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漢語的胡志明,為什麼在越南建國後立馬下令廢除漢字?

黃尚雲


越南廢除漢字?其實這並不是什麼意外的事,韓國、朝鮮不是都試圖廢除漢字嗎?民國時期,我們中國的部分文人不也是每天高喊著漢字一日不廢,國家一日不強嗎?所以越南在胡志明的領導下廢除漢字就不難理解了。和韓國一樣,越南廢除漢字不過是為了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試圖建立自己的文化體系,但是這種嘗試只能短時期有收穫,長遠的弊端是難以接受的。


歷史上的越南,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

《滕王閣序》大家應該都聽過,王勃寫下的“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等名句流傳千古,而此時的王勃,就是在回交趾的路上,而這交趾就位於今天的越南。秦始皇時期,就已經在越南設立交趾郡了,如今的越南北部已經加入了中華文化圈。以後的歷代王朝,尤其是漢武帝時期,對越南更是加強了治理,即便是在戰亂不斷的三國時期,東吳對於越南北部的控制依舊存在。

公元907年,大唐王朝徹底滅亡,中原再一次陷入了紛爭,這時候南面的越南開始蠢蠢欲動,公元938年,“白藤江之戰”爆發,吳權率眾擊敗南漢政權,第二年稱王,這時候中原在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還沒有統一,於是公元968年,越南徹底脫離中國獨立,接下來宋王朝一次性遭遇了世界史上最強盛的幾個遊牧民族,一直無暇顧及越南,所以接下來越南始終保持獨立狀態,明朝時期曾經短暫收回,但是由於耗費過大放棄。

雖然越南獨立了,但是其文化、軍事等等都是中原王朝的縮小版,使用漢字,施行科舉制,清朝時期甚至一度認為自己是唯一的華夏正統。

胡志明廢除漢字的原因,值得考量。

其實一聽胡志明這三個字,就有一種中國的味道,胡志明曾經在中國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精通漢語,甚至有一定的書法造詣,但是就這麼一位精通漢文化的越南人,在領到越南獨立之後,第一時間宣佈廢除了漢字,使用新編的字母文字。其實,在越南獨立之後,就曾經根據漢字,用偏旁拼湊等方法制造了山寨版的漢字,也就是越南喃字,後來法國殖民者為了使越南徹底成為自己的殖民地,不僅廢除漢字,連喃字也一起廢除了,大推廣傳教士編寫的拉丁文,也就是字母版的越南字,和我們的字母拼音差不多。

胡志明廢除漢字,肯定有自己的考量,首先考慮的是讓越南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久居中國的胡志明對中國文化的同化能力心知肚明,其次,也有一些現實的原因,越南在法國殖民者到來以後,國家凋零,文盲率極高,而獨立之後最要緊的是抓緊時間建設,保衛新生政權,但是漢字相對較難,一時間絕對無法普及,而喃字更加複雜而且沒有深意,只有拉丁文字簡單易懂,畢竟只是拼音,有些人幾天就可以學會,這樣越南可以快速的減少文盲率。

不僅越南,中國也曾經試著廢除漢字。

民國時期,我們國家也出現過一次強烈的廢除漢字的思潮,錢玄同,陳獨秀,甚至是魯迅先生都說過廢除漢字的言論,一時間似乎漢字不廢除,中國就永遠任人宰割一樣,但是最終漢字得以保存,並且沿用至今,歷久彌新。其實一個國家的興衰,在於人,而不在於字,日本並沒有廢除漢字,而且在大力保護,我們討厭日本,但是有時候不得不學習人家。

現在看來,韓國和越南對於漢字的廢除,都到了騎虎難下的地步。當年越南在憲法裡規定不會使用拉丁班越南字的人,沒有選舉權,但是現在,越南文化已經嚴重斷代了,拉丁拼寫的字,毫無深意,除了古蹟越南很少有漢字的存在,沒有漢字就沒有歷史,沒有歷史就沒有根基,越南出土的文物,已經快沒有人能讀懂了,韓國和越南差不多,沒有文化根基的國家,註定會形成民族自卑心理,韓國那誇張的地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你覺得胡志明廢除漢字的舉措合理嗎?歡迎評論區交流!

