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賜給大臣每人1個豬肘子,但有的大臣一出宮門就扔了,這是怎麼回事?

So-蔣民學


能說出這種話以及相信這種故事的人很明顯是不瞭解古代皇權崇高性的,這種情況或許會存在於一些皇權衰退嚴重的時期,但是在皇權籠罩最為嚴重的清朝,這種狀況幾乎是不可能會發生的。

在整個清朝時期,從來都沒有出現過皇帝給每一個大臣賞賜一個豬肘子的事情,也不存在大臣們一出宮後就把皇帝賞賜的豬肘子丟掉的情況發生。


如果我們仔細瞭解歷史的話,我們會發現這些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但如果是對歷史有過一定了解的人,或許會從這種荒謬的說法中找出與之相對的歷史狀況。

清朝的胙肉

在整個清朝的歷史中,滿清皇族有一種特殊習俗是與這個豬肘子說法有著一定聯繫的。

這種特殊習俗就是滿清皇族延續了200多年的胙肉賞賜習俗。

這裡所說到的胙肉就是普普通通的豬肉,而且這種豬肉與我們平常吃到的豬肉不同,這種豬肉是直接用開水煮得半生不熟、不放任何的鹽和調味料、保持著原本豬腥味的水煮肉。

每當在特殊節日降臨的時候,在清朝的皇宮中以及各大皇宮貴族的府邸中,他們都會專門殺上這樣的一頭豬,然後將其煮得半生不熟分給自己的親人以及他們最為信任、看重的手下食用。

因為這種豬肉所代表意義重大的原因,所以才被人們稱之為了胙肉。

在清朝能吃到胙肉的人

這種胙肉並不是每一個大臣們都能有那個地位以及運氣吃得到的,在清朝皇帝賞賜胙肉的過程中,只有少部分人能吃得到這些皇帝賞賜的肉。

其中普通的文人大臣們是很難有那個機會吃到的,清朝皇帝賞賜胙肉的時候,除了他們的子嗣之外,他們會把這些肉首先賞賜給自己最為傾心的旗人武將、大臣以及自己身邊最為信任的皇家侍衛們。




到了最後,只有少部分地位最尊貴的文人大臣們能吃到清朝皇帝賞賜的這些胙肉。

提問中的錯誤

通過這種種方面的瞭解,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提問中所說的事情有多麼不現實了。

清朝的皇帝不可能給每個大臣們賞賜豬肘子,每當有特殊節日降臨的時候,皇宮內才殺了一頭豬,一頭豬隻有四個肘子,朝廷裡有那麼多的大臣,皇帝們又怎麼可能給每個人賞賜一個豬肘子呢?


還有標題中說到的是每個大臣,這方面的細節也是不對的,因為並不是每個大臣都能獲得這樣的“恩寵”。

清朝皇帝之所以會賜予胙肉的原因

而清朝之所以會有這種吃不加任何調味料的半生豬肉習俗,主要跟他們祖上的經歷有關。

清朝人的祖先是歷史中一直在東北逐水草而居的女真人,在他們攻入關內、奪取漢人江山之前,他們的生活是極其艱苦的。

正因為他們深刻知道著自己祖先在關外生活的艱苦、也知道著自己民族人數稀少很難以壓制比他們人口多上上千倍的漢人,所以他們在對自己後人進行教育的時候,都是進行著一種危機性教育的。

這種危機性教育促使下,他們會經常通過各種方法體驗他們祖先的生活。

他們除了每年有一段時間會模仿他們祖先進行狩獵的習俗之外,他們每年在飲食方面也會專門去體驗他們祖上的艱辛。

而胙肉這種沒什麼味道又半生不熟的豬肉在這個時候就成為了他們感受祖上飲食艱辛的最好選擇。

在雍正當了皇帝之後,他就曾經拿胙肉考驗過乾隆皇帝,在他看見乾隆毫不猶豫地把他賞賜的胙肉不皺眉頭地吃下去後,他感到了極其的滿意,最終他之所以把自己的寶座傳給乾隆,跟這件事情就有著一定的關係。

所以說大臣們出宮門後丟了乾隆皇帝豬肘子的事情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在歷史中並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過,當時乾隆皇帝給大臣們賞賜的是胙肉,這些肉都是必須得在乾隆皇帝面前吃下去的,既然是憶苦思甜,自然是不會允許拿出皇宮外的。


