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4633405243601
四川在民國的時候軍閥是非常多的。客觀上來講,第一是四川比較富饒,土地多,人口數量龐大,過去有“天府之國”的稱呼。這為軍閥割據和混戰提供了物質基礎。比如四川當時最有名的便是鹽。在民國時期,四川鹽的產量很高,這為四川帶來了大量的財富。1911年,四川鹽稅高達630萬兩銀子,比田稅還多200萬兩。民國軍閥混戰期間,這些鹽稅為他們提供了近2億以上的自己。
第二點,四川軍閥之間相互制約很強,加上四川的戰略環境受到南北政權的影響,使得沒有人能夠統一四川。從癸丑之役到護國之役、四川各路軍閥,無論北依北洋軍閥政府、還是南依孫中山先生的川軍將領,都是利用南、北爭奪四川的態勢,趁機發展擴大自己的部隊。
當然,四川軍閥內部的戰爭也是極為頻繁的。從1912年到1931年,四川軍閥之間發生的大小混戰高達478次。平均來算,每個月就兩次的混戰。在那個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時代,四川的軍隊是迅速膨脹的。1919年,四川有軍隊12.2萬人到了1926年,四川的軍隊便增長到了30餘萬人。這在當時是居於全國首位的。
不過四川軍閥打內戰雖然頻繁,但是他們往往不做斬盡殺絕的事情。通常情況下打贏的一方往往會幹三件事:
第一,看望失敗一方的父母,安頓好他們;
第二,告訴失敗的那個人,讓他別跑了;
第三,安撫眾人,收攏人心。
在當時四川的軍閥主要有以下幾股勢力,楊森、鄧錫侯、田頌堯、劉湘、劉文輝、劉成勳、賴心輝、劉存厚等等。後來劉湘擊敗了劉文輝,成為了當時的四川王。
在民國時期,四川軍閥還是幹了很多有利於時代的事情。
第一,當時的四川軍閥是比較擔心蔣介石消滅異己的。為了自保,這些人到處聯繫反蔣勢力,和蔣介石明爭暗鬥。比如劉湘就曾經多次給紅軍提供經費,鄧錫侯、潘文華等人也常常掩護地下黨和進步人士。
第二,四川軍閥在抗日之中,建立了卓越的戰功,這在當時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抗戰時期,四川有六個集團軍又2個軍,1個獨立旅,總計40餘萬人參加了戰爭。除此之外,四川還有大量的志願兵源源不斷的投入戰場,據統計有258萬人居多,處於全國首位。
四川還安置了國民政府各類機關以及人員。同時,四川也是當時國民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在抗戰最艱難的時候,四川的財政收入佔到了國民政府的一半。除此之外,抗戰之中,四川也出動了大量的勞力。比如1940年,四川250萬民工修建公路。1943年,四川150萬民工又修建飛機場。
第三,解放戰爭中,四川軍閥能夠及時的棄暗投明。在當時除了少數四川將領執迷不悟以外,大多數的川軍和將領都順應形勢,及時投降。解放以後,這些川軍進行了改造,編入到了解放軍之中,後來,改編後的部隊大部分又參加了朝鮮戰爭。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四川軍閥那叫一個亂。如果從1917年劉存厚與羅佩金、戴戡爭奪全省領導權算起,到1934年劉湘、劉文輝“二劉大戰”為止,在這17年中,真是戰禍綿延、生靈塗炭。1926年以後,四川軍閥又漸漸形成防區制,各據一方。
(1932年的四川軍閥割據示意圖)
楊森第20軍共有7個旅,約3萬人,原駐下川東,後被劉湘擊潰,移駐渠縣、廣安、嶽池、蓬安、營山等縣。劉湘第21軍共有6個師、8個路司令,約11萬人,分駐重慶下川東,鼎盛時擁有將近40個縣。由於劉湘掌握了四川通往長江中下游的川東地區,得已外購不少外國槍械,火力比起其他軍閥自然強很多。
賴心輝第22軍駐瀘州、合江、江津、永川、納溪、古藺等縣。劉成勳第23軍駐新津、邛崍、蒲江、大邑、崇慶、名山、雅安等縣。這兩股算是實力比較弱小的。
(劉湘)
劉文輝第24軍所部8個師、5個路司令,約10餘萬人,最多時據有上下川南及川東北70餘縣。四川軍閥就屬他和劉湘最為兵強馬壯,論輩分,劉湘要叫劉文輝叔叔,但為了爭奪天府之國的霸主,叔侄照樣兵戎相見。
鄧錫侯第28軍下轄3個師、7個混成旅、2個路司令,約6萬人,駐華陽、新都、廣漢、彭縣、郫縣、新繁、崇寧、溫江、灌縣、松潘、理縣、懋功、茂縣。不過李家鈺、陳書農兩股只是名義上的部下,他們各自佔有一塊小防區,幾乎也是獨立的小軍閥。
(劉文輝)
田頌堯第29軍下轄3個師、3個路司令,約4.5萬,駐成都及川北綿陽、三臺等20餘縣。此外還有劉存厚所部盤據綏定、宣漢數縣。鄧錫侯、劉文輝、田頌堯曾有一段合作時間,在成都組織三個軍的聯合辦事處,瓜分利益。
1933年10月,劉湘打敗劉文輝,四川軍閥混戰的局面總算結束。為了奪得霸主地位,劉湘舉債5900多萬元,無疑加重了老百姓負擔,其中煙稅收入的加多,名為禁菸,實則推廣鴉片,毒害無窮。不過話說回來,劉湘在抗日的問題上還是深明大義的,對此應予充分肯定。
馮傑
1912年~1935年的二十多年間裡,四川各地軍閥林立且相互兼併,大大小小的戰爭多達470次之多,規模以上的戰爭則有近三十次之多。四川軍閥林立的局面是由四川靖國軍總司令熊克武推行的防區制導致的,所謂防區制就跟先秦的諸侯國、唐朝的節度使制度是一樣的,各防區的軍事長官對防區內的軍事政事雙管,擁有成軍權、治權、經濟權、人事任命權,說白了就是一方土皇帝。四川較大的軍閥有楊森、鄧錫侯、田頌堯、劉湘、劉文輝、劉成勳、賴心輝、劉存厚八人,另外小的軍閥還有數十個!