我是無筆史官,歡迎關注,一起閒談文史野趣,祝您愉悅!

無筆史官


胡志明曾經在中國居住了20年,不僅僅漢語說起來非常順溜,還能寫一手好看的毛筆字。而說起和中國的關係,胡志明也是一直持有比較友好的態度,畢竟中國曾經給過越南無私而強大的幫助,兩國之間更是十分親密的兄弟國關係。

越南獨立建國之後,胡志明就立刻下令廢除漢字,推行以字母為基礎的國語字。為了保證執行的堅決,越南憲法之中規定了只有學會了國語字的國民才擁有選舉權,漢字由此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和韓國一樣,越南獨立後廢除漢字,一部分原因還是急於告別依附中國的歷史,脫離漢字文化圈。說白了就是強烈的民族自卑心在作怪,在這一點上韓國還要明顯一點,他們甚至宣揚漢字是他們發明的。這兩個國家自古就是中國的附庸,漢字的輸入就是宗主國文化統治的一種方式。而相對比較獨立的日本就不覺得漢字有什麼,只當作自己文化的一個部分。

對於越南來說,無論是漢語亦或者是根據當地語言習慣改造出來的喃字,在法國侵略的時期內已經被廢除過一段時間,導致了兩代人文化的脫節。在越南新政府成立之後,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是沒有什麼文化的。讓他們全部學習難度較高的漢語明顯不切合事實,而由漢語發展而成喃字其實難度更大。於是相聲的拼音文字就很快得到了政府的推廣,因為這些文字對於老百姓來說學習的週期更加短,可以加快社會脫盲的進程。

短期內,推廣國語字的優勢還是明顯的,但是長期來說還是有著不小的麻煩。最主要的還是現在的年輕人無法讀懂古籍,甚至連自己家的家譜、胡志明時期的文獻都看不懂。還有就是拼音文字始終不能避免的問題——同音字。同音異議字增多,生活之中的正式文件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韓國的憲法只能用漢字編寫,而且他們的身份證上依舊要印上漢字。還有一點就是拼音文字始終是平庸而單調的,我國也曾有有一段時期,很多知名文人提倡要全國使用漢語拼音,只是漢字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最終難以改變。

記得此前看過一個日本學者的報告,國家的強大靠得是自強,國家弱小不能讓漢字來背鍋。日本人倒是看得很清楚,而韓國和越南則不同,他們急於撇清曾經附生於中國的歷史,這反而讓他們和自己的祖宗文化產生了斷層。


木劍溫不勝


將胡志明廢除漢字這件事與去漢化、擺脫中國控制捆綁在一起,真是錯怪越南人,也錯怪胡志明了。越南與韓國不同,其廢除漢字不是為了去漢化,而是為了傳播革命思想;至於客觀上發生了去漢化的結果,則即是偶然,也是必然。

古代越南用的文字是漢字及源於漢字的字喃。在早期,越南官方多直接用漢字,民間則流行字喃,之後兩者融合、並行,構成了漢喃文。古代越南人在漢喃文基礎上發展出了璀璨的越南文化,但同時也有一個問題:越南的文盲率一直很高。

你可能會說,漢字也難,但中國古代的教育可是發展得非常好呀。不錯,對比於各個文明,中國曆代統治者均非常注重教育,使得中國人自古以來都能在繁複的漢字的基礎之上保持相當高的識字率,但這是針對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而言的。清民兩代,為什麼那麼多知識分子支持簡化漢字?原因之一就是繁體字太難學,文盲學習知識的門檻太高了。

