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是山東的特產,為什麼整個山東只有臨沂、日照等地區把煎餅作為主食?

油博士


大家好,我是小木!回答這個問題我可以權威回答了,哈哈。因為我是從小吃著煎餅長大的,山東吃煎餅的地方挺多的,比如泰安,濟寧,但是我們日照跟臨沂吃的是最多的。我覺著這應該與臨沂曾經是抗日戰爭基地有關係的,煎餅最大的特點就是好保存易攜帶還當飽。煎餅有做白麵玉米的也有做地瓜的,現代人吃東西過於精細,經常吃點煎餅是粗糧細吃非常的養生,尤其地瓜的大家都知道抗癌防癌。煎餅捲上可口的小菜也是非常好吃又健康的!






綠蘿小木


煎餅是山東特產這句話,太籠統了,因為媒體的影響,煎餅作為一種地方特色主食,硬生生被打造成了山東主食的象徵,一提到山東,就會想到煎餅卷大蔥,山東地大物博,非煎餅的區域的人們也是醉了。

煎餅一般流行於魯中山區一帶,像臨沂、泰安、萊蕪等地,以山區為主,大概山區土地缺乏,一般適合種些高產的玉米之類,粗糧為主,做成煎餅,適宜保存。

加之山區一般為革命老區,從這出去的戰士們一般揹著煎餅充飢,並隨著隊伍的流動帶到的外地,成為熒屏上山東兵的形象。

改革開放後,大量臨沂等地人去外地做生意,一般從擺攤賣煎餅開始,也把山東煎餅的形象推向了全國。

山東,除了煎餅以外,人們最愛吃的還是大饅頭。山東人愛吃饅頭,這也是出了名的。山東人去外地,幾天不吃饅頭就會急躁,一定要來頓大饅頭解解饞。


山東味兒


近日,有網友提問:煎餅是山東特產,為什麼在山東只有臨沂、泰安、萊蕪、棗莊、濟寧、日照等部分地區把煎餅作為主食?是不是因為過去這些地方經濟比較落後、人們比較窮困的原因呢?

其實,山東部分地區的人們喜歡吃煎餅,跟當地的經濟、生活水平等並沒有太大關係。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傳統文化產物;二、是傳統飲食習慣。

1、煎餅是東夷文化產物

煎餅起源於何時?目前國內的學界並沒有達成共識,人們只能從考古中發現:上古時期的人們就會使用鏊子攤煎餅了。這種飲食習慣在東夷文化中表現最突出,而東夷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就在泰沂山區,也說是如今的臨沂、泰安、萊蕪、棗莊、濟寧、日照等地。

東夷文化講究敬天、祭天,崇尚天人合一。並且把農曆正月二十日是“天穿日”,家家戶戶按傳統要攤煎餅,並用紅線掛在屋簷上,稱為“補天”。對此宋代有詩人記述“媧皇沒後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間閒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

擺開鏊子攤煎餅的習俗,流傳在東夷文化腹地泰沂山區已有千年,對此史料記述:“俗煎餅食於庭中,謂之薰天”。把攤煎餅叫“薰天”,同樣與敬天、崇天的文化傳統有關。

2、煎餅是傳統飲食習慣

煎餅為啥成為泰沂山區傳統飲食?先來看一段《三俠五義·第六十五回》的描述:北俠來到廟內,見有幾個人圍繞著一個大漢。這大漢地下放著一個笸蘿,口中說道:“俺這煎餅,是真正黃米麵的,又有蔥,又有醬,咬一口,噴鼻香。趕熱呀,趕熱。”

這段描述把吃煎餅的傳統說得很明白:黃米麵的最好;要捲上大蔥;蔥杆要蘸上醬;想吃得香要趁熱。泰沂山區盛產小米,臨沂也是山東大蔥主產區,有著天然的豐富食材。

鏊子攤出來的煎餅薄如紙,十分香脆,即使幹吃也沒有問題,這就成為“粗糧細作”的一個典型。同時,煎餅便於攜帶,不易變質,加工時摻上點兒其他雜糧,味道就更與眾不同了。

不可否認的是,在歷史上物質生活較貧乏的時代裡,很多山東人不捨得用小米麵加工煎餅,而用玉米麵、豆麵代替,那時候能喝上一碗小米粥都是奢侈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吃煎餅早已不是貧窮的象徵……


指動濟南


提到煎餅外地人更多的會想到,煎餅卷大蔥,其實煎餅作為以臨沂為中心,輻射周邊鄰市、縣的主食,更多是因為當地人文種植環境,整個區域以五穀雜糧為主,煎餅特點以耐儲藏、抗飢餓,入口清香,煎餅不僅是卷大蔥,更是卷一切的大佬;

因地區不同,煎餅口味也是多種多樣的,純小麥糊、連麩麥粉、純麵粉、玉米粉、小米粉、發酵高粱糊、地瓜粉、五穀雜糧混合粉糊等,不管哪一種對愛吃的當地人來說都是好吃的;

作為臨沂人每頓飯都離不開煎餅,米飯、饅頭、等其他主食的都只是輔助,最想吃的還是自己家老媽做的煎餅,雖然已經好多年不自己做了,但是情景還是歷歷在目,每次做煎餅之前,頭天晚上掏乾淨小麥,秋天有新鮮地瓜時放幾塊地瓜,還有花生米,第二天一早用磨,磨成糊,用磚頭或者石頭支好鏊子三條腿,點上一把麥稈,長長的竹笓子,一圈一圈的攤平攤圓,煙熏火燎下一張張煎餅,麥香陣陣,鄉味無窮!!!




