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為何不選擇多爾袞作為繼承人?

珂人爾


原因有兩個,一是努爾哈赤根本就不選任何人做繼承人,二是多爾袞沒資格做繼承人。

(1)努爾哈赤不選擇任何人做繼承人。

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戰功赫赫,本來是繼承人的最佳人選,可惜為人專斷,和當時權力高層四大貝勒,五大臣結怨,最後被努爾哈赤囚禁處死。

這次事件直接影響了努爾哈赤的關於繼承人的想法,為了避免諸子爭鬥,他不再選擇繼承人,而是改為八大旗旗主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繼承人由八位旗主合議。

處死褚英發生在1615年,努爾哈赤在1616年建國,號稱後金。

自1616年後金建立,到1626年努爾哈赤死去,中間有整整十年的時間,如果努爾哈赤真的有指定繼承人的想法的話,他有足夠多的時間。

(2)努爾哈赤臨死前也不可能選多爾袞做繼承人。

努爾哈赤的後金,最主要的任務是什麼?

生存下去,打敗明朝,入主中原。

想完成這些任務,必須選一個成年的能打仗的兒子。

選擇幼小的孩子做繼承人是王朝穩定才會有的事情。

有一些史料說,努爾哈赤選擇多爾袞或者多鐸做繼承人,完全把努爾哈赤當傻子看了。

①努爾哈赤死的時候,還有十幾個兒子沒死呢。

當時八旗旗主是四個大貝勒,四個小貝勒,怎麼輪也輪不到多爾袞哥倆。

這幾個大貝勒都有兵權在手,都是年長的兒子,努爾哈赤要是真的想讓多爾袞哥倆的其中之一繼位,那早就該開始削幾個大兒子的權了。

②對努爾哈赤來說,最主要的任務是要找一個能打仗的兒子打敗對手。

試想,努爾哈赤自己都被明朝打掛了,他又怎麼會選一個年僅13歲還沒成年的兒子做繼承人呢?

(3)多爾袞的年齡決定他沒資格做繼承人。

1626年,努爾哈赤死,多爾袞(1612-1650)當時才13歲,結合上面的原因,無論如何他也不可能被選為繼承人。


師明禮閒聊太平天國


努爾哈赤一共有十六個兒子,最初他有意培養長子褚英繼承大統。不料褚英雖然戰功顯著,卻心胸狹窄,控制慾極強,缺乏必要的政治手腕。結果遭到四貝勒,五貝勒和大臣的聯合舉報,努爾哈赤遂冷落了他,並且痛下殺手。這件事,給努爾哈赤的心裡留下了陰影。為了介紹後代團結,天啟元年正月十二日,他召集了自己的子侄和長孫,讓他們對天地神靈焚香起誓,如果有誰膽敢圖謀不軌,不用天譴,人人得而誅之。做完這一切,努爾哈赤得到了心裡安慰,但各貝勒間的勾心鬥角,卻一刻也沒停過。

努爾哈赤走了,留下了有具備繼承王位的八位,這八位分別是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小貝勒:阿濟格、多爾袞、濟爾哈朗、多鐸。其實努爾哈赤很喜歡多爾袞,可是當時多爾袞年齡太小,還是個孩子。女真人比較實在,誰更能打,更能搶,誰就是老大,要搞任人唯親,廣大後金人民還是不會答應的。四小貝勒裡的其他三個人,那就別提了,年齡全部小,而且努爾哈赤還都不待見,所以這四位小貝勒全部淘汰掉。

四大貝勒裡,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沒有繼承的資格,莽古爾泰比較愚蠢,性情暴躁不適合。代善可以,但是代善生活作風有問題,而且還是努爾哈赤的后妃,犯了大忌。而且代善是聰明人,知道自己的問題,他就主動放棄繼承權,表示支持皇太極。

