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曾有这样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留学归国后在清华教书。

可他天性寡言,不喜讲话,因此每天频繁地讲课令他身心俱疲。

这位年轻人心情苦闷,便转向自己的前辈诉苦,说不想干了。

前辈一听,勃然变色,问:“你教多久了?”“半年了。”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才半年,怎么就知道自己没兴趣?年轻人要有点耐性。回去教书!”

正是这一劝,就劝出了一位闻名遐迩的大学校长梅贻琦。而这位前辈就是他的恩师张伯苓。

有人说梅贻琦的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最早带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顶尖水平。他不光奠定了清华百年来的风骨,也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掌舵人。

每次提起西南联大,就会必称它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

在抗日战争八年的时间里,它一共培育了3882名学生。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这当中,就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以及各学科的开创者、100多位人文大师。

正如从西南联大毕业生的杨振宁所言:“联大虽仅存在了8年,但她培养的人才对新中国的贡献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愿意不断地去重温、回味以及叙述那段光辉的岁月。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自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后,便拉开了抗日战争序幕。

那时华北地区接连被日军践踏,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除了奔赴前线抗战外,读书即救国的口号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其目的是通过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使国家不在战争之后的时期灭亡。

当时北大、清华、南开这三所高校的师生开始南迁,进行联合办学。

先是迁往长沙,后因战火转至昆明,临时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那一年,48岁的梅贻琦已经担任清华校长6年之久了。

在他掌管期间,清华已从一所名气不大的学校步入了国内顶尖学府之列。

他本人也从一开始不被看好,转而成为了全校师生敬爱有加,视为父兄的好校长。

有人曾问梅贻琦的秘诀是什么,话少的他难得幽默地说道:“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吧!”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遥想当年,梅贻琦能顺利当上清华校长,也算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佳话。

恐怕我们难以想象,20世纪初清华学子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赶校长。

当时国民党想将政治势力深入清华大学,遭到学生的强烈抵制。

它先后派去的三位校长,很快被老师和学生赶跑了。

但为了保持教育上的独立自由,清华师生们始终不妥协。

就算让学校连续11个月没有校长,也绝不肯将就。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

直到1931年,当时在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任职的梅贻琦被调回当校长。

身材颀长的梅贻琦,配上一袭青布长衫,给师生们留下了不坏的印象。

他从20岁时考取了清华庚款首批留美生,赴美留学。

归国后,他又当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赴美监督处等职位;

这位做了十余年的清华人,自然也明白师生们的担忧和考量。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梅贻琦(中坐者)与留美同学合影

在他的就职演说上,他不仅发表了对清华未来发展的种种看法,还铿锵有力地讲道:“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话既征服了无数追求真理和知识的学子们,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并不在于它有多少幢大楼,而在于它有多少所大师。

这也成了他一生都在践行的治学理念。

正是从他这里,中国高等学府的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办校之道打下了根基。

他破格录用了仅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海外游历多年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一代文豪朱自清、钱钟书等。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梅贻琦一直坚持不唯资历学历,要的是真才实学的选聘原则。

而这些高等院校的教授们不只学问做得好,身为知识分子的风骨令人为之钦佩。

一接到南迁的命令,教授们就立马收拾行李,踏上未知的征途。

他们心里清楚凭借着自己的学识,能在沦陷区能过上“舒适”的生活。

但他们毅然拒绝做这种没骨气的选择,宁愿冒着生命危险离开。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为了彰显师生们的英勇无畏,三校师生中筛选出了284名学生和11位老师组成徒步军团,用双脚横穿湘黔滇三省。

历时68天,行进3500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罕见的一次远征。

此外,全国各地的学生们想方设法乘坐破旧的火车、汽车等前往云南。

学业有成的海外学子也纷纷拒绝美国高薪工作,应邀到前往云南任教。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张文裕、华罗庚、吴征恺、王竹溪就从海外归来

国难当头走几千里算得了什么,途中更是体现了师生们不折不挠的精神。

比如就有清华物理系教授赵忠尧,拼死将镭带到昆明的故事。

原来当时有50毫克镭是他从英国剑桥大学归国时被特别赠予。

作为全世界都禁运的极为珍贵的高能物理材料,要是落到日本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躲避盘查,他将其放进咸菜坛里,紧抱在胸前行进。

等抵达目的地时,他的胸部已被放射性物质镭灼伤了。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中间为中国原子能之父赵忠尧

等三校师生悉数到齐之后,西南联大才真正开启了它的光辉岁月。

由于之前三所高校的管理制度、学风体系、师资力量各有不同,要团结并非易事。

为此,张伯苓、蒋梦麟选择退让,让梅贻琦成为了西南联大的主校长、最重要的掌舵人。

年龄和资历都排在末位的梅贻琦,几乎全权负责西南联大的教学管理工作。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而梅贻琦沉默寡言的性格也很快被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熟知和喜爱。

因为很早就有人将他的口头禅整理成了顺口溜流传:“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云云。

原来此前在清华开校务会时,他如空气般坐在角落里,认真听取每个人的看法。

等到有人问他的意见,他总是云淡风轻地说:吾从众

可这并不代表他没主见,而是他充分尊重教授们的意见。

他从无疾言愠色,没有什么架子,大家也因此愿意和他讨论。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西南联大刚建校时,除了师生以外,教学条件几乎一片空白。

