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銀十鐵十二HBase原理和設計分享一波

金九銀十鐵十二HBase原理和設計分享一波

關於分佈式方面的資料可以關注我微頭條第一篇文章,裡面有這方面的資料鏈接

簡介

HBase —— Hadoop Database的簡稱,Google BigTable的另一種開源實現方式,從問世之初,就為了解決用大量廉價的機器高速存取海量數據、實現數據分佈式存儲提供可靠的方案。從功能上來講,HBase不折不扣是一個數據庫,與我們熟悉的Oracle、MySQL、MSSQL等一樣,對外提供數據的存儲和讀取服務。而從應用的角度來說,HBase與一般的數據庫又有所區別,HBase本身的存取接口相當簡單,不支持複雜的數據存取,更不支持SQL等結構化的查詢語言;HBase也沒有除了rowkey以外的索引,所有的數據分佈和查詢都依賴rowkey。所以,HBase在表的設計上會有很嚴格的要求。架構上,HBase是分佈式數據庫的典範,這點比較像MongoDB的sharding模式,能根據鍵值的大小,把數據分佈到不同的存儲節點上,MongoDB根據configserver來定位數據落在哪個分區上,HBase通過訪問Zookeeper來獲取-ROOT-表所在地址,通過-ROOT-表得到相應.META.表信息,從而獲取數據存儲的region位置。

架構

上面提到,HBase是一個分佈式的架構,除去底層存儲的HDFS外,HBase本身從功能上可以分為三塊:Zookeeper群、Master群和RegionServer群。

  • Zookeeper群:HBase集群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主要用於存儲Master地址、協調Master和RegionServer等上下線、存儲臨時數據等等。
  • Master群:Master主要是做一些管理操作,如:region的分配,手動管理操作下發等等,一般數據的讀寫操作並不需要經過Master集群,所以Master一般不需要很高的配置即可。
  • RegionServer群:RegionServer群是真正數據存儲的地方,每個RegionServer由若干個region組成,而一個region維護了一定區間rowkey值的數據,整個結構如下圖:

金九銀十鐵十二HBase原理和設計分享一波


上圖中,Zookeeper(簡稱ZK)是一個集群,通常有奇數個ZK服務組成。Master為了服務可用性,也建議部署成集群方式,因為 Master是整個管理操作的發起者,如果Master一旦發生意外停機,整個集群將會無法進行管理操作,所以Master也必須有多個,當然多個 Master也有主從之分,如何區分哪個是主,哪個是從?關鍵看哪個Master能競爭到ZK上對應Master目錄下的鎖,持有該目錄鎖的Master 為主Master,其他從Master輪詢競爭該鎖,所以一旦主Master發生意外停機,從Master很快會因為競爭到Master文件夾上的鎖而接 管服務。

RegionServer(簡稱RS)在非Replication模式下,整個系統中都是唯一的,也就是說,在整個非Replication的 HBase集群中,每臺RS上保存的數據都不一樣,所以相對於前面兩者,該模式下的RS並不是高可用的,至少RS可能存在單點故障的問題,但是由於 HBase內部數據分region存儲和region可以遷移的機制,RS服務的單點故障可能會在極小代價下很快恢復,但是一旦停掉的RS上有 -ROOT-或者.META.表的region,那後果還是比較嚴重,因為數據節點的RS停機,只會在短時間內影響該臺RS上的region不可訪問,等 到region遷移完成後即可恢復,如果是-ROOT-、.META.所在的RS停機,整個HBase的新的求情都將受到影響,因為需要通過.META. 表來路由,從而尋找到region所在RS的地址。

