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關東軍的倖存者回國後,為何紛紛自殺?

詩悠帆


日本軍人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他們在中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簡直是惡魔的嘴臉。作為日軍中的精銳部隊,從始至終便一直駐紮在東北,這支部隊在巔峰時人數高達一百二十萬。



蘇聯打敗德國之後,為了擴大在亞洲的利益,抽調一百五十萬的兵力南下進攻盤據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蘇聯軍隊剛剛經歷二戰的洗禮,從上到下都對大規模機械化兵團作戰有著很深的認為,因此戰局從一開始便朝蘇聯傾斜。


此戰,關東軍死傷七八萬人,其餘六十萬人馬均成了俘虜。這六十萬俘虜被押到西伯利亞開發,那裡天寒地凍,日軍吃不飽穿不暖,不少人死在了那裡。直到後來蘇聯與日本關係正常化,日本政府向蘇聯提出了釋放日軍俘虜的請求,因此在這一時期,有不少日軍俘虜回到了國內。

這些關東軍倖存者活到國內,很多人選擇了自殺,因為現實與他們想象差了太遠。他們本以為活到國內會得到稱讚,他們會是英雄,可是現實是日本民眾看不起這些倖存者,甚至很多關東軍倖存者都進不了自己的家門,因為他們的親人認為以他們為恥。


麥地傳奇


說起這件事情,不得不說也是一個悲劇。當年如此兇悍的關東軍,很多人在回國後卻以自殺的方式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關東軍的驍勇善戰讓中國守軍吃盡了苦頭,但是到了後期卻不再如同開始那樣,在蘇聯紅軍面前,那種驍勇善戰的勁頭沒有了,更多的是被蹂躪。

為了減少損失,日本軍方下令部分關東軍以及隨軍家屬和日本僑民快速撤離,這些人加在一起足有百萬人之多。很多信仰武士道的日本軍人在接到命令後就選擇了自殺,但是悲劇才剛剛開始。一些狂熱的軍國分子,根本就不認為日本人會被打敗,為了表面誓死效忠天皇的決心,把自己的家人殺掉,然後自己拿起槍去戰鬥。更可惡的是一些日本軍官,為了保證士兵能存活回國,在運輸工具缺少和道路被摧毀的情況下,竟然以脅迫和誘騙的方式讓這些僑民和隨軍家屬自殺,或將婦女兒童和老人殺害或者丟入海中。(在此期間,曾發生過日本士兵看到婦女兒童死後,槍殺軍官的事件。)

戰爭結束了,盟軍將越來越多的悲劇事件傳回日本國內,那些回國的日本士兵很多人在知道真相和家人竟然慘死在自己人的手中後,受不住打擊,選擇了自殺。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日本士兵在戰後並不受待見,沒有得到預想的那種英雄待遇,而且發現天皇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神聖,這無疑是騙了自己和所有日本人,回想起那些慘死在異國他鄉的戰友回想起那些死掉的家人,很多人精神已經崩潰,喪失了生存的動力,然後選擇了自殺。令有一小部分有良知的日本士兵在深深的內疚下,也以自殺的方式對當時被屠殺的人們謝罪。

不管怎麼說,這無疑是一場軍國主義製造的悲劇,不但給他國帶來了悲劇,也給自己帶來了悲劇。


大獅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百萬大軍陳兵中國東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

深受軍國主義洗腦的關東軍,不相信天皇會投降,一部分士兵選擇了剖腹自殺,誓死效忠他們的天皇。

一部分選擇繼續抵抗,但是曾經不可一世的日本關東軍,此時此刻不堪一擊,與蘇聯大軍一接觸,潰敗,60萬大軍成為蘇聯傀儡!

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日本選擇先殘餘的日本運送回日本。因為時間緊迫,船隻又有限,能運送的人數也有限。當時東北還有大量的日本僑民,也爭相往船上跑,結果可想而知,槍聲想起,橫屍碼頭!


這部分回到日本的關東軍,回去過得並不舒服。一方面他們沒有戰死和自殺,受到日本民眾的歧視;一方他們還有親人留在中國東北生死未卜。

在強大的精神壓力之下,不少人選擇了自殺!


