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鬆家族有哪些牛人?你怎麼看?

129033255


關於這個問題,由於自己孩子慢慢長大了,還真有好好的思考過。但我是先從自己的實際需求想:究竟什麼樣的生長環境更能培養孩子。但關於這個問題有點偏離了回答題主的方向,所以就選擇更貼題的內容來回答。

必須得承認,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確實產生很大的影響。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現象是,能成為優秀的人才絕大部分是來自社會最底層和高層級的家庭。前者的孩子能成為優秀的人才是因為這部分人更有破釜沉舟的進取心、堅韌吃苦的品質,但相對來說在成才率和絕對數量低於後者;而後者的優勢(就是題主所問)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長輩的見識高遠。由於這樣的長輩對於事和物的審美能力強,所以家庭裡的孩子從小就接觸美好的東西,耳濡目染之下對於美醜的判斷能力、思考的邏輯能力和行為的規範性也逐漸培養出來了,對於孩子以後進行人生選擇的時候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另外,在培養孩子的方法上一般也更有辨識能力,家庭教育的效果和效率會更好,孩子也身心更健康;

二是長輩的資源豐富。誠然,長輩的豐富資源可以直接給予後輩有力的支持助其成功,但這是最顯性的作用,我這裡說的並不僅僅這些,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有更多的試錯機會,同時也解除了孩子的心理負擔,可以放開手腳勇於拼搏;

三是孩子的起點較高。由於優秀的長輩們往來無白丁,孩子從小所見所交的人基本上也會比較優秀,所接觸到的知識也會相對比較高端,對於孩子的學習和社交有著充足的信心,並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四是孩子的目標遠大。基於長輩們的優秀,家庭裡孩子心氣比較高,樹立的目標也會比其他人更精確和長遠。

高曉松的家庭比較顯赫,以上分析的優勢他都具備,對於他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有很大的幫助。但並不是所有的社會高層家庭都當然擁有(應該還有其它我沒有總結出來的優勢),而且即使具備了這些優勢並不是必然成功的,畢竟要達到成功其實並無恆法。


三工三1


爺爺:高景德 奶奶:姜惠茹

高景德(1922年2月5日-1996年12月24日),中國陝西佳縣人,電機工程專家、電機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民盟中央第五、六、七屆常委,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外公:張維

張維(1913.05.22 - 2001.10.04),北京市人,中國著名力學家、結構力學和工程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民盟成員。 1929年就讀於唐山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獲工學碩士學位,在德國柏林高工獲工學博士學位。1944年在國際首次求得環殼在旋轉對稱載荷下的應力狀態的漸近解。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3年創辦深圳大學。1994 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他曾任清華大學教務長、副校長、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名譽副主任,深圳大學首任校長。 長期從事結構力學和固體力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為我國培養力學人才做出了貢獻。曾三次參加我國科技長遠發展規劃並任土木建築水利組組長和力學組副組長,推動了我國某些新興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後來在圓環殼方面做出了系統的開創性的研究工作。主編了《殼體文獻彙編》、《力學叢書》和《世界力學名著譯叢》等。


外婆:陸士嘉

陸士嘉(1911.3.18-1986.8.29),原名陸秀珍,蕭山城廂鎮人。中國著名流體力學家、教育家。世界流體力學權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亞裔女博士。

民國十八年(1929年)陸士嘉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成為該系唯一的一名女生。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獲得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1949年,擔任清華大學航空系教授。195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2年,擔任北京航空學院籌備委員會委員。195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82年,陸士嘉發起、主持了在福州舉行的全國第一屆邊界層和黏性流體力學會議。

陸士嘉長期從事空氣動力學和航空工程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倡導旋渦、分離流和湍流結構的研究。她是北京航空學院(現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籌建者之一,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為發展中國力學事業和培養航空工業的科技人才作出了貢獻。陸士嘉是北航第一任空氣動力學教研室的主任,也是建立中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舅舅:張克潛

張克潛,教授,北京人。195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歷任清華大學副教授、教授、無線電電子學系主任,電子物理與器件教材編委會第一、二屆主任委員,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信息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從事電子物理與器件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微波與光電子學中的電磁理論》專業書籍5部,論文30餘篇。