數據組織

整個架構中,ZK用於服務協調和整個集群運行過程中部分信息的保存和-ROOT-表地址定位,Master用於集群內部管理,所以剩下的RS主要用於處理數據。

RS是處理數據的主要場所,那麼在RS內部的數據是怎麼分佈的?其實RS本身只是一個容器,其定義了一些功能線程,比如:數據合併線程 (compact thread)、storeFile分割線程(split thread)等等。容器中的主要對象就是region,region是一個表根據自身rowkey範圍劃分的一部分,一個表可以被劃分成若干部分,也就 是若干個region,region可以根據rowkey範圍不同而被分佈在不同的RS上(當然也可以在同一個RS上,但不建議這麼做)。一個RS上可以 包含多個表的region,也可以只包含一個表的部分region,RS和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這裡還有一個概念——列簇。對HBase有一些瞭解的人,或多或少聽說過:HBase是一個列式存儲的數據庫,而這個列式存儲中的列,其實是區別於 一般數據庫的列,這裡的列的概念,就是列簇,列簇,顧名思義就是很多列的集合,而在數據存儲上來講,不同列簇的數據,一定是分開存儲的,即使是在同一個 region內部,不同的列簇也存儲在不同的文件夾中,這樣做的好處是,一般我們定義列簇的時候,通常會把類似的數據放入同一個列簇,不同的列簇分開存 儲,有利於數據的壓縮,並且HBase本身支持多種壓縮方式。

原理

前面介紹了HBase的一般架構,我們知道了HBase有ZK、Master和RS等組成,本節我們來介紹下HBase的基本原理,從數據訪問、RS路由到RS內部緩存、數據存儲和刷寫再到region的合併和拆分等等功能。

RegionServer定位

訪問HBase通過HBase客戶端(或API)進行,整個HBase提供給外部的地址,其實是ZK的入口,前面也介紹了,ZK中有保存 -ROOT-所在的RS地址,從-ROOT-表可以獲取.META.表信息,根據.META.表可以獲取region在RS上的分佈,整個region尋 址過程大致如下:

金九銀十鐵十二HBase原理和設計分享一波


  1. 首先,Client通過訪問ZK來請求目標數據的地址。
  2. ZK中保存了-ROOT-表的地址,所以ZK通過訪問-ROOT-表來請求數據地址。
  3. 同樣,-ROOT-表中保存的是.META.的信息,通過訪問.META.表來獲取具體的RS。
  4. .META.表查詢到具體RS信息後返回具體RS地址給Client。
  5. Client端獲取到目標地址後,然後直接向該地址發送數據請求。

上述過程其實是一個三層索引結構,從ZK獲取-ROOT-信息,再從-ROOT-獲取.META.表信息,最後從.META.表中查到RS地址後緩存。這裡有幾個問題:

  • 既然ZK中能保存-ROOT-信息,那麼為什麼不把.META.信息直接保存在ZK中,而需要通過-ROOT-表來定位?
  • Client查找到目標地址後,下一次請求還需要走ZK –> -ROOT- –>.META.這個流程麼?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不直接把.META.表信息直接保存到ZK中?主要是為了保存的數據量考慮,ZK中不宜保存大量數據,而.META.表 主要是保存Region和RS的映射信息,region的數量沒有具體約束,只要在內存允許的範圍內,region數量可以有很多,如果保存在ZK 中,ZK的壓力會很大。所以,通過一個-ROOT-表來轉存到RS中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方案,相比直接保存在ZK中,也就多了一層-ROOT-表的查詢,對 性能來說影響不大。

第二個問題:每次訪問都需要走ZK –> -ROOT- —> .META.的流程麼?當然不需要,Client端有緩存,第一次查詢到相應region所在RS後,這個信息將被緩存到Client端,以後每次訪問都 直接從緩存中獲取RS地址即可。當然這裡有個意外:訪問的region若果在RS上發生了改變,比如被balancer遷移到其他RS上了,這個時候,通 過緩存的地址訪問會出現異常,在出現異常的情況下,Client需要重新走一遍上面的流程來獲取新的RS地址。總體來說,region的變動只會在極少數 情況下發生,一般變動不會很大,所以在整個集群訪問過程中,影響可以忽略。