四川以成都平原為中心,北有秦嶺、大巴山相隔;南有大涼山、橫斷山脈相阻;東有巫山、長江之險,西有青藏高原之危,故四川易守難攻。諺語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說的就是四川的閉塞環境與彪悍民風!北洋政府與民國政府前期,四川雖然歸中央政府管,實則是一方諸侯,軍閥閉關自守,相互兼併,一旦有外來勢力進入,則四川軍閥合力擊之。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入川,四川才最終結束軍閥混戰的局面,之前則是無月不徵,無月不戰。
四川的軍閥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派系:武備系、國民黨系、速成系、保定系、軍官系,他們或以軍校師生為紐帶,或以同盟會國民黨為紐帶,或以袍哥組織為紐帶形成各自的勢力。熊克武的防區制導致四川各地軍閥相互兼併搶佔地盤,但是戰爭烈度並不大,戰敗者逃走就完事了。武備系是四川武備學堂培養出的軍官組成的軍閥,代表人物有尹昌衡、胡景伊、周道剛、劉存厚。國民黨系發源於來四川反清的同盟會一個分支,代表人物有謝持、張培爵、黃復生、盧師諦等人。
速成系是由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畢業的軍官組成軍閥,代表人物有劉湘、楊森!速成系軍閥戰鬥力強悍,先後擊敗了多支入川的部隊,劉湘更是以四川王自居,提出了“統一四川、問鼎中原”的遠大目標。保定系是由川軍中四川陸軍小學、陸軍中學、陸軍預備學校三校升入保定軍官學校的軍人結成的派系,代表人物有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劉文輝是劉湘的叔父,四川軍閥混戰規模最大的就是這兩叔侄之間的爭鬥。需要重點指出的是,四川軍閥雖然相互混戰,但是在抗日戰爭時,川軍作戰勇敢,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大秦鐵鷹劍士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在辛亥革命前四川就爆發保路運動,之後更是內部紛爭不斷。在中原大戰結束後,各地基本穩定下來,四川內部依然紛紛擾擾,到了1933年才由劉湘實現統一。
1、外力干涉時代
在辛亥革命後,南北統一,四川兩個軍政府合併;在二次革命後,北洋軍逐步滲透各省,四川這時候由袁世凱委任的人負責,也比較安定。
(防區制)
之後的護國戰爭中,滇軍進入四川,蔡鍔、顧品珍先後任四川督軍,而滇軍的橫徵暴斂,引發川人不滿。熊克武與各方聯合驅逐滇軍,在上臺後,推行防區制。之後軍隊和地盤一致,徹底將四川送入封建割據中。
2、川人混戰時代
雖然四川也參加過省外戰爭,諸如川鄂之戰,但主要是內部混戰。
年年有大戰,月月有衝突,時時有矛盾,各種和縱連橫。1928年各路聯軍擊敗劉湘;1933年各路聯軍又擊敗劉文輝,這次劉湘實現了基本統一。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面臨真正的對手,紅四方面軍。之後的作戰中也證明川軍不是四方面軍的對手。
(軍閥巨頭)
隨著中央軍的入川與防區制的取消以及川康整軍會議的進行,川政開始回道正途,也為抗戰貢獻了最多的力量。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一枚明粉
民國時期,四川常年軍閥混戰,而出自大邑縣的劉氏家族更是稱霸四川達20多年。在劉家鼎盛時期,出任縣團級以上職務的人不下幾十人,時人常謂"三軍九旅十八團,營長連長數不清",說的就是劉氏家族在四川一手遮天的情景。而在劉氏家族的子弟中,最出彩的又要數劉湘、劉文輝和劉文彩三人,他們都是川軍的代表人物。
辛亥革命後,四川出現了熊克武、楊森、賴心輝、劉成勳、鄧錫侯、田頌堯等諸多軍閥,前後混戰400餘次,造成川地民不聊生。而在1927年之中,勢力最大的兩家又要數劉湘和劉文輝。劉湘擁兵10萬,與楊森、唐式遵等人為速成系;劉文輝擁兵11萬,與鄧錫侯、田頌堯等人為保定系。此外,四川還有所謂的武備系、軍官系、國民黨系等軍閥勢力。
劉文輝是劉湘的叔叔,但年齡比劉湘小了5歲,叔侄二人為了爭奪四川后來爆發了劇烈衝突,也就是1932年的“二劉”大戰。這場內戰打了足足近一年,戰火遍及川西、川北以及川南各縣,雙方的傷亡人數近6萬。
劉文彩是劉湘的另一個叔叔,他先後擔任四川菸酒公司宜賓分局局長、川南護商處長、川南禁菸查緝總處長、川南捐稅總局總辦、敘南清鄉中將司令等職,在四川搜刮了鉅額財富,並堅決奉行反動路線,與紅軍為敵。
(“四川王”劉湘)
在四川內戰中,劉湘最終擊敗叔叔劉文輝成為“四川王”,而劉文輝則逃到西康省(今西藏東部、四川西部)立足。當時,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已經穩固,所以劉湘在名義上是擁護國民政府的,川軍也成為國民黨的地方部隊。不過,蔣介石卻利用川軍與紅軍相互牽制,來達到削弱地方部隊(川軍)、方便自己(南京國民政府)掌握四川的目的。