越南人也是如此。在法國人沒來之前,越南人也沒有意識到字喃有多難學;法國人到來之後為了斷絕越南人的文化,開始用拉丁字母改革越南語,形成了“國語字”。“國語字”沒有歷史傳承,法國人試圖通過這一方式讓越南永遠成為法屬印度支那的一部分。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國語字”比起漢喃字好學太多,大大降低了越南人的文盲率;那這些越南人識字之後最愛看的是什麼書呢?不是法國人希望他們看的書,而是革命、自由方面的書籍。於是,“國語字”成為越南人傳播革命思想的重要工具,古老的漢喃字反而成了守舊文人的代名詞,就如果五四之後堅持用繁體字、寫文言文的中國人一樣。

所以,胡志明廢除漢字也就很正常了——如果恢復漢字(字喃),越南大眾幾乎瞬間迴歸文盲,而且漢字的學期週期太長,遠沒有“國語字”易於推廣。其實胡志明與中國人有著深厚的感情,至於黎筍之後的故事,與胡志明無關。


隱語


我們首先看下胡志明的個人履歷:胡志明本名阮必成,出身於一個官僚家庭,從小接受了非常系統的教育。自青年時候起,遊歷歐洲,接受了進步思想,並加入法國共產黨,成功與共產國際拉上了關係。

大革命時期,胡志明跟隨蘇聯顧問鮑羅廷來華,從此與我黨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利用我黨的組織關係,在香港成立了印度支那共產黨(越南勞動黨的前身)。並利用我軍的資源,成立了一隻訓練有素的軍隊,利用這隻軍隊胡志明驅逐法國殖民者統一南越,又擊敗美國的干涉,使越南走上了獨立自主的道路。

胡志明精通漢語,與我黨領導人有深厚的友誼,他的成功亦離不開我黨的援助。但胡志明顯然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越南在歷史上一直屬於華夏文化圈,並曾長期接受中國政府統治,要想隔斷這種長期形成的依賴關係,最好的方法就是文化割裂。胡志明廢除漢字,創建越南文字,就是想徹底擺脫中國的制約。

胡志明倒還好,生前與我國一直保持友誼,繼任者黎筍就是徹頭徹尾的白眼狼了,他任內對多次援助自己的老大哥拔劍相向,可謂恩將仇報了。


林屋公子


胡志明(1890年5月19日――1969年9月2日)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越南無產階級的革命領袖,是越南民主共和國的締造者,他於1920年在法國加入共產黨,1924年在中國從事革命活動,他同中共許多領導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他在中國舉辦的越南青年訓練班,創立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中共領導人劉少奇,彭湃,陳延年等都為他們授過課,他在1941年組織越南獨立同盟會,領導越南共產黨進行反法,反日鬥爭,在中國從事革命活動長達二十年,不僅中國的語言,文字能熟悉地運用,就是書法,詩詞也很精通,是個地地道道的中國通。


漢字早在漢朝就傳入越南了,東漢劉秀在越南設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漢人任延,錫光在交趾,九真開辦學校,講學傳經,於是漢字也傳入越南,隋開始科舉取仕,越南學風也開始盛行,不僅有官辦,還有許多民間私塾,雖說漢字在越南得到了大力推廣,但由於越南人的發音和中原人相差甚遠限制了漢字的普及,公元10世紀以後,越南從行政上脫離了中國,漢字也就漸漸轉變成了注音文字,失去了本身漢字的意義,這種注音文字叫字喃,到了公元13世紀的時候,字喃基本已經系統化,開始用於文學作品的創作。到了16世紀,兩位意大利,葡萄牙傳教士在峴港建了一座教堂,他們用拉丁字母記錄越南語並在教徒中傳授,越南人感覺使用起來比漢字方便,不僅好認好寫還和發音聯繫,這樣就在民間有了一些基礎,到了法國成了越南的宗主國後,更是排斥漢字,推廣拼音文字,1945在越南取得了“八月革命”的勝利,9月2日胡志明在河內巴亭廣場代表政府宣讀了《獨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誕生,為了讓廣大群眾看的懂《獨立宣言》文本就是用拉丁拼音文寫的。


由於越南被殖民化後,產生了嚴重的文化脫節,老百姓很少能有認識漢字的了,再說學起來也吃力,為了讓人民儘早脫盲,建國後越南立即廢棄漢字,這和政治沒有關係,和民族也沒有關係,這有點同中國解放後為了掃除文盲實行簡化字差不多,不知大家想法如何?有想法請留下筆墨。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不是每一個新國家的締造者都能夠像毛主席一樣英明偉大!胡志明就遠不如!

