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後半句更是經典,做父母的都應該看看

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後半句更是經典,做父母的都應該看看

大家肯定都聽說過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這是長輩跟晚輩常說的一句話,意思大家肯定也都懂,就是老人們不必太操心孩子們的事情,他們想幹什麼就幹,不用擔心,他們自有自己的福氣。

你們知道這句話出自哪裡嗎?他其實下面還有一句,又有多少人記得呢?他是出自元代關漢卿寫得《包待制三勘蝴蝶夢》,下一句才是整首詩的精華所在,而說到這句話,小編先跟大家講一個這裡面的一個小故事。

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後半句更是經典,做父母的都應該看看

在明朝宣德年間,有個姓羅的秀才,他家庭條件並不好,再加上沒中舉,最後便遠離建家鄉,到別的地方當了個教書的先生。他的妻子是個大家閨秀,也很有學識,但不擅長做家務。當丈夫不在家時,她只能讓兒子幫她一起做。

在羅秀才在外面教書的幾年後,有一年回家見到了自己7歲的兒子,很是開心,就想跟他對對子,然後送她去上學。可是這幾年他兒子一直在跟母親管理家務,根本就沒有學習,所以一點都不能對上父親出的對子,這惹得羅秀才很是生氣,不僅生氣自己沒能力考上科舉,還對自己愚鈍的兒子很是失望,最終便選擇了出家當和尚這條道路。

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後半句更是經典,做父母的都應該看看

可是,羅秀才的出家,對這個家庭的打擊是最大的。沒了丈夫的妻子最終也想開了,開始抽空教導自己的兒子,還專門攢錢請有名的教書先生,慢慢的,他的兒子也非常的爭氣,一舉成了狀元,這讓他的母親非常驕傲。為了感激自己的母親,事後變為母親過壽。

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後半句更是經典,做父母的都應該看看

這件事情也讓羅秀才知道了,便高高興興的回家,可是看守大門的人並不認識他,便通報說有個和尚來化緣了,羅母說那就給她一些錢,他不接受,之後又求見新中舉的狀元,見過之後才真正明白了一個道理,於是便在牆上寫下了這首詩:

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後半句更是經典,做父母的都應該看看

後半句更是經典,做父母的都應該看看。最後一句話也在告誡後人,做父母的不要談擔心孩子們未來的發展,你只需從小好好教育指導,即使他們不合你心意,也不要失望,畢竟他們以後的路還是得自己走的,你的擔憂是多餘的,對於他們來說還可能是一種負擔。

農村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後半句更是經典,做父母的都應該看看

所以說,福氣不是父母給的,而是它們自己創造的長輩即使把路都給他鋪好,沒有福氣的,也不會有什麼成就,甚者還會害了自己的孩子;而對於那些天生有福氣的人來說,你不需要給他什麼,只是適時地引導他,他也能做出很厲害的成績。總之,不要做一些為孩子無畏的事情,自己的路讓他們自己走去吧。這首詩正是給了那些為人父母的一些警戒,你們有沒有什麼感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