胡史亂翔


因為他們敗的太窩囊了,被蘇聯機械化部隊在一週內蕩平了百萬關東軍,這樣的戰績實在是太懸殊了。

像T34-85這樣的坦克,當時的關東軍是不能阻擋的。


蘇聯當時根據各國協議和戰爭形勢,確定了派遣兩個坦克集團軍在內的部隊進入東北作戰的計劃。當時蘇聯兩個坦克集團軍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向東北腹地進攻,並且派遣了航空集團軍作為陸地上坦克集團軍的支援力量,當時蘇聯兩個坦克集團軍的坦克之和達到了1400多輛,每個集團軍都有大約400多架各類作戰飛機掩護,蘇聯機械化部隊在對德作戰取勝後,取得了作戰經驗,他們的裝備先進,而且軍事理論豐富。

圖為被摧毀的日軍坦克。


當時,蘇聯在一個100公里的正面可以集結1000多門火炮支援,也就是在每公里的正面,就可以集結10門火炮打擊,這樣的火力強度是當時的日軍難以承受的,於是蘇聯軍隊幾乎沒有遇到太大的抵抗,就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開進,日本關東軍經營多年的陣地在蘇聯IS2坦克和T34坦克的衝擊下根本沒有效果,整個關東軍在一週之內被擊敗了。

圖為蘇軍在特勃3轟炸機上進行傘降作戰。


當然,這體現的是作為當時陸軍強國蘇聯和陸軍一般的日本之間的直接差距,但是日本的關東軍在東北期間並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作戰強度,他們對於自己的能力認識存在誤區,自信的認為自己是有一戰之力的,這一結論的根據只是在某國戰場上取得的絕對優勢帶來的認識偏差。這也導致了一週失敗後,關東軍其他部隊難以接受的局面,於是他們回國後選擇了......


海事先鋒


眾所周知,關東軍起初非常彪悍的,讓駐守的中國士兵吃盡了苦頭。但到了後來,關東軍和蘇聯紅軍對抗時,已完全沒有當年的氣場,反而被蘇聯紅軍虐待、蹂躪得很慘。

曾經驍勇善戰的關東軍,為何會淪落到以自殺的方式了結自己的一生?一、信仰的破滅,道德的淪喪

為了減少人員傷亡,日軍下令快速撤離日本僑民,以及部分關東軍及其家屬。突然的撤離讓眾多信仰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士兵無法接受,他們效忠的日本天皇怎麼會就如此投降?他們認為日本是不可能被打敗的。為了向天皇表示衷心,部分日本軍人選擇了自殺,更有狂熱的軍國分子,先將自己的家人殺死,再繼續上戰場戰鬥。

當時撤離時的交通工具緊缺,許多道路被摧毀,有些慘無人性的日本軍官誘騙甚至威脅撤離的日本僑民和軍人家屬自殺,更有甚者將婦女兒童或老人直接推入海中,來讓日本軍人能夠全部撤離。實在是慘無人道。二、殘酷的現實,不公正的待遇

日本僑民及軍人家屬被害的消息逐漸傳到日本國內,已經回國的士兵們聽到自己的家人慘死在自己人手裡的消息,悲痛欲絕,很多人受不了打擊,選擇自殺。

而且已經回國的日本戰士們,並沒有被視為民族英雄,更沒有收到英雄應有的待遇。他們在國內並不受人待見,原本誓死效忠、信仰的天皇原來並不是那麼神聖,這對他們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回想自己的親人、戰友都客死他鄉,自己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很多人開始精神崩潰,失去求生意識,紛紛選擇自殺。

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是悲劇,無論對挑起戰爭的軍國主義國家,還是被侵略的國家,都是一場滅頂的災難。


老照片


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戰場上,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自己炸燬鐵路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發動了侵華戰爭,160000東北軍一槍未放,就把東三省拱手相讓,日本關東軍進城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對中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一路所向披靡 ,日本關東軍一直稱為一支不敗的戰隊。



隨著蘇聯戰勝了德國,就著手準備收拾日本了,之前日俄戰爭中,日本勝出,並簽定了《朴茨茅斯和約》,這對蘇聯一直是個恥辱,老毛子怎麼可能忘了,準備對日本發起總攻,一雪恥辱。

1945年8月8日午夜蘇聯對日本宣戰

蘇聯RK日本,兵力,武器大比拼
蘇聯的遠東司令部在:亞歷山大·華西列夫斯基,領導下的,1500000蘇軍,分為三個戰線向日本關東軍進攻,超過5,000輛坦克,超過28,000門大炮和4,300架飛機。

