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業,在“輪值”中迷失

前幾天11月26日的時候,阿里巴巴CEO張勇對外發布了公開信,宣佈阿里巴巴企業內部將進行又一輪的架構調整。在此輪調整中,宣佈身為阿里影業CEO兼大麥網CEO的樊路遠將執掌阿里大文娛新一輪帥印,從而接替了此前的楊偉東。有阿里內部人士稱,這是"輪值期滿,正常換屆"。

從俞永福到楊偉東,再到樊路遠,阿里大文娛自2016年成立以來的兩年內,已經換了3任掌門人。到目前為止,阿里大文娛依舊持續虧損。阿里巴巴最新財報顯示,本季度阿里大文娛虧損最大,達到48.05億元,較2017年同期虧損增長近1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間,阿里大文娛其他業務高管也在不斷變動,同樣業務也陷入迷茫期。除了阿里音樂CEO和大麥網CEO的阿里巴巴合夥人張宇(花名語嫣)調回到阿里巴巴集團,高曉松不再擔任阿里音樂董事長。阿里影業CEO也曾經過幾輪更替,2014年,阿里影業CEO為張強,2016年,CEO更換為俞永福,再之後,阿里影業由樊路遠負責。去年6月,張強也從阿里影業離職。

在本月初,阿里影業曾發佈了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中期業績報告。財報顯示,公司營收15.3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4%,經營淨虧損1.54億元,較上年同期的淨虧損4.31億元,收窄64.1%。

阿里影業,在“輪值”中迷失

(阿里影業財報截圖)

相比於之前財報的慘淡,這份半年報中好像有了亮點,比如宣發業務扭虧為盈、虧損的大幅收窄等等。不過,在虧損這一問題上,據摩根士丹利發佈的投資研究報告顯示,"虧損大幅收窄主要得益於匯率影響等非運營項目,預計排除匯率等因素影響,阿里影業正常虧損額約為3.42億元(人民幣),同比收窄11.5%。"

摩根士丹利報告中提到的這點也從一方面解釋了,為何這份看似有幾分亮點的財報發佈後資本市場為何不買賬——阿里影業股價在財報發佈後次日(11月9日)收跌7.83%。

阿里影業,在“輪值”中迷失

不燒票補,淘票票宣發之路怎麼走?

財報顯示,在阿里影業的三大主營業務中,互聯網宣傳發行是最大的收入來源。此前,這部分業務幾乎也是主要的虧損來源,此次能夠扭虧為贏的關鍵在於票補的減少。財報表示,因旗下平臺淘票票去票補化效果顯著,該項業務市場費用同比下降16.9%。

票補的大幅減少終於讓淘票票走出了多年來瘋狂燒錢的尷尬局面,但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也不得不面對:票補退潮後,淘票票做宣發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眾所周知,票補對於淘票票的市場份額有著直接的影響。由於入局較晚,淘票票對票補的依賴極大,這也正是其多年來持續虧損但依然堅持票補的原因。但在燒了數十億票補之後,淘票票份額依然徘徊在30%左右,票補效應也越來越差。觀眾對於低價票的熱情在消退,更在乎能不能看到好電影。通過燒票補拉過來的價格敏感性用戶,也並不穩定。尤其是現在,當用戶發現此前的"優惠"不再之後,淘票票的市場份額能堅守住嗎?

另外,沒有了票補,對於阿里影業宣發業務的考驗就更為嚴峻。雖然阿里影業此前高調宣佈了宣發業務的"燈塔計劃",但這一計劃幾乎停留在PPT上,還沒有實質性的產品和服務供應。從阿里影業及淘票票參與影片發行的項目中發現,在其引以為傲的票房較高的影片中,阿里影業與淘票票扮演的幾乎都是聯合發行方的角色,傳統的宣發公司才是宣發主力。

從淘票票專業版上可以看到,暑期檔票房冠軍《我不是藥神》,其主要發行方為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國慶檔的票房冠軍《無雙》,其主要發行方為上海博納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而依靠淘票票或阿里影業自主宣發的影片中,難見"爆款"的身影。可見淘票票尚無主控宣發實力。

阿里影業,在“輪值”中迷失

(淘票票專業版截圖)

因此,此次扭虧為盈只是淘票票和阿里影業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沒有了票補之後,為阿里影業貢獻最大營收的宣發業務,則需要拿出更多真本領和實績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電影宣發是個大工程,一方面需要建立地面發行能力,一方面需強大的媒體資源和傳播能力,這方面能力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淘票票和阿里影業的宣發之路才只能剛剛開始。

主投主制能力不足,內容製作路在何方?

雖然宣發業務實現盈利,但阿里影業總體仍處於虧損狀態。去票補減少了宣發業務16.9%的市場費用,但按照摩根士丹利的報告來算,阿里影業的虧損實際只同比收窄了11.5%,而非64%。這說明,另一項主營業務內容製作對財報虧損的拖累加大。

財報顯示,報告期內,阿里影業的內容製作業務虧損高達人民幣1.644億元。財報把這一虧損的原因解釋為"主要由於對歷史內容製作項目的庫存處理造成的"。

事實上,眾所周知內容製作業務一直是阿里影業的軟肋。自2015年起,阿里影業關於內容製作的戰略方向就一直猶豫舉棋不定。先是張強在任時,阿里影業高調宣佈要做內容;之後,俞永福接手後表示,要淡化內容製作業務投入、迴歸基礎設施建設;如今樊路遠上臺,阿里影業再度涉足內容製作,提出"內容+基礎設施"雙輪驅動戰略。

從四年三任CEO三套不同戰略來看,阿里影業對於是不是要發展內容製作業務,長期處於搖擺不定的迷茫之中。

再從阿里影業此前交出來的成績單來看,2016年《擺渡人》、2017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018年《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三部大投入、大製作並沒有給阿里影業帶來想要的結果,反而拖累了綜合業績和品牌聲譽,暴露了其在內容製作業務方面的天然缺陷。

電影之外,阿里影業參與的劇集製作同樣收穫慘淡。此次財報中提到,"本集團向優酷及愛奇藝等出售了多部劇集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古劍奇譚二》、《SCI謎案集》、《舌害》等均已播出"。

從市場表現來看,表現最好的《古劍奇譚二》在優酷上,48集一共收穫16.5億次播放;而18集的《SCI謎案集》僅有4.1億次播放;《舌害》在愛奇藝上熱度則為1662。從電影到電視劇,阿里影業在內容製作方面的能力可見一斑。

阿里影業,在“輪值”中迷失

(優酷及愛奇藝截圖)

如今,阿里影業似乎又重拾信心、回內容製作的戰場上。此次財報發佈後不久,阿里影業便發佈了"錦橙合制計劃",稱"將在未來五年、四大檔期推出20部合制優質電影"。這一幕似曾相識,彷彿回到了2014年阿里影業發佈《擺渡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超長片單之時。只是不知道,未來五年內,這20部影片會不會如期製作出來並推向市場。

對於阿里影業來說,且不提此前在內容創作上的失利,單就影視內容因非標化所呈現收益不確定性,造成投資的風險上升而言,其未來業績就將承受極大的不確定性。

看來,一直表示自己是"雙輪驅動(基礎設施+優質內容)"的阿里影業,未必如其對外宣誓的那樣篤定,無論是互聯網宣發業務還是內容製作業務,兩大核心業務尚且立足未穩。如果再不能鍛煉出真正的核心競爭力,而是不停地走馬換帥變換思路,阿里影業那始終徘徊在1港元左右的的股價真不知道還會低迷多久。

阿里影業,在“輪值”中迷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