Region數據寫入

HBase通過ZK –> -ROOT- –>.META.的訪問獲取RS地址後,直接向該RS上進行數據寫入操作,整個過程如下圖:

金九銀十鐵十二HBase原理和設計分享一波


Client通過三層索引獲得RS的地址後,即可向指定RS的對應region進行數據寫入,HBase的數據寫入採用WAL(write ahead log)的形式,先寫log,後寫數據。HBase是一個append類型的數據庫,沒有關係型數據庫那麼複雜的操作,所以記錄HLog的操作都是簡單的 put操作(delete/update操作都被轉化為put進行)

HLog

HLog寫入

HLog是HBase實現WAL方式產生的日誌信息,其內部是一個簡單的順序日誌,每個RS上的region都共享一個HLog,所有對於該RS上的 region數據寫入都被記錄到該HLog中。HLog的主要作用就是在RS出現意外崩潰的時候,可以儘量多的恢復數據,這裡說是儘量多,因為在一般情況 下,客戶端為了提高性能,會把HLog的auto flush關掉,這樣HLog日誌的落盤全靠操作系統保證,如果出現意外崩潰,短時間內沒有被fsync的日誌會被丟失。

HLog過期

HLog的大量寫入會造成HLog佔用存儲空間會越來越大,HBase通過HLog過期的方式進行HLog的清理,每個RS內部都有一個HLog監控線程在運行,其週期可以通過hbase.master.cleaner.interval進行配置。

HLog在數據從memstore flush到底層存儲上後,說明該段HLog已經不再被需要,就會被移動到.oldlogs這個目錄下,HLog監控線程監控該目錄下的HLog,當該文 件夾下的HLog達到hbase.master.logcleaner.ttl設置的過期條件後,監控線程立即刪除過期的HLog。

Memstore

數據存儲

memstore是region內部緩存,其大小通過HBase參數hbase.hregion.memstore.flush.size進行配 置。RS在寫完HLog以後,數據寫入的下一個目標就是region的memstore,memstore在HBase內部通過LSM-tree結構組 織,所以能夠合併大量對於相同rowkey上的更新操作。

正是由於memstore的存在,HBase的數據寫入都是異步的,而且性能非常不錯,寫入到memstore後,該次寫入請求就可以被返 回,HBase即認為該次數據寫入成功。這裡有一點需要說明,寫入到memstore中的數據都是預先按照rowkey的值進行排序的,這樣有利於後續數 據查找。

數據刷盤

Memstore中的數據在一定條件下會進行刷寫操作,使數據持久化到相應的存儲設備上,觸發memstore刷盤的操作有多種不同的方式如下圖:

金九銀十鐵十二HBase原理和設計分享一波


以上1,2,3都可以觸發memstore的flush操作,但是實現的方式不同:

  • 1通過全局內存控制,觸發memstore刷盤操作。

在該種情況下,RS中所有region的memstore內存佔用都沒達到刷盤條件,但整體的內存消耗已經到一個非常危險的範圍,如果持續下去,很有可能造成RS的OOM,這個時候,需要進行memstore的刷盤,從而釋放內存。

memstore整體內存佔用上限通過參數hbase.regionserver.global.memstore.upperLimit進行設 置,當然在達到上限後,memstore的刷寫也不是一直進行,在內存下降到 hbase.regionserver.global.memstore.lowerLimit配置的值後,即停止memstore的刷盤操作。這樣做, 主要是為了防止長時間的memstore刷盤,會影響整體的性能。

  • 2手動觸發memstore刷盤操作

HBase提供API接口,運行通過外部調用進行memstore的刷盤

  • 3 memstore上限觸發數據刷盤

前面提到memstore的大小通過hbase.hregion.memstore.flush.size進行設置,當region中memstore的數據量達到該值時,會自動觸發memstore的刷盤操作。