於是,皇太極就在眾人的一致推舉下,順利繼承皇位


用戶64970384912


皇太極並不比多爾袞差!努爾哈赤深知這一點。從實際能力上看,這兩人天賦差不多,可能多爾袞會相對好一點但卻不明顯,假如多爾袞真有那麼厲害,早被皇太極除掉了。

多爾袞在軍事方面確實有才能,帶兵打仗方面很是一把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皇太極在政治層面上更有作為。比如,皇太極在八旗軍之外改革了漢軍旗,這是中國自漢朝以後第一次出現職業化的部隊,這將徹底改革軍事將領擁兵自重的問題。再比如,皇太極推行文字,掃盲,極大的促進了滿族文化的發展。這些數據無法明確的展現出來,但是作用卻是大大的。

其次,皇太極歲數比多爾袞大得多,在駕馭朝臣方面更有經驗,多爾袞才十幾歲,能力還沒得到兌現。經驗上的積累也相應不足。


優己



努爾哈赤去世後,由皇太極繼承汗位,當時的皇太極35歲,而多爾袞只有15歲。皇太極大了努爾哈赤20歲,先不說國家層面,這個時期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相比根本沒有任何優勢,35歲的皇太極已經經營了這麼多年,必然有了屬於自己的勢力,多爾袞即使有心汗位也不會有多少人會支持他,從龍之功當然誰都想要,可是站錯隊不僅沒有功,還會死。

然後就是國家層面了,首先年幼的多爾袞,你很難看得出他到底有沒有帝王之才,努爾哈赤不能也不敢隨意指定他為繼承人,畢竟年長的皇太極確實不錯。然後,倘若努爾哈赤指定年幼的多爾袞為繼承人,你讓皇太極怎麼想?清朝可是將帝子相爭堪稱玩到了極致啊!讓多爾袞繼位必然會導致後金內部不穩,努爾哈赤苦心經營的大好局面可能會因此崩塌,如果你是努爾哈赤你會這麼做?答案是否定的。

不必說的太複雜,就上面這兩個原因就註定努爾哈赤不可能讓多爾袞繼位。當然皇太極崩了以後,多爾袞卻沒有奪位,一個可能是因為多爾袞真的是忠於清朝,另一個可能也是大玉兒的手段也不賴吧。


吾與吾國


努爾哈赤生於公元1559年,卒於公元1626年,而我們知道大清入關的時候間公元1644年,也就是努爾哈赤死的時候離大清入關,還有十八年的時間,我們再來看看努爾哈赤都有哪些兒子。

努爾哈赤有排行的共有十六個兒子,我們只挑幾個重要的皇子來說。長子褚英,生於1580年,卒於1615年。次子代善,生於1583年,卒於1648年。皇五子莽古爾泰,生於1587年,卒於1632年。

皇八子皇太極,生於1592年,卒於1643年。皇十二子阿濟格,生於1605年,卒於1651年。皇十四子多爾袞,生於1612年,卒於1650年。皇十五子多鐸,生於1614年,死於1649年。其中,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是親兄弟,他們的生母都是阿巴亥。

我為什麼要把他們的年紀給列出來呢?因為之所以是皇太極,而不是多爾袞繼位,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年紀。我們可以看出,在努爾哈赤病逝的時候,皇太極是35歲(虛歲),而多爾袞是15歲(虛歲)。

年紀就意味著軍功,皇太極此時已是四大貝勒之一,另外三位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阿敏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次子),三貝勒是莽古爾泰,他們是努爾哈赤於公元1616年建立後金的時候設立的,地位十分高。

而多爾袞是四小貝勒之一,他們分別是大貝勒阿濟格,二貝勒多爾袞,三貝勒多鐸,四貝勒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四小貝勒的地位跟四大貝勒的地位差得還是有點大的。

皇太極在後金軍與大明軍的幾次戰鬥中,都表現得十分的突出,居功至偉。而多爾袞呢在努爾哈赤死之前,就沒帶過兵,打過仗,如果用多爾袞來繼位的話,根本無法服眾。

另外皇太極的繼位,並非是努爾哈赤指定的,而是由眾位貝勒推舉出來的。當時的四大貝勒之一的大貝勒代善和他的兒子嶽託,薩哈廉出來支持皇太極繼位,他們的理由是皇太極“才德冠世”,獲得眾多貝勒的贊同。

