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失敗後,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賠款,結果將是怎樣?

用戶5547786683


果真如此的話,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的成果可能就功虧一簣了,因為堅持下去不投降的話可能出現的變化太多了,首先來說清朝和日本兩個直接交戰國,日本雖然看起來張牙舞爪,就像一個被吹足氣了的娃娃一樣樣唬人,但色厲內荏卻是其一貫的符號。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真要再堅持個十天半個月的,可能日本國內自己就要亂陣腳了,打仗是費錢費人費物資的事情,日本當時一樣不佔,再說到清朝,清朝基本上就是一副四個二帶倆王的好牌,平白無故的就給打出去了,一個炸沒使,北洋艦隊當時號稱亞洲第一,當然,從實力上來說也是名副其實的亞洲第一。

當然,第幾不重要,打仗不僅看重實力,也看重心氣,也包括戰法和指戰員的臨場能力,總而言之,第幾只是紙面上的東西,怎麼用好才是關鍵,顯然清政府,不管是慈禧太后還是李鴻章搞砸了,把好東西糟踐了。

當然這不是說清朝就再也沒有招架的能力了,這還是1894、1895年的事情,即使再晚幾年,到1900變八國聯軍侵華時,清政府也還是拿出了不少軍隊作戰,海戰輸了,只是說海面上的戰爭無法進行,不代表滿盤皆輸。


清政府雖然在七十年代以後重視海軍的發展,但清朝的陸軍才是真正的實力所在,也是家底所在,就清朝的家裡來說,就是隨便攢騰攢騰也能再打出來一個戰役。

1900年德法聯軍兩萬餘人追擊慈禧太后到娘子關,慈禧太后為了活命,攢騰了十萬人進行狙擊,打死打傷德法聯軍(均使用現代火器)兩三千人,最後德法聯軍是夾著尾巴逃回北京的。

這僅是從交戰雙方,當時的清政府還面臨著其他列強的問題,當然像英法美德俄這些傳統殖民強國都是想著混水摸魚,但對於日清戰爭也不是完全一個步調,比如說俄國,那簡直就想把日本摁倒尿盆裡淹死了。

因為日本不但與清朝打仗,關鍵是把手伸進了沙俄在清朝的傳統勢力範圍東北。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如果清朝再堅持幾天,也許就沒有後開橫的不要不要的日本了。


歷史三日談


電視劇《走進共和》裡面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對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個問題。臺詞原文我不記得了,大概意思是,馬關條約談判兩邊爭執不下。

李鴻章表示:既然談不攏那就繼續等,我大清地大物博,等得起,大不了你讓日本的軍隊打進山海關,大清國還有許許多多的好地方,你們都想要那就派兵一塊一塊奪去吧。

伊藤博文回答:你李中堂等得起,你的皇帝、皇太后等得起嗎?

李鴻章默然無言,中國可以遷都、堅持抗戰到底,唐朝皇帝多次被打出長安城也沒事啊。但是大清經不起遷都,已經爛入骨髓的清廷經不起這樣一番折騰。遷都抗戰的結局很可能是敵人打退了,但是遍地揭竿而起全國失控,再也別想回去北京城了。


冰塊151015732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圓明園還要再被燒一次。

當時日軍一路佔領山東,一路佔領營口。

山東的尚且不談,佔領營口、盤錦的日軍,距離北京城只有500多公里。

試問日軍繼續南下,清政府靠什麼去擋?

連老湘軍都用上了。

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唯一隻能依靠列強出兵來制止了。

當時清政府求和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希望日軍停止繼續進攻。

自然,當時日軍並沒有一口吃掉中國的實力,也不可能持久佔領北京城。

但是,我就賴著不走,你能把我怎麼樣?

贖遼費就要白銀3000萬,那麼贖回北京城和紫禁城,要多少錢?