抗戰爆發後,劉湘積極響應抗日政策,號召全省抗戰。從1937至1944年,四川一省(包括今重慶)提供了近300萬人的兵源,陣亡川軍26.4萬人,負傷35.6萬人,失蹤2.6萬人,為全國之冠。不過劉湘因為操勞過度,在1938年就病死了。他死後,國民黨的勢力終於全面接手四川。
歷史的荒野
民國時期的四川軍閥主要有三個特點,用七個字總結就是:身經百戰、團結、多。
所謂的身經百戰,說起來也挺悲哀的。別的省份多少都還有休戰的時候,唯獨四川從辛亥革命之後,就沒有消停過。可謂是年年打,月月打。雖說戰術技巧和武器裝備不怎麼樣,但是要論上戰場的經驗,川軍在全國絕對能排到前三 ,士兵聽到槍炮聲絕對不帶尿褲子的。為什麼?因為習慣了撒。
團結這一點可能會有人質疑,四川軍閥不是年年打麼,怎麼還團結呢?有這種質疑的人是因為不瞭解川軍內戰。真正的四川軍閥混戰,是從來不下死手的。打贏的一方,在戰勝之後不僅不能追殺,反而還要幫忙照顧被打敗者的家人,因為這是慣例。也因為如此,川軍混戰的強度往往不大。
有些閒的無聊的老百姓還會在開戰的時候觀戰,軍隊在前面打,老百姓就在邊上起鬨。就跟看戲一樣,賊來勁。另一方面,四川軍閥雖然在混戰時表現的很積極。但要是有外人闖進四川來了,這裡不避諱的講,比如當年紅四方面軍進川了,四川軍閥就表現出了高度的團結性——團結起來把紅軍送走,只要別來我四川,您去哪都行。再比如中央軍要進四川,一開始川軍將領也是高度的團結——團結起來不讓中央軍進川。但是當抗戰爆發,當小日本打進來後,四川軍閥也是保持了高度的團結——團結起來擁護中央政府入川。劉湘還表示,四川願做中國抗戰的堅實大後方。
數量多就不用解釋了,沒有哪一個省的派系比四川還多,比四川複雜。四川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的軍閥,源頭其實還要追溯到當年的保路運動。因為四川的保路運動,導致了湖北的新軍第八鎮的兩個協(團)被調入川,因此武昌城兵力空虛,武昌起義才得以成功。
隨著武昌起義的成功,四川也響應了全國性的辛亥革命。但是!四川的革命很弔詭。別的省宣佈獨立,都是從上往下,從省會逐步擴散到下面的縣市。因此別的省一般就只有一個軍政府,頂多有兩個。但是四川不一樣,四川是下面的縣市先宣佈獨立,最後才倒逼成都和重慶宣佈獨立。這就導致四川一下子搞出了四個軍政府!因此從源頭上來說,四川的派系一開始就沒有一個最強的軍閥,具備了割據的基因。
一個省的派系太多了,自然就要想辦法再合併起來,成立一個統一政府。民國二年,傾向於同盟會的一幫軍閥團結在熊克武的周圍,共同響應中山先生的號召,參加了二次革命。結果遭到袁世凱的反撲,僅堅持了一個月,熊克武聯盟就被北洋軍擊潰。
熊克武的失敗,代表了四川地方實權派的失敗。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四川都沒有強有力的本土軍閥出現。民國五年,蔡鍔率雲南護國軍入川,與北洋軍在四川對壘,從此種下了軍閥混戰的種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護國軍中的熊克武、盧師諦;隨北洋軍入川的周駿、劉存厚等人,就是後來川軍混戰的主要參與人員。
袁世凱病死後,新任大總統黎元洪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省長,等於默認了滇黔軍閥的勢力滲透進了四川。雖然沒幾個月,蔡鍔也因病去世了。但是四川的軍權大權並沒有交還到四川人的手裡,四川督軍由入川滇軍總參謀長羅佩金出任,四川省主席由入川黔軍總司令戴戡出任。這樣一來,四川的軍政大權就落入滇、黔軍閥的控制之中。所以早期的四川混戰,其實主要的目地就是驅逐滇黔軍閥 。(這個時期打仗是真的玩命,一點都不講客氣。)
當時,入川的滇、黔軍佔據了成都、重慶等重要城鎮。滇系軍閥唐繼堯在四川推行所謂的強滇弱川政策,一方面盡力搜刮四川的財富,掠奪鹽稅,擴充滇軍的實力;另一方面極力打壓川軍,裁減川軍編制,激起川軍五個師長聯名通電控訴,其中之一就有後來的四川王劉湘。
滇系見川軍不服從裁減命令,便以武力解散了川軍的第四師。其它的川軍將領深感唇亡齒寒之道理,聯合起來將滇軍擊敗,滇系被趕出了四川。北京的北洋政府在知道這一信息後,還是沒有讓四川人掌權,而是讓黔軍接管了滇軍的防務,繼續盤剝四川人。於是川軍又跟黔軍幹了一仗,黔軍也被殲滅,趕出了四川。北洋政府在得知黔軍被滅後,終於讓四川人周道剛接任了四川督軍一職。
周道剛出任四川督軍不久,雲南軍閥唐繼堯借護法之名,率滇黔聯軍又重新殺回了四川。周道剛與四川查辦使吳光新戰敗,撤出重慶。北京政府任命劉存厚為四川督軍,繼續與滇黔聯軍開戰。熊克武這個時候又崛起了,他被公推為四川靖國各軍總司令,與劉存厚開戰。
