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攖寧仙學大義

陳攖寧仙學大義

胡海牙 蒲團子

仙學,就是研究人的衛生、養生、攝生和精神境界的淨化提純,乃至身與意的統一、昇華,直至再生、長生的學問。

仙學,在我中華已延綿傳承了六千餘載,由於歷史的侷限,雖然歲月極其悠久,卻一直或委託於巫術,或依附於宗教,或寄身於其他,從而沒有真正的地位。直至本世紀二十年代,陳攖寧先生才首次倡導並正式提出,要將仙學作為一門專門的學術來研究。先生認為“仙學乃是一種獨立的學術,毋需借重他教門面”,“餘本不反對儒釋道三教之宗旨,但不願聽任神仙學術埋沒於彼三教之內;失其獨立之資格,終至受彼等教義之束縛而不能自由發展,以故處處將其界限劃分明白,使我中華特產卓絕千古的神仙學術,不至遭陋儒之毀謗,凡僧之藐視,羽流之濫冒,方士之作偽,乩壇之亂真。”

中華民族自古相傳的仙學之術,不是宗教,不是迷信,更不是專講心性的功夫。他是一門具體的科學。是科學,我們就需要有科學的態度和責任感,以實事求是的姿態來分析、試驗,實修實證。

仙學是一門特殊的科學

所謂科學者,是就世界上每類事物作實驗的研究和分析,而得以有系統的知識及歸納的方法。如物理、化學、心理、生理、天文、地質、動物、植物、礦物等稱為自然科學;如工業、農業、醫藥、衛生、冶金等稱為應用科學;如歷史、地理、教育、政治。法律、經濟等稱為社會科學。

仙學,是縮短人類進化過程之學,不是宇宙觀和人生觀的概念,故不屬於哲學範圍。仙學有方法可實驗,有系統可以研究,有歷史可以考證,不能說是非科學的。但仙學之作用,是要改造自然現象,不是僅以瞭解自然現象為滿足,故非自然科學。仙學初步之祛病延齡雖與醫藥衛生有關、外丹爐火雖與煉礦冶金有關,但皆未發展到一般可以應用之程度,故亦非應用科學。故仙學只可以名為特殊的科學。

仙學作為特殊的科學,又與傳統的理學、佛學與玄學等學術有所分別。理學乃宋儒所講之學,彼等皆側重於世間做人的道理,充乎其量,不過希聖賢而已,雖有時論及形而上學者,亦止於空理而不切實用。假使我們嫌普通人之身體桎梏,壽命短促,能力薄弱,不甘聽其自然,而想求得一種改造自然之學術,以滿足吾人之願望,彼等即無詞以對,這是理學的缺點。若仙學則可以補救此缺點而有餘。佛學處在與仙學反對的地位。而宋元明清四朝的遺書,每喜將仙佛兩家之說混合一處,牽強附會,非但不知佛,亦不知仙。佛家無法和宇宙定律相抵抗,眼見世間生老病死難以避免,故說“諸行無常”。仙家要推翻宇宙之定律,“我命由我不由天”,故說“長生不死”。佛家最後結果是涅槃,涅槃現象就是身體死亡,涅槃意義就是精神寂滅。仙家最後結果是飛昇,飛昇現象就是將重濁有生命的肉體化為輕清有生命的氣體,飛昇的意義就是離開短命的世界,而升遷到長命的世界,永不寂滅(仙字古寫與遷之古寫同。故仙者遷也。先遷化其形質,然後再遷移到適合此形質寄託之處所,與飛昇之義相同)。玄學乃道家之學,唐朝嘗列之於學宮.凡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各書者,在當時皆稱為玄學。此等書中雖亦偶有關於修養之言、然總不能稱之為丹經,不能認其為仙學。又如玄旨、玄談、玄機、玄覽、玄悟、玄妙等名詞,凡帶上一個玄字的,都有點令人難以捉摸。仙學乃實人實物、實修實證、實情實事,與披專講玄理者不同,故只能名為仙學,而不能名為古學。

