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老人更喜歡不在身邊的子女,而對每日端茶送水,洗衣做飯的子女冷淡挑剔?

暗香屋


這很正常。不是有句話嘛:遠的香,近的臭。這點從人際關係上很容易說通。人與人相處的距離不能太過親近,一個鍋裡吃著,一個屋簷下住著,吃喝拉撒,矛盾自然產生。一點雞毛蒜皮得小事都能鬧的不可開交,你看那處理家庭糾紛的,哪有一件事是上得了檯面的。

在父母身邊的子女,日常照顧、溝通,老人還不見得滿意,一點疏忽就會被放大。而不在身邊的子女,老人總是惦記的,一個電話都能讓父母高興半天。這不是偏心。天天在一起,很多事情是自然而然,情感就是日常生活。不在一起,情感就跳脫出來,成了純粹的。你能說誰的情感就多一點,誰的就少一點?非也。跳脫出來的情感是提煉的,所以濃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稀釋成了點點滴滴,看著淡了,總量一樣。

所以,我們才反覆說相處之道。所謂的相處之道就是日夜相對,沒有過多空間去轉身,如何才能相看不生厭。


食物曰


回答這個問題我相當有發言權,這個問題就是我的親身經歷。我弟兄三人,我是女兒,上面有哥,下面有弟,父親在我家生活了五年,與十年前在我家去世了。父親去世後剩下了母親。這些年,除了過年去弟弟家十天半月外,其餘與我一直生活在一起,至今己有17年了,母親現在90歲了,平時體弱多病,這些年,所有吃穿用度,包括看病住院費用,平時吃藥,吃零食等等都是我一人在精心照顧,我是盡心盡力,但母親就是體會不到我對她的關心,偏偏對我有意見,過年去弟弟家幾天就和弟弟、弟媳說我各種不是,平時只要是見親戚就悄悄說我啥都不好,還是兒子媳婦好,我真的是無語了,自己也曾傷心的哭過。類似這樣的事經常發生在我們周圍,我想,這

大概就是人們經常說的遠香近臭這個道理吧,我的體會是老人的思想和各種觀念、生活習慣大都與我們不同,日常生活在一起,難免發生一些瑣碎小事,老人心事又重,本來是一些關心的話,她可能就認為是在指責。而不在身邊的子女想見面也見不著,偶爾見一面新鮮還不夠呢,怎會埋怨哪?也或是老一輩重男輕女這思想的原因,認為兒子是自己人,女兒是外人,女兒做的再好也不如兒子。老人一輩子形成的觀念我們改變不了,這些事如果想通了也就不再計較了。想想我們也會有老的一天,父母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所以,我認為,不管老人怎麼想,怎麼做的不對,善養老人是天經地義的,我們善待老人,等我們老了,子女也會善待我們。做子女的做我們該做的,一是自己盡了孝心,二是也給自己的兒女做個榜樣,等老人有一天真的不在了,自己也不至於有遺憾。人們常說頭上三尺有神靈,我們只要做到問心無愧,我想老天也不會虧待我們的,我們做的這一切就當是為自己也為下一代積福吧。


慧質蘭心


確實有很多老人更喜歡不在身邊的子女,對在外的子女念念不忘,而對每日端茶送水,洗衣做飯的子女冷淡挑剔,身邊的子女幹出力不討好。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分析如下:





首先:對兒女的惦記使然。在外的子女雖然有的給父母郵錢寄物表達了孝心,父母收到的卻是放大後的孝心,常年見不到勢必牽掛,牽掛身體如何,牽掛工作怎麼樣,惦記家庭是否幸福,沒有了日常生活中親密接觸,滿腦子都是在外子女的優點。

其次:與身邊子女磨合不夠好。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齡,身邊離不開兒女的照顧。由於兩代人之間存在生活觀念、飲食習慣、消費觀念的差異,勢必會有各種小分歧,磨合的過程就是一個挑剔的過程,身邊子女一不留心的一句話就能引發老人的不滿而向其他子女告狀,造成誤解,影響團結。

其三:多注重老人的飲食習慣。老人年齡大了,牙口也不行,胃口也不行,這就要求身邊子女在飲食上儘量軟一些,稀一些,偏清淡些,多做一些老人喜歡的食物,老人心情自然就好。

其四:多陪老人聊一聊天。

抽空多陪陪老人,許多老人喜歡絮絮叨叨、反反覆覆的說起之前的事情,兒女要很有耐心的傾聽,不要打斷,更不要惡語相加,傷了老人的心。

其五:要尊重一下老人的閒不住。有的老人年輕的時候習慣管事,年齡大了還是閒不住,可能兒女就不讓做著不讓做那,惹得老人不高興,雙方都退讓一步,要知道順從老人也是一種孝心。

