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大族人家裡,假如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

一雙趕腳


按照西周時期周公旦主持制定並延續千年的禮儀制度,漢族家族上至皇族下至普通百姓,均要遵循“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的繼承宗法。長孫與次子哪個權力更大,答案分情況而定。如果過世的長子是嫡子,那麼嫡長子這一系屬於大宗,假如長孫是長子所生,那麼長孫在家族中的地位高於次子。以明朝初年為例,洪武年間,太祖嫡長子皇太子朱標過世,朱元璋沒有選擇仍然在世的其他皇子做皇太子,而是選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做皇太孫,後繼位為建文帝。假如長孫非嫡出,次子反倒是嫡子,那次子在家族的地位和權力遠高於長孫。假如長子次子均非嫡出,那正常情況下,因次子是長輩,長孫也沒有優先繼承權,次子地位較高。

當然,世事無絕對。在特殊情況下,某些家族甚至是十分顯赫的大家族也會一時出現庶出地位高於嫡系的情況,但往往非長久之計。如孔子嫡系子孫衍聖公,在第70到72代衍聖公孔憲培時期,嫡系的衍聖公反倒每天到非嫡系的長輩“十二府”請安,衍聖公大權旁落。究其原因,主要是第68代衍聖公早亡,其年長的兄弟實際掌握大權,繼位的衍聖公因年幼,對叔祖輩請安,由此形成慣例,延續至第72代衍聖公時期,但孔憲培的夫人於氏入門後,對此很是不滿,因於氏是乾隆朝大學士于敏中之女,且與皇室關係密切,甚至還有傳言其是乾隆皇帝之女下嫁孔府,於氏遂上報朝廷,朝廷下令嚴查,權力重歸衍聖公,孔憲培的兩個叔祖父因此受到革職圈禁等處分。


滄海拾遺錄


古代大戶人家可以娶三妻四妾,子嗣眾多,雖然都是親兄弟但不一定是一母所生,古人講究長幼有序,也講究嫡庶之分,無論是繼承還是當家都要按照順序來。


古代是嫡長子繼承製,家族的第一順序繼承人一定是嫡長子,嫡長子也就是正妻生的第一個孩子。


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第一個合法妻子,正妻所生的孩子是法統以及血緣上最純正、最合乎規範的接班人,在之後進門的都是側室,側室所生的孩子為庶出,較嫡子的身份就差了一層。



長子不一定嫡子,這種情況下長子的死對於家族權利影響不大。


面上家產分配嫡子和庶子是一樣的均等分配,但實際上嫡長子還是擁有很多優勢特權的,在名位繼承上也是嫡長子優先。


古代大家族的當家人一般都是由嫡長子繼承,祖宗祠堂也是由嫡長子供奉,如果嫡長子早亡,那就要看嫡長子的兒子也就是嫡長孫是否成年,如果嫡長孫也已成年,那理應繼承嫡長子的所有權利。


至於族長人選可以讓給年紀稍長一點的叔叔來當,畢竟家族事物錯綜複雜,有的大家族還有生意打理,年長一些的人處理起來更加方便。


如果嫡長孫未成年,那麼繼承家業的就由晉升的嫡次子來繼承,所以無論是大家族還是皇室江山,繼承人都必須是長子長孫。


皇室繼承最有名的案例是明太祖朱元璋,長子不幸去世,當長子去世,別人都以為會傳位給第二個兒子,可朱元璋並沒有將皇位傳給兒子,卻給了長子的兒子。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王室嚴格遵循嫡長子的繼承製度,當長子去世時,孫子取得了巨大的優勢。



根據明代《大明律》記載,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官員享受世襲罔替有規定:


文武官員如果享受世襲爵位,必須按照繼承順序,首先是嫡長子孫、其次是嫡次子孫、接下來是庶長子孫、最後是弟侄。


也即這裡的承襲順序是先嫡後庶、先長後幼。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對於權利的嚮往都是趨之若鶩不擇手段,每一個英年早逝的嫡長子都會引起一波爭奪權利的暗流,有些人會在這變化中看到希望。


有書課堂


先確定長孫的概念。這裡有現兩個看法:

第一個觀點:所謂的長孫指的就是老大的兒子!也就是說老大不管多晚結婚,只要是他生的第一個男孩,那就是長孫! 老二的長子不管是比老大的長子大或是小,通通不能算是長孫!