刷盤影響

memstore在不同的條件下會觸發數據刷盤,那麼整個數據在刷盤過程中,對region的數據寫入等有什麼影響?

memstore的數據刷盤,對region的直接影響就是:在數據刷盤開始到結束這段時間內,該region上的訪問都是被拒絕的,這裡主要是因 為在數據刷盤結束時,RS會對改region做一個snapshot,同時HLog做一個checkpoint操作,通知ZK哪些HLog可以被移 到.oldlogs下。從前面圖上也可以看到,在memstore寫盤開始,相應region會被加上UpdateLock鎖,寫盤結束後該鎖被釋放。

StoreFile

memstore在觸發刷盤操作後會被寫入底層存儲,每次memstore的刷盤就會相應生成一個存儲文件HFile,storeFile即HFile在HBase層的輕量級分裝。

數據量的持續寫入,造成memstore的頻繁flush,每次flush都會產生一個HFile,這樣底層存儲設備上的HFile文件數量將會越 來越多。不管是HDFS還是Linux下常用的文件系統如Ext4、XFS等,對小而多的文件上的管理都沒有大文件來的有效,比如小文件打開需要消耗更多 的文件句柄;在大量小文件中進行指定rowkey數據的查詢性能沒有在少量大文件中查詢來的快等等。

Compact

大量HFile的產生,會消耗更多的文件句柄,同時會造成RS在數據查詢等的效率大幅度下降,HBase為解決這個問題,引入了compact操作,RS通過compact把大量小的HFile進行文件合併,生成大的HFile文件。

RS上的compact根據功能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不同類型,即:minor compact和major compact。

  • Minor Compact

minor compact又叫small compact,在RS運行過程中會頻繁進行,主要通過參數hbase.hstore.compactionThreshold進行控制,該參數配置了 HFile數量在滿足該值時,進行minor compact,minor compact只選取region下部分HFile進行compact操作,並且選取的HFile大小不能超過 hbase.hregion.max.filesize參數設置。

  • Major Compact

相反major compact也被稱之為large compact,major compact會對整個region下相同列簇的所有HFile進行compact,也就是說major compact結束後,同一個列簇下的HFile會被合併成一個。major compact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對底層I/O的壓力相對較大。

major compact除了合併HFile外,另外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清理過期或者被刪除的數據。前面提到過,HBase的delete操作也是通過append的 方式寫入,一旦某些數據在HBase內部被刪除了,在內部只是被簡單標記為刪除,真正在存儲層面沒有進行數據清理,只有通過major compact對HFile進行重組時,被標記為刪除的數據才能被真正的清理。

compact操作都有特定的線程進行,一般情況下不會影響RS上數據寫入的性能,當然也有例外:在compact操作速度跟不上region中 HFile增長速度時,為了安全考慮,RS會在HFile達到一定數量時,對寫入進行鎖定操作,直到HFile通過compact降到一定的範圍內才釋放 鎖。

Split

compact將多個HFile合併單個HFile文件,隨著數據量的不斷寫入,單個HFile也會越來越大,大量小的HFile會影響數據查詢性 能,大的HFile也會,HFile越大,相對的在HFile中搜索的指定rowkey的數據花的時間也就越長,HBase同樣提供了region的 split方案來解決大的HFile造成數據查詢時間過長問題。

一個較大的region通過split操作,會生成兩個小的region,稱之為Daughter,一般Daughter中的數據是根據rowkey的之間點進行切分的,region的split過程大致如下圖:

金九銀十鐵十二HBase原理和設計分享一波


  1. region先更改ZK中該region的狀態為SPLITING。
  2. Master檢測到region狀態改變。
  3. region會在存儲目錄下新建.split文件夾用於保存split後的daughter region信息。
  4. Parent region關閉數據寫入並觸發flush操作,保證所有寫入Parent region的數據都能持久化。
  5. 在.split文件夾下新建兩個region,稱之為daughter A、daughter B。
  6. Daughter A、Daughter B拷貝到HBase根目錄下,形成兩個新的region。
  7. Parent region通知修改.META.表後下線,不再提供服務。
  8. Daughter A、Daughter B上線,開始向外提供服務。
  9. 如果開啟了balance_switch服務,split後的region將會被重新分佈。

上面1 ~ 9就是region split的整個過程,split過程非常快,速度基本會在秒級內,那麼在這麼快的時間內,region中的數據怎麼被重新組織的?

