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死後武氏家族什麼下場?

秀才江湖


對於“下場”一詞,一般我們會理解為和之前相比,後來的境況比較慘淡。

譬如武則天統治時期的武氏家族,一定是無限風光。

而在武則天死後,這種妄圖顛覆朝廷的外戚團隊,應該會被趕盡殺絕。

然而,真實的歷史卻往往出人意料。

李唐復位後,很長一段時間,武氏家族依然過著風風光光的日子。

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自己作死,他們不會死。

為什麼這麼說?您聽有書君細說原委便知道了。

一、武則天在位時,她的孃家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顯赫。

事情得從武則天這一輩兒說起。

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原是父親武士彠的續絃。武則天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武元慶和武元爽。

父親武士彠病故之後,武則天母女幾個沒少受那倆哥哥的擠兌。

因此武則天當了皇后,就找理由把這哥倆流放,遠遠打發走了,以免在跟前看著礙眼。

古時候生活條件差,去的地方又是既遠又荒涼。哥倆沒多久就先後嗚呼哀哉了。

哥倆都死了也沒消除武則天童年受欺負的心理陰影。於是她又把報復的利劍刺向了堂兄弟武惟良和武懷運。

由於嫉恨丈夫李治喜歡上了她的親外甥女賀蘭氏,她在武惟良兄弟給賀蘭氏送的食物裡下了毒,用一石二鳥之計,一舉除掉了賀蘭氏和武惟良兄弟。

至此,武家跟武則天兄弟輩兒的近親基本被她收拾利索了。

人活一世,唯有出身無法選擇。儘管武則天跟孃家沒啥感情,但那兒畢竟與她血脈相承,這是無法擺脫的事實。

所以,當她爹武士矱的爵位周國公無人繼承時,武則天開始重新考慮她與孃家的關係。

為了不想與孃家過多瓜葛。

她先是把親姐姐的兒子賀蘭敏之過繼給了她爹,襲封了周國公。

當她發現賀蘭敏之太不成器沒法指望後,面對周國公爵位再一次空缺的情況,她只好從流放地召回了她二哥武元爽的兒子武承嗣,襲封周國公。

這無奈之舉,讓武氏一族從此轉機開始承蒙武則天的蔭庇,有了發展壯大勢力的機會。但是,在武則天內心深處,她對子侄們並不十分待見。

皇權當然不許他們染指,對他們的感情也遠遠比不了對自己生的李姓孩子們那麼深厚。

而終其整個武周朝,武氏子侄裡面較有出息的也是屈指可數。

一是大名鼎鼎的武三思,是武則天大哥武元慶的兒子,繼承了追封給自己爹的爵位梁王。

再一個是二哥武元爽的兒子武承嗣原本是繼承了追封給自己親爹的爵位魏王,因為一心想當皇太子,野心太大。

引起了武則天的反感。最後得了抑鬱症死了。

武承嗣的大兒子武延基承襲了魏王。年輕氣盛的武延基因為得罪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惹惱了武則天,於是被逼迫自殺了。

武則天便令武承嗣的二兒子武延義襲爵。

可見,武則天孃家子侄們在她眼裡,還不如她豢養的男寵。

二、武皇死後,武氏家族更加風光。

歷盡艱辛,中宗李顯好不容易又做回了皇帝,群臣上奏要求廢除武家人的王爵,敬暉對唐中宗說:“事不兩大,武家諸王宜皆免。”

意思是說,不應該有兩姓皇室宗親,唐朝是李氏江山,武姓的親王全部應該免去王爵。儘管沒沾她多大光,武則天一退位,武姓族人跟著受連累,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唐中宗沒有完全接受敬暉的建議,回覆說武攸暨、武三思等人也為誅殺張易之兄弟出過力,所以不應該徹底免去爵位,只是各降一等了事。

武氏家族在中宗時期自此得以平安無事。

其中混的最如魚得水的當屬武三思。這人算是武氏家族的翹楚。

當初他就是武氏子侄中最被武則天欣賞的一個。他懂得韜光養晦,隱藏野心用以自保。

中宗時期,武三思依仗李顯的寵信權傾一時。他甚至把幫助李顯復位的敬暉等人都給貶了,還把從前被敬暉等打壓的親信又重新提拔了起來。真正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比武則天在位時,嘚瑟多了。