日本關東軍由:山田乙三,領導日本關東軍有超過700000人,1215輛裝甲部隊 (主要是裝甲車和坦克 )、6700門大炮(主要是輕型)及1800架戰機。

兵力蘇聯是日本關東軍2倍多:蘇聯完勝

武器也是日本關東軍的4倍多:蘇聯完勝


日本關東軍面對蘇聯的高度機械化步隊,沒有絲毫的還手之地,最終以失敗告終,日本死傷100000左右,大概被俘600000。

日本關東軍的戰敗,並加快了日本的投降

日本關東軍被蘇聯折磨死了近20000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蘇聯的傷害,是空前絕後的,死了大概30000000人,戰後建設,缺乏勞動力這麼辦?面對免費的勞動力能不用嘛?這不被俘的600000日本關東軍,就被蘇聯給扔到西伯利亞去了,說到西伯利亞大家都知道,冰天雪地,常年冰雪覆蓋寒冷刺骨,沒有很好的防寒衣服,很難活下來,常年溫度零下30度,日本關東軍在惡劣的天氣下,讓這些過去一向在中國作威作福的日本關東軍強盜嚐到了人間地獄的滋味,他們在蘇軍的槍口下被迫從事繁重勞役,反正什麼辛苦什麼累就做什麼,每天從天亮做到天黑,發現偷懶一下,就有會遭到拳打腳踢,面對蘇軍的虐待,日本關東軍哪受的了這氣,日本是個講究武士道精神的國家,寧死不屈,有些人最後採取了日本武士道的剖腹自殺的方式,沒日沒夜的做事,還經常吃不飽飯,老弱病殘的,身邊底子不好的,後面就這樣拖死了,遇到災害,糧食緊缺的時候,蘇軍哪有這麼多糧食供養日本關東軍,據說當時蘇聯對日本關東軍進行了屠殺!



由於日本政府強烈要求蘇聯遣返日俘

1947年蘇聯被迫不得已才將日本關東軍遣返,病死的病死,自殺的自殺,屠殺的被屠殺,最後被遣返的日本關東軍就剩了大概400000人,可見日本關東軍被蘇聯折磨成什麼樣了?在心靈上打擊是巨大的,也是後面回國自殺的重要因素!


現實與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日本關東軍以為活到回國民眾為會他稱讚,是祖國的英雄,可沒有得到預想的那種英雄待遇就算了,就連對待普通人的那種待遇都沒有,被人不待見,親朋好友以他為恥辱!

唯一的精神支柱也沒了

隨著日本軍人家屬被自己人殺害的信息逐漸傳回國,日本軍人唯一的精神支柱也沒有了,沒有英雄待遇也好,被人看不起也罷,最後連自己的家人都不能保護,還算什麼軍人,而且發現自己誓死效忠的天皇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神聖,這對他們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家人都不能保護,自己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很多人紛紛選擇自殺。

也許這就是日本關東軍最好的下場,最起碼死在自己的國土上,比起那麼異國他鄉的屍骨好上不知多少倍,戰爭傷害都是相互的,可見日本在二戰上的傷亡也是巨大的,也許這就是侵略者要付出的慘重的代價。


歷史三劍客


第一,戰前戰後對比,心理反差太大。日本的關東軍號稱日軍精銳中的精銳,平時都被誇上天了。在戰敗回國之後,政府自顧不暇,哪裡有閒工夫去管他們的生死,尤其是基層士兵。他們戰前被奉為“軍國之鷹”,戰後卻過著地獄般的日子。這樣的巨大反差,使得許多人無法適應,自殺便成為他們逃避現實的最好辦法。

第二,信仰的喪失。在當時的日本軍隊心中,天皇就是他們心中的信仰。為天皇陛下效忠,成為日本官兵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口號,甚至成為精神支撐。然而他們效忠的天皇卻拋棄了他們,選擇了投降,在駐日美軍前面毫無尊嚴可言。這對天皇的瘋狂“粉絲”而言,是信仰的崩塌,其人生也就失去了意義。

第三,國已不國,家已不家。日本雖然是二戰的發動國之一,但並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熱愛戰爭。二戰末期,隨著盟軍的逐步推進,日本不斷遭遇轟炸,大量的平民在轟炸中死去。尤其是那兩顆原子彈,帶走了幾十萬平民百姓的生命。而這些平民中有許多是關東軍的親屬。關東軍回國之後,發現家已支離破碎,本土也被美國派遣的軍隊佔領和接管。生活的艱難,未來充滿了絕望,這樣的活下去又還有什麼意思呢?