胡志明生於1890年,這一年齡比我們毛主席的年齡還要大三歲。1920年,胡志明在法國加入了共產黨,從此開始了他革命的一生。這一歷史節點和我國很多開國領導人基本上同期。1924年,胡志明便來到了中國廣東地區與中國的革命家們成為了親密無間的戰友,共同為了亞洲範圍內遭受殖民統治的國家和地區的解放運動做著貢獻。1930年,胡志明在越南建立了“印度支那勞動黨”。

隨後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開始不斷興起,胡志明適當的時機選擇回國領導越南的民族獨立運動,1945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同盟國德國的失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敗退,使得對東南亞各國的控制逐漸減弱,越南的民族解放運動達到了高潮,並且最終隨著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而取得了勝利。胡志明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並且當選了第一任國家主席和越南勞動黨的黨主席。



隨後曾經的殖民者法國重卷而來,胡志明又領導越南進行了十年的抗擊法國的戰爭。抗擊法國的戰爭勝利之後,胡志明再次為統一全國進行了十年的艱苦奮鬥。史稱越南的南北戰爭,最終實現了越南全國的統一。


1965年之後的胡志明身體狀況開始下降,中國派出了最先進的醫療隊伍前往越南為其治病,知道1969年胡志明病逝。享年79歲。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胡志明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奮鬥的一生。但是在軍事鬥爭上也頗有成就的胡志明,卻在戰略眼光上不及毛主席。

儘管胡志明曾在中國生活了近20年,可以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並且胡志明寫的毛筆字也頗為精道,書法水平十分高。但是越南在1945年宣佈獨立後,胡志明及其領導的越共政府,與亞洲各國在民族解放運動勝利後一樣,胡志明也在越南推行去中國化的政策,廢除了越南長期以來使用漢字的歷史。使用拉丁字母代替。試圖掩蓋歷史上長期依賴中國,做中國附屬國的歷史,建立一套具有民族自豪感的歷史。這點和同時期的韓國一樣。



然而越南的這一決定是什麼不明智的。至少到了今天來看,越南去中國化,廢除漢字的行為使得越南國內民眾的歷史觀更為迷茫,而且隨著中國在亞洲以及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強,越南國內的經濟對中國的依賴越來越大。而失去了漢字這一紐帶性文字,對於越南民眾與中國的交流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更是對越南國內研究歷史造成了不必要的影響。很多年輕人無法瞭解到自己十九世紀之前的歷史。因為作為普通人根本無法讀懂國內留下的歷史書籍和文獻。更談不上弘揚自己的歷史和文化。



不是每一個新國家的締造者都能夠像毛主席一樣英明偉大!胡志明在戰略眼光上就遠不如!


珞珈山的貓


這不由的讓我想起幾年前越南一些學者呼籲恢復漢字的新聞,當時的原因是越南考古發現的一些古籍,他們已經無人可以解釋和將其大意翻譯通暢,這就意味著越南的文化發生了斷層,已經同歷史上的本土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改變。

胡志明當年統一越南之後,廢除漢字其實也是為了越南的去漢化,也就是不甘願成為中華文化的附庸,這不利於越南民族主義的形成。而越南在當時需要強大的凝聚力來發展,包括當時創造自己的文字,這都是胡志明不願意使得越南成為附庸。

歷史上的中華文明圈中,沒有廢除漢字的只有日本而已,當年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有不少人認為需要廢除漢字和儒家、道家文化,但是最後卻以“儒道為體,西學為用”方式進行著維新變法,這是因為當時日本的一些進步學者認為,日本若是要崛起,必然不能放棄自己的文化,全盤西化只能讓自己成為西方的附庸。