孤客生



據清朝的歷史資料記載,清朝皇帝在一些重大節日的時候,都會賞賜給大臣和侍衛一些豬肉,這也是表示對他們的恩典。但是這些大臣嘴上感謝皇帝的賞賜,內心卻是叫苦連天。


但是有一人不得不提,他就是紀曉嵐。這個人的最大愛好就是吃肉,一袋煙的功夫他就能吃下吃下十斤肉,這麼說可能有點誇張。

又一次皇帝宴請大臣,每人賞賜一個豬肘子,這些大臣在和珅的帶領下,大多貪汙腐化,整天山珍海味,哪裡還吃的下這種俗物!想著肥水不流外人田。乾脆全部一出門就扔了。扔進了紀曉嵐的轎子裡。這樣不但自己不用吃還賄賂了一把紀委書記😁😁😁😁😁😁😁


黔北收藏文化


確有其事,並不是有的大臣一出宮門扔了,而是所有的大臣一出宮門就扔了。話說有一天乾隆皇帝對眾臣說:屠夫樊噲為了保漢高祖生啖豬肘子,眾位都是大清的忠良臣,豈能比不上一個屠夫,今天就每人賜你們一個豬肘子,散朝吧。眾臣拿著生豬肘,心裡那個崩潰呀。劉墉一出宮門就把豬肘子給扔了。和胖子大怒:大膽劉墉,你竟然敢扔聖上的賞賜。劉墉從容回答到:樊噲吃了項羽的豬肘子,結果變成了項羽的死敵,難道和大人想成為聖上的死敵不成。和胖子嚇的面如土色,趕緊把手裡的豬肘子扔了,其他大臣也紛紛效仿。


鑽頭5


這應該是那種白水肉吧?電視劇《延禧攻略》中也有說,清滿族習俗,每年皇家會在坤寧宮舉行祭祀儀式,殺幾頭豬,將肉放進裝著白水的大鐵鍋中煮。


待祭祀結束,皇帝領著大家一塊吃肉。

當然,有資格參加,這是無上殊榮,不是隨便誰都可以參加。一塊吃肉還有規矩,什麼級別分什麼部位的肉。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在場的人吃過大魚大肉,富足生活過習慣。這種肉還真吃不進去了。沒有鹽,沒有拌醬,油膩葷腥,有可能還沒煮熟。


難吃至極……乾隆是吃的津津有味,為什麼?他的皇位就是這樣來的。早年,努爾哈赤篳路藍縷,艱苦創業,建立後金政權,再經由皇太極,大清建立。

不斷打仗,不斷流血,才有今天,那時候很難吃上肉,有肉也是清水煮著來吃,甚至半生不熟。憶苦思甜,還記得長征嗎?


雍正元年,祭祀結束後,雍正叫弘曆來養心殿,賞賜了他一塊白水肉,弘曆啥也沒想,連連接過吃下,吃完請安告退。

小事處看人,說明乾隆不是公子哥,有潛質。當然,也說明乾隆政治覺悟高。

白水肉對乾隆有特殊意義,在場的那一個人不是人精?政治覺悟高點,巴不得呢,誰會仍掉呢?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吃相難看,也要吃下去,否則腦袋搬家。

所以,丟是不可能的,有位親王曾在白水肉上偷偷加鹽,被抓到後,革職查辦,治了個不敬之罪。

當然,有個潛規則,在分送肉時,太監會把油皮紙浸上鹽和調料,賣給大臣們。有點味兒,吃起來輕鬆點。


非常茴香豆


咱們這個肘子啊,就跟豬蹄差不多,從豬肘子的本身和意義來聊聊這件事;

首先咱們來說一下這個豬肘子

這個豬肘子可不是小編平時吃的醬豬蹄,滷豬蹄,紅燒豬蹄,如此美味豈是他們爾等能享用的,哈哈哈

看過今年兩部清宮劇的就知道,他們吃的豬肘子,一般都是直接白水煮熟,沒有任何調料,煮白切,不加佐料,不管是肉絲還是肘子,那麼大個肘子,不加點鹽花椒芫荽啥的,能咽得下去嘛

那些大臣們每次吃完後跟吃了蒼蠅一樣噁心,誰也不樂意吃啊。

既然知道這個東西這麼難吃,為什麼乾隆一直逼著臣子們吃呢?難怪都叫他大豬蹄子哈哈哈(玩笑)

這源於努爾哈赤以及之前的滿清時代,因為他們生活清苦,每次上山打獵要去很多天,甚至當時他們連鹽都沒有,所以他們在山上吃的就是清水煮白肉,並且靠著頑強的毅力把大清建立了起來。進入中原之後,加上對漢族文化的抵制,又害怕自己的子孫貪圖享樂而忘記創業的艱辛,所以特地保留了這個習俗。