第二個觀點:長孫和長子長孫是兩個概念,大哥的兒子叫長子長孫,兒子不管大小,其年齡大的的孫子為長孫。以前大哥不結婚,二弟是不敢結婚的,但是大哥未生兒子二弟確可以先生兒子。

中國法律長孫的定義是長孫是年齡最大的孫子,不一定是長子的兒子.長孫在法律中沒有特別的權利和義務,和其他同輩孫一樣。

古代對長孫的定義嫡長子是正房所生第一個兒子(一定是正房)地位很高,嫡長子是一個家庭爵位財產土地的主要繼承人,尤其是在中國古代社會。如周朝,天子的嫡長子繼承皇位,而其他兒子則封為下一極諸侯,諸侯的嫡長子繼承諸侯的爵位,其他兒子則封為士,依此類推,很嚴格的等級制度,直至平民。 嫡長孫是嫡長子的嫡長子,最大的兒子的最大的兒子不一定是嫡長孫,因為在封建社會,嫡系和庶系是有完全不同的地位的,他們是兄弟關係,但是更是君臣關係。


泰山木32140178


首先要理清幾個概念:

嫡子,長子,庶子,嫡長子。嫡孫,長孫,嫡長孫。

嫡子:正妻所生的兒子為嫡子。

長子:年齡最大的兒子為長子。

庶子:非正妻所生的兒子均為庶子。

嫡長子:正妻所生,年齡為諸嫡子中最大。

嫡孫:嫡子的兒子。

長孫:年齡最大的孫子。

嫡長孫:一般指嫡長子的嫡長子。

一般為:

嫡子>嫡長孫>嫡子>嫡孫>長子>庶子>庶孫。

例:李世民為嫡次子;朱標為嫡長子,朱允炆為嫡長子(有些許爭議);李承乾為嫡長子,李泰為嫡次子,李治為嫡三子,李恪為為庶出較優秀,年齡長於李治的庶子。


壟畝


問:在古代大族人家裡,假如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力更大?

這裡問的是古代大族人家,也就是士紳階層,說白了就是大家主,大財主,大戶人家,問的不是皇室王侯。

所以回答就繞開皇室王侯,因為皇室王侯都有事實,也用不著我們來回答,朱元璋等皇帝們已替我們回答了。

過去的大戶人家大都是一妻幾妾的,妻生的子為嫡子,妾生的子就是庶子,如果分家,按規矩嫡子庶子應是均等的,如果繼承名位,那就嫡子優先了。

大戶人家的名位一般就是祖宗牌位和族長,祖宗牌位應該都是傳給嫡長子供奉,那麼族長也應由嫡長子繼承。

如果嫡長子先於父親逝去,那就看嫡長孫和嫡次子的年齡了,如果嫡長孫已成家,祖宗牌位就傳給嫡長孫供奉,族長很可能就由年紀大的嫡次子繼承。如果嫡長孫未冠,而嫡次子已成家,因嫡長孫要隨母守節,那祖宗牌位和族長只能由嫡次子繼承。

大戶人家裡的權力也就是處理和解決一些家族中的事情,這就要由年長一些的來承擔。

祖宗牌位和族長於一人,這個人的權力就最大,祖宗牌位和族長分二人,二人同享權力,但族長的權力要大些。

但是不管怎樣,在大戶人家的爺爺故去時,嫡長孫的位置無人可替代,自古就有"頭孫頂一子"的說法,摔老盆和引魂幡心須是嫡長孫的,幼小的都是被人抱著去完成儀式的,嫡次子只能居其第二而去抱靈位。





金蘋果老楊


嫡次子優先,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朱允炆登基爭議很大。

1,朱允炆不是嫡長子,他是嫡長子,還不是長子。

太子妃常氏生的兩個兒子自然是嫡子,長子早死,嫡長子應該是朱允熥。

呂氏沒當太子妃前,生下了朱允炆,因此,朱允炆永遠不可能成為嫡子!

還有,常氏是病死的,始終是太子妃,他的孩子始終是嫡子。如果是被廢,嫡長子應該是朱允熞!

朱標這麼多孩子中,朱允炆最沒有資格當皇帝,因為他是朱標唯一是庶子!

2,中國歷史上的皇位繼承人,優先考慮的是皇帝的兒子,嫡長子、其它嫡子、庶長子、其它庶子,皇帝無子或是兒子能力比較差的情況下,然後考慮兄弟或是叔侄,基本不考慮孫子輩即位,雖然有過特例,後來就亂套了。



夜映半邊


古代大戶人家和皇室妻妾眾多,所以繁衍的子孫也是非常多的。為了權力傳承的穩定,以及保持正妻孃家的地位,古代採用了嫡長子繼承製的宗法制度。而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也就是說如果想要繼承父親的地位和財富,首先是需要這個兒子是嫡出身份,其次是要年長。




題目中問到長子去世後,長孫和次子的權利如何。這個情況分比較複雜,首先要考慮長子是不是嫡出,其次考慮長孫和次子是不是嫡出。

長子為庶出

長子為庶出的情況下去世。這種情況比較好解決,因為長子庶出的問題,所以長孫也為庶出,按照宗法繼承製的原則,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所以次子會繼承父親的爵位官職,當然如果是嫡出的兒子更加無可爭議。



