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40年|一杆老秤:見證歲月沉浮 稱起公平正義

我家40年|一杆老秤:见证岁月沉浮 称起公平正义

桿秤是人類發明的各種度量工具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它曾因攜帶輕巧、使用便利,活躍在大江南北,一筆筆交易就在秤砣與秤盤的此起彼伏間完成。隨著時代變遷,手杆稱正逐步退出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家40年的故事,就與一杆老秤息息相關……

講述者:文志飛,男,67歲,長沙市天心區太平老街老秤店店主

記錄者:文玉懷,女,41歲,講述人二女兒

“心中有桿秤,就是做人的道理。”從記事起,父親的這句話就深深印刻在了我心裡。我是湖南益陽安化人,我們家從爺爺輩開始,就是做秤的,一門手藝三代相傳,從未中斷。十三歲那年,我就跟著父親開始學做秤。記得開始學藝那天,父親拿出一杆秤送給我,語重心長地說:“要學手藝,先學做人”。父親告訴我,要想做好一杆秤,必須做到“口穩”“手穩”“身穩”。那時,小小的我還無法徹底領悟這三個詞的深意,可手裡拿著秤時,心裡還是莫名生出了神聖感。

我家40年|一杆老秤:见证岁月沉浮 称起公平正义

“心裡和手上都要有桿秤,這是父親時時刻刻掛在嘴邊的警語。”記錄者文玉懷說。圖片來源:長沙市天心區文明辦 楊威 攝

我十五歲學成之後,來到長沙找尋更多的發展機會,先後在長沙許多地方開鋪打秤。改革開放後,太平街裡這條老巷聚集了多個日化店、肉店、水果店,人來人往、異常繁榮,我把我的秤店選定在了這裡。幾年後,靠著顧客街坊的口耳相傳,我的小店逐漸有了一點名氣,我在長沙這個城市也算站住了腳。這個過程並不容易,我經歷了很多困難和坎坷。逐漸成熟的我,看著父親送我的那桿秤,開始明白了當時父親言語中的深意。

進入二十一世紀,電子秤開始流行起來,店裡的桿秤生意江河日下,從之前每天能賣出四五把,到現在一天只能賣出一把。買秤的少了,制秤的節奏也慢了。其實這樣也好,不再需要凌晨加班趕製客人訂的秤,有客人時就招呼客人,沒有客人時就會和一些路過的熟人聊上一會兒。現在,買我秤的人大多數是來這邊旅遊的遊客,他們把桿秤買回去當做工藝品擺放,即便這樣,我也堅持把桿秤做得斤兩不差。

我家40年|一杆老秤:见证岁月沉浮 称起公平正义

面積不大的店裡懸掛著大小不一的各種桿秤。圖片來源:長沙市天心區文明辦 楊威 攝

製作一杆秤,從刨圓、打磨、包鐵、鑽孔到抹花、復秤,前後需要經過大大小小150道工序。制秤的材料也很有講究,木材要好,要幹要硬,一般選用紫檀木、紅檀木,秤盤一般是用黃銅。做完一杆秤,要整整花上一天時間。

一杆秤的好壞,材料是基礎,精準是核心。校碼,是做秤的重要環節,它決定著秤的準確性。秤桿有的地方密度大,有的地方密度小,校碼時就得去平衡這個密度差,如果馬虎大意就很容易出錯,從而影響整桿秤的準確率。這麼多年,我做了十幾萬把秤。每一杆秤,我都要仔細地校準。有的秤足以稱量400斤的物體,多用於糧店,也有的秤能夠精確稱量0.01克的細微物體,用於稱量珍貴藥材或金銀珠寶。

我家40年|一杆老秤:见证岁月沉浮 称起公平正义

文志飛展示自己製作的手工秤。圖片來源:長沙市天心區文明辦 楊威 攝

子女成年之後,紛紛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雖然沒有和我一樣走上做秤的路,但我還是常拿著那杆老秤,一遍遍地告訴他們做秤做人的道理,就如同當年父親對我一樣。“不管做哪行,都要把心擺平了,要先為別人想,再為自己想,要只為自己想,搞哪一行都搞不好。”

早些年,我也收過幾個徒弟,後來因做秤不賺錢,他們都去開飯店或者做其他生意去了,我曾擔心這門技藝徹底失傳。但欣慰的是,弟弟和我的女兒們看到了我的擔憂,紛紛表示願意學習這門技藝。每當看到他們在工具箱前的身影,我都會覺得很欣慰,公平公正、天地良心的標尺將在這一杆桿秤裡代代相傳。(長沙文明網供稿)

【記錄人的話】

制秤是父親一輩子的事業。那些年,夜燈下父親加班趕製的一幕幕仿若昨日。他總說把秤制好既是對自己良心的一份交代,也是對每一次買賣雙方的尊重。從小時候對制秤的不屑一顧,到現在接過父親的衣缽,我在時代的發展和人生的磨礪中逐漸明白家訓的深意。我一定會守護好這門技藝,把祖輩做秤的手藝和做人的道理一起傳遞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