也就是說皇太極以自己的能力嬴得了大家的認可,最終才繼位的。而此時正是後金與大明戰鬥的關鍵時刻,自然不可能選一個只有十五歲,還沒有打過仗的少年來繼位的。


歷史簡單說


努爾哈赤統治建州女真後,他的野心不僅僅是侷限於各部落之間,他需要一個有強大手段和實力的人來完成他的遺願。

褚英是嫡長子,本機會最大,最有可能接替努爾哈赤,但他與“開國五大功臣”和其他兄弟略有不和,五大功臣聯合向努爾哈赤告狀,經努爾哈赤調查屬實,褚英便被解除兵權,剔除繼承人人選,甚至被軟禁。後又說褚英焚香禱告祈求詛咒五大功臣及眾兄弟,努爾哈赤無奈之下,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殺了他,那年他只有三十六歲。


褚英去世後,努爾哈赤在赫圖城,登基為汗。一時之下找不到合適的繼承人,就定下了四大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而後,為了平衡各方勢力,努爾哈赤又提出國中要務,當月事務由值月貝勒來管理,意思就是四大貝勒按月輪流處理國家大事,當月屬值月,誰就有最高決定權。

努爾哈赤其實曾有意立代善為繼承人,但因為後來因為有人告發代善與努爾哈赤的大福晉阿巴亥不清不楚,而讓努爾哈赤改變想法,認為自己還未去世,代善就迫不及待的想和阿巴亥繼婚。這個念頭被打消後,努爾哈赤遲遲沒有決定繼承人的動作。


努爾哈赤與大福晉阿巴亥有三個孩子,這三個孩子也都是嫡子,可根基不穩,如果有意讓其中一個做繼承人的話,這個人也不可能是最沒有地位而且年幼的多爾袞。所以,這裡可以排除多爾袞自始至終不是努爾哈赤心目中的人選。

隨著,努爾哈赤的去世,阿巴亥的殉葬,多爾袞三兄弟,和代善的關係也不再牽扯利益。四大貝勒中代善是比較隨和的人,阿敏不是努爾哈赤的親兒子,莽古爾泰則是比較傲氣的,最小的皇太極則是比較強勢的,皇太極最終繼承汗位,也是經過選舉得來的。


多爾袞,沒有被選作繼承人,完全是因為他沒有實力,努爾哈赤去世時,需要的是一名能開疆拓土的繼承人,而不是一名毫無軍功的毛頭小子亂指揮。這便是他任命四大貝勒的意圖,四個有軍功,有實力的人互相牽制,能讓大金迅速的崛起,果然他的抉擇沒有錯,皇太極脫穎而出。

那麼問題來了,褚英之死,阿巴亥和代善的關係,莽古爾泰,阿敏在皇太極多位後先後被殺,這一切看似並沒有那麼簡單。傳說努爾哈赤曾有意立多爾袞和皇太極為儲,這大概也是他們日後爭奪權勢時,為名正言順所放出來的話吧。


小枝談歷史


多爾袞是清朝時期響噹噹的人物,為清朝做了巨大貢獻。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作為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他也是馬背上的英雄,朝廷中的重臣,曾經以攝政王的身份輔佐八哥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登基,並恪盡職守,為大清朝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這樣一位引以為傲的兒子,努爾哈赤駕崩時,卻並沒有將他作為皇位繼承人,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有書君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一、多爾袞年紀尚幼,能力有限,難以服眾。


努爾哈赤駕崩時,多爾袞才不過是個十五歲年紀的孩子,論作戰經驗,自然比不上代善,皇太極這些久經沙場的哥哥們。如此一來,他若被指定為皇位繼承人,他的哥哥們肯定會憤然反抗,到時必然天下大亂。


