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粵語較多地保留下了早期古漢語的發音?

用戶73129708748


粵語確實保留了古漢語的發音。

由於北方外族的入侵或政權更迭等原因,為逃避戰亂與動盪局勢,漢民族至少有過兩次大規模地南遷。第一次,八王之亂,晉室南遷。大量中原士族向南遷徙。第二次,靖康之亂,南宋建立。大批漢人南遷。

南遷的漢人把自己的語言、文化、習俗等帶到南方,中原語言與南方當地土著語言結合,形成了粵語等南方方言。於是粵語帶有古漢語的發音,具體體現為:

粵語擁有古漢語的九個音調。而普通話是陰、陽、上、去四個聲調。如事,室,市,世,適,試,噬,式這八個字,普通話讀是一個音調,粵語有八個不同的讀音。

粵語像古漢語一樣沒有捲舌音。它聲母只有“z”“c”“s”,沒有“zh”ch”“sh”。這就是平常我們說的廣東人是大舌頭的原因。

粵語存在大量入聲字,沒有降調,也與古漢語一樣。廣東話比較平,比較好聽,即源於此。

一直以來,南方比較穩定,沒什麼外族入侵,沒什麼大動盪,語言語音也相對穩定,變化不大。例如,北宋《廣韻》,用開封話寫的,現在用普通話對不上了,可粵語大部分可以應對。由此可見,粵語保留一些古漢語發音很正常,它可能是河洛古音(西晉都城洛陽,北宋都城開封),是最正宗的古代漢語發音。

(另附粵語還保留古漢語詞彙:走——行,跑——走,吃——食,喝——飲,穿——著,臉——面,脖子——頸,衣服——衫,討厭——憎……)


融融118


就憑9個聲調讀著的唐詩宋詞能更好表達出原作詩詞情感這點。不是普通話那簡單的4調所能比擬的。從商周春秋戰國秦漢 到唐宋元明清 歷來的遊牧民族入侵屠殺了大量的漢人。導致漢文化的斷層。只有少量的南逃漢人將文化保存在廣東廣西附福建的多山地區堅守。直到孫中山帶領的革命軍推翻腐朽的滿清政權。之後的事就不用講了。


葉縣輪


粵語6音9調,相比其他語言含有最多古漢語發音。粵語完整保留古漢語入聲發音,並且保留了大量的閉口音!粵語同《廣韻》《切韻》吻合度也甚高!並且,粵語口語大量體現古漢語用詞用法。

據專家學者“復原宋朝普通話”,音近粵語。



南粵後生


中國的北方開發較早,文化發祥自北方。後逐漸地文化和經濟重心向東南緩慢遷移。這裡面原因複雜,既有氣候變化原因,也有北方土地過度開發的原因,還有北方少數民族不斷侵略的原因。

在開發南方的過程中,文化隨北人南傳!如同西方殖民非洲,在非洲許多被殖民國家都講西方語言,因為非洲土著的文化落後,容易被消滅。古時中國南方的土著稱越人,百越。在秦朝起就被北方文化征服,改造,這一過程一直持續至宋朝。北方的文化和語言在南方終成為主流,南宋起文化基本完成南遷,明朝南方文化發展領先於北方,科舉成績南方始終優於北方。

因北方與遊牧民族的不斷融合,語言受到很大影響,發生變化,而南方受到的影響反而很小。要知道古時南方被稱為瘴癘之地,北人談之色變,如非戰亂,無人原意遷徙南方。就這樣南方的語言更多地保留古漢語的用法和發音是合理的,只是已經難以考證這古漢語發音到底是秦音,唐音還是宋音,或兼而有之。這一點北方的朋友也許會介意,北方各民族的融合比南方更普遍,語言自然已不是古漢語的發音了。


wwwjy30610674


我祖籍是廣東惠州,講的是客家話,是粵談的一種。那麼正宗的粵語算是廣州話。廣卅白話是為標準,而其它的白話始終有地方方言,雖是粵語,不算標誰。我現在是廣西人,祖上是惠卅客家話,經過變遷,與原祖籍的客家話也有微小變調,具有當地的話語味,大體是相近的,潮汕話不太瞭解,應與客家話相近,同為廣東粵語語種。


木易春風1


讀唐詩宋詞押韻,就是那麼簡單!普通話是表達不出來的


乞人僧


廣東狗說鳥語,就是狗嘴裡塞了只臭襪子,還它媽古漢語,廣東狗像漢族人嗎?廣東猴子顴骨高,眼皮浮腫,小眼凹陷,朝天鼻,鼻闊踏,嘴唇肥厚外翻,牙暴牙齦凸出,矮小黑瘦有狐臭,人損心壞糞坑嘴。


我是色猴宗仁李


很多人在這裡裝蒜。

說不懂什麼是粵語,明明自己是廣東人。說出來還要臉不?

哪個廣東人不知道廣東三大語系為粵語(廣州話,白話),潮州話(潮汕話),客家話。

都來自中原,很好的保留了古漢語。


徐浩剛


好吧,粵語天下第一,哪裡領飯盒?


你聽我彈唱我是光漢


就是搞不懂廣東猴子哪裡來的優越感,難道忘了蘇東坡的那句:聲似鳥,面似猿的經典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