自己生產一部分武器裝備的原因(就是效果實在茶几

我國被歐美坑了三十年,(下馬後打算靠麥道的客機做大飛機,但是麥道沒了.....)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那些說下馬是正確的人,我就想問一下,當年製造原子彈和核潛艇還有火箭,技術跟美國佬也差很遠,為什麼要造?因為那是保護國家的!如果像某些人認為的那樣技術不如人就不搞原子彈核潛艇,估計他也不會出生到現在這個世界了。再退一步,美國佬說快餐好吃,別自己做飯了,那也不會笨到自己就把廚房裡的一切油鹽醬醋和鐵鍋都砸了吧?這不是笨是什麼?


強哥48559877


先了解中國航空工業三個有關大飛機的重要時間節點,我們會對中國大飛機曲折發展的歷史有關直觀的瞭解。

試飛中的運-10

一、1986年終止“運-10”飛機研發,從此刀槍入庫,人員遣散,此後30年再不見起飛重量100噸以上的民航大飛機。

二、2007年3月,高層重新認識了大飛機戰略的重要意義,重拾大飛機計劃,宣佈成立民用大飛機項目。

三、2017年12月,中國商飛C919首飛,同樣在上海,好似穿越到30年前,C919運-10在異度空間相遇,然而30年的光陰已經灰飛煙滅。

世界上,能造民用大飛機的國家沒有幾個,美國、歐盟,俄羅斯勉強算一個。中國的有識之士早在1970年代就窺視到了大飛機對一個國家的積極意義。於是,運-10上馬了,1972年立項,1975年完成設計圖紙,1980年首飛,隨後飛遍了中國,包括世界屋脊拉薩。然而,1982年項目突然沒了資金支持,1986年被迫下馬。

停放在商飛公司的運-10,她成了激勵商飛人的精神圖騰

1982年到底發生了什麼?!是的,美國人來了,他們提出兩國合作生產麥道飛機,並承諾在中國建廠和轉讓技術,然後這種合作令人沮喪而失敗。在市場經濟中打滾了40年後的國人,終於知道了其中的奧秘,這叫“降維打擊”,將你消滅在萌芽狀態。

如果運-10沒有下馬,即使它技術落後,耗油量大,不經濟,我們仍然能可以像俄羅斯一樣,用一部分自己的飛機,在使用中不斷更新技術、培育研發人才。那麼,我們的民航大飛機、軍用大型運輸,以及航空發動機技術都將有一個更好發展平臺,如今的航空工業又是另外一番天地。天空得有一半民航機是國產的吧!國產預警機、大型運輸機漫天飛了吧!大涵道渦扇發動機早已定型了吧!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別人便宜是佔不到的,唯有自力更生、埋頭苦幹、自主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