本來努爾哈赤駕崩時,天下未定,如果因傳位之事又引來蕭薔之禍,不是自找麻煩嗎?況且,以多爾袞的年齡是沒有能力平息這種內亂的。


再一方面,努爾哈赤是在與明朝儒將袁崇煥對戰兵敗後,含恨而終的。他死得不甘心,就希望自己的兒子替自己報仇雪恨,因此必然深思熟慮,找一個能擔此大任的皇位繼承人。


多爾袞從作戰經驗和實際能力來看,他既沒有能力平息因被立為天子而引起的軒然大波,也沒有實力替父報仇,努爾哈赤當然不會傳位給他了。



二、多爾袞的母親對努爾哈赤不忠,也是努爾哈赤不讓多爾袞繼承皇位的原因。


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大妃,年輕貌美,但是卻曾夜會次子代善,給努爾哈赤戴了頂綠帽子,這叫堂堂天子情何以堪,努爾哈赤不高興之餘,自然不會過於優待阿巴亥的三個兒子,更別提皇位了。


其次,女真族有幼子守灶制,即嫡幼子繼承製。努爾哈赤的嫡幼子是阿巴亥的三子多鐸,而且努爾哈赤對他的態度明顯優於多爾袞,將自己的親兵全部給了多鐸,而多爾袞就沒有這種待遇了。


多爾袞在母親不忠和自己不被努爾哈赤優待的影響下,註定是與皇位無緣了。



三、哥哥皇太極大權在握,遠勝多爾袞。


多爾袞三兄弟掌管八旗中的鑲黃旗和正黃旗,而剩餘六旗卻全都在皇太極或其追隨者的手中,軍事實力是多爾袞的幾倍,多爾袞三兄弟即使聯合起來,也不是皇太極的對手。


在哥哥皇太極強大勢力的比較下,多爾袞就是活脫脫的弱勢群體,努爾哈赤又怎麼會看中他作為皇位繼承人呢?顯然不會



多爾袞戎馬多年,戰功累累,為國家勞心勞力,還盡心輔佐年幼的侄兒皇帝福臨處理朝政,卻從沒有對皇位有非分之想,他為大清朝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能夠名垂青史,也是跟他的卓越的能力分不開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原因很多,多爾袞在當時年齡尚幼,而和他同樣爭皇位的兄長們個個鋒芒畢露,他們不但有的年長而且有一定實力,多爾袞在他們面前是很難立足的。努爾哈赤生前對多爾袞是有考慮的,因為多爾袞的母親是他最寵愛的妃子。可現實並非想象那麼簡單,多爾袞單憑母親就能承襲帝位這是不可能的,他的哥哥皇太極肯定不同意,皇太極那時已經擁有強大的後盾,在外隨父親征戰,怎能將肥肉讓給不懂事的小毛孩呢。努爾哈赤一死,內部起鬨,為了防止阿巴海竄改遺詔,令其殉葬,皇太極處死了起著關鍵的一個人物也是取消了多爾袞皇位資格,使其沒有依靠,多爾袞因此對母親一死耿耿於懷,但有沒辦法,在當皇帝的哥哥面前,要想保住小命,只有等待。機會始終是留給有準備人的,努爾哈赤當時既然要選擇多爾袞,肯定多爾袞有過人之處,他在後來歲月裡,撐起了大清前期的頂樑柱,在關鍵的時候,讓大清由地方性政權成功過渡到全國性政權。皇太極在入住中原前猝死,歷史又給了他當皇帝的機會,他似乎也在重蹈兄長的覆轍,擁有實力的他覬覦皇位盡在咫尺,可是對手實力不容忽視,皇太極長子豪哥哪能同意,他也想當皇帝,兩方甚至在靈堂大鬧起來。親王代善不得不帶兵進入,擺平局勢,在激烈的爭論中,多爾袞已沒有當皇帝的想法,為了排除豪哥實力,選擇和他親近的孝莊皇后的子嗣當皇帝,在多爾袞眼裡,孝莊皇后畢竟和他有不可告人關係,福臨年幼,正好利用他當棋子操縱朝政,達到自己的目的,名義上自己仍是大清實質統治者。