清朝聖祖就是要告訴子孫們,無論後代過得多麼好,多麼榮華富貴。都不要忘記了祖先們創業的艱難,要記得祖先們就是吃著這個東西打下了天下,他們有責任守護好天下,不得不說聖祖果然高明,但乾隆之後,祚肉被改良成好吃的小吃產品,從此失去了原本的寓意。清朝的皇室也因此慢慢衰落,失去了血性,也失去了天下。

在最近大火的清宮劇裡面,皇帝賞賜的肉必須就那樣白口吃,加佐料

什麼的是要殺頭的,那怎麼辦呢,丟掉?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能丟哪兒,總會被發現,嘿巧了,聽聞吃肉大王和珅愛吃肉,後來乾隆賞給大臣豬肘子,結果大家一出宮門,就把那些豬肘子全都扔了——不是扔在路邊垃圾堆裡,而是扔進了紀曉嵐的轎子裡。紀曉嵐回家下轎的時候,滿身油膩,腳地下全是豬骨頭——那些肘子被他一個人啃光了。哈哈這個已經不能考證,


不過我想要說,我們要牢記上一輩創業的艱辛,不能忘本,遠的,我們不能忘記我們革命先輩為了祖國的事業浴血奮戰,近的,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永遠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方能成就自己。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和關注】


香蕉人來說事


『乾隆賜給每個大臣一個豬肘子,但大臣一出宮門就扔了』這個問題是偽命題,也就是不成立。有道是“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尤其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帝王時代,皇帝掌握著大臣生殺予奪的權利,哪個不怕死的敢扔豬肘子?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這句話在古代可不是鬧著玩的。比如秦始皇死後的遺昭被李斯、趙高篡改了,說是秦始皇遺書讓長公子扶蘇自盡,結果扶蘇二話不敢說就自殺了。想想看,秦始皇死後都有餘威賜死兒子。乾隆帝賜給大臣一個豬肘子,大臣敢不吃扔掉?我估計沒有這事。

即便是帶出宮外扔掉也不敢,朝中大臣明爭暗鬥,都想討好乾隆,人人互相監督,人人想踩著別人往上爬,大臣們都是人精,你以為是沒素質的鄉下人?

說句不好聽的話,假如乾隆讓大臣吃“臭肉”,估計臣子們都會吃的津津有味。這不是胡說八道,比如北齊的權臣和士開,官拜丞相,有次他生病了,某大臣喝他的“黃龍湯”為他辨病。黃龍湯聽著不錯的名字,就是用和士開的大便稀釋的混合物。和士開只是一個丞相,乾隆可是一代帝王。



退一步講,大臣為什麼要扔豬肘子呢?

有親們說了,肯定不好吃,好吃誰肯扔呢。假如乾隆賞賜東坡肘子誰不吃呢?清朝最不好吃的肉就屬“胙肉”了。這是一種祭祀時供神的肉。清朝的胙肉是不放任何調料的,只是白水放點鹽煮個半生不熟。即便這種肉,不是每個大臣有資格分享的。

胙肉之所以這樣處理,相當於“憶苦思甜”肉,讓皇族子孫感受一下祖先櫛風沐雨、茹毛飲血的艱苦生活。我覺得年齡比較大的親們,都吃過憶苦思甜飯。雖然不好吃,但沒有人表示出厭惡感。那時思想很純潔,都吃的很開心。

胙肉雖然不好吃,但是有政治意義。當初乾隆能當上皇帝,就是7歲時,雍正祭祀完事後,賜給弘曆(乾隆)一塊白水豬肉片,弘曆二話不說就吃了,感覺這個兒子不怕吃苦,政治思想覺悟高,雍正於是暗暗把他立為了儲君。這事歷史上有記載。

能吃上一口胙肉的都是皇族子孫,女子沒資格吃。一般大臣更沒資格吃了。但有一個人例外,他就是愛吃肉的紀曉嵐,乾隆多次御賜紀曉嵐和侍衛一起吃肉,這是對他的格外恩寵。




看到了吧,即便最難吃的豬肉都搶著吃,清朝就沒有比胙肉更難吃的肉了,豬肉燉粉條、滿漢全席上的豬肘子都挺好吃的,乾隆賜給大臣,大臣難道不知高低出宮扔掉嗎?流言止於智者,編點野史也得走點心吧。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和關注】


秉燭讀春秋


那是由於皇帝知道紀昀愛吃肘子,以為其他臣工也有此好,便賞了。誰知大臣們山珍野味都吃膩了,看到豬肘子怎能不倒胃口?以至出了宮門便扔掉,有人甚至扔到紀學士的轎子裡,以示報復。


非空



蕭湘居士__


這些大臣太有錢了,不要給我


萬物初始之風


白水煮白肉,肯定難以下嚥啊,不扔了才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