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儒生們總是在為社會道德淪喪而痛心疾首,卻很少反思儒家自身文化的創造性?

藝術就是謊言


儒家推崇的是仁,義,禮,想一想為什麼推崇仁,義,禮?是應社會的需要,因為社會缺這些東西,所以當有人推崇的時候就會得到很多人的響應,因為有這些的客觀存在,而那些儒生們往往面對這些問題都會勵志改變現狀,但是滿腹經綸的儒生們又有幾個能夠有機會施展自己的報復呢,所以面對殘酷的現實,而又不能有所作為,剩下的只能是痛心疾首的抱怨。

至於為什麼不去從根本去發覺儒家,我覺得主要是因為儒家對人的思想本身有一定禁錮性,發展的越深遠,內容越精細,相對的對人的思想禁錮就會越大,所以叫“封建社會”也是有原因的。

在當代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環境下,儒家思想已經不再是主流思想,但並不是說儒家思想被完全否認了,我覺得它仍然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應該瞭解與學習的,它在指導人民思想已經為人處世方面還是有這很多價值的,但切記不看執迷。


評論師小牧


我這麼跟你說吧,本人英文專業,我在大學任教,以前在讀書的時候也要寫論文,有一次因為興趣要寫一篇關於旅遊英語用詞特點的論文,因為沒想寫太細,就先看看網上的文章是怎麼寫的,結果發現不同網站上的多篇文章居然結構,舉例都相似,舉來舉去就那幾個例子,有一個單詞拼錯的居然在幾篇不同的文章中被引用了,這就說明,網上旅遊英語這一類的文章(我找到的)都是抄來抄去,不要說新瓶裝舊酒,舊瓶裝新酒的能力也沒了

你說他們不自由嗎?自由,圖書館是免費開放的,(當然不見得有該領域的書),那為什麼非要抄來抄去呢?一是大家都在抄,二是省事,三是不抄,很多人就什麼也寫不出來了,本來就沒實踐過,也從不總結,,所以他必須抄。

這樣的文章,寫一億篇也是白的。

儒家的有一個重要原則叫信

儒家文化浸潤下的社會,信是很重要的,我們假設一個老師早評職稱,必須發文章,文章要走原創性,這裡的原創性指的是實質原創,而不是把人家的文章換題目,換定語的假原創,這樣這個學校的老師每寫一篇文章,都可以推動該學科實際前進一步,寫一百篇就是一百步

我們在假設在一個信垮臺的社會,文章可以抄襲,或者用筆法潤色就行了,不要實質原創,那麼該學校發一百篇某學科的文章,實質推動性可能只有一篇,更要命的是,學術不誠信的學校還有其他不誠信,所以一些老師拉幫結派,用場外手段影響裁判,順利上臺,他上臺後,由於本就是個不學無術,搞不出實質的成果,但是偏偏找了這個位置,所以要不佔用下屬的,他們不會做著不動,主要的精力就是關係學,幫派學,把這些東西意識形態化,接下來他召來的人也是一樣的人,所以兩三代之後,再看看創新能力吧

所以一些學校一定要跟國際接軌,吸收國外優秀研究成果,不吸收不行,為什麼,他的原創性早就完了,所以當然只能靠外國的了,不過確實也是,外國踏踏實實寫兩篇,就比他們一百篇還有內容,不學習怎麼行呢。

所以創造力低下,離不開老外的原因,知道了吧,是真的離不開,不是假的,老外一卡就完了

Ps.本人之前經常和留學生一起玩,有韓國人有日本人,至少有同學跟我說,日韓人和中國相比總感覺有些奇怪,我一開始說不出來,直到看到某次旅遊團隊,他人發言的時候日本人都在聽,沒有玩手機,左顧右盼的,韓國人一半聽一半玩手機,我就知道是為什麼了,講的東西確實不是什麼很有營養的東西,但是人家懂的尊重,外國的閱兵式有時候很”不美觀”,但是外國人仍然堅持並喝彩,因為”尊重”才是價值,”好看”並不一定

大抵的不同,就是給他們什麼,他們一定要說謝謝吧


師長123


儒家有著自己的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體系,

然而在這個框架中,不管如何的去隨機應變,

都無法去應付人心的深不可測,環境的動盪不安

可以說任何一種思想體系都只能“適用於一時,無法適用於一世”的

當歷史的年輪在前進時,已不是儒家能掌控的了。

然而即使儒家想創造突破此時也是不行的。畢竟那已不是儒家的領域

儒家體質框架外可以說“前進一步是法,後退一步是墨,左一步是道,右一步是兵的尷尬境遇”

不能與時俱進之時,除了痛心疾首人心不古(大家都按儒家來不就世界和諧了麼)還能如何!