而歷史也證明了,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文化和歷史,沒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民族魂,其結局就是被其他文化所同化,成為其他文化的附庸,那麼成為不了一個由影響力的大國。在二戰前,日本代表東亞文化,一直被西方視為東亞古典文化的繼承者,這使得日本人十分自豪,一直到中國這些年崛起,世界才開始正視中國文化。

越南去漢化多年,一直想要構建自己特有的文化,但是越南卻沒有韓國那樣的經濟實力。韓國去漢化多年,直到經濟騰飛之後才形成所謂的韓流文化,然而這種文化西不西、中不中,是一種典型的四不像文化。而越南則更加悲催,由於歷史上受中國文化薰陶太久,以至於去漢化後的越南,一直是難以產生像樣的本土文化,乃至於現在一切都是從中國照搬,但是隻學到皮毛,沒學到精髓。


小司馬遷論史


胡志明不姓胡也不叫志明,他叫阮生恭。與金正日、金正恩父子相似的是他的父親叫阮生色。胡志明精通漢語除了他曾在我國發展外,另外跟他父親阮生色有關。因為阮生色是越南科舉的副貢,他對漢語也比較熟悉。無獨有偶的是朝鮮建國後也採取過類似的措施。

福垊需要說明的是建國後廢除漢字的金日成,胡志明廢除的不是漢字而是字喃。金日成、胡志明都精通漢語,並且他們的革命都是在我國的援助下才得以成功。可他們建國後,都紛紛廢除字喃甚至漢字,顯示他們頗不厚道。關於這種行為,原因有三:第一、民族主義。尤其是越南宋之前為我國領土,在明朝永樂年間也曾為我國領土。越南比朝鮮跟擔心根本不存在的大國企圖。第二、普及文化以及法文對越南的影響。越南識字率比較低,為了全面提升國民文化水平,結合法文對越南的影響,將字喃改成了今天的字母。這點跟外蒙古自立後採取西裡爾字母拼寫有些類似。第三就是福垊所認為的關鍵因素。

第三,更重要的卻是儒家文化圈的崩潰以及蘇聯思想圈的建立。蘇聯思想圈涵蓋歐亞,但其主要影響還是在亞洲,比如蒙、日、朝、華、越、老等。福垊下面談談儒家(中華)文化圈的崩塌。

清朝末年,隨著列強興起,東亞諸國或直接陷入殖民地或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最好也被列強欺負。在這種狀況下,日本開啟從儒學到蘭學的轉變,儒學發源地中華也積極學習歐美的科技乃至體制。在清末民初之際,有志之士本著經世致用的原則,從迷戀儒學發展成迷戀西學。為了國家強大,很多人把中華捱打的責任推給了祖宗,從懷疑傳統迅速發展到了仇視傳統。不僅儒學成為了眾矢之的就連漢字也被有志之士(不肖子孫)的仇視痛恨。

典型的像魯迅名言“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就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瘋狂和偏激,這種瘋狂和偏激加速了儒學(傳統)的崩壞。而儒學文化圈中的朝、越在民族主義的浪潮以及廢古、仇古中和我們一樣,紛紛擺脫了儒學乃至漢字,就連中華都差一點廢除漢字實行拉丁化文字,更不要說朝、越了。當然後來我們沒實行拉丁化文字,但漢字被簡化了,而且簡化兩次,因為二簡字簡得不太像話最終被廢除。

什麼時候亞洲才能形成像歐盟一樣的亞盟?什麼時候才能重建中華(不僅僅是儒家或傳統)文化圈?


