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今晚,青春勵志劇《我在北京等你》迎來大結局,劇中幾位主人公相繼歸國,愛情和夢想都開啟了新的篇章,一段海外漂族燃情逐夢的故事完美落幕。

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作品,《我在北京等你》中幾位主人公的海外經歷雖然佔據了大部分篇幅,但最終故事的“題眼”依然落在了“北京”。當海外漂泊多年的徐天、盛夏等人終於歸國續夢,當身在北京的邵林、譚錚錚通過奮鬥讓夢想生根發芽。《我在北京等你》如同映照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於劇而言折射出中國的變化和發展,於具體角色而言,映照著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

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獨特題材造就時代鏡像

見證海外華人30年生存變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而來,一大批“弄潮兒”走出國門到海外闖蕩打拼。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94年初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被搬上熒幕。劇中的男主人公王起明,即便在國內是受人尊敬的大提琴家,但到了國外卻要進餐館打工,靠刷盤子洗碗維持生計。

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該劇是首部全程在海外拍攝的電視劇,一經播出便火遍大街小巷,主人公王起明的經歷和遭遇,是當時很多海外華人出國之後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

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兩年後,《北京人在紐約》的姊妹篇《上海人在東京》播出。兩部劇雖然劇情不同,但華人在異國他鄉孤立無援的生活狀態依然沒有改變。

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直到2000年以後,影視作品中海外華人的生活境遇才有所好轉。2004年電視劇《別了,溫哥華》首播,劇中展現的加拿大華人職業和生活都相對體面,人物性格也更多元化。世紀之初的海外華人已經擺脫了掙扎求存的初級階段,在個人夢想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更多伸展的空間。

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可以說,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海外題材的影視劇作品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映照出了我們的國民生態。而到了如今的21世紀20年代,世界在變化,中國也已今非昔比。講述華人在海外的創業故事,《我在北京等你》亦與時代同行。

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劇中有當年的王起明一樣的申父等老一輩海外華人為中國企業在世界上做出努力,也有諸如徐天、盛夏、賈小朵、申凱等新一代海外華人對夢想的堅持和追逐。雖然時代變了,故事的主人公也變了,但中國人奮鬥不息拼搏不止的精神一直沒有變。

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同時,《我在北京等你》展現了年輕一代海外華人的命運變化,對比30年前的《北京人在紐約》就能明顯看出,海外華人完成了從謀生求存到追逐夢想的歷史躍遷,世界也已經從老一輩的“開荒”之地變成了他們展示才華成就自我的舞臺。此外,從海外題材影視作品內容和視角的變遷,也體現了我國社會的發展和國民生態的滄桑鉅變,而貫穿其中不變的是海外遊子心繫家國的赤子情懷。

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北京等你》不止得到了中國內地觀眾的關注,在澳洲美洲歐洲等地的中劇youtube、viki平臺,越南youtube,新加坡starhub,美國、加拿大的Ondemand CHINA 等視頻播出平臺也很受歡迎。此外,該劇還即將登陸柬埔寨PPCTV,非洲四達StarTimes Sino Drama和馬來西亞METROPOLITAN TV等平臺。《我在北京等你》海外平臺發行的火爆,在當下熱播國產劇中堪為翹楚,也從側面反映出以該劇為代表的海外題材影視作品,如今已成為了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優良載體。

“非典型”不完美人設

用細節刻畫真實人物

除了稀缺的海外華人創業題材,“非典型人設”是《我在北京等你》的另一鮮明特色。劇中的幾位主人公不僅不完美,甚至性格中還存在諸多“弱點”或“缺陷”。

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徐天玩世不恭的“痞”;盛夏對申凱的“不在乎”;申凱一個大男人卻在兩個女孩之間優柔寡斷;賈小朵和閨蜜男友的“越界”;賽琳娜為了引起徐天注意不停約會的“孩子氣”;還有留守北京的邵林和譚錚錚那種掉進人堆就找不見的平凡......

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以上種種,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都或多或少的聽過見過?這些“缺點”造就了人物身上的個性稜角,拉近了人物與觀眾的距離。也正是這些“缺點”賦予了人物靈魂血肉,讓我們相信徐天、盛夏們是真實的存在。而這些人物也因真實而鮮活,因真實而可愛。

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我在北京等你》的角色魅力還在於去低齡化、去無腦化。徐天平時行事灑脫不羈,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從不含糊。他可以一時置氣跟盛夏對簿公堂,但面對申凱的30萬收買卻不為所動;他可以聽從盛夏媽媽的勸告,忍痛為盛夏起草婚前協議;他可以對手妥協,放棄一直追查的真相,只為能夠讓盛夏幸福平安。做人有原則,做事有底線,不任性妄為,剋制隱忍,對愛負責,在徐天身上可以看到一個成熟男人的特質。

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此外,還有盛夏對於小朵“背叛”自己的寬容;申凱和小朵糾結過後終於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賽琳娜放下苦戀徐天多年的執念接受漢克……凡此種種。劇中的主人公們始終是在壓力下前行,在挫折中成長,他們面對事業和愛情抉擇時的所作所為,體現出了與年齡想匹配的理性和成熟,是經過生活歷練後一個成年人該有的樣子。這一點與很多主人公不需工作只有戀愛,言行舉止幼稚宛若兒童的同類型作品大有不同。

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一點瑕疵和遺憾:

關於“北京線”的處理和“如果盛夏不回國”

在角色塑造上尊重人性,是《我在北京等你》藝術創作的成功之處,但收官之際回顧全劇,該劇對於“北京線”劇情的處理仍然存在著一些瑕疵,為了扣題而讓主人公們集體紮根回國的結局也值得商榷。該劇採取的是雙線並行的敘事結構,由此也加大了剪輯的難度,造成了諸如“北京線”穿插略顯突兀、演員配置失衡等客觀問題。但整體來看,“北京線”一方面是該劇的“題眼”所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代中國人觀察世界的視角變化,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世界發展至今天,國際之間經濟政治往來水乳交融,早已形成了全球共同體。無論是紐約、倫敦還是東京、北京,對於創業尋夢的個體而言,根本上已沒有了太大差異,只要有才華、肯努力,都可以是年輕人施展抱負的舞臺,只是個體的命運依然跟國家民族的興衰息息相關,這也是主人公們最後歸國的根本原因。

從《北京人在紐約》到《我在北京等你》:縱觀海外華人三十年

雖然如此,但故事結局對於徐天和盛夏紮根北京的劇情編排仍然值得商榷。作為一個有追求、有實力的時裝設計師,可以回國暫做休整尋找新的機遇,但繼續留在國外為夢想打拼才是盛夏最好的選擇。徐天同樣如此,為了心中的歸屬感,他可以回國尋根,但不必讓自己的生活移植到北京,律師是一個對專業知識要求很高的職業,國外的法律和中國的法律大不相同,從事業角度考慮,顯然也是留在國外更適合徐天的個人發展。當然,目前的結局或許是編劇為了呼應主題而不得不在創作上做出的讓步和妥協。總體來說瑕不掩瑜,《我在北京等你》仍不失為一部值得欣賞和回味的現實主義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