多爾袞在清太宗與順治帝之間承載這鏈接搭線的作用,也在大清前期為大清走向關鍵一步,成就了之後的清朝,說實話多爾袞的功勞肯定超過康熙帝,沒有多爾袞清朝不一定坐在北京的寶座上,只是他不是皇帝而已,若他坐了皇帝,他也就等於繼承了太祖努爾哈赤的功業,肯定在歷史上是留有名分的,作為順治帝的輔佐的周公,同樣多爾袞時時刻刻不覬覦皇位,他還在等待,可惜時間已不給他機會,在一次狩獵中他誤箭而亡。



在中國歷史最關鍵的時刻,長城將中原與塞外隔開,南面是明朝,北面是蒙古與滿清,後來滿清興起勢力強大,是當時直接威脅明朝的禍根,明朝在後期爆發農民起義,李自成佔領了明朝半壁江山,北京陷落恰恰預示這明朝走向滅亡,坐擁大清權利寶座的多爾袞自然不肯罷休,不能讓李自成坐了大明天下,於是在山海關聯合吳三桂決戰來犯的李自成大軍。這一仗也從此終結了李自成的天下夢,為滿清統一天下打開了大門,多爾袞是功不可沒的,消滅李自成,張獻忠,還有南明,坐擁中原統治都在他手中完成,也使清朝實力達到巔峰,他完成了父親努爾哈赤一生渴求的夢想,入住中原。努爾哈赤生前東征西討,統一東北,西征蒙古,南討大明,在薩爾滸一戰壯了聲威,可還是在遼東一線糾結,明朝當時勢力強大,兵多將廣,一心向外,一時打敗明朝是不可能的,由此努爾哈赤在寧遠中了著名大將袁崇煥一炮,不得不停戰休養,以圖再戰,從此滿清與明朝拉開長達三十年的戰爭,但始終未進入中原,若不是多爾袞把握時機,利用農民軍消滅大明之際入住中原哪有現在的大清。

努爾哈赤在選擇繼承人問題雖然偏重於多爾袞,但畢竟是對多爾袞母親寵愛的一種報答,他沒有想到將來自己欲選的那個人會影響之後的大清。努爾哈赤沒選擇多爾袞是情有可原的,他對自己兒子一向比較絕情,長子諸英被他殺了,二子代善又目光短淺,不能委以重任,在他眼裡,只有皇太極最適合繼承皇位,所以之前選多爾袞那是假象,真正的還是要選擇當時有能力之人,畢竟皇太極勇力絕人,頗有戰功,但賢德聰明欠缺,使其猶豫徘徊,皇位空懸,清朝前期太祖和太宗都到死都對皇位問題的模糊,導致後來誰拳頭硬誰就可以當皇帝,多爾袞同時也處在懸崖邊上,都未能當時皇帝,時機玩弄了他,也同樣造就了他,雖然沒有當皇帝可是被之後順治帝追封為清成宗,也算應得了。


龍文說史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率領清軍所向披靡,擁立幼帝,攻克北京,入定中原,後滅南明政權,聯合漢族官僚地主勢力,以漢治漢,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如此可謂是天賦過人、縱橫奇才。之後多爾袞表現出來的才能,那麼為什麼努爾哈赤當初沒有立多爾袞為繼承人?而立了皇太極。



一、 多爾袞生母阿巴亥與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緋聞”

阿巴亥容貌豔麗、丰姿綽約,而代善僅僅比阿巴亥大7歲,兩人年齡相仿,一來二去兩人走得比較近了,努爾哈赤自然就知道了,兩人也承認了彼此之間的確有些交情,也只是見見面、吃吃飯而已,努爾哈赤還不是很在意,還曾想讓次子代善做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在別人的添油加醋之下,整個局面變得不可收拾。這“緋聞”越傳越邪,逼得努爾哈赤沒法收場,只好剝奪了代善的繼承資格。

