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個朝代為什麼不在洛陽建都?

一德格天1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我們知道洛陽是我國名副其實的古都,在歷史上曾經是帝國的都城,有著無比輝煌燦爛的曾經。

但是自唐朝滅亡之後,洛陽再也沒有進入帝國統治者的視野,特別是元,明,清三個大一統王朝都將都城選在了北京,而洛陽也在歷朝統治者的忽視中,逐漸走向了沒落,時至今日,仍然是普通的地級市。

那麼作為曾經大一統王朝的都城洛陽,為何在元明清三朝徹底掉出了都城序列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洛陽的位置太不突出

元明清三朝之所以將都選在了北京,而不是其他城市,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元朝開始,東北和蒙古高原作為新的文化板塊,正式併入中華文明的版圖。

在元朝之前,蒙古高原雖然被唐朝征服,東北地區也曾經併入唐朝的版圖,但是都是以羈縻統治的方式存在,統治力是微弱和短暫的。

而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對蒙古高原的掌控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對東北的掌控也達到了歷史最高。

從元朝開始,因為日本的蠢蠢欲動,鄰近的朝鮮半島成為中原王朝的一個敏感地帶。在這樣的情況下,元朝在確保蒙古高原和中原地區統治穩固的同時,還要牢牢的將朝鮮半島邊上的東北地區控制在手中;而清朝在入主中原之前,為消除後顧之憂,也將蒙古高原南部納入版圖。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元朝還是清朝都需要在中原、蒙古高原和東北地區之間尋找一個可聯通和威懾三個板塊的城市。

而這個城市只能處於三個板塊的交界處,因此將都城定在了北京。

明朝雖然沒有直接掌控蒙古高原,但是一度控制了蒙古高原南部地區。這也使得北京在明朝的政治格局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洛陽地處中原腹地,雖然在安全性上能夠得到保證,但是其對蒙古高原和東北的輻射力微乎其微,因此不適合作為元明清的都城。

2、洛陽的衰落積重難返

一般而言,如果洛陽不能作為帝國的唯一都城,那麼它可以作為帝國的陪都而存在,例如唐朝時期,都城為長安,洛陽則為陪都。

但是有意思的是元明清三朝從來沒有以洛陽作為陪都。元朝時期都城為大都,陪都為上都;明朝時期,都城為北京,陪都為南京;而到了清朝,北京繼續作為都城,而陪都則改為熱河。

三個王朝的陪都之所以不選擇洛陽,是因為洛陽只能是長安的陪都。而因為長安在唐朝之後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所以和長安命運相連的洛陽,也最終沒入了歷史的塵埃。

在唐朝之前,帝國以大陸型經濟為主,其對外貿易的通道主要是陸上絲綢之路,因此帝國的主要擴張方向是東西方向。洛陽作為長安的陪都,主要發揮著向東輻射中原的作用。

而唐朝滅亡之後,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帝國的進取方向也從東西向轉向南北向。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洛陽作陪都,意味著帝國將擴張方向重新轉向西部,這有悖於帝國的擴張方向。

所以洛陽不可能作為元明清三朝的都城,陪都也不可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最早是西周的副中心洛邑,東周時期正式都城就是洛陽。西漢早期本來劉邦想建都洛陽的,後經過婁敬的建議改為關中秦朝都城咸陽附近。



東漢劉秀建都洛陽是因為關中遭王莽和赤眉戰亂被毀。西晉建都洛陽,南北朝時期多個北方割據政權建都洛陽。唐朝正式都城為長安,但洛陽是陪都。武則天時期洛陽被稱為神都,取代長安為正式都城。五代時期唯獨後唐建都洛陽,其餘四個王朝都是開封。五代時期是洛陽最後一次建都。



北宋時期趙匡胤本來也想建都洛陽,但最終沒有成功,最終定都開封。不過作為折衷方案,北宋王朝的帝陵選擇在洛陽和開封之間的鞏義。元明清定都北京(明朝初期定都南京)。總體來說,中國古代王朝建都是從西往東的大形勢。早期在西,然後中原,晚期則在東部。



元朝和清朝定都北京是因為他們來自北方,雖入住華夏,但仍不忘自己的大本營,北京是進入長城後比較理想的城市。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是因為早期永樂皇帝朱棣被封為燕王,那是他的大本營。不選擇在中西部是因為朱元璋是今安徽北部人,對東部比較偏愛。



中國古代都城從西往東的趨勢還有個自然地理原因。中西部黃河流域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洛陽等地水路交通失去優勢。而元代修的大運河已經是南北向溝通杭州和北京。造成元明清都城基本在東部的南京北京之間徘徊。

歡迎評論留言拍磚!