兵說


為什麼要自殺?

記得有部電影《紫日》,講的就是二戰即將結束後,許多仍然停留在現場上的鬼子不相信戰敗的事實。他們內心極度扭曲,凡是說日本戰敗的人,不管是自己人還是敵人,統統殺掉。

另一方面來說,戰敗對於深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毒害的軍人來說,是比死還難以接受的事情,他們寧願死,也不寧願接受站著投降而生

另外的一個原因就是,良心發現。據一個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本兵回憶。那時候他們像一群失去了理智的野獸,見人就殺,見人就搶,無惡不作。那種濃厚的軍事氛圍之下,人性已經被剝奪了,剩下的只有獸的那一部分了。

因為壞事做多了,變態的心理已經扭曲了,一下子回到正常的社會。人心才會反省,而一旦迴歸理性,這樣的過去,是任何人都無法接受的。對於這樣的一群人,日本國內很大部分是持不歡迎態度的。這樣一來,更加的加劇了他們的扭曲心態,自殺,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橫向看其他國家情況

美國作家海明威,作為一個戰地記者,他親眼目睹了太多的死亡和恐懼,那種源於戰爭的影子始終留在了他的記憶裡。每當夜晚降臨的時候,那些恐怖的聲音就會響起,所以最後,他也選擇了用槍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另一部美國經典電影《第一滴血》,講的就是美國老兵退伍後經歷的一系列故事,也恰好反映了當時美國人對待老兵的態度。這樣的情況之下,除了離開,他們別無選擇。



另外一件事就是,不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尊重我們的老兵,因為:老兵不老,忠魂不滅。

老兵會老去也會死,但請也不要讓他們慢慢凋零。





看點兒歷史


曾經不可一世的關東軍,下場如此慘淡

日本關東軍是日本對外侵略陸軍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軍開始在遼東半島駐軍,1919年成立關東軍,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一直是日本侵華的大本營,並且被稱為陸軍皇軍之花,在巔峰時期,總兵力可達一百二十萬。

在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侵華戰爭爆發,後來更是挑釁蘇聯,引發諾門坎戰役,在巔峰時可謂不可一世,然而誰也沒能想到這支軍隊的下場竟然十分悽慘,真是,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關東軍的精銳被調往太平洋島嶼上和美軍進行抵抗,結果大部分都成了炮灰,而留在東北的關東軍,再加上後來臨時拼湊的,關東軍也有七十多萬人,在1945年被150萬蘇聯紅軍打的潰不成軍,其中8.3萬日軍被擊斃,將近六十萬關東軍被俘虜到西伯利亞從事強制勞動。

毛子可不是好惹的,這一點聽村子裡的老人說過,毛子開進東北的時候,進村乾的壞事比小日本還多,因此對這些曾經挑釁過蘇聯的關東軍,毛子一點沒有心慈手軟。西伯利亞很冷,這些關東軍由於沒有很好的禦寒衣物,第一個冬天就有數萬人餓死在西伯利亞。

儘管環境如此惡劣,但是蘇聯人還強迫這些戰俘從事超強度的體力勞動,只有完成任務才能得到食物,一旦完不成任務,甚至不止是吃不飽飯那麼簡單。你想想,蘇聯本來糧食儲備就不夠,再加上這六十多萬人,得浪費多少糧食。

除了凍死、餓死還有很多被虐待死的,這些在西伯利亞被俘虜的關東軍過著簡直就不是人的生活,想想以前囂張時期的樣子,如今在蘇聯過著不像人的生活,對關東軍的心靈簡直就是摧殘。

關東軍的倖存者回到日本後,為何紛紛自殺

到1946年,日蘇關係緩和,日本戰俘逐漸被遣送回國,最後回去多少沒有確定的數目,有說四十萬,有說五十萬,反正至少有十萬戰俘死在了西伯利亞,能讓日本人回來已經不錯了,日本政府也不敢深究。

當然,這些九死一生的倖存者,回到日本後,並沒有受到歡迎,當時日本社會普遍對這些回來的日本關東軍沒有好感,普通民眾認為這些軍人挑起了戰爭,讓日本飽受戰爭的摧殘,而那些軍國主義分子認為這些人丟盡了皇軍的臉面,作為軍人就應該死在戰場上,關東軍作為日軍的皇軍之花,更應該以身作則。