仙學的歷史與近代之傳承

仙學傳承至今,至少已有六千餘年。據史料記載“黃帝且戰且學仙”,黃帝之時距今已近五千年,而史料又稱“黃帝問道廣成子”,廣成子在黃帝時已有一千二百歲,而廣成子未必就是生而知之者,自然有傳授。廣成子之師,更不知何代人物,復不知有幾千歲之壽齡。故,中華延綿傳承至令之仙學,至少應有六千餘載之歷史矣。

或有問,既已六千餘載,為何從歷代祖師著述中難以求得。蓋因古仙學雖有著其極悠久的歷史,但限於歷史的侷限,或委託於巫術,或依附於宗教,或寄身於其他,並沒有真正的獨立地位,特別是自東漢以後的近兩千餘年,修仙之士常隱藏於儒釋道三教牌頭之下,不能獨立自成一家的學說,遂形成了有仙無學的局面。試看《參同契》冠以《周易》之名;《悟真篇》又附老子之語,其實與《易經》、《道德經》毫無關係。後來如《仙佛同源》、《仙佛合宗》、《慧命經》等書,又將佛法拉入仙學之內,而佛教徒亦不肯承認。這班學仙的人,將儒釋道三教之名詞與義理混合組織,做成遮天蓋地一個大圈套。彼等躲在此圈套中,秘密工作,務其實而諱其名。如此圓滑行藏,常常招惹儒教之排斥,釋教之厭惡,甚至於道教徒亦根據老莊清靜無為之旨,而拒之於門外。彼學仙者流,竟弄得東家不收,西家不納,進退失據,左右為難。本世紀二十年代,陳攖寧先生在這不得已的情況下,將仙學從三教圈套中單獨提出來,扶助它自由獨立,擺脫彼等教綱之束縛,然後始有具體的仙學可言。敢謂仙學證驗之法,雖歷代先哲所遺傳,而仙學獨立之精神,前人實未嘗注意到此(《抱朴子》頗有這種精神,惜方法不足以應用;《老子》也有許多修養精義,但與《悟真篇》的作用不同)。惟至陳攖寧先生創導仙學以後,仙學才作為一門獨立的學術重現於世。

陳攖寧先生通過自身的實修實證,為中華仙學事業的研究、實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然而由於其所處年代的紛亂,先生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與文化大革命三個歷史時期,終困力不從心,未能最後證得仙學的最高境界(即陽神出殼、白日飛昇)而遺憾故去。陳攖寧先生雖然不能算是仙學的成功者,但他為中華仙學做出貢獻與其為仙學所建立的理論,卻為我們後學者學仙了道指明瞭道路,故有人曾冠予陳攖寧先生以仙學派的開山始祖也不為過。

仙學的基本內容

仙學包括三元丹法、中醫針藥與內家拳三大部分。

三元丹法:即天元、地元、人元三品丹法的合稱。

天元丹法,一般是指“清靜派”的大丹功夫。這種功夫沒有流弊,能夠自己作主去修煉,而不必一定藉助於外物。做這種功夫最重要的一點是:不可執著於在肉體腔子裡摸索。初步功夫,鍛鍊肉體未嘗不可,逐漸要跳出肉體去悟,否則不能達到“煉虛合道”的高層次。

陳攖寧先生曾雲:“外界資助,當然不可少,卻是在虛空中尋求,不是在人身上討便宜。”“修仙者,貴在收積虛空中清靈之氣於身中,然後將吾人之神與此氣配合而修養之,為時既久,則神氣打成一片,而大丹始成。”蓋此言可謂切中要害矣。現在許多做清靜功夫的修煉者,只是在自己身體上摸索用功,殊不知肉體本是一團陰氣,如何能從此採得陽氣而點化自身之陰質?因此佛教中人說我們是“守屍鬼”。因為我們許多做工夫靜坐者,都在守竅,或守丹田,或守其他,只在身體上用功,不是守屍鬼是什麼?!到頭來練的只不過仍然一團陰氣耳。如果不知從虛空中招攝,結果還會象平常人一樣死去。所以,這種功夫,只有跳出肉體之樊籠,才能有大成的希望。清靜功夫最關鍵的口訣,即“先天一氣,自虛無中來。”功夫到時,自然一得永得。