備註:民國七年之前,四川的混戰主要是驅逐滇黔軍閥。當時四川的領軍人物是熊克武和劉存厚,他倆都是同盟會的成員。但熊克武親滇黔軍閥,劉存厚親北洋系。所以這個時期的混戰,實際上是北洋系和滇黔地方軍閥主導的混戰。
四川軍閥被迫選邊站,一半支持北洋系的代表劉存厚,一半支持滇黔軍閥的代表熊克武。值得一提的是,熊克武當時能夠為了打倒劉存厚,以四川靖國軍總司令名義,將四川劃為若干防區,推舉他的各師師長按劃定的駐防區域自主發展,有徵稅、徵兵、徵糧餉的特權。於是四川軍閥的防區制由此形成。因各軍閥在防區內駐防日久,不僅在防區內提取糧餉,還干預政事,委任官吏,預徵賦稅,致使各防區成了軍閥割據的“獨立王國”。
川滇黔靖國聯軍擊敗劉存厚後,熊克武成為四川督軍兼省長,但是他沒有實權,真正的實權掌握在唐繼堯手上,滇系和黔系軍閥又重新佔據了四川省的重要職位。並且唐繼堯為了避免前一次被驅逐出川的下場,在這次重新控制四川之後,拋出了一份苛刻的《川滇黔三省同盟計劃書》。這份計劃書,實際上就等於是抹去了四川的獨立性,完全淪為了滇系軍閥的殖民地。熊克武感到難以接受,拒絕在同盟書上簽字,最終唐繼堯和熊克武搞掰了。
熊唐二人搞掰之後,雙方先幹了一仗,熊克武戰敗。其後熊克武聯合昔日的死敵劉存厚,兩人聯手將滇黔聯軍擊敗,奪回了四川的軍政大權。但是劉純厚和熊克武因為利益問題,又一次搞掰了。
小結:這個時期的混戰,主要是熊克武和劉純厚兩人為主導,背後各有勢力撐腰。所以只要記住這兩個人名就可以了,而像劉湘等人當時還在崛起中,實力不容小覷,但還沒有打自己的旗號。
第二階段:1922—1926年
由於熊克武和劉純厚相互看對方不順眼,所以雙方都建立了自己的督軍政府。
劉存厚在成都設立北京政府任命的四川督軍公署,有鄧錫侯、田頌堯、劉斌和唐廷牧等小弟的支持;熊克武也在重慶設立廣州軍政府任命的四川督軍公署,有劉湘、但懋辛、劉成勳等人的支持。熊、劉二人勢不兩立,戰爭便爆發了。最終熊克武在劉湘等小弟的支持下,擊敗了劉存厚。劉部人馬紛紛倒戈,他遺留在四川的部隊被各軍收編。
劉存厚的失敗,代表了川軍中支持北洋系的一派暫時被趕出了四川。此後幾年,四川的軍政大權由熊克武和劉湘掌控。但是戰爭並沒有結束,新一輪的混戰又開始了。
由於在打倒劉存厚的過程中,劉湘等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政治回報,熊克武推舉劉湘為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長。此時劉湘所部統轄八萬餘人,成為四川軍閥中新生代的槓把子,實力與熊克武不相上下。但是劉湘畢竟還是太嫩了一點,他跟熊克武鬥心眼,還是有差距的。
此時的熊克武雖然讓賢了,但他暗中拆劉湘的臺,迫使劉湘下野。劉湘辭職後,也暗中部署人馬,準備把熊克武打垮。但是劉湘的部署還沒有完成,他手下的楊森就率先對熊克武開戰了。這一次戰爭,在歷史上被稱為川軍第一、二軍內戰。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在熊克武軍中擔任旅長的劉伯承元帥,在戰爭中大發神威,以一個旅的兵力擊垮了楊森兩個師,迫使楊森投靠了吳佩孚,劉湘也被迫解除所有職務,回到了鄉下老家。
這一次戰爭剛打完,另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又爆發了。由於在戰後,戰勝一方賞罰不均,導致很多支持熊克武的人聯合起來討伐他。當時
劉存厚帶著吳佩孚送給他的軍火回到四川,支持倒熊軍。吳佩孚也趕到湖北前線督戰,支持劉湘重新出山。熊克武的部隊敵不過,熊本人下野,去到廣東尋求孫中山的支持。在孫中山的支持下,熊克武又殺回了四川。這一戰,熊克武再次戰敗,從此徹底被擠出了四川。而在戰後,北洋政府任命楊森為四川省軍務督理,鄧錫侯為四川省長,劉存厚為川陝邊防督辦,劉湘為川滇邊防督辦。北洋系的勢力,又進入了四川。而原本只是師長一級的楊森、鄧錫侯等人,也開始成為了獨霸一方的大軍閥。
由於在混戰中,楊森靠著吳佩孚的支持,他的勢力極速發展,隱然已經超過老長官劉湘,成為四川軍閥中的槓把子。此時的劉湘就如同當初的熊克武一樣,只能推居幕後。暗中發展倒楊的勢力。劉湘在倒楊聯盟形成後,聯名致電北京政府,要求將楊森調到北京任職。楊森不想去,便主動了挑起戰爭,決定以武力統一四川。
這一戰,楊森先是大勝。但是劉湘也是早有準備,他一方面聯絡黔系軍閥袁祖銘,讓他出兵攻擊楊森的後方,另一方面暗中收買了楊森手下的王纘緒,導致楊森所部全面崩潰,楊森再次逃到湖北投靠了吳佩孚。然而歷史再再再一次重演,由於倒楊聯盟分贓不均,劉湘和袁祖銘鬧掰了。為了驅逐黔軍,鄧錫侯、田頌堯等人邀請楊森回到重慶。於是劉湘和楊森宣佈和解,共同驅逐黔軍在四川的勢力。
驅黔之後,楊森控制了川東,勢力與劉湘不相上下,彼此都想吃掉對方,進而獨統全川。然而爆發了一件大事件,打斷了兩人的夢想——廣東革命政府宣佈誓師北伐了!
小結:這個階段,原先的大佬熊克武徹底退出四川混戰;另一個大佬劉純厚雖然殺回了四川,但是從大佬淪為了最小的軍閥。劉湘等人強勢崛起,楊森又後來居上。截止到北伐之前,楊森與劉湘的實力最強!
