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裡,黛玉父親為什麼把女兒送入賈府這樣的是非之地?

藏嬌


黛玉自小便有不足之症,請盡了名醫修方配藥皆毫不見效,三歲時便有和尚要化其出家,林如海夫婦怎會捨得?和尚便勸林氏夫婦,黛玉除非出家,不然只能不見外姓親友,不見眼淚,方可平安此生。

但賈敏剛病逝,林如海便送黛玉至賈府,難道他不怕黛玉此生不得平安嗎?我想林如海聽到賴頭和尚的話時,反應不過跟甄士隱當年一樣,認為此人瘋瘋傻傻,說的不過無稽之談,不足為信。而林如海必須要送黛玉去賈府,為何?



其一,林家支庶不盛,便有旁族也在五服之外,賈敏一死,黛玉便沒人依傍教育,古代女子的皆靠女性長輩教育,而林如海此時快五十歲了,無心續絃,黛玉只能擇人託付。

其二,賈母愛女心切,賈敏剛走,賈母便打發船隻女僕來接,此等盛情,林如海怎能不受?而林如海向賈政推薦賈雨村後,其火速付諸行動來看,林如海與賈政兩人必定頻繁通信,故而賈敏才得知寶玉是個“混世魔王”。賈敏與賈政兄妹經常溝通,在其死前必定有所託付,甚至有兩家聯姻之意。



其三,黛玉此番前來賈府,冥冥之中早有註定,黛玉前世是絳珠仙子,下凡是為了報答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意欲下凡還淚而來,而寶玉就是那個她要報恩的人。

所謂聚散皆是緣,離合總關情吧。


微影悼紅


小編曾經無數次地質疑過這個問題,林黛玉她爹林如海,官職是巡鹽御史,富得流油的肥缺,而且也有文化,是探花出身,無論是撫養還是教養黛玉,他都是很有餘力的。沒有必要把自己閨女送去賈府,讓她背靠大樹好乘涼。那他在喪妻之後為什麼不獨自撫養黛玉,而是把她送去了自己的岳母家?

小編此時心裡升起了一些邪惡的念頭,會不會是他想續絃?怕黛玉反對?然而並沒有,林如海說得很明白,他沒有續室之意,對於賈敏這位賢妻,他很滿意,即便庶子死了,黛玉走了,他寧可一人獨守也絕不續室。而且林如海就是因為自己沒有續室之意才把黛玉送走的。這就奇了,不給閨女找後媽,反而成了閨女不能留在家裡的理由了?轉念一想,也沒有什麼不對,因為這涉及一個封建禮教觀念,上無親孃教養,下無兄弟姐妹扶持的女子,會被看做是家教上的缺失,這樣的女孩子以後不好找婆家。

這樣一看,林如海為女兒的考慮真的是用心良苦了,不由得開始同情和讚歎這位父親。不過,他為什麼要把女兒送去岳母家,而不是自己同姓兄弟家呢?原因也很簡單,正如賈母所言,林家人都死絕了,真沒人了,林如海幾代單傳,讓他上哪兒找兄弟去呀。再加上賈母強烈要求撫養外孫女,來信催來船接,林如海也原意女兒跟著岳母走,他也放心。

因為岳母家實在是個好人家,國公府,這是個他自己和賈敏生前都中意的去處。而且不知道您有沒有發現一個規律,史太君原是侯門,嫁給了國公府,他們生的女兒賈敏從國公府出嫁,嫁給林如海,而林如海家從前是列侯。而他倆生的閨女按這個規律走下去自然是要回歸國公府的。從小養在國公府,長大嫁進國公府,那真真是極好的。

所以,您看出來了吧,黛玉哪是進府做客?她那是回家。而且林如海和賈母都心知肚明,這是黛玉未來的婆家呀。賈敏早在生前就交代給自己閨女關於榮國府的各種事兒,比如賈府規矩大,因而不可多說一句話,不可多行一步路。再比如二舅母王氏的內侄女是賈府的管家奶奶,自己的表兄寶玉雖然淘氣但對姐妹們最好。這些道理都有利於黛玉在賈府的生存,也都是其母事先鋪設好的。

賈敏說這些話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會早亡,幹嘛老跟閨女唸叨自己孃家呢?或許她就知道有這麼一天,黛玉會進入國公府,成為賈府的媳婦。賈敏死後,林如海身體不好,自然更極力促成黛玉進入賈府,於是才忍痛把自己的掌上明珠送進岳母家。臨行不放心,還讓賈雨村隨行,為謹慎不張揚起見只讓女兒帶了隨從侍女和乳母。到後來,林如海身體每況愈下,臨終託孤時才把女兒召回,為的就是交代家事,寄託遺產。

可見林如海這位父親的用心至誠,至摯,走的每一步都是在為子女的一生考慮周到。


凡話紅樓


我們在文中看到,林黛玉家人丁不旺,一個老父親,到了四十歲以後才老來得子,而林黛玉十幾歲時,這位老父親就五十多歲了,用老父親話講,工作也忙,再加上她媽媽去世,她自己身子本來就弱,所以要找一個可以依賴的人,把黛玉帶大。這是其一。

