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頭條中有些書法大師連個鉤都寫不對?

智障禪師53


書法大師怎麼寫鉤?

是這樣才叫寫的對嗎?

是這樣才叫標準嗎?

這樣寫對不對呢?

這樣寫呢?


怎樣才叫“對”?有固定標準嗎?

有是一定有的,但是不在“形”上,鉤出來有美有醜,自然喜歡顏真卿鉤的人會少一些。

但是你能說“醜”的是錯的嗎?


鉤是幹什麼用的?寫成什麼樣算好?

鉤的作用就是“收束”筆鋒,寫豎的時候筆鋒打開,想要再聚合起來,有三種方法,第一懸針,第二垂露,第三挑鉤。

鉤只要寫出來得有“過程”,是靠彈性寫出來的,而且鉤要“實”,哪怕寫成“田體”鉤,最後撇出去墨虛也不對。

寫成顏真卿的鉤,雖然就出格尖兒,但是墨實,他也對。

再者把歐楷鉤放到顏楷上,或顏楷放到歐楷上,感覺上也都不對。


鉤寫的對不對,看的是你整個字的筆法。鉤是一個收筆的動作,要符合起筆和行筆以及單字的用筆風格和結構布白,才能算“對”。

即使你把鉤寫的跟歐陽詢一樣,放到顏楷,褚楷,虞楷,他也不對。


鉤沒對與錯,就看你的筆法是否對,寫出的形狀適不適合當下的字。

對了,有問題也沒大影響。

錯了,即使鉤再好看,整體也是彆扭。


梁宇航


這個問題提的有些模糊,但很有意思,我也一直在困惑現代人的書法點畫造型和傳統書法的點畫造型特別是形質有非常大的區別,時常想可能與我們的時代不同吧,“古今不同弊”。始終感覺現代人的書法,主要是楷書書法的點畫線條不夠完美,就像是有鋼筋鐵板切割後焊接的一樣,二且有一種粗糙感和做作感,缺少古代書法點畫的那種形質和自然之美。就是那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那種自然美。特別是“永字八訣”中所描述的那種意趣和形、勢、意境美。或許我這種困惑正和題主的疑惑不不謀而合吧。





我們將上面現代人寫的“永”字和下面古代書法家寫的“永”字比較一下,不難發現這個問題。
單從鉤來說,總感覺古人寫的鉤豎部8分或合出鉤部分一個完整的整體,雖然同樣是分兩筆完成的,但好像是原本就生長之一起的一樣。與筋骨血肉四方面都如此,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而現代人寫的楷書的鉤就完全不是這樣的,感覺像是一段被折彎成四十五度角的鋼筋,然後,用鑿子截斷後留下一截齊整的茬子一般,讓人感覺不完整也不舒服。或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斬釘截鐵,不過就點畫線條的形態方面看感覺有些不完整似的,而且不夠飽滿,包括現代人寫的捺畫的捺角同樣如此,不夠圓滿,感覺下側缺一塊似的平,亦或就是露骨見肉。我們看古人寫的鉤就沒有這種感覺。包括趙孟頫的那種寫法的鉤都沒有那種怪異的感覺。一點一畫,筋骨血肉豐潤完整,絕對沒有那樣那種缺失感。














翰墨書道


古人云:“鐵畫銀鉤”,書法中的“鉤”,是很金貴的。哪那麼容易寫好。

把“鉤”寫好,證明你的書法登堂入室了!當可喜可賀!

所以,一些大咖寫不好“鉤”,實屬正常。不必苟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