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娶了安樂公主。後來安樂公主又和武承嗣的兒子武延秀好上了,武崇訓一死,安樂公主便嫁給了武延秀。

夫憑妻貴,武延秀跟著安樂公主,混得也挺滋潤。直到安樂公主的老媽韋后被殺,武延秀才跟著吃了瓜落。

武三思倒臺則是因為當時的太子李重俊跟他不對付,李重俊造反殺了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及其同黨十餘人,自己最後也兵敗而死。

縱觀整個中宗時代,武家人活得還是挺滋潤的。就是武三思倒臺,使武姓的人受了牽連,被殺了個七零八落。

而這場劫難中也有兩個人倖免,一個是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李旦剛即位沒多久他就死了。另一個叫武攸緒。

他是被武則天坑死的那個堂兄弟武惟良的兒子。

武則天在位時,武攸緒被封為郡王,然而此人為人低調,氣質清高不入俗流,很快便棄官歸隱嵩山了。

李顯即位,召他為官,沒多久,他又辭官歸隱了。

因此,等到武氏被李旦清算時,只有他挑不出是非。李旦專門下旨表揚了他一番。武攸緒平安生活,卒於69歲。

總之,武則天死後,武氏家族成員很長一段時間活的還是挺舒坦的。這都得力於李顯的“寬容大度”。而李顯這樣做不外乎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自然是李顯的性格使然。他多年生活在母親權力的陰影之下,膽小怕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其次,他也是為了保持朝廷中權力的平衡,防止張柬之、敬暉等人獨攬大權。

再者,李顯雖然曾經被武則天奪去皇位,打發到外地,備受冷落。

但武則天最終還是把他放到皇太子的位置上。

從這個意義上說,他也是武周政權的核心成員,如果徹底否定武氏一族,其實也就否定了武則天和自己的合法地位。所以他不可能完全割斷自己與武氏家族的關係。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神龍元年正月,張柬之、敬暉等人發動政變,誅殺張易之兄弟,皇太子李顯監國,很快登基,就是唐中宗。

八十一歲的武則天被送往上陽宮,同年十一月去世,史上最強勢的一代女皇結束了精彩的一生。

按照歷史的經驗來看,在武則天時代地位顯赫的武氏家族,此時應該受到嚴厲的清算,所以敬暉對唐中宗說:“事不兩大,武家諸王宜皆免。”

意思是說,不應該有兩姓皇室宗親,唐朝是李氏江山,武姓的親王全部應該免去王爵。敬暉參與了推翻武則天的神龍政變,為了自身的安全,當然希望肅清武家的勢力,所以由他提出這樣的建議非常正常。

唐中宗沒有完全接受敬暉的建議,回覆說武攸暨、武三思等人也為誅殺張易之兄弟出過力,所以不應該徹底免去爵位,只是各降一等,結果如下:

梁王武三思降為德靜郡王,定王、駙馬都尉武攸暨為樂壽郡王,河內郡王武懿宗為耿國公,建昌郡王武攸寧為江國公,會稽郡王武攸望為葉國公,臨川郡王武嗣宗為管國公,建安郡王武攸宜為息國公,高平郡王武重規為鄶國公,武承嗣的兒子武延義為魏國公,安平郡王武攸緒為巢國公,高陽郡王、駙馬都尉武崇訓為酆國公,淮陽郡王武延秀為桓國公,鹹安郡王武延祚為鹹安郡公。

許多大臣對此不滿,說:“武氏諸王享受如此厚祿,讓天下人很不滿意。”

唐中宗聽到這些議論,毫無反應。

分析一下,唐中宗掌握政權之後,依然厚待武氏家族,有著複雜的原因。

首先,是唐中宗李顯的性格使然,他一向“柔昏不斷”,不喜歡多事。而且多年生活在母親權力的陰影之下,膽小怕事。

其次,李顯雖然曾經被武則天奪去皇位,打發到外地,備受冷落。但武則天最終還是把他放到皇太子的位置上。從這個意義上說,他也是武周政權的核心成員,如果徹底否定武則天,其實也是否定了自己的合法地位。所以他不可能完全割斷自己與武氏家族的關係。

第三,唐中宗也是為了保持朝廷中權力的平衡,防止張柬之、敬暉等人獨攬大權。

關於武氏家族成員的下落,大致說一下。

武懿宗、武嗣宗、武攸宜、武重規、武攸望、武攸寧幾位在唐中宗時代死掉。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在皇太子李重俊發動的政變中被殺死。