你不給錢,行,把你紫禁城的珠寶玉器古董全部搶走,就像當時對待圓明園一樣,甚至祖宗牌位都給你端走,看你怎麼辦。

當時清政府是奴役老百姓的政府,沒有發動人民戰爭的條件,持久戰絕對沒法打下去。

所以,死不投降,拒不賠款,最終說不定連江山都丟了。


薩沙


實際上當年大清帝國甲午失敗 當時朝廷得知日本提出獅子大開口的議和條件,朝野上下一片譁然。湘軍將領宋慶 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都不肯議和提出 “遷都再戰”這一說法。朝廷最終沒有同意為何呢?

再戰的前提是要遷都 ,此時日軍分兩路進攻中國一路過鴨綠江延吉林奉天南下,一路山東半島榮成登陸北上京津 ,北京危在旦夕,要再戰皇上皇太后馬上撤離 慈禧首先不肯,上次英法聯軍進北京火燒圓明園 皇上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她記憶猶新。說什麼也不肯再次出逃。

就算在戰選誰出任主帥呢?李鴻章是敗軍之將當然不能,全國有能力有資力統率全國兵力與日冦決戰的人還真沒有 ,聶士成能打可資歷不夠,劉銘傳先前因臺灣問題被朝廷撒職 心中不痛快屢次拒絕朝廷徵召 ,名將劉錦棠 到是願意為國效力可身體不行 不久病死。

日本國力當時己耗盡力了 可是當時大清帝國更困難,從當時國力來看已經初步現代化的日本帝國強於封建的大清帝國。日本經明治維新已經建立現代國家體系 包括一切現代的政治 軍事 經濟和工業體系 如全國軍隊由天皇統率 設立戰時大本營統一指揮 軍費開支列入國家預算 殖產興業 庶政付之公議等等。

大清還是封建體制 從政治到軍事到各項事業,湘淮軍各人管各人的,李鴻章只能管自己的淮軍,指揮體系混亂 慌報軍情 軍費籌措混亂等等,大清沒這個底氣再戰,再戰的結果也許更糟呢?大清賭不起了。






陳哥論史


由於日本國力有限,只能尋求速戰中的短期勝利。若論持久戰,日本必敗。

雖然在軍力方面,日本強於大清。但國力則是日本處於劣勢,最突出地方便是兵力不足。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動員兵力24萬,其中派往中國和朝鮮佔到17萬,如果繼續作戰,日本將陷入嚴重的兵力不足。

伊藤博文和李鴻章在談判時,曾叫囂道:如果談判破裂,大清的全權大臣一旦離開此地,能否安然進出北京城門都很難保證。

如果日軍進攻北京,其必然放棄山東或者遼東,或者兩者均放棄。甲午戰爭中,日軍進攻牛莊一帶時,張錫鑾率軍收復寬甸、長甸、金廠,日軍被迫退守九連城,正所謂“自是寬甸境內肅清,倭人阻河為守,璦水以東無倭人蹤跡”,張錫鑾率軍之所以能擊潰日軍,正是日軍兵力的不足。

如果清政府拒絕與日本講和,做好持久戰的準備,不僅日本耗不起,西方列強也必然會干涉。但是日本等不起,慈禧太后更等不起。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原本打算向俄國要一大筆戰爭賠償,但沙皇尼古拉二世表示:錢是沒有,大不了再打一戰。沙俄國力強於日本,耗得起,日本則耗不起,只得見好就收。


五味社


如果清政府不認輸,不賠款,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

1,日本政府正在迫不及待地等著清政府賠那麼多白銀來發展經濟,穩定國內局勢,畢竟打這一仗,全國人民都勒緊了褲腰帶,如果你現在告訴我,我不賠了,日本人必定是惱羞成怒,繼續打!



可問題來了,日本當時的國力,支撐不住與清國的全面開戰。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與1895年的日本可不是一個概念,前者是繼承了清國賠款,加上打贏日俄戰爭全面取得在清國的權益基礎上發展三十年才具備的實力。而1895時期的日本不可能跟中國打下去的,他們其實已經有些捉襟見肘了,打仗都發行了太多國債了,再打下去,怕是不等清政府投降,國內就要起義了!