其實,split只是簡單的把region從邏輯上劃分成兩個,並沒有涉及到底層數據的重組,split完成後,Parent region並沒有被銷燬,只是被做下線處理,不再對外部提供服務。而新產生的region Daughter A和Daughter B,內部的數據只是簡單的到Parent region數據的索引,Parent region數據的清理在Daughter A和Daughter B進行major compact以後,發現已經沒有到其內部數據的索引後,Parent region才會被真正的清理。

HBase設計

HBase是一個分佈式數據庫,其性能的好壞主要取決於內部表的設計和資源的分配是否合理。

表的設計

Rowkey設計

rowkey是HBase實現分佈式的基礎,HBase通過rowkey範圍劃分不同的region,分佈式系統的基本要求就是在任何時候,系統的 訪問都不要出現明顯的熱點現象,所以rowkey的設計至關重要,一般我們建議rowkey的開始部分以hash或者MD5進行散列,儘量做到 rowkey的頭部是均勻分佈的。禁止採用時間、用戶id等明顯有分段現象的標誌直接當作rowkey來使用。

列簇設計

HBase的表設計時,根據不同需求有不同選擇,需要做在線查詢的數據表,儘量不要設計多個列簇,我們知道,不同的列簇在存儲上是被分開的,多列簇設計會造成在數據查詢的時候讀取更多的文件,從而消耗更多的I/O。

TTL設計

選擇合適的數據過期時間也是表設計中需要注意的一點,HBase中允許列簇定義數據過期時間,數據一旦超過過期時間,可以被major compact進行清理。大量無用歷史數據的殘餘,會造成region體積增大,影響查詢效率。

Region設計

一般地,region不宜設計成很大,除非應用對階段性性能要求很多,但是在將來運行一段時間可以接受停服處理。region過大會導致major compact調用的週期變長,而單次major compact的時間也相應變長。major compact對底層I/O會造成壓力,長時間的compact操作可能會影響數據的flush,compact的週期變長會導致許多刪除或者過期的數據 不能被及時清理,對數據的讀取速度等都有影響。

相反,小的region意味著major compact會相對頻繁,但是由於region比較小,major compact的相對時間較快,而且相對較多的major compact操作,會加速過期數據的清理。

當然,小region的設計意味著更多的region split風險,region容量過小,在數據量達到上限後,region需要進行split來拆分,其實split操作在整個HBase運行過程中,是 被不怎麼希望出現的,因為一旦發生split,涉及到數據的重組,region的再分配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我們在設計之初就需要考慮到這些問題,儘量避免 region的運行過程中發生split。

HBase可以通過在表創建的時候進行region的預分配來解決運行過程中region的split產生,在表設計的時候,預先分配足夠多的 region數,在region達到上限前,至少有部分數據會過期,通過major compact進行清理後, region的數據量始終維持在一個平衡狀態。

region數量的設計還需要考慮內存上的限制,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每個region都有memstore,memstore的數量與region數量和region下列簇的數量成正比:

一個RS下memstore內存消耗:

Memory = memstore大小 * region數量 * 列簇數量

如果不進行前期數據量估算和region的預分配,通過不斷的split產生新的region,容易導致因為內存不足而出現OOM現象。

金九銀十鐵十二HBase原理和設計分享一波

關於分佈式方面的資料可以關注我微頭條第一篇文章,裡面有這方面的資料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