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老人更喜欢不在身边的子女,而对每日端茶送水,洗衣做饭的子女冷淡挑剔?

暗香屋


这很正常。不是有句话嘛:远的香,近的臭。这点从人际关系上很容易说通。人与人相处的距离不能太过亲近,一个锅里吃着,一个屋檐下住着,吃喝拉撒,矛盾自然产生。一点鸡毛蒜皮得小事都能闹的不可开交,你看那处理家庭纠纷的,哪有一件事是上得了台面的。

在父母身边的子女,日常照顾、沟通,老人还不见得满意,一点疏忽就会被放大。而不在身边的子女,老人总是惦记的,一个电话都能让父母高兴半天。这不是偏心。天天在一起,很多事情是自然而然,情感就是日常生活。不在一起,情感就跳脱出来,成了纯粹的。你能说谁的情感就多一点,谁的就少一点?非也。跳脱出来的情感是提炼的,所以浓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稀释成了点点滴滴,看着淡了,总量一样。

所以,我们才反复说相处之道。所谓的相处之道就是日夜相对,没有过多空间去转身,如何才能相看不生厌。


食物曰


回答这个问题我相当有发言权,这个问题就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弟兄三人,我是女儿,上面有哥,下面有弟,父亲在我家生活了五年,与十年前在我家去世了。父亲去世后剩下了母亲。这些年,除了过年去弟弟家十天半月外,其余与我一直生活在一起,至今己有17年了,母亲现在90岁了,平时体弱多病,这些年,所有吃穿用度,包括看病住院费用,平时吃药,吃零食等等都是我一人在精心照顾,我是尽心尽力,但母亲就是体会不到我对她的关心,偏偏对我有意见,过年去弟弟家几天就和弟弟、弟媳说我各种不是,平时只要是见亲戚就悄悄说我啥都不好,还是儿子媳妇好,我真的是无语了,自己也曾伤心的哭过。类似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在我们周围,我想,这

大概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远香近臭这个道理吧,我的体会是老人的思想和各种观念、生活习惯大都与我们不同,日常生活在一起,难免发生一些琐碎小事,老人心事又重,本来是一些关心的话,她可能就认为是在指责。而不在身边的子女想见面也见不着,偶尔见一面新鲜还不够呢,怎会埋怨哪?也或是老一辈重男轻女这思想的原因,认为儿子是自己人,女儿是外人,女儿做的再好也不如儿子。老人一辈子形成的观念我们改变不了,这些事如果想通了也就不再计较了。想想我们也会有老的一天,父母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所以,我认为,不管老人怎么想,怎么做的不对,善养老人是天经地义的,我们善待老人,等我们老了,子女也会善待我们。做子女的做我们该做的,一是自己尽了孝心,二是也给自己的儿女做个榜样,等老人有一天真的不在了,自己也不至于有遗憾。人们常说头上三尺有神灵,我们只要做到问心无愧,我想老天也不会亏待我们的,我们做的这一切就当是为自己也为下一代积福吧。


慧质兰心


确实有很多老人更喜欢不在身边的子女,对在外的子女念念不忘,而对每日端茶送水,洗衣做饭的子女冷淡挑剔,身边的子女干出力不讨好。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分析如下:





首先:对儿女的惦记使然。在外的子女虽然有的给父母邮钱寄物表达了孝心,父母收到的却是放大后的孝心,常年见不到势必牵挂,牵挂身体如何,牵挂工作怎么样,惦记家庭是否幸福,没有了日常生活中亲密接触,满脑子都是在外子女的优点。

其次:与身边子女磨合不够好。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身边离不开儿女的照顾。由于两代人之间存在生活观念、饮食习惯、消费观念的差异,势必会有各种小分歧,磨合的过程就是一个挑剔的过程,身边子女一不留心的一句话就能引发老人的不满而向其他子女告状,造成误解,影响团结。

其三:多注重老人的饮食习惯。老人年龄大了,牙口也不行,胃口也不行,这就要求身边子女在饮食上尽量软一些,稀一些,偏清淡些,多做一些老人喜欢的食物,老人心情自然就好。

其四:多陪老人聊一聊天。

抽空多陪陪老人,许多老人喜欢絮絮叨叨、反反复复的说起之前的事情,儿女要很有耐心的倾听,不要打断,更不要恶语相加,伤了老人的心。

其五:要尊重一下老人的闲不住。有的老人年轻的时候习惯管事,年龄大了还是闲不住,可能儿女就不让做着不让做那,惹得老人不高兴,双方都退让一步,要知道顺从老人也是一种孝心。