北伐軍深入湖南,攻克長沙、岳陽,一路勢如破竹,兵鋒直指武漢,川省震動。懾於北伐軍威力,四川軍閥紛紛投機革命,派代表與北伐軍聯繫。北伐軍也為了防止川軍出兵援助吳佩孚,派出了不少人到劉湘和楊森所部做政治工作。四川軍閥見大勢所趨,集體表示服從國民政府的領導。於是國民政府分別委任
楊森、劉湘、賴心輝、劉成勳、劉文輝等五人為國民革命軍軍長。之後又任命鄧錫侯、田頌堯兩人為軍長。至此川軍全部易幟,改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歸屬了國民政府統轄。此時的川軍雖然易幟,但其內部派別之爭依然如故。有國民政府正式番號的軍閥是七個,沒有番號的更多,內戰不僅沒有消除,而且還更激烈,在此後的數年間,又爆發了連場大戰。
第一次混戰是楊森、劉湘、鄧錫侯、劉文輝四人大戰。起因是蔣介石忽悠楊森和劉湘去打武漢國民政府。劉湘很雞賊,他沒去。楊森傻不愣登的率兵出川了。被葉挺率軍一個反擊,損失了一大半人馬。楊森率敗軍回川時,劉湘乘機派兵擋住了他的歸路,不讓他回川。劉湘還沒有得意多久,他的老巢也被鄧錫侯和劉文輝給圍了。於是劉湘和楊森和解,調兵回師打鄧錫侯。
楊森回川后,下野的吳佩孚也來了。由於此前楊森兩次投靠吳佩孚,吳對他都很好,所以楊森對吳佩孚也很照顧。結果事情被洩露,蔣介石知道了。蔣介石下令免去楊森的職務,楊森當然不答應了。於是蔣介石又讓劉湘打楊,劉湘沒有親自派兵打,而是收買楊森手下的四個師長倒戈,導致楊森軍中爆發了內戰。
倒楊聯軍被楊森擊潰,劉湘借四部倒楊的目的未能達到,但也坐收漁利,得到了範紹曾師的全部武裝和江北一線的防地。(範紹增就是著名的傻兒師長)
楊森勢力大挫之後,劉湘又得意了。他與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協議,搞了一個川康裁編軍隊委員會,他自己擔任委員長。劉文輝為四川省政府主席,鄧錫侯、田頌堯等為委員。這個委員會,把川軍其他各部屏之於外。於是被排除在外的將領不服,在楊森的主導下,
劉存厚、賴心輝、郭汝棟、黃隱、李家鈺、陳書農和羅澤洲八部也聯合成立了一個國民革命軍同盟各軍軍事委員會,簡稱“八部同盟”,推楊森為主席,李家鈺、陳書農為副主席。八部同盟決定聯合向重慶劉湘進攻,發動了下川東之戰。這一戰,劉湘和劉文輝聯軍大敗楊森聯軍。楊森率餘部逃入李家鈺的防區。劉湘則連克梁山、忠州、萬縣等二十三縣,盡收楊森下川東防區,收編了楊森近三萬人,勢力大振。八部同盟在反劉湘失敗後,決心報復,共推李家鈺為總指揮,決定兵分三路進攻劉文輝的資中、內江防區,發動了上川東之戰。這一戰又是劉文輝部大勝,勢力大增。此後四川便進入了“二劉”時代。
小結:劉湘繼續強勢,楊森被徹底打趴。其它派系也損失慘重,比如李家鈺就投靠了劉湘,成為他的小弟。最後劉文輝強勢崛起,成為四川雙槓把子之一。
第四階段:1930—1934年
這個時候,劉湘和劉文輝各自擁兵十萬,相互都吃不掉對方,於是雙方都把目光盯到了四川省外,在外面找靠山。當時正是中原大戰,劉文輝眼拙,先是傍李宗仁的大腿,後來又傍馮玉祥和閻錫山大腿。劉湘繼續老謀深算,他堅定的抱的蔣介石大腿。結果中原大戰蔣介石獲勝,劉湘因為兩度擁蔣,得到蔣介石的信任和支持,而劉文輝兩度失算,陷於被動,雖還能保住四川省政府主席一職,但已成為蔣介石必欲除之而後快 。
民國二十一年,劉湘在得到了蔣介石的武裝支持後,決心與劉文輝開戰。在開戰前,劉湘盡力拉攏和收買川軍將領,壯大自己的陣營。還利用劉文輝與田頌堯的矛盾,拉攏田頌堯反對劉文輝。繼而又加緊與鄧錫侯聯絡,致使田頌堯、鄧錫侯都願意站到劉湘一邊。當一切都準備好以後,雙方正式開戰。
當年十月,二劉大戰爆發。這是四川歷史上規模最大軍閥混戰。戰線綿亙千餘里,川北、川西、川南戰火紛飛達一年多,四川的大小軍閥鄧錫侯、田頌堯、楊森、劉存厚、李家鈺、羅澤洲等部均捲入其中。雙方投入兵力約三十萬人,死亡達六萬餘人,耗資五千萬元,四川人民的慘狀可想而知。
戰爭的具體過程就不說了,結果就是劉湘取得大勝,但顧念叔侄之情分,不忍置劉文輝於絕路,將雅安、滎經、天全、蘆山、寶興、名山和洪雅等縣劃給劉文輝,讓他在西康一隅有個立足之地。而劉湘則佔有川東、川南、川西地區八十餘縣,軍隊擴展至二十餘萬人,登上了四川霸主寶座,從而結束了長達十七年的四川軍閥混戰 。
劉湘獨霸四川后,中央軍以追繳紅軍的名義入川,劉湘也不敢阻攔,結果重慶被中央軍所控制,把他氣的半死。不過劉湘是個很有政治頭腦的人。西安事變時,韓復渠這種傻大粗就公開宣稱應該弄死蔣介石,李宗仁也在私底下戲稱應該弄死蔣。而劉湘就很聰明,他絕對不跟蔣介石頂著幹,堅持擁護蔣介石。
在蔣介石下達裁減川軍的命令後,劉湘也舉手表示支持。
不過很湊巧,正當何應欽和顧祝同抵達重慶召開川康整軍會議時,就在裁軍會議的第二天,盧溝橋事變爆發了。既然日本鬼子打進來了,也就不可能再裁軍了。於是在劉湘的號召下,川軍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出川打小日本,最後劉湘本人也是病死在武漢,沒有死在四川老家。總的來說,四川軍閥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最高層次是劉湘,因為只有他佔據了重慶和成都兩大中心城市;
第二層次的是劉文輝、楊森等人,他們只能佔成渝兩中心的其中之一,屬於偏霸,都沒有統一四川;
第三層次是鄧錫侯和田頌堯等人,他們沒有佔據過中心城市,屬於偏安一隅。
另外還有一些不入流的,比如傻兒師長範紹增之類的,雖然不入流,但也屬於軍閥。
另外還有一點,四川軍閥雖然只在四川省內混戰,但絕不對跟外面沒有聯繫。每一個四川軍閥的背後都有支持者,劉湘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有蔣介石的支持;而楊森能強勢崛起,是因為有吳佩孚的支持。所以四川盆地雖然交通閉塞,但是四川軍法的混戰,是跟整個民國曆史相輔相成的。
Mer86