真正把皇太極送上汗位的人其實是大貝勒代善的兩個兒子,原因很簡單,擁立誰都不能擁立多爾袞。對多爾袞,那是一個恨,因為沒有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和代善傳了那段不明不白的“緋聞”,代善早已經是大汗了。


二、 努爾哈赤去世時多爾袞年僅十五歲,不能服眾

皇太極一向受到父汗“偏愛”,視之“如眸子”,寵而必驕,嗣位對他來說,當仁不讓,志在必得。皇太極“勇力絕倫,頗有戰功”,為社會所公認,所謂“人皆稱道者”便是證明,在諸貝勒中能與之相比者罕有。

而多爾袞雖然曾以八齡幼童躋身於參預國政的和碩額真行列,但是沒有上過戰場,而他的哥哥們都是驍勇善戰得大將,努爾哈赤作為一個馬上領袖,自然會明白自己兒子們的個性,斷然不會聽從一個不知軍事且沒有上過戰場的少年天子的命令。


三、 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努爾哈赤的親信子侄擁有很大特權

清代史書既說努爾哈赤"未嘗定建儲、繼立之議",又稱他"為國事、子孫,早有明訓,臨終遂不言及",合理的解釋是主張八家共同治國,汗位需要公舉,也就是說由八旗首領來公投,採取少數服從多數,由此來決定汗位繼承人。

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及代善領銜的十固山貝勒共同執政,多爾袞兄弟雖在其中,但年輕功薄,真正有話語權的還是代善、皇太極他們幾個人。


努爾哈赤死前,八旗旗主分別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兄)領鑲黃旗,多鐸(多爾袞同母弟)領正黃旗,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領正白旗,杜度(努爾哈赤長子諸英之子)領鑲白旗,代善(努爾哈赤次子)領正紅旗, 嶽託(代善長子)領鑲紅旗,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第五子)領正藍旗,阿敏(努爾哈赤侄子)領鑲藍旗。

努爾哈赤去世前不久已經把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準備以此旗給多爾袞,但還來不及做安排就去世了。剛一去世,幾個兒子們聯合起來逼殉了三兄弟的生母阿巴亥, 六旗皆操控在以皇太極為中心的四大貝勒及其追隨者手裡,多爾袞兄弟只有兩旗,所以就擁立皇太極為汗,皇太極繼位後乘機奪取了鑲白旗,以自己的長子豪格作旗主。

四、 女真族的幼子守灶制

努爾哈赤對多鐸的優待,是要明顯多於多爾袞的,多鐸的正黃旗領45牛錄,雖然只分給了15牛錄,但是兵力相當強大,而皇太極的正白旗才25牛錄。而且努爾哈赤將來死後統帥的親軍(正黃旗的餘部)全都會留給多鐸。多爾袞手裡只才有15牛錄,所以多爾袞的機會還不是很大。

總之,多爾袞沒有成為繼承人,不是努爾哈赤不立,是大勢所趨。


閣中論史


曾經也有史籍記載,努爾哈赤曾經選擇的就是多爾袞作為繼承人,他的母親當時也是努爾哈赤的寵妃,只是當時努爾哈赤突然暴斃,沒有為多爾袞的繼承做下足夠的鋪墊,這才讓本身基礎深厚的皇太極得到了果實。



但是事實證明皇太極確實也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皇太極胸懷韜略,內有乾坤,而且本身就得到當時絕大多數皇族的支持,在努爾哈赤突然暴斃之時他作為繼承人真的再合適不過了。而多爾袞雖然也聰明過人,兵法嫻熟,立下許多戰功,但是終究太過年輕,論資歷,論輩分他都遠不如皇太極。同時他的年輕也讓他的擁護者不多,有的也不過是年輕一輩,而年輕一輩正是說話分量還遠遠不足的時候。皇太極掌握的卻正是中堅力量,同時心機陰謀也是皇太極更剩一籌。什麼都不如皇太極的多爾袞如果真的繼承了皇位,那麼後金內部分裂是可以預見的,最終的結果還會是皇太極登基,而多爾袞死亡。不選擇多爾袞其實也是對多爾袞的一種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