其實,老人再挑剔身邊的子女,也是“刀子嘴豆腐心”,對身邊兒女也是相當依賴,兒女們也不要過多挑理,我們真的應該像父母撫養我們長大那樣孝順年邁的老人,陪著他們安度幸福的晚年。


我是“隨心生活就好”,歡迎大家關注,共同探討人生,分享生活美好瞬間。


隨心生活就好


近了臭,遠了香,喜歡犯賤的不單是年輕人,老人也一樣,我這輩子對我外婆從來沒有一點好感,什麼時候看見她都煩,一輩子沒做一件讓人高興的事,吃著二舅給她端的飯菜,嘴裡永遠都是我那個對她不管不問的大舅好,沒別的原因,原因大舅是大隊會計,有錢,兒女都上大學,有本事經常拿這些事把我二舅的幾個孩子說的連狗都不如,二舅心善 ,又膽小,所以從來不敢和她頂嘴,二舅媽和她吵她就去和大舅大舅媽告狀,大舅不問原油直接就把我二舅罵一頓,這樣讓我外婆更得意,更肆無忌憚,要是放在這個年代,二舅也是註定要打光棍兒了。

到我家也是一樣,見什麼噴什麼,沒一樣她看得順眼的,特別是我姐弟四人,哪一個也沒我大舅家的孩子好,我爸媽懶得和她計較,原因住不了幾天,我二姐的性格和二舅有點像,膽小,受委屈,心裡有氣只會憋著一個人生悶氣,我就不管那麼多,我從小就喜歡打架,一個村的小夥伴都讓我收拾的服服帖帖的,怎麼可能看她欺負我爸媽姐姐,有一次在飯桌上又叨叨大舅家的女兒生意做多大,又說我不爭氣,沒本事,還喜歡惹事,97年,我才15歲,還上學呢?我當場就炸毛了,把飯碗直接砸在桌子上,指著她問,姥姥你還能再不要臉一點嗎,我姐弟你這麼看不起,你來我家幹什麼,我大舅,大舅的孩子那麼有本事,你為什麼去二舅家住,直接去大舅家得了,一大把年紀,懶得說你,你還沒完了你,我爸當時把我按地上打的嗷嗷叫,就那樣,我嘴裡也沒放過她,把她說的沒臉沒皮,當天就回家了,從那以後再也沒來過我家,直到她死後第三年我才去二舅家。


小胖牛他爸


這個問題我其實也深有感觸,我家情況和題主的描述很相似:先生家也是兄弟二人。先生是小兒子,在距老家500公里的省城工作,哥嫂在老家工作,和公婆生活在一起。


哥嫂都很孝順,平時照顧得也很好。先生平時也只是通電話聯繫,逢十一、春節,放假較多的時候回家,最多也就在家呆一週。


每次回家,公婆都歡天喜地,每頓飯都不重樣地做,知道先生愛吃餃子,一天恨不得吃三頓餃子,還都不一個餡。走時總也捨不得,總希望到上班前那一天再走。而對哥嫂,明顯態度就潦草些。


我覺得,有這種很明顯的對比,其實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內疚,有補償心理。


在父母眼裡,兒女再大也是自己的孩子,也希望能為他做些什麼來表示自己的疼愛。先生從大學開始就不在父母身邊,找工作、找對象都要靠自己。回家也從來報喜不報憂,工作生活上的煩心事都不對父母說。


但父母知道孩子不可能處處順心如意,他們心疼他,但卻不能為他做些實際的事情。包括我們有了孩子以後,一直都是自己帶大。


孩子小時候經常生病,我們雙職工也都需要上班,確實很累。過年回家時,婆婆曾經說:你們離得那麼遠,我們什麼也幫不上你們。想想,真是┈┈


哥嫂與公婆住在一起,這些年工作生活上事事都會與公婆商量,互相幫襯著。孩子也是公婆一手帶大的。


在父母心裡,孩子都是一樣的疼。但是離的遠的疼不到,只能在每年有限的團聚的日子裡把疼愛化成實際行動。由此,顯得就對住在一起的子女冷淡了。

第二、遠香近臭。


人們經常說:相見好,同住難。說的就是這麼一個道理,住在一起,總會有一些生活習慣不一樣,有些喜好不一致。會讓人心裡不舒服,不那麼痛快,然後會有一些小別扭,小衝突。


比如婆婆去聽了健康講座,回來做菜就沒有什麼鹽。哥嫂吃不了那麼淡的,說幾回還這樣就不怎麼開心了,有時就會出去吃飯,公婆也就不開心了。供暖太足,哥嫂喜歡開窗,公婆怕風吹著花,而且老人也不怕熱,所以窗戶總要關著。類似的事情太多了。