當然表面上還是要打一打,最好聯合列強一起打,那麼第一種假設就出現了,因為清政府單方面毀約的行為,刺激到了西方列強,西方列強擔心清國這麼肆無忌憚地不遵守契約精神會變成慣犯,於是決定聯合出兵。



可問題來了,彼時普魯士剛剛崛起,打贏普法戰爭沒多久,英國人很不待見普魯士,怕這個後起之秀強大起來威脅自己世界老大的地位,所以對於出兵這件事情,支持肯定會有,但並不會派遣大規模遠征軍,而俄國正在跟奧匈帝國爭奪巴爾幹半島,美國人民還在埋頭搞建設,所以這一戰,估計就是5年後的八國聯軍侵華。

結局自然是清政府再一次被胖揍了一頓,要求賠錢賠錢賠錢,割地割地割地,如果清政府故技重施,死不認賬,估計八國聯軍也不可能持久打下去,畢竟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就因為分贓不均有極大矛盾。

要不到錢咋辦,只能維持著一支不算團結的聯軍,且打且看,如果清政府深諳持久戰之道理,以及運用那麼一點外交手段,只要撐到一戰,估計也沒啥事。



個人以為,八國聯軍看起來很強勢,很厲害,其實他們並不具備在本土以外長期作戰的能力,至於徹底征服中國,這個目標很遠大,但蛇再厲害,也吞不下大象!哪怕一個省也是沒有可能的,要是有可能當年他們早就這麼幹了。

而唯一能夠威脅中國的也只有日本,可當時的日本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還沒成長起來,還沒有讓賠款給奶起來。

2、清政府不賠款,日本打不動,但表面上要繼續打下去,歐洲列強後院矛盾不斷,大家都想著坐收漁翁之利,看看大清國跟日本小弟能打成個什麼模樣。於是中日戰爭提前爆發,規模會大於甲午戰爭,但不會是全面的侵華戰爭,日本極有可能抱著打服清朝的目的死撐這場戰爭,最大的可能是東三省提前淪亡,但希望也不是很大,日本彼時還沒有那麼多陸軍部隊,而且東北那時候才多少人,闖關東還沒達到高潮,日本佔著偌大的東北地區,卻苦於沒有多少人口,根本沒多大用。



再者,東北乃滿族龍興之地,是滿族們心心念念中原經營不下去的退路啊,怎麼可能讓你小日本給奪了去,拼死也要幹到底啊。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還能去打哪裡?長江以北還算是清政府老巢,北洋陸軍還是在的, 雖然可能還是打不過,但一直拖著打還是行的,太平天國不就拖了十幾年的麼。長江以北天下八督勢力範圍,都是地方實權大佬,經營著自己的小算盤,一旦來打,還會像之前那樣看李鴻章淮軍的笑話麼?

綜上,還沒有發育起來的日本在1895如果要正面剛清國,或許能夠取一些軍事上的勝利,但是從政治考量的角度上看,日本會被戰爭拖死,這就好像一隻野狼想要去打大象,大象雖然沒有野狼那樣靈敏迅捷,會被野狼咬上幾口,但勝在體型大,皮糙肉厚耐抗,野狼估計咬上幾口就會被崩斷牙齒,最後只能無奈退走。

無從下口的日本最終只能被這場提前爆發的中日大規模戰爭所拖垮,估計結局是明治維新以來取得的成績付諸流水,被戰爭機器綁架的日本國民苦不堪言,開始造天皇的反,畢竟那個時候日本人還沒有打雞血,軍國主義雖然存在,但還沒有上臺取得絕對的領導權力。

而此時坐在看臺上的歐洲豺狼,估計也有些力不從心,畢竟打是打得過,但是如果清政府這麼有骨氣硬剛下去,卻又是得不償失。大家估計最後還是會回到談判桌上,換一種遊戲方式繼續下去吧。

以上純屬個人言論,歡迎大家討論。


緣説


看了網友的評論,認為都有一定道理,但還不全面,現在我來說兩句:

當時日本國力並不強,如果中國進行全國總動員,堅決打下去,很有可能的結果是:戰爭持久化,日本侵佔中國一大片土地(包括北京),"以戰養戰“,清朝遷都西安,長期抵抗,就如後來的八年抗戰一樣。但清政府不敢!為什麼不敢?是怕人民起義?不是!鴉片戰爭打了三年,也沒有發生大規模起義,何況當時發捻都已平定,國內不存在大暴動的火星。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請看歷史: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沙俄乘虛而入,割佔了外東北大片土地;

陝甘回亂吋,沙俄又割佔了伊犁;

中法戰爭時,日本又在朝鮮鬧事。

看到了吧?中國當時的局勢是危急萬分,以四個字來形容,就是:群狼環視!要是對日戰事久拖不決,其他列強又來背後捅刀怎麼辦?這正是馮子材在鎮南關得勝後,清中央卻急於籤和約的原因!當時清軍還在越南暫佔優勢,日本卻已在朝鮮搞小動作了;現在對日戰事失利,若長久打下去,列強乘火打劫,損失豈不更大?因此清政府寧願割地賠款,也不敢再打下去了。


阿斌270202161


甲午戰爭時期,清政府內部除了向日本議和,繼續戰爭以外,還有一種意見就是反攻日本本土。

整個戰爭從1894年7月開始,到1895年初,清政府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戰鬥從朝鮮打過鴨綠江,一直打到清朝腹地,清軍是節節敗退。


隨著戰事的不順利,清廷內部支持議和的聲音也漸漸多了起來,這些人尤其以慈禧為最,因為當年正趕上她過六十大壽,為了能有個清淨的生日,她希望戰爭能儘快結束,但當時主戰派依然還是有的。

當時的清政府駐英法意比四國參贊宋育仁上書光緒,他提出:日本國小兵源不足,且財政收入不如我國,若將日本拖入持久戰則日本必敗。除此之外,他還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宋育仁趁公使龔照瑗回國之際,聯合使館參議楊宜治等人,他們以清政府的名義,向英國提出購買英國本要出售給智利、阿根廷的軍艦五艘,魚雷艇十艘,又在澳大利亞招募兩千僱傭兵,計劃從菲律賓海域北上,奇襲日本的東京和長崎。


為了籌措款項,宋育仁以清政府名義向康迪克特銀行貸款兩百萬英鎊,作為購買船隻以及支付僱傭兵的費用。

但當兵船就位只待北上時,公使龔照瑗回到歐洲,他迅速將此事電告給了國內。因為當時清政府已經決定和日本議和,李鴻章堅決反對宋育仁的計劃,慈禧也十分不滿,她斥責宋育仁是“妄生事端”,下旨兵船等事全部作廢,又命令宋育仁速速回國。奇襲日本的計劃也就擱淺了。

沒過多久,清政府便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

現在再回想這件事,總會幻想如果宋育仁奇襲日本成功,戰爭又會是怎樣的走向。再不濟,有了奇襲的成功,清政府在後來的議和中或許就不會賠的那麼慘。日本人也會看到中國人繼續戰鬥下去的血性。


歷史就在那裡


甲午戰爭失敗後,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賠款,那麼清朝會被繼續胖揍海扁,打得清政府主動投降為止,進而再獲得更多的利益。甲午戰爭是清朝與日本之間的一場戰爭,可謂是日本的崛起之戰!如果清政府繼續打下去,那麼日本全傾全國之力與清政府相戰,日本有這個毅力,但是清政府沒有亮劍必勝的勇氣。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如果清朝上下團結一致,有敢打必勝的勇氣,那完全可以拖跨日本!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王國求救於清政府,日本則派兵進入朝鮮,意圖先佔領朝鮮再侵略中國。清政府派兵進入朝鮮平定東學黨起義,日本亦派兵進駐朝鮮,最終日本向清軍發動進攻,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先後投入63萬大軍,日軍則投入24萬大軍侵略中朝兩國,此戰清軍戰死3.15萬餘人,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軍則僅僅戰死一千人有餘,受傷一萬兩千餘人。清政府迫於日軍強大的戰力,選擇割地賠款議和,雙方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清政府承認日本對朝鮮的佔領,割遼東半島、臺灣群島給日本,賠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給日本。

