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音箱類數碼產品藉著東風,依靠技術革新與銷售路線轉型,越來越多地以智能家居一體化的方式參與到用戶的生活中去。
從古有知音難求、坐而論道,而今無論從形態還是使用場景上,音箱類產品的功能逐漸細分到用戶行為,與日常生活和家居的關係更為親密;區別於傳統Hifi追求極致與升級型的玩法,如何切入用戶的碎片時間,減少繁複的操作,成為生活服務平臺的接口與智能家居的語音控制中心,對第三方資源進行串聯與整合,藉此形成完整的家居生態鏈,是智能音箱首要努力的目標之一。
01
追本溯源,智能音箱市場崛起迅猛
智能音箱類產品的起始要追溯到2014年,亞馬遜發佈了首款搭載智慧助手的Echo,迅速風靡美國,甚至有業內人士稱之為繼iPad之後“最成功的消費電子產品”,市場潛力之大令人眼紅。
亞馬遜echo智能音箱
2018年對智能音箱來說是關鍵的一年,爆發性增長帶來產業鏈的共同繁榮,出貨量提升,各家互聯網企業瘋狂佔坑補貼拉低售價,原先智能音箱的芯片主要還是從機頂盒芯片轉換而來,成本較高,國內芯片廠商嗅到商機,著力開發智能音箱專用芯片,使製造成本進一步降低。這個市場增長有多快呢?2016年智能音箱市場銷量只有300萬臺,在阿里、亞馬遜、京東、蘋果、微軟等巨頭的推動下,僅僅一年翻了十倍,2017年銷量超越3000萬臺, 而2018年的預估是不可思議的5630萬臺。(數據來自:Canalys)
為什麼智能音箱市場如此火爆,實際上這是一箇中控中心,藉此切入智能家居生態鏈掌握主動權:小到開關燈,它決定了智能燈泡是誰家生產的;叫外賣,它幫你選餓了麼還是美團;看導航,它從百度調取數據還是高德;還有音樂、天氣等等。有些東西,我們不是很在乎,但是,商家非常在乎,科技企業也非常在乎,科技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同時遍地都是金子。
02
撥開雲霧,智能音箱“音質”幾何
智能音箱,所謂“智能”,原理很簡單,麥克風收集語音、降噪、識別喚醒詞與內容,轉換為數字信號後上傳至雲端服務器進行識別與理解,隨後調用數據庫信息反饋給智能音箱作出發聲,但語音交互的重中之重是對於自然語義的理解,換個說法就聽不懂了,反覆地發出指令,實在是令人心生煩躁。
難點一是識別,拾音準確、廣泛,去除環境噪音;二是理解,從雲端匹配方案,再進行個性化優化,“智能”實際依託於背後強大的數據庫支持,而數據庫一直在不斷進步完善與進化中,每一次互動,我們都在給雲端提供必要的信息。
由於中西方用戶使用習慣的差別與廠商資源整合原因,購物、叫外賣、訂車、新聞、控制家居等在國外大火的功能,在國內被使用的機會並不多,Siri、Alexa尚且有些水土不服,中文識別雞同鴨講,蘋果、亞馬遜的高定價令消費者望而卻步。而國內智能音箱一窩蜂地在朝著低價發展,導致的結果就是用戶粘性不高,口碑一般,先機沒佔到,落得一地雞毛。
說完智能,我們再來研究研究播放。智能音箱通過調用雲端數據與藍牙來播放,甚至在設計上也不設置音頻口,極度簡潔,只留電源,不含鋰電,自然不便移動。對於藍牙音箱,部分Hifi玩家對此深感介懷,再高清的音源經過藍牙傳輸,哪怕現下最火的HWA,還會有相當大的損耗,要做到真無損又能無線,技術條件還不夠成熟。智能音箱亦然,相較於Hifi音響,是取了折中方案的產品。
脫離了線,此時考量的點無非是雲端資源庫的質量、藍牙播放的質量,以及最最重要的,智能藍牙音箱本身的素質與調音。
相信許多燒友也都瞭解,單元成本是一回事,想要聲音好聽,更難的是“調音”,而現下的產品,枉說調音,連音質都難以保證。智能音箱市場行業短暫狂歡過後痛點初現——沒有標準、沒有規則制定者,能否有黑馬後來者居上,由高生產水準的一線公司來重新定義智能音箱,使產品先回歸“音箱”本身,再談“智能”錦上添花,踏實地為用戶提供優質的聽覺體驗。
一個每日與你相伴的智能音箱,發聲糊了吧唧,低頻轟隆、高頻刺耳,或者乾脆是個破鑼嗓子,想想都不能忍。哪怕拋卻了“智能”,至少它還能以作為一款令人滿意的“音箱”來使用。換句話說,當上遊供應鏈與支持技術發展成熟,市場由繁榮泡沫迴歸理性,這時候,才是消費者最值得掏腰包的時候。
03
亂戰之下,華為聯合丹拿能否彎道超車
經過三四年的發展,智能音箱行業看似大局已定,先入者阿里、小米佔據大半江山,雙十一價格戰業已打響,為了刺激消費者踴躍購買,入門產品甚至被拉低到百元以下的“嚐鮮價”,幾十元的智能音箱,刨去芯片等其他成本,發聲單元成本得有多低?一分錢一分貨,實在是不敢恭維。瘋狂的銷量數字拉低了智能音箱行業從業廠商對於“音質”定義的底線。