在民國時期,由於四川地形複雜,基本上各個地區都湧現出一個又一個的軍閥,這些軍閥大多數占城為王,但大多數也沒有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來,基本上在抗日戰爭中,都積極應戰。
當時四川地區比較有名的軍閥分別是楊森、鄧錫侯、田頌堯、劉湘、劉文輝等人,這些軍閥控制了四川的大部分地區。
其他還有十幾個軍閥,但由於其佔據時間短,或割據的土地不多,也就不再算入其中了。這些軍閥在各自的防區內稱王稱霸,可以隨意擴充軍隊、增加稅收等等,可以說就是當時的土皇帝。
防區的大小代表著在四川的話語權,所以四川這些軍閥們基本上年年都要發生戰爭,從1912年到1935年,四川地區大大小小的戰爭,共發生了四百多次。
一、楊森
楊森參加過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是軍閥中的老資格了,1924年楊森在吳佩孚的支持下,佔領了重慶,將當時佔據著成都的熊克武趕到川南,成為了北洋政府在四川的代理人。
他在四川當軍閥的時候,為當地做了不少好事,比如修建馬路、建體育場、成立通俗教育館、提倡“朝會”等措施,另外他還要求老百姓穿短衫、修剪指甲、解除婦女纏足等。
1925年楊森被段祺瑞免去了職務,他本想賴著不走,但被段祺瑞扶持的劉湘給打敗了。不過後來楊森很快又在吳佩孚的支持下捲土重來,劉湘被迫與楊森議和。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楊森率部走出四川,參加了淞滬會戰、武漢會戰、三次長沙會戰等多次戰役,立下了赫赫戰功。
不過由於當年楊森在劉伯承起義的時候,沒有遵守約定,最終導致劉伯承起義失敗。後來楊森出任了重慶市的市長,解放後隨著蔣介石逃到了臺灣。1977年在臺灣病逝。
二、鄧錫侯
鄧錫侯出生於1889年,1923年參加第二軍與第一、第三軍和邊防軍的對戰,擔任副總指揮。1924年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四川省省長,1937年抗日戰爭期間,參與了臺兒莊戰役。
1923年鄧錫侯與楊森一起進攻熊克武,勝利之後被北洋政府任命為四川省省長,但當時鄧錫侯的部隊在重慶,成都又是楊森的地盤,這個職位也就是個虛職而已。
1924年在段祺瑞的支持下,鄧錫侯、劉湘等人進攻楊森,將其逼退四川,鄧錫侯佔據了華陽、遂寧等十幾個縣區,成為當時四川軍閥“四巨頭”之一,另外三個分別為劉湘、劉文輝、田頌堯。
抗日戰爭爆發後,鄧錫侯積極抗戰,曾經與朱德總司令多次會晤,共同抗戰,1949年在紅軍的指導下四川起義。
解放以後鄧錫侯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委員會副主席、水利部長、四川省副省長等職。1964年3月30日鄧錫侯在成都病逝。
三、田頌堯
田頌堯出生於1888年,1910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在川軍第二師擔任營長,1924年被吳佩孚授予陸軍少將一職,1949年臨時退掉去臺灣的機票,並且同鄧錫侯一併起義。
田頌堯這個人其實也沒什麼好說的,他的地位都是當時的國民政府賦予他的,而且還多次參與圍剿紅軍,只是後來不知道為什麼棄暗投明,最終得了個好結局,1975年在成都病逝。
四、劉湘
劉湘出生於1888年,抗日戰爭期間帶病上前線抗日,結果在前線吐血病發,1938年1月20日在漢口去世,死前他曾經說過:“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中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劉湘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在抗戰以前,前面幾人的介紹中也多次提到劉湘,劉湘跟楊森的經歷差不多,作為同班同學,劉湘也參加過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
五、劉文輝
劉文輝出生於1895年,雖然他比劉湘小几歲,但他是劉湘的親叔叔,當時劉文輝和劉湘叔侄倆,他們如果聯手,可以佔據四川的半壁江山,但可惜他們沒有這樣做,最終劉湘還把劉文輝給吞併了。
當年劉文輝和劉湘都出自劉氏家族,在民國年間劉氏家族出了3個軍長、8個師長、15個旅長,一個省主席,一個戰區司令長官,在槍桿子就是王法的年代,劉氏家族的實力非常雄厚。
劉文輝有個哥哥叫劉文彩,是民國四大地主惡霸之一,他們二人剛好湊成黑白兩道,瘋狂的斂財。之後劉文輝又與劉湘反目為仇,都想爭奪四川的掌控權。
1933年被劉湘打敗的劉文輝,只能在雅安這個小地方佔地為王,以求自保。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當即捐款五十萬元抗日。由於蔣介石想吞掉四川的軍閥,他毅然的舉起反蔣義旗。
劉文輝反蔣失敗後,蔣介石需要藉助他的名頭來統領劉湘的舊部,於是讓他當上了西康省的省長,但此時劉文輝已經與我軍有著密切的聯繫。
1949年劉文輝與鄧錫侯、潘文華一同發起起義,解放西康省。1950年劉文輝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後來又被任命為四川省政協副主席。1976年6月24日病逝於北京。
(鄧錫侯、楊森、劉文輝合影)
其他四川還有劉成勳、賴心輝、劉存厚、熊克武、範紹增、李家鈺等軍閥,也都是名震一時,割據一方,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魏青衣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將四川的劉湘稱作四川王,實際這是不準確的,在民國時期的四川,那叫一個亂,劉湘只不過是四川眾多軍閥中最大的那個。
四川軍閥是如何形成的?
