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中,為什麼諸葛亮死了之後司馬懿會痛哭?對此你怎麼看?

愛江山灬更愛美人


蜀魏對峙,蜀攻魏守。介於諸葛亮指揮的蜀軍的山地作戰,野戰能力太強悍,加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戰場謀略都強於司馬懿。打得老謀深算的魏軍統帥司馬懿不敢正面迎戰,實力強大的魏軍就採取了避敵鋒芒,以逸待勞,憑險固守的策略,避免與士氣正旺,攻勢很盛的蜀軍正面交鋒。總而言之,就是一個“拖”字訣,盡力消耗蜀軍的糧草和銳氣,以不變應萬變。蜀軍是勞師遠征,遠道而來,後勤運輸補給困難,兵力有限,攜帶的糧草有限,攻堅能力不足,利在決戰,速戰速決。是耗不起,久拖不起的。司馬懿期待的就是蜀軍糧草耗盡,士氣耗盡,後援不繼就會自行退兵。那樣自己還能發兵追擊,再撿一些便宜。

誰知天意難違,天不假年。未曾料到在兩軍相持的過程中,比自己還年輕的,足智多謀的大帥哥諸葛亮竟然被活活地累死,拖死在了五丈原。這個勁敵一去,司馬懿就是獨孤求敗,沒有對手了。惺惺惜惺惺,英雄愛英雄。這樣的一個戰場對手是值得自己尊重的!英雄末路,美人遲暮。也許司馬懿會有一種物傷其類的悲天憫人之感,也許他會流幾滴眼淚。這些都只是後世的猜測和推斷而已。是缺乏歷史依據來佐證的。我想司馬懿更主要的還是感到高興,暗自慶幸,暗自竊喜吧。諸葛亮一死,沒有了心腹大患,自己再也不懼蜀漢的進犯了。再也不必提心吊膽,枕戈待旦地過日子了。於是他才會長舒了一口氣。感謝上天的眷顧,終於把諸葛亮收回去了。外患暫時解除了,自己就可以班師回朝,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回去展開謀權奪位鬥爭了。曹家的江山很快就要改姓司馬了!

真是天賜良機啊!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此時不動,更待何時?


滄海一滴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

我肯定是排除所謂的司馬懿需要靠諸葛亮的存在來加強對曹魏的篡奪。

司馬懿自從獲得兵權且又和曹魏已經呈現出赤果果的利益關係,早就不存在所謂的需要依靠諸葛亮的理由。

二人鬥法多年,如同兩位相愛相殺的棋友,博弈著,認可著,欣賞著。

這是很殘忍的棋局,兩位主帥不會上陣直接對決,純粹只是在中軍帳運籌帷幄,犧牲掉的是鮮活的生命。

但這宿命的對決確實是他倆的棋局。

我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

曹操一句話道破所有掌控生殺大權者們的腦袋裡究竟是如何思維架構。

諸葛亮和司馬懿肯定是不會直白講出這句話,但他們卻在實行,用生命,大量的生命財產作為他倆的棋局。

痛失好棋友,對每一個熱愛下棋的人都是噩耗,司馬懿也不免俗,因為他失去了最好的棋友,諸葛亮。

呵呵,我也很喜歡下棋,很理解在下棋遇見好對手的那種感覺。


鴻哥iouyh福小鋪



諸葛亮六次北伐,無功而返,皆因司馬懿老謀深算。只要司馬一岀山,魏國的局勢立馬轉危為安,應該說有了諸葛亮的存在,從而成就司馬家族的一番事業,大概是司馬懿想到曹家數次解除他兵權,以後又因諸葛北伐,讓他再次出山,故聞諸葛亮死後,痛哭不止!


兵哥129472092


1:蜀國有天險,實在不好打,成都那地方全是山和棧道,魏國的馬匹進不去,主要作戰兵種都進不去,怎麼打?

2蜀國有費禕、蔣琬、姜維、董允等人支撐,並沒有動亂,仍有一戰之力。

3:司馬懿當時已經是一軍的指揮了,在朝廷中實力強大,奪權是他一直想的,如果打蜀國,得利不討好,在朝廷中的勢力可能被清洗,自己的軍隊又可能損傷,這老狐狸怎麼可能去打蜀國。