那麼是否儒墨兵法道等等各家已經淘汰了呢,不可能的,當時間軸無線延伸,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總有一種主流思想支配著人類前進

各家思想都推動著人類前進,是遺產葵寶

未曾深入研究,不當之處歡迎交流


東木趣談


如果將國家比做一個人的軀體,將各種文化和思想比做維持這個軀體健康運動的食物和營養。外國的各種思想就好比是漢堡包、牛排、炸雞腿,中國的各種思想就好比是米飯、饅頭和各種炒菜。按理說中國吃中國飯菜、外國吃外國飯菜,都應該能長得健健康康、長長壽壽的。可是,不然,中國自清末被迫打開國門的時候,看到外國的洋槍大炮、堅船利炮以及先進的科學文化,對比間猛然發現自己的國體已是虛弱不堪、弱不禁風。  經過了幾次變法護法、維新維舊、中國的一群文化人士清醒認識到,中國的病根是出在思想文化上,也就是說中國這個國體一直以來所吃的食物有毒,而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恰恰就是罪魁禍首!  怎麼辦?除了拋棄儒家思想這個有毒的饅頭,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所以,當時的五四運動的先驅們就打著“廢除儒家思想”的大旗開始民族啟蒙運動。但是,有廢還得有立,中國這個有病的軀體,還得靠食物維持生命啊!沒有了儒家思想這個官方的毒饅頭,中國能吃啥呢?新文化運動於是又請來了德先生、賽先生,一為民主、一為科學。民主和科學正是中國在屏棄了儒教的影響之後所急需補充的營養元素。現在看來也是這樣。  民主和科學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一種思想和文化,它們是從各種思想和文化中提煉出來的抽象的價值。比如說,西方的古羅馬、古希臘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民主的描述,它是各種文化在政治領域的一種公識,而科學呢,也是西方在宗教革命、文藝復興之後漸漸發展以來的一種觀點。所以,民主和科學正是一種普遍適用於人類的價值觀和原則,是已經過很多國家多年驗證而屢試不爽的富國強民的法寶。如果,借用到中國來,也是大有裨益的,特別是在逐步消除儒家思想影響後的中國,則顯得是不可或缺的了。  順著上面將思想比作有形食物的比喻,民主和科學這樣的價值觀就仿似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等。這些元素,包含在各種食物中。不管中國飯菜、外國飯菜,說白了就是由蛋白質、脂肪、維生素這些元素組成的。當中國的食物有毒的時候,但是我們的胃一時還不適合消化外國的食物如漢堡包。我們又不願餓死,那麼就只有補充各種蛋白質粉、維生素片……  雖然,乾巴巴地吃這些營養元素,有些痛苦有的時候還有些反胃。但是,中國還處於患病狀態,不吃民主、科學這些營養元素,還能吃什麼呢?自己習慣的飯菜已經被證明是有毒的了,別人的飯菜難以消化,只能以治病為主,先委屈一下自己的胃了。  但是目前,不少新儒家又把儒家思想這個有毒的饅頭重新包裝上市了。包裝手法五花八門、標新立異。有的說,儒家思想是被統治階級改造後利用的,純正的儒家思想是貼近平民、貼近真實的;有的稱,正是因為儒家文化的缺位,才導致目前社會道德淪喪、世風日下;更有趕時髦者將儒家思想和民主自由思想攀上了親戚,說儒教中早有關於民主自由的描述……  對於新儒家的種種兜售,我們先要明確認識到中國還處於有病階段,前輩們開的民主和科學的藥方,我們都還一直沒有功夫好好吃和好好消化,哪有心思再享受新儒家文化的改良食品呢?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剛剛還有人被儒家思想的毒饅頭撂倒,哪個明眼人敢放心食用呢?世界之大,多少寶貴的思想文化,值得我們學習和吸取,誰有必要冒著巨大風險和儒家思想再次親密接觸呢?  作為一個在中國歷史文化舞臺上扮演主角多年的儒家思想,我認為,目前是可以謝幕了。不要再留戀舞臺上的風光無限和臺下的掌聲雷動,其實,儒家文化一直是專制統治在政治舞臺上的配角,那掌聲和鮮花本來就不是屬於你的,現在主角都黯然下場了,你還有什麼理由戀戀不捨呢?當然,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事情。等到將來有一天,中國這個健康的軀體重新需要豐富多彩的美味佳餚了,儒家文化還是有獻藝的機會。但是,那時儒家思想絕不會是以唯一的思想、萬能的思想的面孔出現,而是和道家、墨家、法家以及這個時代許許多多新的、老的、我們創造的、外面引進的各種思想文化共同打造出中國思想文化的盛宴!