地元丹法,又稱地元神丹,即外丹燒煉術。外丹燒煉又分為黃白點金術與煉製丹藥術兩種。黃白點金術,就是採取礦物質,用來燒煉黃金白銀,以充修道之資,因為修道過程中是需要費用的,如古云“無財不足以養道”(關於此語的詳細討論,將另撰文)。煉製丹藥術,是通過各種秘法,燒煉成丹藥,用來服食,以點化自身陰質,使之化為陽氣,而即身成仙。

這兩種外丹方法,一直秘密傳承,而今鮮有人知。雖然古人留下了不少外丹著作,可是今天已無人問津,只有社會上少數學者在研究和試驗。仙學大師陳攖寧先生,曾用十年光陰,專門研究外丹術.終因戰爭的影響而作輟,未獲最後成功。雖然如此,陳攖寧先生經過千百次的試驗,得出了結論證明古神仙所遺各種外丹口訣,確有可憑、決非欺罔。這就肯定了地元丹藥的存在。化學史界的學者也在研究煉丹術,但由於諸多因素,還是沒有真正地將地元神丹之秘揭開。陳攖寧先生的外丹燒煉事業、我們還應當繼續研究實踐。外丹在歷史上雖然毒死了不少貴族和皇帝,但這大多是由於他們內功修煉和道德積累不足,缺少服用外丹的條件所致。世界上倒底有沒有返老還童的藥物?人能否靠外丹延年長生?

這些問題至少是仙家向科學提出的挑戰,而地元丹法的精神和現代人體科學是相通的。

人元丹法,即男女雙修派功夫。這種丹法,正邪相混,歷來“隱”而不顯。特別是在受封建禮教影響較深的古代修煉者內部,深怕壞了自己的名聲,不懂的人罵(真罵),懂的人也罵(假罵)。罵來罵去,自身的東西自己不敢承當,於今瀕於絕跡。其實佛教的密宗(藏密)中也有此等法門,據考證是在文成公主出嫁時帶入藏域的。他們的方法也是來自道家,但比較粗糙,沒有道家仙學精捷。

現在提到雙修之術,便談虎變色,以為雙修術就是房中術。雙修術與房中術有某種聯繫,但根本上有云泥之別。真正雙修口訣,歷來不著於紙筆,必須真師傳授。即古云:“讀盡丹經千萬篇,自古火候無人傳”,“古人傳藥不傳火”中的“火候”,乃是雙修的口訣。

三元丹法,是道家仙學歷代祖師為了性命大事,不惜以自己身心做試驗品,而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寶貴方術。所以,對三元丹法,我們應加強研究,繼承道家仙學這一優良的“傳家之寶”,把三元丹法發揚光大,為人類的健康事業服務。善與人同,同登壽域,這是有著數千年曆史的仙學所應盡的天職。

中醫針藥 自古以來,醫道兩家密不可分,故有“醫道同源”之說。過家認為“醫道通仙道”,並且有“未學道,先學醫”之說。因為要做內丹功夫,首先就是肉體功夫的修煉,而在修煉肉體之前,先要明白人體內部的臟腑、經脈、關竅等等,這就必須學醫而後知。學醫可以救死扶傷,是積功累德的最好形式。可以謀生,以解決修道四要素之中“財”的問題;可以方便弘道,依靠行醫可以獲得群眾的支持。如果自身修煉出偏,身上出了毛病,懂得中醫就可以自行調治。學會中醫,縱使暫時修道不成,亦不致虛度時日,可以行醫積德,以待他日。故道家歷來對中醫極為重視。