小孩沒娘,說來話長,辛亥革命後實際上是各種實力派佔地為王的過程,各種能人大顯神通,四川也不例外,只不過四川天府之國,人口眾多,形成的軍閥也就多。
川軍其實與滇軍,晉軍這些地方軍閥一樣,當時清政府在四川設立軍事學校,培養軍事人才,並且編練新軍,這些人後來就成了川軍的頭目。當然,除了清政府編練的新軍,還包括辛亥革命中建立的蜀軍,以及清末保路運動中形成的武裝,到辛亥革命後,紛紛為四川軍閥所控制。
具體來說,是清朝陸軍第十七鎮改編為川軍第一、第四師,蜀軍改編為川軍第五師,保路運動中的武裝改編為第二、第三師。
隨後川軍也捲入了北洋軍閥內部派系傾軋以及與南方革命軍的鬥爭,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時,川軍第五師擁護孫中山,被打敗,袁世凱隨即控制四川,並且派入三個混成旅入川,與此同時擴大北洋軍在四川的勢力,壓制川軍。
1916年護國戰爭爆發,滇軍入川再次掀起大戰,北洋直系曹錕率兵入川與滇軍大戰,護國軍獲勝後,四川獨立,袁世凱當了83天皇帝被罵死了,川軍將北洋軍趕出四川。
正是在這兩次戰爭中,川軍軍閥得以形成,川軍是在戰爭中產生,在戰爭中發展。
四川軍閥混戰的具體情況?
四川軍閥形成後,為了爭奪四川的控制權,便開始了大大小小的混戰。
從1911年到1933年從時間上來說,混戰長達二十餘年之久;從戰爭次數上來說,大小共四百七十餘次,幾乎沒有一年不打仗,每年至少三小仗;從涉及地方來說,一百二十萬平方里之戰場;辛亥革命後四川總計不過五個師,1924年就擴張到了28個師,到十年後的1934年人數已經發展到大約40個師,一百三十萬人以上。軍閥派系之複雜,參與人數之多,均居當時全國首位。
如果按照時間段來劃分,四川軍閥混戰可以劃分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17年的劉羅、劉戴之戰到1918年的靖國之役
前面提到的護國戰爭實際上雖然也有軍閥參戰,但總體上來說還是帶著革命的意義,從護國戰爭之後的戰爭可以稱之為真正的軍閥混戰,護國戰爭結束後,蔡鍔因病離世,川軍不服從滇軍和黔軍控制,先後擊敗滇軍和黔軍。
段祺瑞上臺後開始執行武統政策,派北洋軍南下,川軍、滇軍、黔軍聯合起來拒北洋軍與西南地區之外,北洋政府只能任命劉存厚為四川督軍。
隨後南方護法軍政府支持下的熊克武聯合西南軍閥,又擊敗了劉厚存,四川大體上被南方控制,熊克武將川軍五個師擴大為八個師。
第二階段是1920-1922年的川滇黔之戰
唐繼堯在雲南做大後,開始圖謀整個西南,聯合黔軍一同打擊川軍,於是四川軍閥聯合在一起把滇軍和黔軍攆出四川,從此實現四川只有四川軍閥。
在這個過程中,劉湘和劉存勳、楊森都開始崛起,川軍也迅速膨脹。
第三階段是1922-1926年的四川內戰及接受國民革命軍改編
劉湘和楊森崛起之後想要稱霸四川,結果被熊克武打敗,熊克武推舉劉存勳為川軍總司令,隨即劉存勳部隊發生內訌,引發川軍再次大戰,劉湘、和楊森在吳佩孚的支持下回川打敗熊克武。
這時,四川基本形成楊森、劉湘、劉文輝、鄧錫侯幾股大勢力。
第四階段是1929-1930年的劉湘和劉文輝的崛起
楊森想要反撲劉湘,結果被劉湘打敗,劉湘佔據重慶,劉文輝也快速崛起佔據程度,叔侄倆成為四川最大的兩個軍閥。
第五個階段,1932-1933年的二劉大戰
所謂一戰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二劉只能留一個,因此爆發二劉大戰,二劉大戰是四川軍閥混戰最大的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劉文輝被打敗後,劉湘才掌握了四川的霸權,但是混戰沒有了,割據依然還在。
縱橫就簡單介紹到這裡,四川軍閥混戰如果詳細說起來,不比北洋混戰史少多少。
史論縱橫
四川從辛亥革命時就成立了兩個軍政府,後來熊克武上臺時又推行防區制,於是造成了長達20年的軍閥混戰。這些軍閥以同學關係分成多個派系,長久混戰不休,直到1933年劉湘統一四川。
首先粉墨登場的是武備系,代表人物有:尹昌衡、劉存厚、劉成勳、賴心輝、王陵基等人。1912年,成都、重慶兩個軍政府合併,尹昌衡成為都督。但他隨後即在袁世凱策劃下被部下胡景伊奪權,此後胡景伊被袁世凱調虎離山,袁世凱乾兒子陳宧(注意這個字不是宦)成為四川將軍,四川進入北洋統治時期。
護國戰爭爆發,陳宧下野,滇軍蔡鍔、羅佩金先後任四川都督。此時滇黔軍在四川橫徵暴斂激起反抗,在劉存厚率領下,川軍先後驅逐滇軍羅佩金部、顧品珍部、黔軍戴勘部。劉存厚當上了四川督軍,武備系勢力達到巔峰。
1918年,唐繼堯捲土重來,他藉助護法戰爭的東風,聯合川軍熊克武部攻克成都,劉存厚下野,武備系時期結束,四川進入熊克武的九人團時期。
隨後九人團(熊克武、但懋心等)、武備系(劉存厚、劉成勳等)、實業團(呂超、楊庶堪等)、速成系(劉湘、楊森等)、保定系(劉文輝、鄧錫侯等)反覆拉鋸混戰,熊克武、呂超、劉成勳、等先後失敗退出爭霸,楊森、劉存厚也只能苟延殘喘,到1930年,四川實際上形成劉文輝、劉湘兩股最強勢力。劉文輝擁兵20萬,勢力雄厚,他的侄子劉湘擁兵6萬,舉步維艱。
但劉湘利用合縱政策,聯合了楊森、鄧錫侯、田頌堯、李家鈺、劉存厚、羅澤洲等大小軍閥一起討伐劉文輝,1933年八月,劉湘聯軍在岷江之戰中擊潰劉文輝主力,劉湘統一四川,四川軍閥混戰結束。
林屋公子