其实,老人再挑剔身边的子女,也是“刀子嘴豆腐心”,对身边儿女也是相当依赖,儿女们也不要过多挑理,我们真的应该像父母抚养我们长大那样孝顺年迈的老人,陪着他们安度幸福的晚年。


我是“随心生活就好”,欢迎大家关注,共同探讨人生,分享生活美好瞬间。


随心生活就好


近了臭,远了香,喜欢犯贱的不单是年轻人,老人也一样,我这辈子对我外婆从来没有一点好感,什么时候看见她都烦,一辈子没做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吃着二舅给她端的饭菜,嘴里永远都是我那个对她不管不问的大舅好,没别的原因,原因大舅是大队会计,有钱,儿女都上大学,有本事经常拿这些事把我二舅的几个孩子说的连狗都不如,二舅心善 ,又胆小,所以从来不敢和她顶嘴,二舅妈和她吵她就去和大舅大舅妈告状,大舅不问原油直接就把我二舅骂一顿,这样让我外婆更得意,更肆无忌惮,要是放在这个年代,二舅也是注定要打光棍儿了。

到我家也是一样,见什么喷什么,没一样她看得顺眼的,特别是我姐弟四人,哪一个也没我大舅家的孩子好,我爸妈懒得和她计较,原因住不了几天,我二姐的性格和二舅有点像,胆小,受委屈,心里有气只会憋着一个人生闷气,我就不管那么多,我从小就喜欢打架,一个村的小伙伴都让我收拾的服服帖帖的,怎么可能看她欺负我爸妈姐姐,有一次在饭桌上又叨叨大舅家的女儿生意做多大,又说我不争气,没本事,还喜欢惹事,97年,我才15岁,还上学呢?我当场就炸毛了,把饭碗直接砸在桌子上,指着她问,姥姥你还能再不要脸一点吗,我姐弟你这么看不起,你来我家干什么,我大舅,大舅的孩子那么有本事,你为什么去二舅家住,直接去大舅家得了,一大把年纪,懒得说你,你还没完了你,我爸当时把我按地上打的嗷嗷叫,就那样,我嘴里也没放过她,把她说的没脸没皮,当天就回家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来过我家,直到她死后第三年我才去二舅家。


小胖牛他爸


这个问题我其实也深有感触,我家情况和题主的描述很相似:先生家也是兄弟二人。先生是小儿子,在距老家500公里的省城工作,哥嫂在老家工作,和公婆生活在一起。


哥嫂都很孝顺,平时照顾得也很好。先生平时也只是通电话联系,逢十一、春节,放假较多的时候回家,最多也就在家呆一周。


每次回家,公婆都欢天喜地,每顿饭都不重样地做,知道先生爱吃饺子,一天恨不得吃三顿饺子,还都不一个馅。走时总也舍不得,总希望到上班前那一天再走。而对哥嫂,明显态度就潦草些。


我觉得,有这种很明显的对比,其实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内疚,有补偿心理。


在父母眼里,儿女再大也是自己的孩子,也希望能为他做些什么来表示自己的疼爱。先生从大学开始就不在父母身边,找工作、找对象都要靠自己。回家也从来报喜不报忧,工作生活上的烦心事都不对父母说。


但父母知道孩子不可能处处顺心如意,他们心疼他,但却不能为他做些实际的事情。包括我们有了孩子以后,一直都是自己带大。


孩子小时候经常生病,我们双职工也都需要上班,确实很累。过年回家时,婆婆曾经说:你们离得那么远,我们什么也帮不上你们。想想,真是┈┈


哥嫂与公婆住在一起,这些年工作生活上事事都会与公婆商量,互相帮衬着。孩子也是公婆一手带大的。


在父母心里,孩子都是一样的疼。但是离的远的疼不到,只能在每年有限的团聚的日子里把疼爱化成实际行动。由此,显得就对住在一起的子女冷淡了。

第二、远香近臭。


人们经常说:相见好,同住难。说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住在一起,总会有一些生活习惯不一样,有些喜好不一致。会让人心里不舒服,不那么痛快,然后会有一些小别扭,小冲突。


比如婆婆去听了健康讲座,回来做菜就没有什么盐。哥嫂吃不了那么淡的,说几回还这样就不怎么开心了,有时就会出去吃饭,公婆也就不开心了。供暖太足,哥嫂喜欢开窗,公婆怕风吹着花,而且老人也不怕热,所以窗户总要关着。类似的事情太多了。