其二,作為外祖母,就是外婆和姥姥的賈母,其實對自己唯一的女兒賈敏還是很愛的,畢竟她有兩個兒子,就這樣一個女兒,在紅樓夢中,我們也看到賈母對女孩子的愛戀,總是對兒子喝三喝四的,但從來不對女孩子發飆,所以大觀園裡的女孩子都和這位祖母關係很好。在古代社會,嫁出去的姑娘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孃家人,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薛姨媽到了賈府之後見到姐姐王夫人可以看到,自從出嫁後就沒有見過面,所以賈敏很可能出嫁以後直到去世就沒有回到自己的媽媽身邊過,所以賈母對自己的女兒很想念,她會不自然的把這種想念轉移到外甥女身上,所以她會極力的去保護黛玉,要把黛玉帶回到賈府和賈寶玉一起養大,賈母要讓黛玉來。

其三,作者的鋪設呀,是要安排黛玉和寶玉見面的,要不然,紅樓夢後來的故事怎麼講?

怎麼講?怎麼講?



大野澤的風


其實這一點在黛玉離開之前林父的一番話中就可見端倪了:

“汝父年將半百,再無續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減我顧盼之憂,何反雲不往?”

這段話先從語氣上看,有沒有“託孤”的意思?自己尚在,卻讓幼女去依傍他人,而且這去後一住就是好幾年,直到自己病重將死才寫信接了黛玉回去。可見林父此刻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非常清楚,知道自己已經時日不多,決心為黛玉的將來做打算。

那誰能在自己死後為黛玉做主呢?最重要的大事自然是黛玉的終身大事,當時的基本原則是:“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無者從餘親主婚”,這裡的餘親中,先以伯叔父母、姑、兄、姊為首,顯然黛玉沒有這些親戚。那第三順位,就是包括外祖父母在內的期親尊長,也就是賈母。賈母最疼的是賈敏,愛屋及烏,看到一樣聰慧靈氣的外孫女自然是加倍疼愛。基於此,林父才能放心、或是說只能將黛玉託付給賈母。

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教育問題。大戶人家規矩頗多,娶親嫁女,多有庶出不要的,而沒有母親教導的女孩子更會被認為沒有教養而受到歧視——雖然大多數小姐都是由教導嬤嬤帶大,但他們就是覺得沒有母親只由奴才教導出來的小姐一定非常差。林父不續絃,那黛玉模樣性情品質再好日後也會遭人歧視。能解決這一點的,就只能是將她送到外祖母身邊接受教育。

只怕林父在死之前已經交代好黛玉的婚事,應該是隻告訴了賈母,待黛玉長大後才公佈完婚。嫁妝也隨著小舟送入賈府由賈母收著——只有賈母是不會貪圖黛玉的嫁妝的,因為黛玉很大一部分嫁妝,其實就是當年她親手為賈敏備下的……

黛玉入賈府後確實如林父所想過了幾年安生日子,只是人思有限世事難料啊!


紅樓夢魘時


首先,賈府不僅僅是“是非之地”,而且是京城顯赫的四大家族之一,不論後期的悲慘結局,前期,最起碼是林如海決定送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賈府就是一個超級厲害的大家族,所以把黛玉送到賈府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其次,還是賈府的事兒。黛玉媽媽仙逝後,賈母表現得極為悲痛,女兒已經不在了,將外孫女好好照管,也不失為一種寄託哀思,表達關切的做法。賈母想要見外孫女,黛玉爸爸自然而然的就把黛玉送去了。

最後,小說中我們知道黛玉的父親在不幾年後也去世了,雖然他時代書香,但家中只有這一獨女,為女兒想好以後的道路是作為一個父親最有愛的表現,所以將黛玉送進賈府是最好的選擇。


小會哆來咪


從當時的林家的情況來看,黛玉的母親病逝了,家裡只有她和父親兩個人。而林如海也沒有其

他的旁支,沒有人能夠來照顧黛玉。當然他自己也可以照顧,但畢竟是一個大老爺們,要照顧

孩子一定沒有那麼細心。如果黛玉到了賈府裡面,雖然沒有親身父母在身邊,但也有祖母來疼她,生活上有下人會照顧

她,周圍也有跟她差不多大小的人,生活起來會更加得開心些。再從後面的內容來看,林如海

當時怕是自己的身體也不是很好了,怕自己沒有足夠的精力來照顧她。於其到時候再讓愛女難受,還不如早點送她去賈府來的好。

林父讓黛玉到賈府中去生活完全是出於對女兒的疼愛。他擔心自己不能夠給女兒提供好的成長

環境,也怕照顧不好她,所以選擇讓她在物質條件更好的賈府裡成長。


香草豆子


第一,賈母殷切的想要見到外孫女,致意務去。賈母最疼愛黛玉的母親,這點林如海肯定知道,有賈母照撫,林如海是放心的。

第二,從教育和社會化的角度,林黛玉去賈家更合適。林如海不願續絃,且林家已無直系枝脈,古代的女兒要養在深閨之中,林如海雖然能給黛玉以詩書的教育,但針織等女兒家應會的東西他是沒法教得。到賈府,即有賈母可以教養黛玉,又有兄弟姐妹扶持,使黛玉不至孤單,在林如海的心中應該是理想的養育環境。