2018年10月底,華為在發佈會上宣佈與丹拿強強聯合,終於推出了自家的智能音箱產品——隨著“小藝小藝”的呼喚,遲到的華為AI智能音箱來了。繼攜手徠卡後,華為又懷抱丹拿,與行業內最高製造水準的公司合作,取其長處,將其應用於消費級產品,不得不佩服,具有令人驚歎的戰略眼光。
華為AI音箱正式亮相
華為與徠卡聯合調教的鏡頭初面市也帶來一些質疑,如何在手機上表現動輒上萬甚至十幾萬的鏡頭的素質呢?很多人不信,對於定價五六千的手機,這是不是僅僅作為貼標的宣傳噱頭,而且顯得有些可笑。面對來自各方的質疑,經過嚴峻的市場的考驗,華為給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P20 Pro長期佔據手機攝像頭評價榜單第一名,直到Mate20 Pro出世才被打破,其他廠商難望其項背——華為是善於跨行業合作的,更可貴地是多年來它在一直踏踏實實、紮實地做產品、做口碑,從不讓人失望。
此次接到紅繡球的是丹拿(Dynaudio),丹拿1977年成立於丹麥,是世界頂級揚聲器製造品牌,也是頂級發燒音響品牌,致力於追求最忠實的還原,在行業內享有極高的美譽度,被全世界發燒友所熟知與熱愛。丹拿出品的音箱動力十足、音質超卓,善於表現豐富的細節,音色自然平衡而精準,當然價格非消費級。此外更擁有行業內最頂級的聲學實驗室,可以進行最精確、最全面的聲學調教,華為正是看中這一點。
說回到音箱,華為AI智能音箱的名字喚作“小藝小藝”,圓筒形設計,有些像蘋果的Homepod,輪廓飽滿簡潔,整體無縫,有星雲白與太空黑兩款配色,織布面料採用防塵防汙塗層。此次拿到的太空黑實際更偏向於低調耐看的灰色,放在任何家居場景中都不會顯得突兀,因為不含鋰電,適合插上電源擺在固定位置,既作為語音中控,也作為裝飾。
頂部有環形顯示燈,“六麥神劍”拾音半徑達到5米,麥克風孔深3mm,達到了業內最小間距,密封性能最優。底部是Reset復位鍵與電源插孔,並不冗雜多餘。
頂部設計-六麥拾音
匹配的App為“AI音箱”,可根據“聲紋”識別用戶,App中更能進行深度調教。 “技能”包括天氣播報、添加行程、路況查詢、鬧鐘設置、播放故事、相聲、評書、百度百科等比較普通的內容。有個亮點功能是Wifi下音箱直接撥電話,尤其適用於低齡幼童與老年人,直接說:“小藝小藝,給大兒子/爸爸/媽媽打電話”,它就能幫你做到,市面上其他音箱暫時未見此功能。
回到音箱功能上,個人更習慣於連接藍牙播放無損,雖然比不上接線,但要好於直接指示小藝在曲庫裡播放,這個缺陷各家智能音箱都差不多,雲端資源庫的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之前測試過多款智能音箱,不是這個沒有周杰倫就是那個沒有田馥甄,要麼播放出來的版本驢唇不對馬嘴,還蠻鬧心的。
因為工作的原因,筆者大約接觸過大大小小十幾款智能音箱,從199到2000+的都有接觸。依仗卓越的供應鏈把控能力與適當壓低利潤,華為此次不計成本地使用了丹拿工藝概念喇叭,2.25英寸10W全頻帶揚聲器單元,強調振膜前後振幅的一致性,疊加了自家的Histen算法,保證了低失真和高還原度,高音清亮,低音雄渾,小小的體型在2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內,覆蓋完全沒壓力,無論是播放還是喚醒。
作為生活中的“背景音”播放設備,很重要的一點是在工作/做飯/休息的時候聽著不會難受煩躁,整體的圓形發聲設計和調音就顯得格外重要,為了在小腔體中也能表達飽滿的中低頻,加入了2x1500mm²的無源低音輻射器,帶來一般小揚聲器無法企及的低頻下潛。
除了硬件,華為手握數百項升學專利技術和專家團隊,當然丹拿調音也不是吃素的,雙管齊下一同保證其音箱產品的專業性,在現有的硬件條件下,揚長避短地通過調音和軟件優化將它的素質發揮到極致,在華為品質下,完整呈現丹拿所奉行“原音質感”的聲音表現,小藝的聲音在399這個價位做到了超越現有市場千元級產品的素質。
距離2014年第一款智能音箱上市已經過去了足足四年,各家使出渾身解數好不熱鬧;四年,這在新興行業來說幾乎是足夠進行更新換代的甚至行業顛覆的時間;四年,華為才有所動作進入這個看似已然定盤、甚至開始走惡性價格戰的市場,氣定神閒,陣腳不亂。
華為將智能音箱市場正式推進至丹拿音質時代,帶著聲紋識別、智能通話等語音交互技術,開啟了全新的智能家居AI新篇章。“智能體驗”與“音箱音質”雙管齊下,更有望反客為主,成為那匹彎道超車的“黑馬”,而華為近幾年的卓越表現,更為我們帶來信心。
閱讀更多 聲藝視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