在李隆基發動的政變當中,武延秀和安樂公主被殺死在內宅。駙馬都尉武攸暨娶了太平公主,所以在武延秀被李隆基處死時,只是受了些影響,被降為楚國公,不久去世。太平公主被殺掉之後,他的墳墓也被毀掉。


於左


即便在武則天生前,武氏家族也是經歷了大起大落的,武則天成為皇后後曾打壓武家,直接或間接弄死了四個哥哥,她攝政後又開始扶持武家,一直到她建立武周政權後,武氏家族發展到了頂峰。 

武則天殺伐果決,但在立嗣一事上卻一直搖擺不定,立子還是立侄,這是一個困擾武則天的大問題,這也導致武家和李家水火不容,但最終在忠於李唐王室的大臣們的謀劃下,武則天還是還政於李家,唐中宗李顯繼位,而武氏家族在這個時候卻並沒有被打壓甚至屠殺,反而仍風光無限,只是這種風光並沒有維持多久。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在娶楊氏之前有過一段婚姻,並有兩個兒子武元慶和武元爽,原配去世後,在李淵的親自關照下,武士彠娶了楊氏,生了三個女兒,但武士彠去世的早,當時武則天只有12歲,楊氏母女四人被楊家虐待,特別是武則天的兩個異母哥哥和另外兩個堂哥武惟良和武懷運,最終楊氏帶著女兒們回到了孃家,之後武則天進宮成為李世民的妃子。

李世民去世後,武則天入感業寺,後被李治接進宮中,在655年成為皇后,按照慣例,武氏家族的人該提拔的提拔,該封官的封官,楊氏一時間感覺揚眉吐氣,所以在家宴上說起曾經那段往事,說武家子弟還不是靠著武則天才升官發財,但武元爽、武元慶、武惟良和武懷運都說是靠著武士彠的開國功臣身份和自己的勤勉努力才受到重用的。 楊氏哪受得了,於是進宮要求武則天以謙讓名義打壓武家,讓這幾個不知好歹的人遠離京城,然後四人都被髮配到很遠的地方為官,不久,武元慶和武元爽就去世了。

另外兩個也沒有活太久,665年,李治泰山封禪,各地刺史都要參加,武惟良和武懷運兄弟倆有機會見到武則天,就準備了特產食物進獻給武則天,武則天利用這些特產毒死了外甥女賀蘭氏,然後,武惟良和武懷運被處死。

然而武則天僅僅是恨這幾個哥哥,卻並沒有對侄子們趕盡殺絕,當她有了當皇帝的心思後開始大力扶持武氏家族,683年李治去世,李顯繼位,過了不到兩個月就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了京師,李旦繼位,武則天攝政,武家沒少幫著武則天誅殺李唐宗室。

690年武則天稱帝,建立了武周政權,奪嫡大戰也跟著開始,武則天稱帝之後,李旦被降為皇嗣,武氏家族裡,武則天的兄弟們、侄子們個個封了王,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做為武士彠的繼承人,被封為魏王,官拜文昌左相,在他看來,武周政權自然姓武,所以太子也必須姓武,他攛掇別人上書武則天要求廢皇嗣李旦而立武承嗣為太子,立嗣是武則天最不願意面對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她沒有想好,但李昭德說服了武則天不要立武承嗣為太子,並且罷了武承嗣的相。李昭德的觀點其實很簡單,立嗣立親,侄子當上皇帝后不可能祭祀姑姑,更加不可能祭祀姑父,這如何給李治交代呢?

但很快,因為一個宮女的舉報,李旦又失去了武則天的信任,之後,武承嗣讓人告發李旦謀反,如果不是有人剖心來證明李旦沒有謀反,武則天可能又要廢了李旦。之後狄仁傑終於也來勸諫了,說法和當初的李昭德大體相同,並且狄仁傑建議武則天把李顯召回。

698年李顯被召回,為了緩和母子關係,李顯的女兒永泰公主嫁給了武承嗣的長子武延基,安樂公主則嫁給了武則天另一個侄子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經過張易之和張昌宗兩人的枕邊風和李旦的推讓,終於在698年,李顯成為太子,武承嗣則抑鬱而死。