其實不止是這些關東軍,大部分戰敗回國的士兵都沒有受到歡迎,更別提這種被人俘虜的了。

斯大林的227號命令被很多人解釋為“沒有戰俘,只有叛徒”,實際上在日本人的字典裡更是“沒有戰俘,只有死亡”。

實際上日本的軍國主義精神也好,武士道精神也好,教育士兵的不是如何頑強的活著,而是光榮的去死,日本士兵經常掛在嘴上,為天皇犧牲並不是只是說說,日本人一直被教育“視死如歸才是美德”“死亡本就是精神的勝利”,小心謹慎是可恥的,一旦有傷員,最好是死了,免得拖累部隊。

至於日軍在戰爭中射殺對方醫護人員這種違反日內瓦公約的行為,在日本看來並沒有什麼不妥,因為日本本身就沒有醫療隊,因為一旦負傷,這個士兵就會被鼓勵去自殺,所以,對待敵軍的傷員,日軍可以毫不心慈手軟的上去補槍,也許在日本人看來,這是在幫助他人解脫。

這就是日本人的思維,在二戰後被美軍俘虜的日軍士兵口述說“一定要為勝利捐軀下定決心,不能做一點貢獻就默默死去是奇恥大辱。”綜合其他這就是投降可恥的行為。

其實這是整個東方文明的心態,善於懲罰而不善於寬恕,活著往往更在意別人的看法,彷彿人生並不是為自己而活。

因此,當這些倖存者回到國內,面對日本民眾的眼神,這些倖存者一直有著巨大的壓力,最終導致精神崩潰,再加上沒有生活來源,在生存上極為困難,多年來的軍國主義教育最終讓他們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日本人為什麼對別人很殘忍?因為他們對自己人都這樣殘忍!


史論縱橫


有網友問:為什麼日本關東軍的倖存者回國後,為何紛紛自殺?這個說法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在1945年,共有608000名關東軍,被編成71個作業大隊,送往蘇聯。

關東軍被俘人員入蘇不久,即有近43000人患有各種不同疾病,經交涉,蘇方同意釋放其回國就醫。日俘之勞動大都為參加修築鐵路、公路、開礦、伐木與城市建築,有專門技術者則至工廠對有些設備進行維護、修理。當時日本俘虜,成為蘇聯一支有組織的勞動大軍。

當時在1945年冬天,由於缺乏糧食,宿舍,還有燃料,導致5萬人病死。但是從1946年開始,關東軍俘虜在蘇聯的生活條件就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蘇軍在文化活動方面,組織歌詠隊、樂隊、舞蹈隊,各種球隊,定期進行演出與比賽,且服裝、道具等均較講究。通過這些活動,在蘇聯幾年的日本人有的成為作家、有的還成了畫家或歌唱家。

在經過蘇聯改造以後,那些出身貧困的日軍士兵,開始他們撤換了原來欺凌自己,而現在仍為領導的舊軍官,自己選舉隊長,進而個別檢舉和召開“研究鬥論會”,揭發原來舊軍官和軍人在侵略戰爭中所犯的罪行,這時收容所和勞動大隊中的空氣特別活躍。

僅僅是日軍一個第59師團士兵就檢舉、揭發大量在我國殺害平民、搶劫、強姦、放火等罪行的軍官。蘇聯方面根據各地區日俘揭發的材料,逮捕了與這些罪行有關的原在華日本軍人969名,並於1950年全部引渡給我國,隨之即將其關入遼寧省的撫順監獄。

至1949年,蘇聯除扣留有罪行的日俘約3000人外,其它均在當年予以遣返。這些被遣返的關東軍俘虜,在船隻上彈著俄羅斯的手風琴,唱著俄羅斯民歌,而且高呼著,在天皇島,敵前登陸的口號,回到了日本。

到了日本,那些在蘇聯接受了教育的關東軍俘虜,回到日本,在舞鶴港打出了巨大的紅旗,高呼打敗資本階級的剝削。這些人接觸到了新的世界,對人生、對社會有了新的積極看法。很快這些回國關東軍開始組織起各種組織,成為了現代日本工會的骨幹。

像從西伯利亞回來的男人等當年關東軍士兵回憶錄都記載了很多相關的信息。從蘇聯回國的關東軍俘虜一個比一個鬥志高昂,要改造舊日本,那有幾個自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