而我们过节回家遇见这样的事时,就会完全顺着公婆,因为一年就10多天在一起,吃啥都行,就顺着父母吃呗,想吃回自己家吃去。热就少穿点。可是哥嫂不能像我们这样做。


因为在一起的时间少,大家都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所以基本零冲突。从这个角度看,父母确实会觉得远点儿的孩子更可爱些。


父母其实对孩子的疼爱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时刻表现出来的不一样。平时还是觉得身边的孩子好,团聚时会觉得远方的孩子更好一些。这也是人之常情,希望大家平常心看待。


有书知道


公公和婆婆已经78岁了,育有四个闺女一个儿子,儿子是我老公,家中姊妹最小。公公脑出血加老年痴呆已有十年,婆婆脑梗也有十几年,这两年有连续两次骨折。

从结婚我们和公公住在一起,己经十五年了,有儿子时,婆婆信教,在农村老家,坚决不来给我看孩子。那时候婆婆63岁,我在企业上班,产假就3月,一年到头没节假日。

儿子满月,回娘家,把事情告诉了妈,70岁的妈帮我带了将近7个月的儿子。由于孩子长胖妈实在抱不动,才又回老家了。

随后公公帮忙带孩子,直到儿子幼儿园大班。公公脑出血。

随后两个老人都是跟我们两口住,每天我们端吃端喝伺侯。公公的退休金是大闺女领,婆婆的养老钱是三闺女领,每次住院我们掏钱。婆婆交个医保220元,老公给他三姐300元。

此类事情种种不愿多提,但是公公婆婆总认为闺女们好。

特别是这些闺女们,总以为自己才是娘家旳主人,一个个回家张扬拔扈,总认为她爹妈是天下最好的人。

其实天下父母都一样,都爱自己的孩子。

受够了这些婆姐自大,忍不住讽刺婆姐们,妈和爹好的像一朵花,你们接到你们家里住上一个月,婆姐们顿时哑了,一个个不提这事了。

婆婆不该我说话不好听惹人家闺女,今天含沙射影说个这,明天指桑骂槐说个那。

真是服了。


兰罗裳


有些老人更喜欢不在身边的子女,对身边付出最多的子女却颇多微词。这种现象确实有,我有一个姨姥姥就是这样的。

姨姥姥早年丧夫,独自养大四个儿子,很是不易,儿子们也算孝顺。

姨姥姥一直和四儿子(我叫四舅)一起生活,四舅和四舅妈都是特别孝顺、豁达之人,从不计较小事。四舅和四舅妈也特别能干,加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生意特别好做,在当时小日子过的算是小康水平了。

四舅一家日子过好了也不忘拉扯兄弟姐妹,谁家有困难总是慷慨相助。由于姨姥姥家住县城集市,每逢赶集日,亲朋们大都喜欢去姨姥姥家吃饭。不管来多少人吃饭,都是四舅妈做饭炒菜。每逢来客人改善生活,姨姥姥总爱把其他儿子家的儿孙叫来一块吃。有一次,他们家一次蒸了三大锅、一百多个饱子,四舅妈因为准备饭菜,上桌吃饭比较晚,最后竟然没有吃饱。当时四舅家虽然过的不错,但舅妈还是舍不得去外面买着吃,四舅妈只好又重新下了一碗面条吃。

大舅在某公司上班,下班后就到姨姥姥家看望,陪着聊天,顺便陪着姨姥姥吃饭。这样,大舅每天只在自己家吃一顿早饭,午饭和晚饭都在四舅家陪着姨姥姥吃。为此,姨姥姥就感觉大儿子特别孝顺,说话从不扭着她。有时候,四舅妈太累了,也会含蓄的说,可不可以让其它兄弟子侄在自己家吃饭,姨姥姥对此直接给屏蔽了。

四舅妈有好几个兄妹,家都在农村。当时的农村还比较穷,温饱问题都不能保证。四舅妈也想帮助一下自己的兄妹,兄妹来赶集的时候,顺便给带点米面之类的东西。为此,姨姥姥很是不痛快,每逢四舅妈娘家来人,姨姥姥就坐在堂屋的椅子上看着,午饭后也不去休息,生怕四舅妈娘家人拿走东西。为此,姨姥姥和四舅妈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姨姥姥变本加厉的照顾自己娘家人和其它儿孙,而防着四舅妈把东西拿到娘家。为此,娘儿俩矛盾越来越深,四舅因劝解姨姥姥,姨姥姥对小儿子一家的不满日渐加深。