爸爸:高立人

該校畢業年期及、系、所:民國43年臺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

經歷:中國攝影學會國際影展主席、中國攝影學會理事

現職:美國洛城攝影學會會長、美國洛杉磯華人聯誼會理事長在臺灣攝影界享有盛名,現任美國洛城攝影學會會長、美國洛杉磯華人聯誼會理事長 。


母親:張克群張克群,中國著名音樂製作人高曉松之母,生於德國柏林,4歲時隨父母回到中國,1961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師承梁思成,畢業後一直從事建築設計,是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作家,現退休定居美國。其主要作品有《高低樓房若干》,小說體傳記《飛》、《藝術人生》等。

我得看法是命好,出生的家庭好,他自己也努力。


恆言林


說起高曉松,想起的就是“詩和遠方”。至於高曉松為何能有精力或者說有能力說出這樣的話,主要還是得益於他的家庭。

當然,在這裡要說一下:高曉松的家庭背景並不是傳說中的實力雄厚,在北京來說,也只能算家庭殷實。首先是其父母,父親高立人是清華大學教授,主修土木工程,曾經為青藏鐵路解凍工程提出可行性方案。母親張克群是著名的建築學家,國家一級建築師。

高曉松的爺爺有人傳是原清華大學校長,但高曉松否定了,真實情況不得而知。其外公張維是深圳大學第一任校長。外婆陸士嘉是北京航空學院籌建者之一,博士學位。舅舅張克潛是清華大學教授。

看了這些我只能說:無形的裝逼,最為致命。一家人全是教授級的人物,每個人對社會都是有突出貢獻的。這樣的一家人能有幾家?

這才是真正的書香門第啊。當初的高曉松也是上了清華大學的,卻覺得自己不適合電子工程系而退學(我只想說知識的貧窮限制了我的選擇啊!)。併成功在北電畢業。

當然,高曉松現在的成功雖然有家庭背景的薰陶,但更多是以自我修養為前提的,畢竟自己憑本事考上的清華,並又考上北電。能寫出:詩與遠方,就能證明他的能力了。


個人覺得高曉松更是一個文學家,勵志學者,並不只是編導,導演。因為我覺得他的書更能影響我們。



鯨魚電影


高曉松是昔日的中國知名音樂人,成名很早。

作為校園音樂的推動者,早在九十年代初,他就和老狼、沈慶等人在卡帶年代風靡一時了。

不過,高曉松並非是學音樂出身而是搞理工的,其家族也大多是理工科的高級知識分子。

從簡歷上看,其爺爺高景德是電機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其外公張維是著名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曾在德國柏林高工獲工學博士學位。

高曉松的外婆陸士嘉也很厲害,其原名陸秀珍,1942年獲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後參與創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長期從事空氣動力學和航空工程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祖輩很流弊,高曉松的父輩也相當了得,其舅舅張克潛在其外公外婆的影響下,畢業於清華、任教於清華,是無線電方面的專家。

高曉松是父親高立人也是清華教授、力學與建築學專家,其母張克群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師承梁思成,是建築學方面專家。

由此可見,高曉松出身於一個典型的高知家庭,不過,如果再往上推的話,其實其家族更為的顯赫,而絕不僅僅是高級知識分子了。

在某次節目中,高曉松曾提到,他外婆的爺爺叫陸鍾琦,而這位陸鍾琦,正是在辛亥年被打死(殉節)的山西巡撫。



(注意看,他們家人的臉龐,都是圓而剛硬的。)


辛亥年山西新軍革命時,起義軍攻至巡撫衙門,陸鍾琦之子陸光熙大聲疾呼:“有事好商量!”

陸鍾琦卻一把推開他,指著胸口說:“你們照這兒打!”

