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古詩詞中學習古人應對焦慮的方法?

王增軍0628


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中國傳統文人受儒釋道三教影響,面對人生焦慮多表現出歸隱的灑脫和豁達。

寄蜉蝣與天地,哀吾生之須臾。

有時古人也會從宇宙的宏觀和人生的微觀角度達到釋懷的心境。

以上或許可以為當代人應對焦慮產生一些啟發。


有趣無悔童話屋


說我自己。在某一段時間裡,確有焦慮。作為一個50後,有時會不由自主地回顧往事,有美好的記憶,也有難堪的際遇,而更多的是回想起難堪際遇,於是就有懊喪和悔恨,也就帶來焦慮。

還有一種情況,現在想來問題也全在自己,簡言之就是俗話說的“替古人擔憂”。

一是本來一些事情八杆子打不著自己,而自己卻煞有其事的太把自己當回事,操閒心,瞎著急,諸如國計民生之類,尤其是上網瀏覽時看到一些是是非非,自己也跟著悲喜,甚至直接影響到個人的情緒,進而也對生活和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二是總有一種負疚感,看到或聽到一些不好的事情,覺得自己有一份責任或義務。或是有一些事情與自己有關,但事情的好壞並沒有自己的什麼責任,但也是為此負疚乃至焦慮。

後來想明白了,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別人家也更沒有把你當回事,你以為怎樣怎樣,其實人家好著呢!

這樣一想也就一下子輕鬆了:不要把自己當回事,也不要把別人不把自己當回事當回事,別人家用不著你去操閒心。

想來讀古詩,屈原和蘇東坡就很不一樣。兩人都是命運多舛,時運不濟。屈原在廟堂飽受排擠,蘇東坡落魄到開荒種地。

但是,屈原就不是很想得開,問天問地問自己,越問越悲傷越難過,最後沉入汨羅江與魚為伴。

蘇東坡之“東坡”就有來歷,在黃州墾荒造田,晴雨無休。早先的朋友斷了來往,寫封信還擔心連累人家。但蘇東坡心態一直很好,身處窘迫之境,卻能樂觀開朗,隨遇而安。

每讀蘇東坡都會有新的感受,最受啟發的就是,人生就是沉沉浮浮,塵世間本來熙熙攘攘,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凡事看開一點,不要自己為難自己,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人生苦短啊!





元谷元


時代給予詩人的,總是較常人為多;生活給予詩人的,總是較常人豐富。不同時代的詩人,總是用相同敏感的心靈,去感受和抒發生活的饋贈。而焦慮,幾乎就是生活給予詩人最多的饋贈。因為詩人常常懷才不遇,懷才不遇不免心懷悲憤,所以“悲憤出詩人”。面對懷才不遇的人生,面對同樣焦慮的人生情緒,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應對態度:

此處不留爺,爺死也不走——屈原式的應對。年輕的屈原遇見年輕的楚懷王,有了一段君臣相得的歲月,作為楚國的左徒和三閭大夫,屈原參與國事、制定政令、主管外交,很是意氣風發了一陣子。可是好景不長,他的濟世情懷,漸漸遭到日漸昏庸的楚懷王的拋棄,終於被流放到偏遠之地。眼見楚國式微,小人當道,君王昏庸,屈原一方面長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一方面又矢志不移地表示:“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因為國君先前對我太好了,所以我忍辱負重,“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李白式的應對。“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熱衷於做治國良相的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徵召高興得歡天喜地,結果到了長安,發現自己只被當作文學弄臣,壯志難伸,於是寄情酒色,“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惹毛了玄宗,不得不離開長安,可是詩仙畢竟瀟灑,“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因為他自負“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所以即使不被重用,也能夠“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有詩有酒有女人,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此處不留爺,爺等你們走——劉禹錫式的應對。劉禹錫因為參與政治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一去十年,召還京師後即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其意在諷刺朝廷新進,結果再一次被人家狂貶,這一次被趕得更遠,去了四川的夔州、和州等邊遠地方,直到十四年後才被重新召還。結果劉大詩人一回到長安即寫了一篇《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一副鐵骨錚錚打不死的小強精神。他先後被貶庶的時間長達二十三年之久,可是精神鬥志愈挫愈旺,始終不改初衷。在白居易給他進行的歡迎晚宴上,更是寫出了千古傳誦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此處不留爺,爺四處放歌——蘇東坡式的應對。東坡一生,少得大名,中年遭禍,一直處於升遷浮沉之中,晚年更是接連遭到流放,困厄之極。可是他在黃州悟道,明白了人生的至理,找到了精神脫困的辦法。“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聞之以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所以他享受當前能夠享受的一切,“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東京不是不讓我待嗎?“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把我貶到嶺南又如何?“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不是不給我用武之地嗎?“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東坡把中國人的自我排遣之法,發揮到了極致。






夢想照亮天空


古人的智慧就是在於還原一切心與象,凡是在讀的過程中氣息能夠自然到達丹田的都是可以療愈焦慮。

焦慮是肝火旺盛,腎水愈堵造成,一般這種情況腸胃都長期得不到氣血濡養,容易造成結腸炎,胃脹氣。

主要根源還是想的太多,空空把氣血的能量耗在了不好實現的想法上。最快的方法是運動跑步🏃,閉目養神靜養一下,放鬆為宜。

若自己沒有時間做這些就疏通經絡調理調理,把周身的乳酸結節排一排,以痛感為清除的方法快,思想意識形態的和合之法都不在外,在內。


賣痛小僧


《放下》

唐詩三百首,

信息互聯手。

東西南北走,

五言二十投。


阿木中醫李建勳


唉 在詩人感到 美好幸福時 就會有感而發 ,但是在低落 抑鬱時也會有感而發,當然個人覺得 不用去感受詩人的低落,因為只要有作品每次的創作都是有感而發 ,有作品就有情緒 有情感 何必去感受詩人的低落呢 ,明白了作品就明白了詩人因為創作了。


哈哈IT


古時候的人相對心裡沒有現代人壓力大,所以現在的人如果焦慮我覺得可以出去旅遊或者約上幾個好朋友一起聊聊天,還可以聽一些比較快樂的歌曲會對你的心情有所幫助的。這樣心情會變好,焦慮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消失


吉祥如意202201138


古詩詞裡面沒有治療焦慮的方法,這個沒必要考證了。

但是要很好的欣賞古詩詞,就要有相對比較平靜的心態了,這也許是平靜心情的一個法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