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摘金奇緣》就是一部反向的《北京人在紐約》

文化是一條河,從源頭到入海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外部環境。在高山面前,它繞著地形蜿蜒;在平原地帶,它向著地處奔流;有時候遇到一片窪地,它停下來形成了湖泊;有時候面臨選擇,它分出許多支流。在最終到達入海口的時候,回頭再看這條已經足夠龐大的水系,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生態。身處不同環境下的每一條支流,在這個龐大生態下,一脈相承的。

在看《摘金奇緣》,我對這部電影的認知僅限於全亞裔陣容、北美連續幾周票房冠軍這兩個點,至於劇情和影片價值觀這些被人反覆討論的點,我是在看片過程中一點點注意到的。等看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想起朋友之前和我說,我們一定不會喜歡這部電影的,因為儘管是亞裔,但影片的內核還是美國故事。說是這樣說,但你也不能否認,東南亞華人的文化就算你看不慣,也是事實存在的。

原來,《摘金奇緣》就是一部反向的《北京人在紐約》

《摘金奇緣》的故事其實挺簡單,也挺套路的。一個美國女孩和一個新加坡男孩相愛,男孩邀請她到新加坡老家。女孩和男朋友開開心心去了機場,結果發現竟然是奢華頭等艙,到了新加坡才發現,這個男生竟然是頂級富豪。於是,窮酸的美國女孩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見識了上流社會的奢華和人與人之間赤果果的關係。

原來,《摘金奇緣》就是一部反向的《北京人在紐約》

對於看慣了YY爽文或者電視劇的人來說,《摘金奇緣》顯然太小兒科了。瑪麗蘇女主,又土又豪的男主,先展現家族的奢華程度,再表達一下男主為了女主願意放棄整個家業。這樣的劇情在國產影視文學作品裡簡直都被寫爛了,地攤貨文學都不止這樣的水平。如果只是因為這些槽點,就直接給這部電影判死刑,那顯然有點膚淺了。

原來,《摘金奇緣》就是一部反向的《北京人在紐約》

亞洲人、亞洲人的文化該是什麼樣的?其實這個話題本就不該問,因為文化從源頭向外發展,會變成什麼樣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而且你不能因為它和你預期的有偏差,就認為影片不夠好。只能說你看得不舒服、不習慣,不能說電影就是不好的。除去風格和類型,這部電影在故事上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內容。

同樣是對奢華人生的表現,我們的某些影視作品的鏡頭語言和故事層次是多麼膚淺和單調。這樣的題材拿到我們這裡,總喜歡進行空洞的瑪麗蘇幻想,或者對底層人物進行獵奇式的嘲諷。

比如《XX的姑媽》這種片子,全程都在表現人們對利益的毫無底線的追求,下三路喜劇和扭曲的價值觀製造出來的喜劇效果散發著諂媚的惡趣味。從劇情上看,影片只是圍繞姑媽要來、男扮女裝兩個設定展開,劇情沒有推進,以至於到後半段鬧劇實在進展不下去了,觀眾都看著很乏味。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片尾通過一瓶春藥製造出“相逢一炮泯恩仇”的荒唐劇情來給這場荒唐戲劇草草結尾,為了審查還要強行反轉,這都什麼跟什麼啊!

再來看《摘金奇緣》的劇情,女主到了新加坡以後,僅用了同學家庭已經很富有的情況下依然仰慕男主家庭,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接著就是在這些浮華表象之下展示一個個人光鮮的外表和內心的矛盾。男主在中西方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決定放棄家產為愛狂奔;男主母親和奶奶,在維繫整個龐大家族的任務之下,儘管理解年輕人的愛情,但還是選擇社會屬性。楊紫瓊就靠一枚戒指,已經讓整個人物足夠立體。她曾經也是像女主一樣的人,她本來是整部電影裡最理解女主的,最後卻站在她的對立面,成了女主愛情的最大障礙。這些,不都是亞洲人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嗎?

原來,《摘金奇緣》就是一部反向的《北京人在紐約》

再來看女主,到了新加坡以後她在幾次社交場合下,社交禮儀和談吐也都非常得體,不僅不卑不亢,還不失時機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性格。這才是一個足夠立體的主角,她身上的這種氣質,不正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文化自信”嗎?

都是影視作品,你不相信亞洲有能夠買天買地買空氣的頂級富豪,你為什麼相信美國有一個穿著鋼鐵戰衣的頂級富豪除了是個天才,還是花花公子和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

事實上,這部電影之所以拍出來,初衷並不是給我們看的。影片的女主角雖然是黃皮膚的亞洲人,但她早已經是一個徹底的美國人了。而且電影拍出來,也是給美國觀眾看的。聊了那麼多亞洲文化,其實都不是影片的核心。這部電影在這個時間上映,其實反映了在亞洲崛起的背景下,“美國夢”的破碎與堅守的議題。

25年前,一部《北京人在紐約》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大勢,影片裡女主的母親,也是在那個時代奔赴美國,成了無數“美國夢”背景下實現自我價值的一員。30年時代變遷,曾經承載全球人夢想的美國,也遇到了自己的問題。這個時代下成長起來的“白左”們,突然發現地球另一端的亞洲人,財富的積累和增長正在以自己難以想象的速度躍進著,他們的價值觀也產生了動搖。

電影裡的女主,剛好就是這樣的人。一個接受美國文化薰陶的亞裔女孩,在面對頂級富豪,自己的價值觀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比物質方面懸殊的差異更明顯的,是來自亞洲富豪的身份鄙視,這也是影片後半段的主要矛盾。

最終,女孩還是堅守了自己的價值觀,在保有家庭財富的情況下和自己心愛的人走到了一起。看似很美好的結局,不過是北美觀眾們聊以慰藉的心靈雞湯罷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女主至少可以說,我媽靠自己奮鬥贏來的,她在我心中就是最棒的!

至於我們內地觀眾,如果你只看到了瑪麗蘇價值觀,和一群自己無法接受的亞洲演員,那我勸你還是別進電影院了。

原來,《摘金奇緣》就是一部反向的《北京人在紐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