結果父子皆亡。而高曉松的外婆,就是那位與父親同時遇難的陸光熙的女兒陸士嘉。

事實上,陸鍾琦和陸光熙死得頗為冤枉。

陸鍾琦是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曾為攝政王載灃的師傅。

辛亥年時,他由江蘇布政使調任山西巡撫,10月6日才到太原。其被殺時,僅上任23天。事後,清廷諡“文烈”。

陸光熙同樣是進士出身,而且是1904年末科進士。之後,他還曾東渡日本學習陸軍,為日本士官學校第七期,與徐樹錚等為同學。

辛亥年,陸光熙由京赴晉,山西新軍攻撫署時與父同時被殺。事後,清廷贈三品京堂,諡“文節”。



(這是閻錫山了。是踏在陸鍾琦父子身上成名的。)


某種程度上說,陸鍾琦父子原本是可以不死的。山西革命前,陸光熙也曾找到閻錫山(閻是士官六期)等人,以圖轉圜。

然而,在參謀姚維藩等人的率領下,山西新軍於10月29日突然發難,閻錫山也不能控制。

事後,身為標統的閻錫山被推為山西都督,一做就做了四十年的山西土皇帝。

多年後,閻錫山追論辛亥年死於新軍槍下的山西巡撫陸鍾琦時,也承認說:

他們與我們的立場雖異,而他們忠勇孝的精神與人格則值得我們敬佩。因立場是各別的,人格是共同的。

但是,革命是無理由的,因而陸鍾琦的被殺是不便解釋也不能夠解釋的。



(你看,高曉松的臉龐和他們的祖輩一脈相承,圓而剛硬。)


假如清廷沒有被推翻、陸鍾琦、陸光熙不死的話,那以其高官家庭背景,那高曉松恐怕不僅僅是現在的高曉鬆了。

———————————

謝謝您的閱讀!

坑爹史冊:作家金滿樓的頭條號,約起!


坑爹史冊


高曉松的爺爺不是高景德,2000年朋友和他經常打牌,他老說他爺爺是清華大學校長,朋友讓我問問是否真的。我讓家裡清華的長輩問過高景德秘書,根本沒關係。1983年高景德先生專門拜訪過我外公(我見過),我沒聽說過他有後代搞音樂的。


手機用戶5732470371


高曉松家族世代讀書、學而優則仕,外婆的爺爺、外公都是官職巡撫,最後各種原因被革命黨被殺,唯一倖存是高曉松的外婆,後代也就積極學習,基因肯定是有遺傳的,包括他家庭都是清華畢業(他妹妹博士讀的清華)、父親那一脈也都是高材生,國外五代才能出個貴族,中國讀書人更是,高曉松家族很像原來某些朝代官宦家族,只是他家是讀書,別人是做官!

高曉松除了令大家羨慕的文化家庭環境外,自由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更值得讀書人學習,高最幾年做的曉說、曉松奇談、矮大緊指北以及曉年鑑應該是點擊率最高節目,從節目中能感受高的那種深度思考!


嘻哈不惑之年


在中國,很過很牛的人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典型的有金庸和錢學森,徐志摩之間的關係。 其實這也很正常,畢竟名門望族,家庭教育環境肯定比常人好一些,甚至是遺傳上都有優勢。

高曉松也是如此,雖然他講歷史飽受詬病,但他本人是個才子卻是毫無疑問的,不僅音樂上有很高成就,而且還是清華的高材生,他的家世也不簡單。

高曉松爺爺高景德是電機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校長。

高曉松外公張維是固體力學家、結構力學和工程教育專家,深圳大學創辦者,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高曉松外婆陸士嘉是中國著名流體力學家、教育家。還是世界流體力學權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亞裔女博士,我國空氣動力學專業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高曉松舅舅張克潛是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系主任。 高曉松爸爸高立人是清華大學教授,力學及建築學專家(剛剛那個說臺灣攝影家的答錯了,那只是同名)

高曉松媽媽張克群是梁思成弟子,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原清華大學教授 ......

這還只是近親,遠親的話名人也有不少,比如外舅公施今墨(北京四大名醫之一,中國近代著名的中醫學家).......


國史拾遺


前不久還在吹噓自己是哈弗教授,結果被人揭穿,落得很丟人的


臥崗樵夫


都移民了,有必要再說他嗎?寫美國曆史去吧


珠聯璧合41571323


高曉松不是老北京,拿個扇子講老北京,有點不搭調,他是學院派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