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11月走到了第30日,也意味著2018年只剩下最後一個月的時間。

就在此時,有一位本土的報刊成員宣佈它要“暫別舞臺”的消息,不能和讀者一起走完2018年: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此時此刻,微博上的網民正在慶祝新浪的20歲生日,《羊城地鐵報》的休刊消息與之對比,落寞的感覺又加重了三分。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羊城地鐵報》創刊號,圖片來自@勞毅波廣州大波波

其實不只《羊城地鐵報》,近幾年來,只要一說起有報刊雜誌等紙媒休刊停辦,人們已經不太驚訝,因為大家都對它們離去的原因心知肚明:看報紙雜誌的人越來越少了。

每天去酒樓過「日辰」的老一輩人口愈來愈少,新一輩卻是電子世代,不再看實體報紙,或只看免費報紙。

這是香港媒體對報紙“近況”的描述,也是目前我們面對的現狀。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圖片來自人民網

支撐紙媒生存的讀者正不斷減少,它所承受的生存壓力可想而知。

人們在擔心紙媒未來的同時,會否想起那一個個與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報刊亭呢?

01

現在我們走在廣州街頭上,偶爾還能碰見一兩個報刊亭,不過以前報刊亭前的熱鬧景象,已是少之又少。

以前晚飯後路過報刊亭想買份報紙,老闆還會笑笑口說:“你好彩啦,最後一份”。

現在許多檔主下午三點就早早關門休息,甚至一整天都閉門不開,想找到開著的報刊亭要看你的運氣。

不知道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有多少報刊亭悄然倒閉了?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我們找了找附近的報刊亭,幾乎都吃了閉門羹)

後來,為了維持生計,報刊亭的“業務”已經擴大了範圍:

吸引路過孩子注意力的玩具和貼紙、冰涼的糖水飲料、打折的電影票、電話和遊戲的充值卡、補習機構和租房的廣告……

它就像馬路邊的微型“士多”,

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圖片來自羊城晚報

它售賣的商品越來越多,品種數量蓋過報紙雜誌,甚至會將報紙雜誌放到一邊,把檔口的C位讓給玩具、食物和飲料。

經營重心轉向“副業”的報刊亭,還應該叫做報刊亭嗎?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圖片來自羊城晚報

02

其實報刊亭也擁有過屬於它的輝煌時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報刊亭開始普遍出現。後來,緊跟著紙媒飛速發展的步伐,報刊亭也在廣州擴展著它的版圖。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圖片來自雪花新聞

那時候,單單在中山五路、中山六路上就有17個報刊亭;中山八路上的報刊亭每隔50米左右就能找到一個,甚至只是一路之隔的距離就有兩個報刊亭。

這段時間內,報刊亭之間有激烈的競爭,卻也是最能體現出報刊亭的作用和價值的時間。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那時候對於人們來說,報刊亭就像一個微型天堂

為了雜誌封面和海報上的偶像,愛追星的學生一放學就到報刊亭翻找雜誌;老師佈置的賞析作業要到報刊亭買《讀者》和《青年文摘》才能完成,順帶就迷上了《故事會》的各樣故事;不少漫畫愛好者的收藏都是在報刊亭淘的寶物……

不少廣州老友記,小時候不多的零花錢,幾乎一大半都貢獻給了它。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報刊亭是繼榕樹頭之後第二大“打牙骹”專用場所

就連只是想買份當日的報紙回家看的街坊,都要和檔主聊上幾句打發時間,“吹水”吹到“夠皮”才心滿意足地離開。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圖片來源見水印

當時的它也算得上是人們的必需品,讓人們找到精神寄託和情感交流的途徑,

是一個充滿書香氣和人情味的小空間。

03

報刊亭與我們留下了不少生活片段,每一幕都能重現,但是在不知不覺間,這些報刊亭卻一個接一個地消失。

網上龐大的資源庫、便利店參與賣報競爭,都在加速報刊亭的消亡速度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圖片來源見水印

從輝煌走到衰落,報刊亭承受著許多的打擊和壓力。

它的蕭條,折射出互聯網發展對傳統媒體行業的巨大沖擊。

現在我們想要蒐集資料或瞭解資訊,在電腦、手機上輸入好關鍵詞就能獲得大量信息;新媒體的崛起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人們的新聞需求基本能通過網上資源得以滿足。

現在越來越少人會捧著一本書、一疊報紙靜下心來閱讀,更多的人寧願盯著電子屏幕,用滑動代替翻頁。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以報紙雜誌為本的報刊亭已經失去了最大的優勢。沒了優勢,會去報刊亭買東西的顧客就會減少。

現在多數是附近的退休老人或街坊習慣了前來幫襯,或是遊客想問路時順便買上一兩樣東西。

如此一來,就不難理解檔主豐富售賣的商品種類的選擇,即使這是明令禁止的行為:

廣州報刊亭的營業執照從來不包括飲料、食品的銷售。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圖片來源見水印

201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廣州多家報刊亭的月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而當時的最低工資標準為1550元/月。

曾經接受過羊城晚報採訪的檔主表示:

“每天能賣出50至100份報紙,賣100份報紙才夠買一個盒飯,而賣一瓶飲料的利潤相當於賣六七份報紙。夏天賣飲料的收入能佔到報刊亭總收入的50%以上。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現在新型的報刊亭仍會售賣飲料

報刊亭不高的收入,是依靠報紙雜誌以外的附屬產品利潤來支撐。

失去經營熱情的檔主,如何撐起報刊亭的經營?

04

曾經密密麻麻地分佈在廣州各個角落的報刊亭,如今它的數量正逐年減少。這個頹勢,不是隻存在於廣州,每個城市都在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圖片來源見水印

不過,報刊亭也並非坐以待斃,它嘗試通過改革去挽救自己的頹勢。

從傳統的報刊亭擺賣,到有人值守的智能型報刊亭,再到現在的與朗讀亭相結合的報刊亭,它不再只有售賣商品這單一的功能,而是不斷增值自己,與時代洪流抗衡。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智能化發展的報刊亭,圖片來自廣州日報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與報刊亭“搭檔”的朗讀亭,圖片來自中國文明網

這座城市,正在努力挽留消失中的報刊亭,也是在為我們每個人留存一份街頭的回憶。

這一年還沒有結束,卻已經有許多人和事與我們道別。面對離開的人和倒閉的店,我們在2018年學會的,會不會是與他們/它們說再見?

粵語衰落的同時,報刊亭也在一間又一間消失

▲圖片來自金羊網

這個汰弱留強的年代,我們這一代到底還有多少文化和回憶可以失去?

各位自己友

你上一次讀紙質讀物是什麼時候?

你身邊的報刊亭還在營業嗎?

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