第三,林如海不知道賈府是非那麼多。他對賈政的評價是謙恭厚道,大有祖父遺風,在他心中賈府也是詩書禮儀之鄉,這是他作為文人的厚道和天真之處。而且賈府的是非之事,賈敏作為最受寵的女兒未必知道的一清二楚,即便知道一點按照人之常情也不一定會對自己的丈夫嘮叨這些事,林如海瞭解的賈府應該是美化了的。

綜合以上,林如海讓黛玉進賈府,其實是處處替女兒考慮。


漿聲聲聲


作者創作小說的需要,黛玉作為洚珠仙草就是給神瑛侍者還淚而轉世的,不進賈府如何遇到神瑛侍者轉世的賈寶玉呢?

回到書中,也是必然的。林如海說了自己歲數大了,黛玉的母親賈敏去世也就不在續娶了,黛玉沒有女性的生活伴侶,成長和生活很孤獨,需要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在一個就是賈母疼愛這個外孫女,寫信來要接黛玉,這是沒有理由拒絕的offer,林如海無論是怎麼考慮都不能拒絕,因此必須送黛玉進賈府;再趕上賈雨村作為黛玉的家教,也要進京謀官,正好讓大舅子賈政幫忙,於是湊在一起黛玉就只能進賈府了。

你說是非之地我不知道什麼意思。在林如海看來看來賈府還是很適合黛玉生存的,至於後面說的什麼石獅子才是乾淨的話,對黛玉沒有什麼影響,那個時代家庭內部內外有別,男女有別,賈府女孩多,黛玉去了自然和女孩們在一起,在林如海看來是很安全和合適的。


胡觀世事



作為父母面對自己的掌上明珠,都希望能留在自己身邊日日陪伴。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父母都不放心子女出遠門,必然會牽腸掛肚日日思念!蘇州到南京放在現代不算遠,若在古代可是要好幾天才能到達的。林探花讓黛玉去賈府,這個時候探花身體還好,仕途也通暢。所以黛玉只是因為母親新喪外祖母又極想念,去探探親外加散散心畢竟賈府還有許多表姐妹可以作作伴。有一個國府千金的母親,如今母親不在了,再也沒有人會帶自己去外祖母家走親戚了,所以這個時候認認親是很有必要的,自己也代替了母親回了一趟孃家。所以探花無法非兩個目的,第一散心解解哀愁,第二很重要,古代大戶人家的女主子不能拋頭露面,黛玉是獨苗,家中已無女眷,大戶人家的女眷是互相走動的,互相打聽與相看個誰家的女孩子比較優秀以方便將來說媒。就像南安太妃與湘雲熟,但是來賈府做客時又看上了探春,就有了探春遠嫁一出。探花一個男人夫人又沒有,黛玉又小是不可能接待別府女眷的去,這下去賈府,也好為黛玉的終身大事籌謀籌謀。就算沒有中意的,黛玉散完心也可以回家。他之所以放心把黛玉送去,第一對女兒有絕對的信心,第二對賈府母也絕對信任,就像當初賈母把最愛的女兒嫁給他一樣,第三他與賈政關係良好相信他的為人,其實賈政對黛玉也是相當疼愛的,整個賈府敢說我告訴舅舅去的人也只有她一個人。此時元春還沒封妃,黛玉配寶玉是綽綽有餘。他只是想到了開頭卻沒有想到結尾,沒想到自己早早的去了,也沒想到賈母也會有無奈的時候。黛玉與寶釵進府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黛玉是賈母派人去蘇州接回來的,寶釵是王夫人寫信要求來住的。


可可177954905


我在想一個母親把自己最疼愛的女兒嫁了出去,出嫁十幾年都不曾再見過。自己的外孫女從未謀面,直到女兒逝去,天人永隔,老人家心裡自是悲痛萬分的,自己年歲已大在自己又生之年能見下外孫女,就如同再見了自己的愛女,以補失女之痛。所以賈母是執意要接黛玉來賈府,一是照顧安慰喪母的外歲女,二是一解自己的思念之情。林父在自己夫人病逝後,想當年郎才女貌肯定是一對恩愛夫妻,如今肯定是萬分傷感的,第一自己的傷痛不想給愛女帶來煩惱,不想愛女看著自己天天傷心,第二怕愛女喪母傷心,讓愛女去外婆家,外婆家姐妹眾多可以給愛女解悶,愛女一走自己雖然會思念心切,但是自己可以盡力的為愛妻傷悲了。第三也可能是愛妻的最後託付,希望愛女能替自己了了回家的心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