中醫的針灸,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俗話說“一針二拿三吃藥”,針灸療法,對於某些疾病療效迅速,立竿見影,而且用一根針來治病,非常簡便。特別對於修仙之人來講,十分的實用。中醫中藥,有“丹丸膏散”等類別,其中的“丹”,即來自於道家的煉丹術。現在廣泛應用的“紅升丹”、“白降丹”等都來源於外丹術。中醫的藥物除了治病之外,還有一個作用是延年益壽。延年藥物的研製,來源於古代方士的“服食”(又稱“服餌”)。

內家拳法 內家拳法,出於道家。武林界也有“武道同源”之說,或是說“拳道合一”。真正的內家拳法,其實和修道是一回事,修道用於長生,拳法用於技擊,然皆可歸於大道,其用不同,其體則一,這就是拳與道的關係。內家拳法的理論,來源於道家的老莊哲學和仙家的內丹學說。內家拳講究“柔”、“用意不用力”、“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皆來自於老子“柔弱勝剛強”、“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的理論。內家拳注重鍛鍊腰腎,其為元氣(命)之所在也;注重培養動靜,其為元神(性)之所在也。故拳道之學,實即性命雙修之學。試觀拳技爐火純青的內家大師,無一不深諧道學。如果沒有“道”的提煉,其拳法就不是上乘。內家拳的上乘功夫,是無形的,這就是“大道無形”,拳歸於道。故拳道合一,並非虛言。

道家修煉,以“守中”為要,偏陰偏陽,不合道體;動靜失宜,就有陰陽偏盛之患。所以不可偏於一味死靜或一味死動,這都不符合大道。如果只靜不動或只動不靜,一定會落下毛病。所以要有動有靜,動靜適中。這些就離不開內家拳的鍛鍊。練拳強身,身體強壯了,自然雜念就少了,修道也會更容易。如打坐時念起難除,通過鬆柔的內家拳樁法或動功,自然全身氣血調和,雜念自消。因此,修道、習拳,二者兼而行之,是修行的妙方。故內家拳法,也是仙學的一項必修科目,不可缺少。

仙學研究與修煉的原則

陳攖寧先生曾經為仙學的修煉提出了四個原則。今日的研究者與修煉者同樣應依照此原則去探討仙學。這四個原則即:務實不務虛,論事不論理,責逆不貴順,重訣不重文。

務實不務虛 仙家的修煉從入手功夫開始,達到延年益壽之效,進而至於出陽神,每一步都有其明確的修持法度,所謂有景有驗,真實不虛,而不是空泛的理論與說教。此外,仙家功夫從始至終都有嚴格的次第,不可躐等而求。

論事不論理 道家的理論起始於春秋,歷經兩千餘年的繁衍發展,可說是汗牛充棟。一部完整的《道藏》,通讀下來至少需三四年時間,其中很多涉及養生的文章寫得玄之又玄,華而不實。有人自身還沒有搞清楚,卻要著書立說以沽名釣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因此仙家重視多做實事,所謂“垂大名於萬世者,必先行之於纖微之事”,而不多將時間精力浪費在理論研究方面。

貴逆不貴順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修煉金丹大道者卻必須違反這一規律,即所謂逆行。首先在生理方面要先葆其精,精滿則氣壯,氣壯則神旺,神旺則身健,身健則不病,不病則長壽,而後才可以談仙學。其次,在生活方面,飲食起居都要用逆。比如飲食方面,不能吃厚味,宜吃得清淡,有時要吃素,有時要辟穀,有時要吃水果,有時要吃松柏葉等等。總之,有許多生活方面與普通人不同。

重訣不重文 仙家逆修之道歷來是師徒相承,口傳心授,不肯落於文字,最為秘密。雖有著作,其中講述具體方法時總是用“鉛汞”、“龍虎”、“坎離”、“彼我”、“溫養”、“沐浴”、“文火”、“武火”等隱語來論述,如仙學著作中的精華《周易參同契》、《悟真篇》無不如此。所以非遇明師傳授其訣,則終難修成。只有明師傳授真訣之後,才能瞭解其中原意,進而可談金丹大道的修為。