經過這麼多年的鬥爭,武則天自然知道武家和李家的矛盾,於是,在立了李顯為太子後,她又進一步抬高武家的地位,並在699年組織了一個聚會,讓李顯、李旦、太平公主和武家子弟盟誓,以後相互扶持。

武則天晚期開始享樂又因為身體方面的原因,寵信二張兄弟,二張兄弟由此開始干政,701年,武延基和大舅子李重潤說了幾句二張的壞話,被武則天知道後下令處死,二張越發無法無天,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崔玄暐和袁恕己這些大臣聯合太子李顯、李旦、太平公主等開始謀劃除掉二張。705年,神龍政變發生,除掉二張兄弟後,緊接著逼武則天下臺,李顯成為皇帝。 李顯當上皇帝后,武家不僅沒有被打壓,反而受到重用,李顯和武三思本來就是兒女親家,兩家互動很勤快,武三思和韋后的關係也是相當緊密的,在這種情況下,武三思成為一品大臣,太平公主因為在神龍政變中立了功,丈夫武攸暨也成為一品大員。

久而久之,武三思又動了心思,他讓兒子武崇訓教唆安樂公主打壓太子李重俊、自請成為皇太女。安樂公主頗受李顯和韋后的寵愛,權勢很大,太子李重俊很是害怕,於707年發動景龍政變,殺死了武三思和武崇訓父子倆。安樂公主又嫁給了武承嗣的兒子武延秀。

710年,李顯去世,不久,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合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安樂公主和武延秀也被殺,李隆基的父親李旦繼位。李旦和武家之前可是水火不容的,所以除了太平公主一家,武家基本都遭到了李旦和李隆基的打壓,李旦甚至將武三思父子開棺戮屍,毀壞墳墓。即便是太平公主一家也沒有風光很久,太子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爭權,最終李隆基剪除了太平公主的黨羽,將她賜死,武家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

處在權利中心的武家人基本被清除,有些沒有做官或者辭官的倒能活下來。而且相比較而言,武家的女兒活下來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李隆基最寵愛的武惠妃就來自於武家,其父武攸止為武則天的堂侄。武惠妃最有名的兒子就是李瑁,娶了楊玉環,做了幾年神仙眷侶的生活,武惠妃死後,李隆基就霸佔了楊玉環,演義了一出“悽美”的愛情。


蕭曉四姑娘


我想說,武則天被逼退位後,武家人在唐中宗李顯上位後,前期比誰都風光,照樣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只是後來,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時,才沒那麼風光了。

先說“神龍政變”,逼年老的武則天退位。

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神龍政變”,逼迫一代女皇帝武則天退位,隨後唐中宗李顯復位,誅殺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勢力,兩大美男子麻溜溜的被殺了,頭顱遭示眾。


唐中宗李顯上位,最高權力又回到了大唐李手中。那麼,大唐李家人上位,作惡多端的武家勢力還存在,是不是要來個大清洗?否則李家皇權,隨時可能面臨威脅。

在武則天時代,武氏家族地位顯赫,此時應該受到嚴厲的清算,大臣敬暉曾勸唐中宗說:“事不兩大,武家諸王宜皆免。”

大致意思是,唐朝是李氏江山,哪有兩姓皇室宗親?武姓的親王應該全部免去王爵。為了李唐政權穩固,以及參與這次政變的大臣們的自身安全,肅清武家勢力是再合理不過的選擇了。


唐中宗李顯,對武家的最終抉擇。


唐中宗李顯(劇照)


可是大家想錯了,唐中宗李顯拒絕了大臣們的強烈建議,他不僅沒有清洗武家人,而且依然讓武家人握有權力。唐中宗李顯回覆大臣們說,武攸暨、武三思等人為誅殺張易之兄弟也出了力,所以不應該徹底免去爵位,只是各降一等,結果如下:

武氏家族之前被封親王的,就降為郡王;被封郡王的,就降為國公,都降一級,以此類推。

梁王武三思,降為德靜郡王。定王、駙馬都尉武攸暨,降為樂壽郡王。河內郡王武懿宗,降為耿國公。建昌郡王武攸寧,降為江國公。會稽郡王武攸望,降為葉國公。臨川郡王武嗣宗,降為管國公。建安郡王武攸宜,降為息國公。高平郡王武重規,降為鄶國公。武承嗣的兒子武延義,降為魏國公。安平郡王武攸緒,降為巢國公。高陽郡王、駙馬都尉武崇訓,降為酆國公。淮陽郡王武延秀,降為桓國公。鹹安郡王武延祚,降為鹹安郡公。


唐中宗李顯重新登大位,對武氏一門還是非常友善的,武三思依舊權傾朝野,日子過得相當滋潤。李顯的姑娘安樂公主,先後嫁給武氏兄弟,受盡恩寵。


皇帝,最愛玩平衡術!