对此,外人都看得很清楚。有亲戚劝说姨姥姥,既然感觉大儿子最孝顺,何不跟大儿子去养老呢?或者几个儿子轮流也行啊!在这件事上,姨姥姥却明白的很,其它任何一个儿子家,都不可能允许她娘家人和其它儿孙随意来蹭饭吃。只有小儿媳妇又舍得花钱,又舍得力气。即使这样,糊涂的姨姥姥一直到死,还是对小儿子一家颇多微词。

所以,若家里有个糊涂老人,想做个孝顺的儿女,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青草悠悠666


1, 很多人说, 老人到了一定年纪,思维变得像小孩,可能是因为,他们老了,糊涂了,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不了自己, 同时脑筋迟钝,看不清事实, 辨不清事情真相, 加上有点脾气, 所以会变成像小孩一样, 无厘头,耍小孩子脾气...

2, 老人和子女生活居住在一起, 就算是你每天洗衣做饭,喂饭给他吃, 可是时间长了, 哪里有舌头不碰牙齿的? 所以, 有时候你不当心, 或者不高兴等等,就惹到了老人家....

3, 你惹了老人家, 可是远在天边的子女没有惹到他, 加上他小孩脾气, 自然而然就觉得那个遥远的子女好了嘛,


4, 其实如果老人家思维还正常的话,那么就会想, 就会知道是身边的子女在照顾他,是身边的子女给他更多关心和照顾, 他应该更加觉得身边子女好才是...

5, 至于既然老人更喜欢遥远的子女, 是不是让他们照顾老人家? 这个得老人的子女一起商量啦...

反正吧,本人觉得, 反正是自己父母, 他们老了, 糊涂了, 我们只要有这份爱心孝心,他们怎么埋怨,怎么不满意, 怎么不喜欢都无所谓, 我们尽量做好些吧, 只要尽力了,尽孝了, 就可以啦...

本人自认为分析问题透彻,有网友要解疙瘩的,可私信我,为人民服务... 图片来自网络...


用户52713245090


深有体会,伺候老人太累了,身体累心也累。我家兄妹三个,哥哥、弟弟家都在外地,爸爸妈妈平常都是我照顾,爸爸去世后,伺候我妈妈,罪就来了。看到电视上说什么好,就让我买什么,三七粉,参片一年到头吃,还要吃鹿茸,老说这里那里不舒服,上医院检查又检查不出毛病,每年从头到脚检查多少次,一年要住院起码4次,每次10多天,都是我一边上班,一边跑往医院,去年折腾的我也高血压了。就这样,还这样那样的不满意,寒心啊。哥哥,弟弟们过年才回来一次,她就觉得他们好,孝顺!都不想看到她了,太作太没有良心了。农村人,一分老保没有,保养城里人也赶不上。不问我们有多累,有没有钱。


我是我57610260


遇到这样的事真的让人心酸不已。

我亲戚姊妹五人,其中四个都在外地工作,一年最多回一次家,基本都是电话联系。只有老二(女)一人在村镇上班,离家特别近,平日里老人的生活起居和日常开销也都是老二负担,可老人嘴里念念不忘的还是在外的四个孩子如何如何好,每次打电话都语气里充满了关切。



有一年老父亲出了点车祸,老二将他半夜送到医院抢救,又交了治疗押金,昼夜不离,晚上打地铺住病房里陪父亲。其余几个孩子只是口头问问,既没有回家看望,侍候,更没有打一分钱回来。过后父亲对他们的关心一点也没有减少,而对陪在身边的老二仍是不咸不淡。

还有一次,老母亲突发中风晕倒,也是老二及时送医,又是侍候,又是缴纳各种费用。由于治疗及时,恢复很快,现在完全康复。这期间,只有一位子女寄回来两千元,其他子女只是每天打电话嘘寒问暖。

老家盖房子时,老二自告奉勇赞助上万元,而其他子女未出一分钱。



有一次,老父亲说他要做生意,需要一笔钱,老二毫不犹豫拿出自己所有积蓄,其他子女毫无表示。

……这样的事太多太多,老二一直陪在父母身边竭尽所能照顾老人,却一直未得到老人的肯定。今年老二婆家盖房子,孩子又正在上大学,给老人的钱比往年少了一些老人直接把她给拉黑了。

对此,你们觉得是老二做的不够好,还是老人有些偏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