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農村難以忘懷的殺年豬

大巴山農村難以忘懷的殺年豬


通江人殺年豬

1記憶中的殺年豬

2018只剩最後一個月了,所有通江人都在打望著來年的牙祭,到底是先殺羊哩殺牛哩還是先殺豬哩?對於我們通江人來說,答案只有一個:豬!殺年豬,烘臘肉,灌臘腸,是必不可少的事情,殺自己的豬,走自己的路,讓牛羊去說吧!

殺年豬,也是我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個年代,殺豬容易,餵豬難,一頭豬喂熟出欄要一年,不像現在,幾個月就開殺。

大巴山農村難以忘懷的殺年豬

2殺年豬易,喂年豬難

一般的家庭,先是買一兩對雙月豬,或者三頭,在餵食的過程中,根據豬的食相和長相,再重新劃分“豬友圈”,肯吃肯長的分在一個圈,不肯吃不肯長的,會被拿到市場拋售掉,這也是自然選擇的一部分。

餵豬難,難於上青天。扯豬草、淘豬草、宰豬草,用撮箕運到毛邊鍋,有時候要幹到晚上十一二點,早上起床去張三李四家點火,頭等大事就是煮豬食。煮豬食是一門城市人永遠都學不懂的學科,那個年代缺柴禾,灶門前一般都是雜柴和松針,還有竹葉子和包穀杆,又是火鉗又是吹火筒,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更不能熄滅,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火候要剛剛好,一鍋豬食煮熟已是10點多,還得刮洋芋,抑或淘紅苕,開始準備一家人的早飯。

餵豬也是一項苦差事。一般來說,豬圈離鍋灶也有幾十米遠,要深諳少林功夫,雙手提桶、飛簷走壁,不刮擦、不追尾,才能翻過一個又一個門檻,一步又一步階梯,來到豬圈,倒豬食要恰到好處,講的是穩準狠,既要倒得公平不能引起豬們的紛爭,又不能撒潑到豬槽以外導致浪費。記住這才是豬們的一餐,一天三餐,一年365天,豬們,明天見,豬們,天天見。

餵豬得講科學,首先要喂大豬架子,到紅苕季節年末才開始壯肥,這個時候的豬比人還金貴,吃最好的亮紅苕,吃人都捨不得吃的稻米、包穀、麥子,這樣下來,年豬初長成。

人怕出名豬怕壯,殺年豬的季節自然就到了。

天還沒亮,大人們就分頭行動:請刀兒匠、燒開水。不大一會兒,刀兒匠趙大爺來了,幫忙按豬的爹爹叔叔都來了,鄰家大嬸也來了,趕豬的趕豬,幫廚的幫廚,隨著豬們的吶喊,村裡的孩子們三三兩兩的跑來了,隨即院子便成了最熱鬧的地方。

力氣較大的凡爹爹正坐大板凳之上,箍緊豬身的雙手青筋爆棚,兩端分別由兩位叔叔把關,按的按,抓的抓,200多斤的肥豬頓時沒了脾氣,氣定神閒的趙大爺,拾掇好手裡的葉子菸,把接血的盆子往地上一放,一手緊握豬嘴,一手順勢操起殺豬刀,在孩童們塞住耳朵的間隙,白刀子進紅刀子出,豬便應聲倒下。接下來就是打挺仗、兌水、湯豬、撞毛、吹氣、掛簷、砍邊、下肉,年豬就殺好了。

餐桌上,大人小孩兒們喝著泡湯、吃著香噴噴的豬肝和圓尾肉,包穀酒在互敬的杯子裡上下翻騰;院子裡,阿黃阿花們為搶食灑落在地上的碎肉和骨頭爭吵不休。

大巴山農村難以忘懷的殺年豬

3難忘殺年豬,難忘相親情

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一度的殺年豬又開始了,通江人的朋友圈都是殺年豬的圖片和視頻,我想,這既是豐收的喜悅,更是傳統的習俗。我們可以沒有牛羊,但是我們必須有年豬,因為在殺年豬的記憶裡,有我們祖輩父輩的身影;因為在殺年豬的記憶裡,有我們兄弟姐妹的身影;因為在殺年豬的記憶裡,有我們親情友情的身影。不是嗎?

秦巴 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