4:南邊有孫權虎視眈眈,需要防備孫權的偷襲,魏國打仗一般都要雙線作戰,西邊和南邊要同時兼顧,如果和蜀國開戰了,孫權突然襲擊的話,不易防備。

5:和諸葛亮打的魏國國力空虛,一般在大戰後(和諸葛亮多年大戰)都要休養生息的,不可能接二連三的打仗,不然國家打贏了也沒用了


小鹿斑大晚上不睡覺


三國時期精彩絕倫的人物,人們瞭解很多。但無論怎麼說,關於謀略方面,大家一定不會忽視的都是司馬懿、諸葛亮和周瑜,他們當時分別屬於魏蜀吳三個政權。按理說,彼此之間應該是互相敵對的關係,三國鼎立的格局之所以能夠形成,離不開他們的功勞,特別是諸葛亮,他幾乎是這三個人當中最為出色的。

原本亂世當中,他們三人都應該有大展拳腳的機會,甚至彼此之間在戰場上運籌帷幄的對抗,但讓人可惜的是,周瑜過世的太早,最後就只剩下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互相對抗。關於司馬懿,他們這一家族的名聲在歷史上是很差的,但是對於司馬懿的能力,卻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

蜀國和魏國對抗的後期,這兩個人幾乎是戰場上的死對頭,曾經多次交手,那時候一些人覺得諸葛亮應該會是最後贏的那一個,可誰都沒有想到,諸葛亮竟然比司馬懿早死了十七年,可能誰都以為得知諸葛亮的死訊之後,司馬懿應該會很開心,因為爭鬥了多年的老對頭終於死了,可讓人意外的是,最初聽聞這個消息,司馬懿竟然號啕大哭,並且這樣的情緒持續了好幾天,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司馬懿是忌憚諸葛亮的能力,怕他用假死的計謀引誘自己去自投羅網。

其實真實狀況是,司馬懿的眼見並不只是侷限於拿下蜀國,而是要更快的向外拓展疆土,最終達到一統天下的目的,雖然在軍事謀略上,他總是比不上諸葛亮,可是在政治朝堂上,諸葛亮卻不是他的對手,並不像眾人以為的那樣,他盼著諸葛亮早點死,其實他更希望諸葛亮的活著。

因為對於當時魏國的國君而言,只有司馬懿是能夠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相互剋制的,現在諸葛亮死了,國君當然不會再重用他,說不定還會因為忌憚他的能力而拿走他的兵權,並引得朝堂大亂。因為曹操死前特地交代了曹丕,讓他小心司馬懿。

對他而言沒有一點益處,曾經有人用四個字總結他和諸葛亮的關係,養寇自保,不僅僅是司馬懿在用這個策略,中國歷史上很多有野心的權謀家,都會這樣,一方面地方就國君的卸磨殺驢,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壯大自己的權力,所以說到底,大家都想錯了。

之所以為諸葛亮的死亡而大哭,並不是因為對手之間的惺惺相惜,也不是因為心頭大患的解除,司馬懿最終還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的。


個人創業100法


三國時期頂級帥材未有人給排一下名次,愚見: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陸遜、曹真、姜維…,諸葛亮和司馬懿二人為各自集團的利益,多次對決,拚殺多年,各有勝負。作為頂級統帥人物,相互敬佩,惺惺相惜,司馬懿聽聞諸葛亮死迅,失聲痛哭,在情理之中。司馬懿一方面為諸葛亮逝世,感到挽惜而哭。另一方面,諸葛亮北伐事業將止,此時司馬懿地位不穩,在曹魏方面將逐漸失寵,(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司馬懿比誰都清楚)。最後一點是許多頂級人物的同感,和同級別的對手搏奕,樂在其中,失去\\對手的高手,-一定會寂寞的,天下雖大,已無吾用武之地矣。喜歡的點個贊,是對在下的鼓勵。


一壺濁酒喜相逢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司馬懿的哭即是哭孔明也是哭自己,非常喜歡吳秀波和王洛勇在空城計中的表演,那場天人對戰中,當司馬懿要舉劍進入西城時,孔明說了一句“你是不世功勳了,你兒子呢”,經典,這個場景完全可以解釋司馬懿在擊敗曹爽後的一系列表現。











魚遊的海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當時那個朝代的兩個智者,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智者之間相鬥是各為其主,如果拋棄戰爭則有可能能為知己,相愛相殺。

司馬懿的存在,是因為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曹魏無人可以抵禦,如果諸葛亮不討伐曹魏,估計司馬懿就會被曹氏家族害死,甚至永不錄用。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從內心佩服諸葛亮的才能,多次發出“我不及也”的感嘆。當一個偉大的對手消失,從內心是感嘆萬千的。


隨遇而安44683523


一是欣賞讚成孔明,二是自己沒有對手朝廷不再重用自己


改變命運靠努力


諸葛亮死後,司馬無對手,但也確實很服諸葛的軍事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