長子為嫡出

如果是嫡長子去世,情況也分為兩種。

第一、嫡長子沒有嫡子出生,只有庶出的子孫,那麼嫡次子的繼承權力是要大於庶長孫的。

南朝梁武帝蕭衍有一個昭明太子,這個太子比較短命,還沒有登基就死了,雖然有一個兒子,但是他的兒子是庶出。所以按照宗法繼承製,蕭衍便立了另一個兒子蕭綱為太子。



第二、如果嫡長子有嫡子出生,那麼嫡長孫的繼承權就要大於任何嫡出或者庶出的兒子。

這其中的典型就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拋棄了所有嫡出或者庶出的兒子,直接選擇了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我是越關


以明朝為例,明朝有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種傳承製度看似沒毛病,實則問題不少,特別是在明朝,雖然立下了傳位祖訓,但是明朝發生的多次傳位風波都是在給這八字真言打臉。《大明令.戶令》規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廕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數量半分;如無別子,立應繼之人為嗣,與奸生子均分;無應繼之人,方許承紹全分。”



在中國古代,遵守嚴格的家庭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所謂“尊卑有分,長幼有序”,特別是身份上天然等級區分,量你有天大的本事,在等級森嚴的制度,該低頭就要低頭,該呵腰必須呵腰。這一點,在等級制度已經非常成熟的明朝是很常見的。1392年明太祖的兒子朱元璋因病去世,1397年朱元璋立嫡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他的叔叔進京之後,對朱允炆這個皇太孫必須要先行君臣之禮之後才能敘叔侄之情,在森嚴的等級制度下,輩分什麼的就顯得非常卑微了。



不管是皇帝還是郡王或是世家大族,對待傳承問題從不含糊,皇帝有正宮皇后,執掌後宮一切,皇后生的兒子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們稱之為嫡子,嫡子中又分為嫡長子、嫡次子等,即便是後宮中庶出的皇子最年長,其皇位第一順位繼承人也是嫡長子,這也是為了凸顯後宮之主皇后至高無上、尊貴無比的身份,所謂“子憑母貴”就是這麼來的,這種繼承製度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已經是根深蒂固,成為不成文的規矩。



而嫡子一旦早逝,嫡孫還在,但是其他嫡出兒子也在,出現這種情況就只能完全看皇帝自己的選擇了,所謂“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原則上講繼承人的年齡是次要的,但嫡子嫡孫的身份是不變的,因此朱元璋在燕王朱棣,晉王朱綱等嫡次子尚在的情況下而選擇了更為年輕的嫡孫朱允炆作為皇位繼承人也正是因為朱標嫡長子尊貴無比的身份是其他兒子所不能比的。

因此,長孫的權利是會比次子大的,至於侄兒能不能駕馭的了各位叔父那就另當別論了。


大國布衣


說說我家吧,我爺爺孩子六個,四女兩男,我爸次子,我大爺走得早,我大爺家哥哥沒成年那時,後來跟著我大媽走了,我爺爺老了後家裡過年供奉什麼的都是我爸來做,但是我爺爺走的時候我哥回來了,也就是那時候我才知道有長孫如子這話,根據我的理解,要是長孫成家的話,就是順延,要是沒有成家,尚幼,就得次子供奉,就像喬家大院那樣。


騎著烏龜去賽跑111


這個問題得兩面性的看,首先,長子是不是嫡子?其次,長孫和次子是不是嫡孫和嫡子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是嫡長子繼承製,家族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毫無爭議的是嫡長子,也就是正妻的第一個孩子。他是法統以及血緣上最純正、最合乎規範的接班人。

但是,長子不一定嫡長子。因此,如果長子不是嫡子的話,那麼他的死對於家族內部權力的重構影響就不大。但是如果死的長子也是嫡長子的話,那就又得分兩種情況討論了——

首先,如果長孫不是長子的兒子的話,那麼就沒什麼可爭議的,嫡次子會自動升格為嫡長子,按年齡次序排出來的次子意義不大。但是如果長孫也是長子的兒子的話,這個問題又得分開討論:

1、長孫不是長子的嫡子,那也比較好說,比如梁朝的昭明太子,他的孩子之所以沒被立為皇太孫,就是這個原因;

2、長孫是長子的嫡子,這個就相當麻煩了,比如朱允炆之於朱元璋,最後他也被立為皇太孫,最後登基。

但是無論是蕭衍的南梁還是朱元璋的明朝,在碰到這種問題的時候都付出了無比慘烈的代價(前者侯景之亂,後者靖難之役)。因此,當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時候,家族的暗流洶湧也就呼之欲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