味道臨沂


山東特產蠻多的,但是就主食來說,的確是一方水土一個樣,別說不同的城市了,就是鄉鄰的村鎮,甚至各個家庭也都不一樣,就像你家愛吃饅頭,我家愛吃米飯一個道理。

至於煎餅為什麼在當下沒被廣泛地作為主食,筆者認為,除了地域性造成的飲食習慣的差異,還有兩個原因。

一從製作特點看

,煎餅是用鏊子攤制而成,鏊子底下添柴生火,人坐在旁邊,用刮板攤勻,烙熟。


這樣的製作過程既需要開放式的場地,又需要一定的面積。多見鄉鄰幾個,擇一家的院子,互相配合而作,一次做很多,各家分著吃。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居住條件的改善,平房院落越來越少了,電餅鐺、平底鍋這些器具,既不便於攤勻,也根本出不來攤煎餅應有的那種感覺和味道。現在吃煎餅,也多是委託專門加工煎餅的商戶做,最多自己提供各種糧食,讓對方磨漿、機器製作,手工製作的越來越鳳毛麟角了。

二,如今吃食的多樣性和貯存條件的改善,使得煎餅作為主食的角色漸漸邊緣化。煎餅的最大特點之一是易於保存,在物質匱乏、保存條件受限的舊時,這個特點決定了它的普遍性。到了今天,食物太豐富多彩了,怎麼換花樣也有的換,一天三頓可以吃不同的主食,自己做也好,外賣也好,飯店也好,對吃飯的隨意性非常強,別說以某種主食為主了,吃不吃主食都不一定呢。這種情況下,不只是對煎餅,而是對所有種類的主食,都沒有原先的依賴性了。


濟南時報


在每一個清晨的早晨,或是上班的路上,一份煎餅總能溫柔的撫慰我們飢餓的五臟廟。煎餅,是中國傳統美食之一,不僅在山東,在全國各地都可以見到它的影子,同時智慧的中國人也會將它與當地的飲食特色結合,形成不同的風味。先來說說煎餅的起源。


煎餅的起源

相傳諸葛亮從隆重被劉備請出來之後,由於兵微將寡,經常被曹軍追著揍。一次被圍在了沂蒙附近的山谷之間,由於跑的太著急,鍋碗瓢盆全丟了,這讓士兵怎麼埋鍋造飯呢?於是智慧的諸葛武侯就讓士兵將水和麵粉形成漿,再把軍隊鳴鑼收兵的鑼放在火上加熱,用木棍將麵糊攤平,香噴噴的煎餅就做好了。士兵吃飽後士氣大振,殺出重圍不在話下。

當地人也習得此法做食,但銅羅昂貴,且易開裂,人們便以鐵成羅狀的煎餅烙。從此煎餅在沂蒙大地上流傳至今……當然了關於煎餅的起源還有很多其他版本,但這並不影響它成為中國美食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

臨沂、日照等地區為什麼把煎餅作為主食

在改革開放之前,全國大多數地區,大米和麵粉等細糧的價格很高,大多數普通家庭都無法承受,要知道那時候一家可是至少有五六個孩子,筆者的父母都是山東人,都來自兄弟姐妹八個人的大家庭。孩子多貴的細糧自然就吃不起,便宜的粗糧(玉米、地瓜等)就成為了主流。

煎餅的做法採用的是粗糧細做,大大的改善了粗糧的口感,同時,做好的煎餅有著可以長時間儲存、口感好、便於攜帶等諸多優點。真是不想成為主食都難啊,你說呢?


吃貨歷史觀


說這話的純屬胡扯,臨沂,日照吃不假,但是還有一個地方吃的就是棗莊,煎餅的原產地。在滕州有一個山,那裡的石頭就是磨的原產地,磨都是用那裡的石頭打磨而成的,別的地方的石頭不管,所以煎餅的祖先是棗莊


手機用戶59441393180


老家棗莊,年少時求學,在本鎮上初中,中午帶飯,多半是煎餅,早晨媽媽起得早,不光給我們兄弟做早飯,還要準備中午的飯帶著,我牙不好,媽媽都是選最軟的煎餅,包上菜,五香嘠達絲,辣椒豆,有時候會煎個雞蛋,炒個棗莊特有的辣子雞,鹵魚子,菜好格外能多吃一個煎餅。要是趕上家裡沒煎餅了媽媽有事來不及烙,可以吃燒餅或饅頭,一般是帶著家裡種的麥子,交給店家(或食堂),再交幾毛錢的加工費,一次吃不完店家會給你換成飯票帶著,方便的很。上高中都是帶一個星期的煎餅,週六中午回家,媽媽早早烙好了煎餅等著,還會烙幾個菜煎餅給我留著,週日下午回校,還會帶一瓶炒好的鹹菜,再帶幾塊錢的生活費。如今我已成家立業,老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當爹不知報孃的恩,確實如此,現在想想那時做父母的多麼不容易啊!看著父母鬢角的白髮,更應該好好報答。


WkingX


說煎餅是山東特產的,根本就是胡扯,江蘇連雲港贛榆縣,就吃煎餅。以前生活條件不好的時也是當主食吃。我高中三年住校,就是一天吃三頓煎餅過來的。就是現在也是很重要的食物,基本每家都有


sunnycastlemanhh


魯西南地區也都有,從前分佈很廣,濟寧菏澤棗莊部分農村曾經也是主食。煎餅保存時間長,粗糧細糧都可以做,一般是農忙前做好,整個夏收秋收時,帶著煎餅菜到地頭,累了就直接吃了。但是隨著時代發展,手工煎餅因為製作麻煩,而且製作時需要多人配合,現在製作的少了,從前一年攤幾次,現在也就弄一次,其它時間吃其它麵食。而且現在外面賣的煎餅基本都是機器的,或者手工的噴水,太潮口感也差,存放時間也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