唐中宗李顯,一邊是“降”(明降,實質沒變),另一邊就是“升”了(明升暗降)。



唐中宗李顯,為制衡在“神龍政變”中助自己復位的張柬之等五大功臣,先升封他們為郡王,削奪他們的宰相權力:宰相崔玄暐,封為博陵郡王;宰相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範,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

所以,你看明白了嗎?不是什麼有些人說的,是因為李顯“柔昏不斷”、不喜歡多事、膽小怕事,什麼多年生活在母親權力的陰影之下,爾爾,這些表面原因或許多少會有,這都不是最本質的原因。最本質原因是:保持朝中權力的平衡,防止張柬之、敬暉等人獨攬大權。


最後,大致說說,武氏家族成員的結局。

武家媳婦 太平公主(劇照)


1、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在太子李重俊發動的政變中,被殺死。

2、在李隆基發動的“唐隆政變”中,武延秀和安樂公主被殺死在內宅。

3、作為武家媳婦的太平公主被殺掉之後,其墳墓也被毀掉。

4、武懿宗、武嗣宗、武攸宜、武重規、武攸望、武攸寧等人在唐中宗時代死掉。

5、駙馬都尉武攸暨,娶了太平公主,在武延秀被李隆基處死時,被降為楚國公,不久去世。

6、武家還有一支沒有受牽連,就是隱士武攸緒。武攸緒在武則天時代也曾被封王,之後棄官歸隱。朝廷屢次徵召也堅決繼續做隱士。風波沒牽連到他,一直活到開元十二年。


【撰文:峰子哥;歡迎關注 加留言!】


峰子奇觀


武則天篡奪了李唐江山,還在朝中大量培植武氏家族勢力,武氏子孫們紛紛被封為王,武則天甚至還一度想把天下傳給武家人。


(武則天劇照)

按理來說,武家人弄權,使皇族李家大權旁落,唐中宗李顯復辟後,應該會把武家人滅門以絕後患。可是李顯並沒有這麼做,他僅僅是象徵性的降了一級武家人的爵位,甚至都沒有奪去他們手中的權力。

李顯的做法引起了發動“神龍政變”的各位大臣們的不滿,首先武氏不除,李唐江山就不能穩固,再者這些大臣都得罪了武氏,要是武家人伺機報復,他們將死無葬身之地。

可是不滿歸不滿,權力在皇帝李顯手中,他要罩著武氏誰都沒招。可是大家都很疑惑,武氏明明是唐中宗李顯的敵人,為何他要包庇武家人呢?


(李顯)

有一種說法是李顯是為了平衡朝中勢力,怕武氏滅亡後,發動政變的大臣獨攬大權。這種說法雖然聽起來非常合理,但我不認為這是李顯的想法。

李顯是歷史上有名的窩囊皇帝,與其說他包庇武氏,不如說他向武氏屈服。李顯從小生活在武則天的陰影中,自從被廢后,更是日夜擔心母親會殺了他。可以說他對母親的恐懼延伸到對武家人的恐懼。


(武三思劇照)

李顯的皇后韋氏和妃子上官婉兒都與武三思有姦情,可李顯故意裝作不知道,甚至還給武三思加官進爵,所以說李顯就是太窩囊了!直到唐玄宗即位,武家人的勢力才被徹底剷除。


歷史探索機


武則天老家山西文水縣南徐村現在武姓人數不多,而米姓人比較多,據傳說女皇武則天去世後,一隊人馬開進武則天故鄉南徐村,在進村時,正好碰見有幾位老百姓在穀子地裡,便問你姓什麼?由於方言不同這幾位老百姓答道“我尋米”實際上看穀子長的咋樣,把穀穗研開看米粒好不好,而官兵頭一聽便說“姓米的不殺"。聽到這幾位老百姓趕緊跑回村告訴人們說姓米不殺,因此官兵進村一問都是姓米的,都退出村撤走了,所以現在姓米的還說他們是武皇一族。