漁火心事


儒家思想很虛偽。

那些儒生也很虛偽。

我們當代社會還有許多人宣傳儒家思想,辦國學,辦儒家思想宣傳機構。

他們實際都是為了錢,收費都很高的。

宣傳儒家思想是假掙錢謀利是真。


濱哥


空喊什麼道德淪喪的儒生們,他自己就是偽君子或小人。他們利用道德來綁架別人,自己暗中幹壞事。表面還自稱君子。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張三和李四共同看見一老太太摔倒,張三叫李四去把老太太扶起來。李四卻說:不能管,怕被訛。張三就罵李四,你這人怎麼就沒有一點道德品質呢?


所以,這個張三就是個偽君子,為什麼他不自己去扶老太太呢?


平安主義


感覺不只是儒生吧?

物質上的逐漸富足誘惑更多了追求更多了

所以道德追求自然就多了這是必然的

為什麼如此?

我們物質的富足慾望值增長個人空間也就膨脹!其結果就是人與人之間必然發生衝突摩擦!

一個典型的現象是,以前是大家庭結構全家勞動成果集合由家長支配,再逐漸的分家另過小家庭,然後只要成年就獨立工作與父母各自的獨立!這就是一個物質滿足後的慾望追求

所以不能簡單的認識為現在道德下滑,我們這些人站在道德制高點大聲疾呼……這樣的看法是偏頗而不對症!

物質的滿足知識的增長自然促進文明進步!合理看待現階段社會本質,提高每一個公民的個人素養未來可期!


開智石凡


從孔子開始,儒家文化就認為過往的先聖是最好的榜樣,後來的都不如過往的先聖,而只有向先聖們學習的份。所以儒生們一般都是頌古貶今,為此被秦始皇坑了一批,但他們依然認為自己是對的,後來的儒生依舊如此,由此可見儒家思想頑固不化的一面。

儒家思想以他們幻想出來的光輝的先聖為標準,認為自己的主張就是最好的、永恆的、永不過時的,殊不知社會是在永恆變化之中,人類的道德標準也是隨之變化的,沒有永恆不變的道德標準。(即使今天我們也在用古人的道德詞語,但其內涵肯定發生了變化)。在這樣的理論預設下,他們又有多少創造性可言?

絕大多數儒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虛偽。由於儒家自己制定的道德標準過高,多數人包括絕大多數儒生自己都夠不到,所以他們往往習慣於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譴責別人,以此顯示自己的高明。


總是要見光的


儒生有一個問題,當他痛心疾首的抨擊而今道德淪喪的時候,這個道德的概念是與儒家道德不同的。這是儒家喜歡講道德標榜自己的有道德的機會,又是自己推卸責任的表現。儒家不但不反思自身文化的創造性,還對自身文化的正確性不允許懷疑。如何造成的?我想是從小培養教育的結果。孔子思維非此即彼,不是君子就是小人的思維方式,你敢懷疑聖人自己不就是小人了?所以儒生抨擊社會不德的時候,是不敢懷疑這些不德正事儒家道德導致的。背書背習慣的儒生,也沒有訓練用腦思維呀?


山堅海闊


你怎麼知道沒有反思?

王守仁創立的與主流思想相悖的心學的就是反思!

清朝主流士大夫筆記中,多有抨擊程朱理學的者!

學識不夠就不要亂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