除以上四項原則之外,欲修仙道者,還要樹立宏大的志向。修仙學道,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下苦功夫,非一朝一夕之事,這就要有吃大苦,耐大勞,持之以恆,誠如蘇軾所言:“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又如孟子所云:“故天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此,還要能夠把名利諸欲拋盡,做到清心寡慾,以具備精神條件。

除上所述,陳攖寧先生尚為修煉研究仙學者提出了十條箴言,也是修仙學道之士應遵守之規則。即:學理——重研究,不重崇拜;功夫——尚實踐,不尚空談;思想——要積極,不要消極;精神——圖自立,不圖依賴;能力——宜團結,不宜分散;事業——貴創造,不貴模仿;幸福——講生前,不講死後;信仰——憑實驗,不憑經典;住世——是長存,不是速朽;出世——在超脫,不在皈依。

仙學研究之要義

初下手修仙學道,讀書明理最為重要,不可先求法子。俟將書上之理透徹之後,法子一說便知。或有以為,只要求得口訣,立刻實行,免得費功夫看書,豈不省事?這就如現在學西醫的,必須進學校,聽講課本,畢業後,再出洋,求深造。學中醫的,雖不必一定進學校、但也要從師先得讀三五年醫書,然後方可臨證實習。走江湖的郎中,牽駱駝,賣膏藥,學會幾個草頭方子,就是一字不識,也能替人醫病。這樣比較進學校讀醫書,豈不省事?然究競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應付鄉愚市儈而已。學仙的人,若專學口訣,不肯讀書,就等於走方郎中一樣。自古無不讀書之神仙,幸勿貪捷徑,免誤大事。

除讀書明理之外,尤須立德立品。修道必以德為輔,福德不足者,每欲下功,魔難隨至。如果品學兼優,更遇機緣湊合,則所得必是上上等法子;若品德雖好,而學問不足,則所得者,當是中等法子;若學問雖好,而品德欠缺,此種人只能學普通法子。

研究仙學的著作

仙學研究,第一要義無過手讀書窮理,然古今丹經道書,修仙著述,汗牛充棟,多不勝數。究竟應從何處下手?是諸修真學子與仙道研究者與愛好者關心的問題。仙家著述最佳者,莫過於東漢魏伯陽之《周易參同契》及宋代紫陽真人張伯端之《悟真篇》。此二書雖為仙道正宗,然須從原著看起,後世註解多不可信。或有妄評瞎注,肆意歪曲,讀者問之不能獲益且多有害。此二書頗多隱語譬言,就《周易參同契》而言,滿紙“鉛汞”、“龍虎”、“坎離”。“彼我”,普通人看了不知所云,即使有學問的人看了,也不免頭昏腦脹。若無真師傳授口訣,孰能讀懂。惟得明師口訣以後,方能明瞭其中真意。至清代黃元吉之《樂育堂語錄》、《道德經註解》,雖被仙學大師陳攖寧先生推重,然其弊卻在由弟子所輯,前後反覆,不成系統;其理雖佳,而其中所述之方法也非上乘。故只能學其理,而對其方法當分別對待。惟至近代陳攖寧先生之文章,內容淺顯易懂,學理精闢透徹,可為今日學仙之最佳參考。

結語

中華古老的仙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粹之一,由於歷史的因素,一直得不到蓬勃的發展,致使歷代傳承,多是一脈相續。隨著科技的發達,文明的進步,政治的昌明,遂有諸多意欲鑽研中華文明源流的有識之士,始關泣於仙學。而遺憾的是,這些有志仙學者,散居於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不能團結於一起。故仙學事業的發展也呈窒礙不前的狀態。

仙學事業,是一番宏偉的事業,非個人之力所能完成,這就需要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如此,方能使仙學事業更加發揚光大,極早地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類。這也是我們修仙之士應具備的精神。

陳攖寧仙學大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