至深致遠


武則天死後武家日子初期還相當好過,依舊掌握大權,不比武則天時期差。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消滅太平公主執掌大權,武家人才基本被消滅殆盡。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等大臣發動政變,誅殺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復位。

這次政變背景很複雜,是幾方不同訴求的勢力在消滅張家兄弟這個共同目標下一起發動的。武家人和太平公主實際都間接參與了政變。張家兄弟勢力的擴張,也損害了武家人的利益,連武家人都一起政變。

唐中宗李顯執政後,武家的武三思等人依舊掌握大權。相反張柬之為首的五名直接發動政變的大臣,不久後就被貶斥,最終被殺。

神龍三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發動政變,這次政變最終失敗。但武三思和其子武崇訓(安樂公主丈夫)在政變中被殺,武家勢力被削弱。

(武三思)

其後韋后勢力已超過武家,武家人不如中宗初期風光,但依舊是一股強大的勢力,各人地位很高。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李隆基發動政變(得到太平公主支持),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安樂公主的新夫婿武家人武延秀等。此次武家人被牽連不少,勢力大減。

這次政變後,太平公主勢力更加膨脹。太平公主夫婿是武家人武攸暨,也代表一定的武家勢力,武家人此時依舊有一定實力。

先天二年(713年)三月,已經是皇帝的李隆基再次發動政變,誅殺勢力龐大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為武攸暨所生的兩個兒子被殺,武攸暨被挖墳掘墓。

自此武家勢力基本消散殆盡。

武家還有一支沒有受牽連,就是隱士武攸緒。武攸緒在武則天時代也曾被封王,之後棄官歸隱。朝廷屢次徵召也堅決繼續做隱士。朝廷內的風波沒牽連到武攸緒,一直活到開元十二年。


仁勇校尉


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她在位期間扶植了一個龐大的武氏家族,也就是新的皇族勢力。

武周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被迫退位並於同年去世,此時,武氏家族成員梁王武三思、高陽王武崇訓、淮陽王武延秀等人還很活躍,接下來,悅史君將一一介紹這些倖存的武家人的下場。

武三思及其後人

武則天去世後,武三思因兒子武崇訓是唐中宗的女婿,不僅沒有失勢,反而迅速與韋后、上官婉兒打成一片,權勢更加顯赫。

唐朝神龍三年(707年),皇太子李重俊發動政變,武三思和兒子武崇訓都被殺害,唐中宗追贈他為太尉,復封梁王,追封武崇訓為魯王。

武三思的兒子新安王武崇烈、梁公武崇謙、武崇撝、武崇操和三個女兒武氏,沒有受到影響。

唐朝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李氏發動政變,擁立唐睿宗李旦復位,武三思和兒子武崇訓都被“斫棺暴屍,夷其墓”。

在這種情況下,武三思的兒子新安王武崇烈、梁公武崇謙等人處境兇險,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但悅史君認為,他們要麼被殺,要麼被貶流離,富貴生活不再。

武三思的三個女兒武氏沒有受到影響,甚至三女兒還曾跟唐玄宗時的奸相李林甫私通。

武承嗣後人

武則天去世後,武承嗣的兒子魏王武延義、邢公武延安、燕公武延壽、武延光、淮陽王武延秀和女兒武氏沒有受到影響,武延秀甚至在唐朝景龍二年(708年),娶了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權勢更加穩固。

唐朝唐隆元年(710年),武延秀在政變中被斬。

結合同一時期武家後人的悲慘遭遇,悅史君認為,武承嗣的兒子武延義、武延光等人凶多吉少,女兒武氏則不受影響。

武士稜後人

武士稜這一支在武則天登基後,並沒有過多參與政事,因此,悅史君認為他們在武則天死後,不會受到過多影響,還是低調生活。

武士逸後人

武士逸這一支的情況跟武士稜類似,悅史君認為,他們受到武則天的衝擊不大。

武士讓後人

武士讓的孫子千乘王武攸暨是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武則天死後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因妻子而更加富貴,唐朝延和元年(712年)去世,被追封為定王。

唐朝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涉嫌謀反被唐玄宗賜死,武攸暨的墓也被平毀。

武攸暨的兩個兒子武崇敏、武崇行被殺,兩個女兒武氏不受影響。

建昌王武攸寧及其兒子,被唐玄宗滅族,女兒武氏不受影響。

恆安王武攸止早逝,他的女兒則被沒入宮中為婢,後來成為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差點成為第二個武則天!

