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是山东的特产,为什么整个山东只有临沂、日照等地区把煎饼作为主食?

油博士


大家好,我是小木!回答这个问题我可以权威回答了,哈哈。因为我是从小吃着煎饼长大的,山东吃煎饼的地方挺多的,比如泰安,济宁,但是我们日照跟临沂吃的是最多的。我觉着这应该与临沂曾经是抗日战争基地有关系的,煎饼最大的特点就是好保存易携带还当饱。煎饼有做白面玉米的也有做地瓜的,现代人吃东西过于精细,经常吃点煎饼是粗粮细吃非常的养生,尤其地瓜的大家都知道抗癌防癌。煎饼卷上可口的小菜也是非常好吃又健康的!






绿萝小木


煎饼是山东特产这句话,太笼统了,因为媒体的影响,煎饼作为一种地方特色主食,硬生生被打造成了山东主食的象征,一提到山东,就会想到煎饼卷大葱,山东地大物博,非煎饼的区域的人们也是醉了。

煎饼一般流行于鲁中山区一带,像临沂、泰安、莱芜等地,以山区为主,大概山区土地缺乏,一般适合种些高产的玉米之类,粗粮为主,做成煎饼,适宜保存。

加之山区一般为革命老区,从这出去的战士们一般背着煎饼充饥,并随着队伍的流动带到的外地,成为荧屏上山东兵的形象。

改革开放后,大量临沂等地人去外地做生意,一般从摆摊卖煎饼开始,也把山东煎饼的形象推向了全国。

山东,除了煎饼以外,人们最爱吃的还是大馒头。山东人爱吃馒头,这也是出了名的。山东人去外地,几天不吃馒头就会急躁,一定要来顿大馒头解解馋。


山东味儿


近日,有网友提问:煎饼是山东特产,为什么在山东只有临沂、泰安、莱芜、枣庄、济宁、日照等部分地区把煎饼作为主食?是不是因为过去这些地方经济比较落后、人们比较穷困的原因呢?

其实,山东部分地区的人们喜欢吃煎饼,跟当地的经济、生活水平等并没有太大关系。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传统文化产物;二、是传统饮食习惯。

1、煎饼是东夷文化产物

煎饼起源于何时?目前国内的学界并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只能从考古中发现:上古时期的人们就会使用鏊子摊煎饼了。这种饮食习惯在东夷文化中表现最突出,而东夷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泰沂山区,也说是如今的临沂、泰安、莱芜、枣庄、济宁、日照等地。

东夷文化讲究敬天、祭天,崇尚天人合一。并且把农历正月二十日是“天穿日”,家家户户按传统要摊煎饼,并用红线挂在屋檐上,称为“补天”。对此宋代有诗人记述“娲皇没后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

摆开鏊子摊煎饼的习俗,流传在东夷文化腹地泰沂山区已有千年,对此史料记述:“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薰天”。把摊煎饼叫“薰天”,同样与敬天、崇天的文化传统有关。

2、煎饼是传统饮食习惯

煎饼为啥成为泰沂山区传统饮食?先来看一段《三侠五义·第六十五回》的描述:北侠来到庙内,见有几个人围绕着一个大汉。这大汉地下放着一个笸萝,口中说道:“俺这煎饼,是真正黄米面的,又有葱,又有酱,咬一口,喷鼻香。赶热呀,赶热。”

这段描述把吃煎饼的传统说得很明白:黄米面的最好;要卷上大葱;葱杆要蘸上酱;想吃得香要趁热。泰沂山区盛产小米,临沂也是山东大葱主产区,有着天然的丰富食材。

鏊子摊出来的煎饼薄如纸,十分香脆,即使干吃也没有问题,这就成为“粗粮细作”的一个典型。同时,煎饼便于携带,不易变质,加工时掺上点儿其他杂粮,味道就更与众不同了。

不可否认的是,在历史上物质生活较贫乏的时代里,很多山东人不舍得用小米面加工煎饼,而用玉米面、豆面代替,那时候能喝上一碗小米粥都是奢侈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煎饼早已不是贫穷的象征……


指动济南


提到煎饼外地人更多的会想到,煎饼卷大葱,其实煎饼作为以临沂为中心,辐射周边邻市、县的主食,更多是因为当地人文种植环境,整个区域以五谷杂粮为主,煎饼特点以耐储藏、抗饥饿,入口清香,煎饼不仅是卷大葱,更是卷一切的大佬;

因地区不同,煎饼口味也是多种多样的,纯小麦糊、连麸麦粉、纯面粉、玉米粉、小米粉、发酵高粱糊、地瓜粉、五谷杂粮混合粉糊等,不管哪一种对爱吃的当地人来说都是好吃的;

作为临沂人每顿饭都离不开煎饼,米饭、馒头、等其他主食的都只是辅助,最想吃的还是自己家老妈做的煎饼,虽然已经好多年不自己做了,但是情景还是历历在目,每次做煎饼之前,头天晚上掏干净小麦,秋天有新鲜地瓜时放几块地瓜,还有花生米,第二天一早用磨,磨成糊,用砖头或者石头支好鏊子三条腿,点上一把麦秆,长长的竹笓子,一圈一圈的摊平摊圆,烟熏火燎下一张张煎饼,麦香阵阵,乡味无穷!!!