民國建立後,立即陷入新舊軍閥混戰的局面,四川也不例外。從1912年到1935年中央軍入川,四川共發生大小戰爭400次以上,幾乎是連年混戰,但20多年 始終未能達成全省統一。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1918年掌握四川軍政大權的熊克武,推行了“防區制”。四川各軍按駐防地劃分防區,擁有防區的軍政大權,形成一個個“獨立王國”,彼此展開混戰。不過四川軍閥混戰有幾個特點,一是勝利者從不對失敗者趕盡殺絕,打完仗還是好兄弟,坐下來繼續擺龍門陣。二是如果有外省軍閥打四川的主意,川軍各派會聯合起來一致對外,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四川軍閥混戰有點像“過家家”,大家點到為止而已。
四川各派在經過長期混戰後,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這四人展露頭角,共分四川,而劉湘則為川軍之首。下面就來簡單介紹一下這4人,
一、劉湘
劉湘(1890-1938)字甫澄,四川大邑人,1909年畢業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速成系”首腦。曾隨熊克武參加護法戰爭。1921年任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省長。1932年發動對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文輝的戰爭,獲勝後控制全川,兼任四川省政府主席,成為四川軍閥中最有實力的人物,人稱“四川王”。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劉湘即電請纓抗日,先後任第2預備軍司令長官、第七戰區司令長官等職,並抽調川軍主力部隊奔赴抗日前線參加對日作戰。1938年初,劉湘與韓復榘密謀阻止蔣軍入川,事洩,憂懼吐血死於漢口。
二、劉文輝
劉文輝(1895-1976)四川大邑人,1914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回到四川,為“保定系”首腦。劉文輝平時注意擴展地盤,壯大實力,1922年升任第九師師長,
1927年,劉文輝加入國民革命軍,任24軍軍長。這時劉文輝幾乎和劉湘(21軍軍長)並駕齊驅,劉文輝擁有軍隊幾十萬,擁有防區70多縣,囊括大半個四川,劉文輝的勢力僅僅次於劉湘。不過1932年,劉文輝被劉湘擊敗,勢力受到巨大打擊。1939年,西康省建立,劉文輝就任第一任西康省政府主席。
1949年12月9日,劉文輝率部在彭縣宣佈發動起義。新中國建立後,他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林業部部長等職。1976年因癌症在北京去世。
三、鄧錫侯
鄧錫侯(1889-1964)四川營山人。1909年,被保送到保定陸軍軍官學堂所屬的南京第四陸軍中學堂,辛亥革命前夕回川,曾先後出任過護國軍營長,團長、旅長、師長。1924年為四川省省長。
1926年加入北伐軍,鄧錫侯任二十八軍軍長。倒楊之戰後,鄧錫侯已成為四川軍閥"四巨頭"(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之一,獨霸一方。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鄧任為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川康綏靖公署主任及四川省政府主席,西南長官公署副長官等重要職務。1949年 12月9日在彭縣率部通電起義。1949年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國家水利部部長、四川省副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委員、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員、第一與二屆全國人大代表。1964年3月30日在成都病逝,享年75歲。
四、田頌堯
田頌堯(1888年-1975年),龍泉驛人,1910年加入同盟會,曾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1912年任川軍第4師參謀。1924年任21師師長,駐潼川。1925年任四川軍務幫辦,佔據以三臺為中心的大片防地。
1926年參加北伐,田頌堯為川西北屯殖總司令、第29軍軍長。1933年,率部圍剿紅軍,但遭到慘敗。田頌堯因此被蔣介石撤職查辦,田頌堯就此離開軍界,寓居成都。1949年12月9日,田頌堯與劉文輝、鄧錫侯等人聯名起義。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參事室參事等職,並任四川省政協委員。1975年10月15日病逝於成都,終年87歲。
四川軍閥雖然內戰不斷,但抗戰爆發後,他們能夠迅速摒棄前嫌,共赴國難,百萬川軍更是為抗戰做出了巨大犧牲,值得尊敬。不過川軍畢竟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解放戰爭時期,川軍淪為蔣介石的炮灰,勢力受到嚴重削弱,所以川軍將領紛紛倒戈起義,四川軍閥歷史就此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