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公斤74元!日本高端大米在國內“有價無市”,瞄準中國市場

曾幾何時,背上幾袋日本產的大米歸國,成為赴日中國遊客的標配。如今,中國赴日遊客中的“背米一族”數量已不如當年,這一轉變背後有多重原因,其中之一是越來越多的日本大米走進了中國內地市場。

一直以來,中國巨大的大米消費市場吸引著海外賣家的目光,尤其是一直期盼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的鄰居日本。近日,日本最大的大米批發商株式會神明社聯手泉膳(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將產自日本北部富山縣的越光米帶到了中國市場。在展示現場,第一財經記者看到,一碗碗由越光米烹飪而成的牛丼飯香氣撲鼻。

“目前,神明公司對中國出口的日本大米僅僅為100多噸。”日本株式會社神明中國法人代表、成都榮町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趙一鳴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我們非常看重中國市場,計劃到2020年將對華大米出口量擴大至現在的20倍,即2000噸;到2025年將出口量擴大至現在的100倍,即一萬噸。”

欲對華出口1萬噸大米

因工作緣故一直參與新品研發和試吃、至今已吃過上萬碗牛丼飯的泉膳(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井上卓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牛丼飯,其實是一款非常平價、親民的日本料理,以他自己的標準而言,富山縣產越光米搭配牛丼飯不僅味道不錯,也是一款人人都能享用、“高貴不貴”的日本料理。

趙一鳴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之所以選擇富山縣的越光米,主要是富山縣位於北緯40度,日照時間長,同時,富山縣水資源豐富,為大米的生長提供非常好的條件。

目前,神明越光米主要在日資超市以及電商平臺銷售,第一財經記者在某電商網站看到,神明越光米的售價在148元/2kg。趙一鳴說:“儘管這個價格是日本零售價的2倍,但是是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日本進口大米中,零售價最低的。”

除了越光米,神明公司還在今年9月向中國出口約25噸包含兵庫縣產的大米。

據日媒報道,神明公司社長藤尾益雄在7月底的公司慶典上表示,想在中國普及高品質的日本米。

在日本“有價無市”

近些年來,日本大米,尤其是高端品牌大米時常面臨著在日本“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

日本農業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食品種類日漸豐富多樣與年輕群體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日本人的大米消耗量不斷降低。統計顯示,1961年日本人均年消耗大米118.3公斤,2017年這一數字下降為54.4公斤。同時,日本農林水產省今年8月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度日本的糧食自給率為38%,為歷史第二低水平,主要原因是支撐日本自給率的大米消費減少。所謂糧食自給率即當年糧食產量佔當年糧食消費量的比重。

日本國內大米消耗量的減少,直接導致從事大米種植的農業工作者的人數與收入也隨之下降。日本農林水產省日前發佈的一項統計顯示:2010年日本的務農人口為260萬人,平均年齡65.8歲,而2018年務農人口則下降至181萬人,平均年齡則提升至66.7歲。

此外,日本整體人口的減少也是大米消耗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的人口預測顯示,日本人口在2017年減少了40.3萬,創1899年建立統計制度以來的最低值。按照這一趨勢,到2065年總人口將從1.265億降至8800萬,到2115年僅剩下5100萬。

一邊是不斷萎縮的日本國內市場,另一邊卻是日本大米節節攀升的產量。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數據顯示,2017年日本產大米出口量約為12000噸,首次突破1萬噸大關。因此,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為這些大米尋找出路,對於日本政府來說,重要性不亞於消費稅上調。

近年來,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承擔著為日本大米找尋出路的重任。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上海代表處所長小慄道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為進一步帶動日本農林水產業的發展,去年日本農林水產業的出口額達8000億日元。他表示:“安倍政府計劃,明年這一數字要到1萬億日元。這個目標當初是訂在2020年,如今安倍政府希望能提前完成。”

具體到大米以及大米加工品的出口,安倍政府計劃,2019年達到600億日元的出口規模。但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數據顯示,2016年日本大米的實際出口量為9986噸,出口額僅為27億日元。為了達成目標,安倍政府希望通過對日本國內59個出口商以及250多個產地和生產者團體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來實現量的飛躍。

探路中國市場

作為大米年消費量與進口量均為世界第一的中國,進口日本大米的數量非常有限。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日本對外出口了1.18萬噸大米。從出口目的地來看,中國香港地區進口的日本大米數量最多,達到4128噸;緊跟其後的是新加坡,為2861噸;中國內地僅為300噸。

2011年3月,日本發生東日本大地震並引發福島核洩漏事故,之後多國對產自日本福島相關地區的食品及農產品設置了進口禁令。福島、宮城和新瀉等10個都縣產食品均無法對中國出口。

2018年5月,中國開始放寬日本大米進口限制,日本大米的新出口基地增加了7處,精米加工廠則從原先的1處,增加至3處。神明公司位於大阪的一處加工廠在今年的5月成為中方認可的精米所。趙一鳴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7月起,神明公司每個月通過海運以一條貨櫃的量,即24噸,向中國出口自家碾磨的大米。

當問及在開拓中國內地市場的難題時,趙一鳴認為主要還是運輸過程中的問題。他解釋道,由於中國政府對出口至中國內地市場的大米有嚴格要求,因此從加工處理、船運到中國、清關,再到消費者手中,可能需要1個月左右時間,這就存在一個保鮮的問題。畢竟新鮮度打折會對大米的口感、膨脹率等產生直接的影響。

儘管如此,他依舊對日本大米開拓中國內地市場的前景倍感樂觀。他說:“我們不擔心與其他品牌大米的競爭,我們希望明年能在中國市場上見到越來越多的日本大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