福垊


東南亞11國現今散居著2000多萬華人,唯有越南屬中華文化圈。例如佛教的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老撾均為來自印度小乘佛教,越南的大乘佛教則是在公元6世紀從中國傳入。越南封建王朝從丁朝至阮朝歷近千年,照搬中國專治體制、科舉制度和儒教傳統,在民俗節慶、生活習性等社會領域,也是中華烙印深深。有趣的是越南人的12生肖,唯一與華夏的不同點是以貓代兔,相傳也是“卯兔”以音代字的訛傳。

“之乎者也”同樣在越南生存了2000年,為突顯民族性,越南文人曾創立喃字,但它依傍漢字且比漢字更加複雜,並未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認。17世紀中葉,法國傳教士嘗試用拉丁字母取代方塊漢字,隨著法蘭西殖民統治地位的確立,1882年起該“國語”應用於一切公文,1917年漢字的最後堡壘科舉制度被廢止。雖然今天越南人只能從典籍、古蹟和春聯中找到久違的漢字,但現今越南文字的80%來自漢字,越南語可以概括為“用拉丁字母標寫中國南方話、語法法語化、以六聲調讀音”的混雜語。

在越南,本土文化、中華文化、印度文化、佛教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依共存,構成一幅迷人的景象,這在各地建築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農家竹木傳統建築、文廟與順化仿故宮建築、印度風格占城建築、寺廟佛塔、河內和西貢的法式建築等,如今均作為旅遊資源得到保護。


ruixuezhaofeng


這個老胡也沒有給俺報告過商量過,不知他確切打的什麼主意哎。不過可以試以分析,既然胡志明精通漢語,他也定“精通”的知道作為中國人更精通漢語,建國後,連我們自己都實行了文字改革,何況越南呢?所以,不稀奇,定有內在原因:



據說,當年五四運動時我們國內不少專家學者(六百多位學者)是都支持廢除漢字的,魯迅大師乾脆就直接呼出,“漢字不廢,中國必亡”的振聾發聵的口號,當然在當時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民族救亡運動的需要。

新中國建國後為了掃除文盲是簡化了漢字,漢語拼音拉丁字母化也是那時開始的產物。作用是大大滴,對於全國人民提高識字率。當時國內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文盲,名字都不會寫,可見狀況。那麼,越南的老胡大概也有此慮吧,越南國內也是文盲一大片,但是,至於怎樣對待漢字,他們自己搞弄的大概自有他們自己專家的想法的結果,這個廢除的更多別的理由俺再此說也是妄猜了,言幾句,僅供參考。



首先,撇開一些,政治需要,民族對立,胡志明野心等等如此的故事,就說文字,如,要問,無論是我們的簡化漢字還是越南的廢除漢字還是日本廢除漢字的文字改革等等,總之,文字語言是什麼?幹什麼用的?這個主調我們不能撇開,文字是語言的書面形式,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維的外在延伸,古漢語文字繁雜難寫,歧義多生,魯迅作品寫到,“茴香豆的茴字還有四種寫法”這是孔乙己說的,精通那麼多古漢語文字寫法的孔乙己,我相信比越南主席胡志明還要精通,比現在的你我都要精通,不信現在你寫一寫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種寫法試試,反正現在吾是有難為之情的,俺寫不了。但是那麼精通漢字的孔乙己確實卻是那一副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腐儒麻木形象哎,從這方面看,該也是老胡在越南廢除漢字的理由推力之一吧。當然至於,胡志明廢棄漢字而改革文字改革的如何這個不得而知,無非要麼改的很好要麼改的不盡如意而已。



總之,從文字是交流工具這玩意的這方面說,工具越是先進越好,如果書面文字與口語就是兩層皮,就是脫殼的,那首先就是不利於生產發展的,一方面易限制人的思維同時造成語言交流與實踐脫節,所謂勞力者勞心者對立便是有文字一份功勞的。你說呢?人若沒有了思想聯想那文字能裝的滿腦袋都是,也又不過只是文字的奴隸而已,禪宗還有“手指指月在月不在指”之說,語言文字不能表達所有的真理,但是一定是越適合表達真理越好,越方便交流越好,越適合生產勞動發展需要越好,

否則,不能表達真理,光在文字上做文章,咬文嚼字望文生義八股文文字獄之類,連真都沒有,何來善美呢,假借假借,不誠實不成事呀,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