挑起重担后的梅贻琦为办学经费、校舍选择、教学设备等四处奔波。

毕竟在战乱年代,再怎么争取教学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关键还是有书读。

筹备些许时日后,于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正式开课了。

联大师生的教室里相当简陋的桌椅,屋顶是由铁皮瓦盖成的。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每到下雨时就有嘈杂声不断传来,让教授们无法正常讲课。

有一次,教授陈岱孙实在没辙了,在黑板上写下来:静坐赏雨

学生宿舍大多是很小的茅草屋搭建而成的,甚至还搭建在废弃的坟头上。

一间宿舍就挤满了数十人,床紧靠着,连翻个身的空隙都没有。

他们每天吃的食物会额外增加老鼠屎、蟑螂卵等佐料,条件实在艰苦。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陈岱孙

教授们也同样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曾有乞丐在大街上追着朱自清乞讨,先生实在被纠缠不过,便回头道:“别跟我要钱,我是教授”。话音未落,乞丐就扭头离开了。

又比如物理教授吴大猷装作贫民,到菜场去捡拾剩余的牛骨头,回家给卧病在床的妻子熬汤等。

而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为了补贴家用,也天天上街去卖糕点。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中间为吴大猷:中国物理学之父,诺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恩师

虽说西南联大在物质方面实在匮乏,但他们在精神上却了不得。

西南联大各领域的教授都积极影响和引导着学生们,奠定了他们人生的基础。

据学生们回忆,当时越是普通基础的通识课,越是由大师们来教授。

通过大师的言传身教,他们学会做人的基准与做事的规则。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教育独立、教授治校和学生自治。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自中国高等教育启蒙以来,教授们在不断争论大学该培养怎样的人才。

有人说是通才,有人说是专才,大家各持己见,各不相让。

而学电机工程出身的梅贻琦坚持的是:大学教育之重在于人格。

他强调通识教育,提醒于国家工业化进程中,警惕“侧重技术之用,而忽略了理论之用和组织之用”;

倘若学生没能拥有完善的人格,那么走出社会,也不会对社会有利。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为此,他还在《大学一解》中写到:教师不但要明晰知识的讲授,还要为学生的“修养、意志、情绪”树立楷模。

他敬重学人与知识分子,礼聘教师,爱护学生,坚持追求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

因此,学生们在西南联大求学也充分体验到了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美好。

他们能凭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能在课上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能自主地参加各项校外活动等等。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不过西南联大要求学生必须对自己学科负责,不达标必须重修。

对联大的师生们来说,当时最大的困扰是学术资料的匮乏和实验设备的欠缺。

大多数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仅凭借着记忆来教学、写书。

而学生们要有时做实验要另谋他法。比如化学系学生做有机实验时,要自制冷凝水。

气象系的同学更是连基本的温度表和量雨筒都没有,老师只能教他们用手指蘸水,来感应风向的土方法。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化学系的学生在做实验

不论老师和学生,都有一种战争环境的压力。

尤其到了抗战中后期,敌机开始频繁轰炸昆明时最为强烈。

它不仅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使西南联大校舍受到摧毁。

每当警报响起,师生们就赶紧跑开来躲避轰炸,又被称为跑警报。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一次,正在上课的刘文典带着学生往防空洞跑。跑到中途,他突然想起陈寅恪视力不好,跑路不方便。

他立即带领几个学生返校寻找陈寅恪,并架着乱摸的陈寅恪就往防空洞跑。

直到看着陈寅恪进了防空洞,刘文典才放下心来。

后来联大的师生们对跑警报习以为常,不再仓皇失措了。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三百年难得一见的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

正在这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华罗庚完成了开创性的著作《堆垒素数论》;吴大猷经典巨著《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结构》;赵九章的《大气之涡旋运动》;

还有张青莲的《重水之研究》、孙云铸的《中国古生代地层之划分》、冯景兰的《川康滇铜矿纪要》、马大猷的《建筑中声音之涨落现象》、闻一多的《楚辞校补》、冯友兰的《新理学》、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汤用彤的《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等等大批奠基性论著。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仅办学八载的西南联大,秉承着治学严谨的态度、8000余名学生中,最后只有3882人能顺利毕业。

这当中产生了一大批科学家、数学家、翻译家、历史家、文学家等。

据理工学院统计,平均每十二名毕业生中,就有一位成为了院士。

而今年正值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各类文章陆续发表,一起缅怀那段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纪念西南联大?有人说因为它是“中国现代大学办学史上的奇迹”;有人说因其培养了诸多大师,获得无数奖项;还有人说它代表了大学的真精神,告诉我们大学该有什么样的面貌等等。

诚然,作为后辈的我们,能够列出很多理由去铭记、去颂扬它的存在。


8年培养出171位院士,他带着这所“破烂学校”攀上中国高校的珠峰


或许能用网上一位朋友朴素的话表达出了我们的心声:

“我之所以热爱那个国破家亡、民族颠沛流离的时代,就是因为乱世之中有一批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国的脊梁。”

岳南,张弘.梅贻琦与清华和西南联大[J].社会科学论坛,2018(03):96-104.

岳南.《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J].博览群书,2018(03):58.

杨燕江,黄海涛.“制度、学人、文化”交融互动:西南联大成功的管理维归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0(05):103-109.

梅贻琦,黄延复,王小宁.《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J].博览群书,2018(07):79.

纪录片:《满江红:西南联大75周年再回眸》2012年

西南联大80周年群英汇聚:杨振宁感恩,校友怀念“八宝饭”来源:澎湃新闻 2017-11-01

西南联大 (2018) 导演: 徐蓓 首播: 2018-11-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