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濟淮工地發現三千年前“蒸籠”和稻穀,44處古遺址將沉水底


被喻為“世紀工程”的引江濟淮工程正在建設中,建成後滾滾江水將奔湧向淮河,惠及更多百姓。讓人意外的是,在正在開鑿的引水渠道上,埋藏著很多遠古遺址,來自國內的考古學者,正雲集這裡進行集中發掘,大量的文物被發現,其中包括三千年前人們使用的“蒸籠”和稻穀,未來這些遺址將沉水底。

引江濟淮工程是一項以城鄉供水和發展江淮航運為主的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自南向北分為引江濟巢、江淮溝通、江水北送三段,輸水線路總長723公里,其中新開河渠88.7公里。供水範圍涵蓋安徽省12市和河南省2市,共55個區縣,工程估算總投資912.71億元。目前引江濟淮安徽段沿線確定的44處文物點正在進行搶救保護。圖為引江濟淮施工現場。

在廬江縣三板橋遺址的考古現場,一個個考古探方已經挖掘很深。緊鄰旁邊的引江濟淮施工現場,河道已經雛形初現,現場挖掘機轟鳴,來來往往運輸渣土的車輛排起長隊,非常壯觀。在探方底下,來自廈門大學的考古團隊,正在現場清理出土的陶片、動物骨骼等物品。從高處俯瞰,整個遺址處於一個方形的高臺之上,比周圍的地面高出好幾米。圖為考古發掘現場。


張聞捷是廈門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他所帶領的團隊負責三板橋遺址的發掘。從7月20日進場,每天早晨6點半開始幹活,一天要在現場忙碌至少8小時。張聞捷介紹,遺址分為東墩、西墩、北墩,其中北墩是遺址的核心部分,總面積有4000平米。圖為三板橋遺址發掘現場鳥瞰。

從年代看,東、西墩的主體年代都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時期。北墩經歷了三個時間段,最早能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中段是商代末期到西周早期,末段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北墩地層分為8層,最深處挖到4.2米,遺物十分豐富,發現了可修復的瓷器、陶器和少量青銅器共計200多件,陶片有200多袋。圖為考古發掘現場。

同時還發現了不少動物骨骼,比如鹿、牛、鳥和少量的馬,“這應該是當時的人飼養或食用動物留下的。”值得一提的是,北墩採集的土樣中,還發現了稻穀的痕跡。“這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江淮地區已經開始種植水稻了。”圖為出土的動物骨骼等文物。


在考古人員的文物修復庫房內,一排排清理出來修復一新的文物擺放在房間架子上。其中一件陶器,是古人用來蒸東西的工具,類似現在的“蒸籠”。“蒸籠”高大約有30釐米,直徑10釐米,底部分為三足,中間是空心,用來裝水進行加熱,上部有密佈的小孔,用來蒸東西,考古人員從發現的器物都不是很大,推測當時古人都已經進行分餐制。圖為出土的三千年前“蒸籠”。

在廬江縣柯坦鎮的楊墩遺址發掘現場,正在發掘的臺型聚落遺址也有3米高。為何當時的人們要住在高臺之上?“這與當時的自然環境有關。”楊墩遺址發掘負責人餘飛說,由於南方地區河網密佈,水患較多,因此古人選擇堆砌較高的墩子生活。圖為國內多所高校考古隊聯合發掘。

不過為了生活取水方便,選址一般在河道附近,而墩子周圍必定會挖壕溝,起到防水和防禦的作用。據考古專家介紹,在江淮地區,臺墩遺址的分佈非常密集。特別是江淮中部到西部地區,相比較東部,臺墩遺址不僅數量多,而且捱得近。圖為楊墩遺址發掘現場。


據張聞捷介紹,臺墩遺址經歷的主要年代是西周晚期,通過文獻記載,當時的周人為了掠奪南方的青銅資源,需要開闢由南向北運輸的通道。廬江縣所在的長江流域一帶就在這條重要通道上。為了保證通道暢通,周人曾多次大規模征伐淮夷。而臺墩就是在逐步南進的過程中設置的據點,類似崗樓的作用。圖為考古發掘現場。

據介紹,淮夷是商周時期生活在我國東部的黃淮、江淮一帶的古少數民族。夏朝以前生活在今山東、河北等地,稱東夷。其中一部分逐漸南遷至淮河流域一帶定居,便稱為淮夷。“此前我們對淮夷大型聚落的發掘幾乎沒有,這次發掘對淮夷的族群構成、分佈、文化面貌、生活形態的瞭解更加清晰。”圖為考古出土的文物。

考古人員介紹,不僅如此,安徽地區的江淮之間,尤其靠近長江流域的皖南地區對於臺墩遺址的發掘也非常少,臺墩的結構、性質、文化序列、面貌都不清楚,這次集中發掘將能填補安徽的學術空白。圖為考古出土的大量陶器。


據瞭解,早在201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引江工程沿線開展了專題調查,基本摸清了工程沿線的文物分佈情況。2018年3月,引江濟淮工程的文物搶救保護工作全面鋪開。目前發現的44處文物點涉及到3個地級市的9個區縣,年代從新石器至晚清,以新石器至商周時期最多,年代較早,學術意義重大。圖為引江濟淮工程所經過的地域。

引江濟淮發掘的遺址少則一兩千平方米,多則上萬平方米,分佈範圍較廣泛。為了保障考古發掘的進度,安徽省考古所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邀請了國內具有考古資質的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等12所高校及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來皖開展聯合發掘。圖為引江濟淮施工現場。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轉載,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