味道临沂


山东特产蛮多的,但是就主食来说,的确是一方水土一个样,别说不同的城市了,就是乡邻的村镇,甚至各个家庭也都不一样,就像你家爱吃馒头,我家爱吃米饭一个道理。

至于煎饼为什么在当下没被广泛地作为主食,笔者认为,除了地域性造成的饮食习惯的差异,还有两个原因。

一从制作特点看

,煎饼是用鏊子摊制而成,鏊子底下添柴生火,人坐在旁边,用刮板摊匀,烙熟。


这样的制作过程既需要开放式的场地,又需要一定的面积。多见乡邻几个,择一家的院子,互相配合而作,一次做很多,各家分着吃。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平房院落越来越少了,电饼铛、平底锅这些器具,既不便于摊匀,也根本出不来摊煎饼应有的那种感觉和味道。现在吃煎饼,也多是委托专门加工煎饼的商户做,最多自己提供各种粮食,让对方磨浆、机器制作,手工制作的越来越凤毛麟角了。

二,如今吃食的多样性和贮存条件的改善,使得煎饼作为主食的角色渐渐边缘化。煎饼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易于保存,在物质匮乏、保存条件受限的旧时,这个特点决定了它的普遍性。到了今天,食物太丰富多彩了,怎么换花样也有的换,一天三顿可以吃不同的主食,自己做也好,外卖也好,饭店也好,对吃饭的随意性非常强,别说以某种主食为主了,吃不吃主食都不一定呢。这种情况下,不只是对煎饼,而是对所有种类的主食,都没有原先的依赖性了。


济南时报


在每一个清晨的早晨,或是上班的路上,一份煎饼总能温柔的抚慰我们饥饿的五脏庙。煎饼,是中国传统美食之一,不仅在山东,在全国各地都可以见到它的影子,同时智慧的中国人也会将它与当地的饮食特色结合,形成不同的风味。先来说说煎饼的起源。


煎饼的起源

相传诸葛亮从隆重被刘备请出来之后,由于兵微将寡,经常被曹军追着揍。一次被围在了沂蒙附近的山谷之间,由于跑的太着急,锅碗瓢盆全丢了,这让士兵怎么埋锅造饭呢?于是智慧的诸葛武侯就让士兵将水和面粉形成浆,再把军队鸣锣收兵的锣放在火上加热,用木棍将面糊摊平,香喷喷的煎饼就做好了。士兵吃饱后士气大振,杀出重围不在话下。

当地人也习得此法做食,但铜罗昂贵,且易开裂,人们便以铁成罗状的煎饼烙。从此煎饼在沂蒙大地上流传至今……当然了关于煎饼的起源还有很多其他版本,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中国美食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

临沂、日照等地区为什么把煎饼作为主食

在改革开放之前,全国大多数地区,大米和面粉等细粮的价格很高,大多数普通家庭都无法承受,要知道那时候一家可是至少有五六个孩子,笔者的父母都是山东人,都来自兄弟姐妹八个人的大家庭。孩子多贵的细粮自然就吃不起,便宜的粗粮(玉米、地瓜等)就成为了主流。

煎饼的做法采用的是粗粮细做,大大的改善了粗粮的口感,同时,做好的煎饼有着可以长时间储存、口感好、便于携带等诸多优点。真是不想成为主食都难啊,你说呢?


吃货历史观


说这话的纯属胡扯,临沂,日照吃不假,但是还有一个地方吃的就是枣庄,煎饼的原产地。在滕州有一个山,那里的石头就是磨的原产地,磨都是用那里的石头打磨而成的,别的地方的石头不管,所以煎饼的祖先是枣庄


手机用户59441393180


老家枣庄,年少时求学,在本镇上初中,中午带饭,多半是煎饼,早晨妈妈起得早,不光给我们兄弟做早饭,还要准备中午的饭带着,我牙不好,妈妈都是选最软的煎饼,包上菜,五香嘠达丝,辣椒豆,有时候会煎个鸡蛋,炒个枣庄特有的辣子鸡,鹵鱼子,菜好格外能多吃一个煎饼。要是赶上家里没煎饼了妈妈有事来不及烙,可以吃烧饼或馒头,一般是带着家里种的麦子,交给店家(或食堂),再交几毛钱的加工费,一次吃不完店家会给你换成饭票带着,方便的很。上高中都是带一个星期的煎饼,周六中午回家,妈妈早早烙好了煎饼等着,还会烙几个菜煎饼给我留着,周日下午回校,还会带一瓶炒好的咸菜,再带几块钱的生活费。如今我已成家立业,老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当爹不知报娘的恩,确实如此,现在想想那时做父母的多么不容易啊!看着父母鬓角的白发,更应该好好报答。


WkingX


说煎饼是山东特产的,根本就是胡扯,江苏连云港赣榆县,就吃煎饼。以前生活条件不好的时也是当主食吃。我高中三年住校,就是一天吃三顿煎饼过来的。就是现在也是很重要的食物,基本每家都有


sunnycastlemanhh


鲁西南地区也都有,从前分布很广,济宁菏泽枣庄部分农村曾经也是主食。煎饼保存时间长,粗粮细粮都可以做,一般是农忙前做好,整个夏收秋收时,带着煎饼菜到地头,累了就直接吃了。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手工煎饼因为制作麻烦,而且制作时需要多人配合,现在制作的少了,从前一年摊几次,现在也就弄一次,其它时间吃其它面食。而且现在外面卖的煎饼基本都是机器的,或者手工的喷水,太潮口感也差,存放时间也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