而我們過節回家遇見這樣的事時,就會完全順著公婆,因為一年就10多天在一起,吃啥都行,就順著父母吃唄,想吃回自己家吃去。熱就少穿點。可是哥嫂不能像我們這樣做。


因為在一起的時間少,大家都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所以基本零衝突。從這個角度看,父母確實會覺得遠點兒的孩子更可愛些。


父母其實對孩子的疼愛都是一樣的,只是不同時刻表現出來的不一樣。平時還是覺得身邊的孩子好,團聚時會覺得遠方的孩子更好一些。這也是人之常情,希望大家平常心看待。


有書知道


公公和婆婆已經78歲了,育有四個閨女一個兒子,兒子是我老公,家中姊妹最小。公公腦出血加老年痴呆已有十年,婆婆腦梗也有十幾年,這兩年有連續兩次骨折。

從結婚我們和公公住在一起,己經十五年了,有兒子時,婆婆信教,在農村老家,堅決不來給我看孩子。那時候婆婆63歲,我在企業上班,產假就3月,一年到頭沒節假日。

兒子滿月,回孃家,把事情告訴了媽,70歲的媽幫我帶了將近7個月的兒子。由於孩子長胖媽實在抱不動,才又回老家了。

隨後公公幫忙帶孩子,直到兒子幼兒園大班。公公腦出血。

隨後兩個老人都是跟我們兩口住,每天我們端吃端喝伺侯。公公的退休金是大閨女領,婆婆的養老錢是三閨女領,每次住院我們掏錢。婆婆交個醫保220元,老公給他三姐300元。

此類事情種種不願多提,但是公公婆婆總認為閨女們好。

特別是這些閨女們,總以為自己才是孃家旳主人,一個個回家張揚拔扈,總認為她爹媽是天下最好的人。

其實天下父母都一樣,都愛自己的孩子。

受夠了這些婆姐自大,忍不住諷刺婆姐們,媽和爹好的像一朵花,你們接到你們家裡住上一個月,婆姐們頓時啞了,一個個不提這事了。

婆婆不該我說話不好聽惹人家閨女,今天含沙射影說個這,明天指桑罵槐說個那。

真是服了。


蘭羅裳


有些老人更喜歡不在身邊的子女,對身邊付出最多的子女卻頗多微詞。這種現象確實有,我有一個姨姥姥就是這樣的。

姨姥姥早年喪夫,獨自養大四個兒子,很是不易,兒子們也算孝順。

姨姥姥一直和四兒子(我叫四舅)一起生活,四舅和四舅媽都是特別孝順、豁達之人,從不計較小事。四舅和四舅媽也特別能幹,加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生意特別好做,在當時小日子過的算是小康水平了。

四舅一家日子過好了也不忘拉扯兄弟姐妹,誰家有困難總是慷慨相助。由於姨姥姥家住縣城集市,每逢趕集日,親朋們大都喜歡去姨姥姥家吃飯。不管來多少人吃飯,都是四舅媽做飯炒菜。每逢來客人改善生活,姨姥姥總愛把其他兒子家的兒孫叫來一塊吃。有一次,他們家一次蒸了三大鍋、一百多個飽子,四舅媽因為準備飯菜,上桌吃飯比較晚,最後竟然沒有吃飽。當時四舅家雖然過的不錯,但舅媽還是捨不得去外面買著吃,四舅媽只好又重新下了一碗麵條吃。

大舅在某公司上班,下班後就到姨姥姥家看望,陪著聊天,順便陪著姨姥姥吃飯。這樣,大舅每天只在自己家吃一頓早飯,午飯和晚飯都在四舅家陪著姨姥姥吃。為此,姨姥姥就感覺大兒子特別孝順,說話從不扭著她。有時候,四舅媽太累了,也會含蓄的說,可不可以讓其它兄弟子侄在自己家吃飯,姨姥姥對此直接給屏蔽了。

四舅媽有好幾個兄妹,家都在農村。當時的農村還比較窮,溫飽問題都不能保證。四舅媽也想幫助一下自己的兄妹,兄妹來趕集的時候,順便給帶點米麵之類的東西。為此,姨姥姥很是不痛快,每逢四舅媽孃家來人,姨姥姥就坐在堂屋的椅子上看著,午飯後也不去休息,生怕四舅媽孃家人拿走東西。為此,姨姥姥和四舅媽之間就產生了矛盾。

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姨姥姥變本加厲的照顧自己孃家人和其它兒孫,而防著四舅媽把東西拿到孃家。為此,孃兒倆矛盾越來越深,四舅因勸解姨姥姥,姨姥姥對小兒子一家的不滿日漸加深。

