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什麼是帶毛的?

農村俗語:“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什麼是帶毛的?

古時候受制於生產力等因素,經驗顯得尤為重要,人們常常用俗語的方式來傳遞生產生活方面的經驗。而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水平越來越高,俗語包含的範圍也越來越光,幾乎涵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此前筆者給大家介紹了很多關於生活方面的俗語,今天來談談天氣,看看其說的是否有道理。

農村俗語:“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什麼是帶毛的?

來看這句農村俗語:“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什麼是帶毛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年如果有兩個“春”,那麼帶毛的動物將會非常貴,其價值堪比黃金。這裡的“春”是指立春,也就是說一年如果有兩個立春的話,那麼冬天將會非常寒冷,所以動物的毛皮自然也非常貴,因為需求變大了。

農村俗語:“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什麼是帶毛的?

這麼說有沒有道理呢?原本在一年中,應該只有一個立春,但也有特殊的時候。如果陽曆和農曆撞到了一起,那麼一年之中就會出現兩個立春。老一輩人覺得在這一年的冬天將會非常寒冷。比如說原本在立春的時候,天氣原本要開始轉暖了,但是突然多了一個立春,往往氣溫會非常低。

而古時候並不像現在,現在取暖設備眾多,比如說北方有暖氣,而南方有空調,所以人們不必為低溫發愁。但是在古代可不一樣,取暖設備十分單一,只能夠生火燒爐子,就算是皇宮也是如此,我們時常在清宮局中看到皇帝圍著爐子烤火,形象非常生動。

農村俗語:“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什麼是帶毛的?

而在穿的方面,當時條件簡陋,人們只能選擇動物的皮毛,但這其實也非常管用,特別是外出的時候,保暖不錯而當時有錢人家能夠穿得起貂皮大衣,普通大眾卻只能選擇羊皮襖,有的家裡沒有羊只能用牛皮湊活。而這句話所說的兩個立春,原本以往的冬日要寒冷許多,所以人們為了取暖也是想盡了辦法,動物毛皮供不應求,其價格自然原本平時要高出許多。但堪比黃金,只不過是一種誇張的說法。

農村俗語:“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什麼是帶毛的?

這句話所說的兩個立春,無非是在特殊時期,但並沒有足夠的數據做支撐,所以不具有說服力,不能夠以偏概全。而在有些地方同樣也有兩個立春的說法,比如說這句:“兩春夾一冬,薄被也過冬”,這句話的說法剛好和上一句相反。冬天並不寒冷,氣候溫和,所以人們過冬的時候只要一床薄被子就行。

農村俗語:“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什麼是帶毛的?

不過這句話其實同樣不具有說服性,可能只是某個時間段的特殊情況而已,也可能是地域上的差異,比如說北方冬天冷,而南方卻十分溫和,北京的冬天的氣溫自然不能和廣州比。不過古人這麼說倒也可以理解,畢竟古時候人們對於天氣的預測全憑經驗,所以才會得到這樣的結論,但不具有代表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