清政府中的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在戰前就不願意打仗,慈禧太后要過六十大壽,李鴻章則為了保存淮軍、北洋艦隊的實力。光緒帝等人雖然不願意議和,但是清政府實權都在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手中,要再戰談和容易呢?清軍中雖然有丁汝昌、鄧世昌這樣的愛國將領,但是大部分將領都貪生怕死,畏敵如虎,且不懂新式戰法,故再打下去清政府只會輸得更慘。當時的清朝八旗兵、綠營兵基本沒有戰鬥力,只有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有戰鬥力,不過淮軍是李鴻章的私人部隊,豈能在戰爭中拼光?因此再打下去也沒有可戰之兵!

日本從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且推行脫亞入歐的國策,經過二十多年的全力發展,日本已經是一個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工業基礎雄厚,戰鬥力強!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十分有限,因此要擴張只有侵略中國,而當時的中國雖然絕對實力強於日本,但是制度落後,外強中乾,實在不是日本的對手。日本的大陸政策是:第一步攻佔臺灣,第二步吞併朝鮮,第三步進軍滿蒙,第四步滅亡中國,第五步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因此如果清政府再戰的話,日本有決心傾全國之力攻擊清朝,實現他大陸政策的前三步。

清朝就好比一隻肥豬,西方列強都想瓜分中國,因此日本攻擊清朝時列強皆旁觀。如果日本全力侵略清朝,其它國家可能會干涉日本;但是清朝要擊退日本,不割地賠錢的話,列國必然不會支持清朝。因此清政府要再打下去的話,只能依靠自己,靠別人是一點指望都沒有的,甚至可能引狼入室。清朝如果有俄國那般強大,自然可以不賠款,遺憾的是清朝實力遠遠不及俄國!


大秦鐵鷹劍士


真是巧合,我的12月試駕計劃中,有個選題是駕車到遼寧,探訪甲午戰爭遺址,眼下正在做功課,看到這個提問,談幾句做功課的心得。

直到甲午戰爭後期,西方仍認為,“如果中日之戰相持日久,最後捱打的還是日本人”。可惜,咱們沒這麼做,而是選擇了認輸。

縱觀甲午戰爭,日軍第一是兵力不足,第二是進展並不順利。

日軍第一軍在今丹東附近入侵我國後不久,便在鳳凰城西北方向的草河口吃了敗仗,再也沒能跨過中國軍隊的這條防線(日軍本意是進軍瀋陽)。隨後,第一軍轉而進攻海城,第二軍攻佔旅順後,先奔山東消滅了北洋水師,然後回到遼寧,北上至營口一帶,與第一軍聯合作戰,最終在營口附近的田莊臺,畫上了甲午戰爭的句號。而在此之前,中日已經展開了第一輪和談,田莊臺戰鬥剛剛結束,第二輪和談就開始了(也就是李鴻章在日本下關的談判)。



我國如果能夠審時度勢,建立幾道防線,靠縱深延遲敵人的進攻,以當時日本經濟實力來看,毫無勝算。另外,當時日本軍界雖然很狂妄,但政界還是比較謹慎的。比如伊藤博文,他特別顧忌西方社會對日本的態度,時刻擔憂西方出面干涉。

遺憾的是,整個甲午戰爭,咱們幾乎處處被動,就是對咱們有利的,咱們也沒能把握。

究其原因,一是正如當時一位美國武官所言,中國人沒有責任感,各打各的小算盤。二是我國的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涇渭分明,國家不過是既得利益者的私人財產,他們生怕社會有一點動盪,從而失去財產。為此,滿清統治者想方設法維持穩定,為了這個目的,他們不惜代價,哪怕割地賠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