對此,外人都看得很清楚。有親戚勸說姨姥姥,既然感覺大兒子最孝順,何不跟大兒子去養老呢?或者幾個兒子輪流也行啊!在這件事上,姨姥姥卻明白的很,其它任何一個兒子家,都不可能允許她孃家人和其它兒孫隨意來蹭飯吃。只有小兒媳婦又捨得花錢,又捨得力氣。即使這樣,糊塗的姨姥姥一直到死,還是對小兒子一家頗多微詞。

所以,若家裡有個糊塗老人,想做個孝順的兒女,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青草悠悠666


1, 很多人說, 老人到了一定年紀,思維變得像小孩,可能是因為,他們老了,糊塗了,在一定程度上照顧不了自己, 同時腦筋遲鈍,看不清事實, 辨不清事情真相, 加上有點脾氣, 所以會變成像小孩一樣, 無厘頭,耍小孩子脾氣...

2, 老人和子女生活居住在一起, 就算是你每天洗衣做飯,餵飯給他吃, 可是時間長了, 哪裡有舌頭不碰牙齒的? 所以, 有時候你不當心, 或者不高興等等,就惹到了老人家....

3, 你惹了老人家, 可是遠在天邊的子女沒有惹到他, 加上他小孩脾氣, 自然而然就覺得那個遙遠的子女好了嘛,


4, 其實如果老人家思維還正常的話,那麼就會想, 就會知道是身邊的子女在照顧他,是身邊的子女給他更多關心和照顧, 他應該更加覺得身邊子女好才是...

5, 至於既然老人更喜歡遙遠的子女, 是不是讓他們照顧老人家? 這個得老人的子女一起商量啦...

反正吧,本人覺得, 反正是自己父母, 他們老了, 糊塗了, 我們只要有這份愛心孝心,他們怎麼埋怨,怎麼不滿意, 怎麼不喜歡都無所謂, 我們儘量做好些吧, 只要盡力了,盡孝了, 就可以啦...

本人自認為分析問題透徹,有網友要解疙瘩的,可私信我,為人民服務... 圖片來自網絡...


用戶52713245090


深有體會,伺候老人太累了,身體累心也累。我家兄妹三個,哥哥、弟弟家都在外地,爸爸媽媽平常都是我照顧,爸爸去世後,伺候我媽媽,罪就來了。看到電視上說什麼好,就讓我買什麼,三七粉,參片一年到頭吃,還要吃鹿茸,老說這裡那裡不舒服,上醫院檢查又檢查不出毛病,每年從頭到腳檢查多少次,一年要住院起碼4次,每次10多天,都是我一邊上班,一邊跑往醫院,去年折騰的我也高血壓了。就這樣,還這樣那樣的不滿意,寒心啊。哥哥,弟弟們過年才回來一次,她就覺得他們好,孝順!都不想看到她了,太作太沒有良心了。農村人,一分老保沒有,保養城裡人也趕不上。不問我們有多累,有沒有錢。


我是我57610260


遇到這樣的事真的讓人心酸不已。

我親戚姊妹五人,其中四個都在外地工作,一年最多回一次家,基本都是電話聯繫。只有老二(女)一人在村鎮上班,離家特別近,平日裡老人的生活起居和日常開銷也都是老二負擔,可老人嘴裡念念不忘的還是在外的四個孩子如何如何好,每次打電話都語氣裡充滿了關切。



有一年老父親出了點車禍,老二將他半夜送到醫院搶救,又交了治療押金,晝夜不離,晚上打地鋪住病房裡陪父親。其餘幾個孩子只是口頭問問,既沒有回家看望,侍候,更沒有打一分錢回來。過後父親對他們的關心一點也沒有減少,而對陪在身邊的老二仍是不鹹不淡。

還有一次,老母親突發中風暈倒,也是老二及時送醫,又是侍候,又是繳納各種費用。由於治療及時,恢復很快,現在完全康復。這期間,只有一位子女寄回來兩千元,其他子女只是每天打電話噓寒問暖。

老家蓋房子時,老二自告奉勇贊助上萬元,而其他子女未出一分錢。



有一次,老父親說他要做生意,需要一筆錢,老二毫不猶豫拿出自己所有積蓄,其他子女毫無表示。

……這樣的事太多太多,老二一直陪在父母身邊竭盡所能照顧老人,卻一直未得到老人的肯定。今年老二婆家蓋房子,孩子又正在上大學,給老人的錢比往年少了一些老人直接把她給拉黑了。

對此,你們覺得是老二做的不夠好,還是老人有些偏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