……

綜上,悅史君認為,武氏家族在武則天去世後,一段時期內都保持了相當的權勢,直到唐玄宗登基後,才慢慢沉寂,除了個別女性成員,大部分都消失在史海中。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李旦即位,把武三思等人定為謀逆,武家人才倒了黴,被殺的七零八落。但其中又有兩人很特殊。

一個是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李旦剛即位沒多久他就死了,死的很是時候再加上一個得力的老婆,這傢伙還被追封為定王。不過,太平公主一壞事兒,他的墳便也跟著遭殃了。

而另一個人,武攸緒,才是個傳奇。他是被武則天坑死的武惟良的兒子,武則天在位時,武攸緒被封為郡王,不過人家很快便棄官歸隱嵩山了。等到李顯即位,召他為官,結果回來沒多久,人又客客氣氣的辭官歸隱了。於是,等到李旦朝武家人動手時,只有他還好好的,甚至李旦還專門下旨表揚了他一番。六十九歲,年終而卒。


諸君一笑


武則天死後,他的家族在唐中宗李顯時期,因為和李顯是姑表兄弟,又是兒女親家,依舊富貴無比。後來李顯的太子李重俊發動宮變,誅殺了武三思、武崇訓父子。之後太玄宗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韋后,上官婉兒,安樂公主,駙馬武延秀。總之,武家人並沒有被趕盡殺絕,被殺的都是一些作亂的。

詳情如下:

武則天晚年寵愛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並以二人為耳目,監視朝廷動靜。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聯合禁軍將領發動宮變將二張捕殺,要求武則天傳位給太子李顯,是為“神龍政變”。李顯再度當了皇帝,復辟了唐朝。

當初唐中宗李顯為了鞏固地位,於是和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聯姻,將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武承嗣、武三思的兒子。武則天死後,武家兄弟並未得到清算,他們既是李顯的姑表兄弟,又是兒女親家,勢力不減反增。

武三思和唐中宗李顯的妃子上官婉兒以及韋皇后有染,有時當著李顯的面與韋皇后調情,而李顯竟然毫不介意,甚至陪著一塊玩。武三思素有當皇帝的夢想,韋后也有效仿武則天當女皇的想法,二人勾搭成奸,黨同伐異,形成一股左右朝政的勢力,意欲圖謀不軌。

唐中宗李顯的太子李重俊,聰明果斷,卻又輕浮任性。李重俊不是韋皇后所生,被武三思及韋后的忌憚。二人合謀廢去李重俊太子之位,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安樂公主是韋后的親生女兒,也是武三思的兒媳,如果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就相當於把江山送給武家。李顯儘管昏庸荒唐,但對這一點還是很清楚,拒絕廢黜太子。

太子李重俊常常被武三思、韋后一黨的讒毀,心中非常怨恨。他決定先發制人,聯合左金吾大將軍李千里、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李思衝以及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人,矯詔發兵,殺掉了武三思父子及黨羽十多人。然後,李重俊命令李千里分兵守宮城諸門,他親自率兵入宮,搜捕韋后、安樂公主以及上官婉兒。

韋后及安樂公主聽聞宮變後,心中萬分驚懼,於是拉著唐中宗李顯匆匆來到玄武門,召來左羽林將軍劉仁景等人在城樓下列陣防守。

不久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率兵趕來,想要衝進玄武門,但被守衛阻攔。唐中宗李顯在城樓扶著欄杆伸頭朝下面喊話。於是有士兵倒戈,斬殺李多祚及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於樓下,其餘士兵潰逃。

太子李重俊得知宮變失敗,便打算逃入終南山,路上被隨從所殺。唐中宗李顯命人將太子李重俊的頭顱砍下,獻於太廟,並以此祭奠奸臣武三思父子,告慰亡靈。


後來,韋后相當女皇,而安樂公主也想當皇太女,母女二人合謀毒殺了唐中宗李顯,打算扶立傀儡皇帝。

相王李旦,是李顯的親弟弟。李旦第三子李隆基發動宮變,誅殺了韋后、上官婉兒,安樂公主,駙馬武延秀。李旦繼位為唐睿宗,下令將武三思父子曝屍。

簷雨墜珠,轉瞬流年千秋;階苔行蟻,方寸浮世萬象。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