東野洛


河南、陝西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所以早期的朝代,如夏朝、商朝和周朝的都城,大部分在河南、陝西境內(山西南部、河北南部也有),而河南、陝西的核心區域就是伊洛平原和關中平原,所以洛陽和長安長期作為漢族王朝的都城。



其實,洛陽作為都城的時間很早,夏代都城和商朝早期都城就在洛陽,分別是斟鄩和西亳。後期王朝,西周、東周,西漢、東漢,一般先長安後洛陽,隋唐時期,長安和洛陽都曾作為都城,長安是都城時,洛陽也是陪都。


後來戰亂,長安、洛陽多次被夷為平地,宋朝時,長安已經沒落,且靠近邊陲,所以不再適合作為都城(唐朝時,長安就被吐蕃攻陷了好幾次)。而洛陽是最適合作為都城的城市,宋太祖時期就想遷都洛陽,只是由於大臣阻撓沒有實現,這也導致北宋被金國攻滅(開封地勢平坦,無險可守)。

隨著北方少數民族的崛起,遼、金、元等都把北京作為陪都或都城,北京的地位上升。北京靠近北方,進可征服天下,退可縱橫草原,是個理想的都城。後來明清也把北京作為都城,北京營建的越來越規模宏大,而長安、洛陽迅速沒落……



中原王朝都城的變遷,也表明了中國政治、經濟重心的轉移,隨著航海時代的發展,內地作為都城已不再適合社會的發展,所以都城東移,越來越靠近大海,比較符合歷史的潮流。這就註定洛陽不會再成為都城了。


一抹憂傷的笑


為什麼,問得好,不僅僅是洛陽,宋以後,洛陽和長安就漸漸失去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我猜是這幾點吧,希望大神指點一二。

(1)經濟原因,宋代以後,全國經濟重心難移,洛陽盆地地區的經濟不足以支撐首都的功能。

(2)國防原因,僅僅是經濟原因,首都當然可以選在南方蘇浙富庶地區,但不利於國防,北京靠近北方遊牧部落,首都選在北京,有很大的震懾作用,另外北京地理位置優越,自古就是一方中心。

(3)民族原因吧,元和清都是北方民族,首都建在北京也是理所當然。

最後,洛陽在民國時期是做過幾天首都的,軍閥吳佩孚曾以洛陽為都,只留下一殘橋作為記憶。另外國民黨也在洛陽定都過。



洛陽曆史上的輝煌屬於中國的輝煌。請大家不要噴了。


才疏子


但到了宋朝滅亡之後,形勢就完全不同了,沒有一個王朝在洛陽定都,為什麼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北京更接胡氣。元明清三代,元清本身就是胡,明則是為了御胡——天子守邊疆。

元朝為什麼定都北京,因為北京向北數百里,便是蒙古大草原,向東則是渤海,向南則是傳統漢地,這個地方就好像是漢人的咽喉,元朝定都在這裡,就便於居高臨下,控制整個中原——當然這個優勢,長安也有一點,但長安沒有海運,南方的糧草運來不方便,而且長安距離大草原也有頗長一段距離。至於洛陽,就更不合蒙古人的心意了,因為區域狹小,又遠離大草原,被漢人四面包圍,當年北魏就是因為從平城遷都洛陽,慢慢便失去了胡氣,迅速四分五裂。

明朝為什麼定都北京呢?明起自南方,初期定都南京,但朱元璋也曾考慮過遷都長安或是洛陽,只可惜沒來得及實施這個計劃。最終遷都北京,一是因為燕王朱棣的干係,他的封地就在北京;二是因為明朝面臨北方蒙古的威脅,所謂天子守邊,他就必須在北京常駐。

至於清朝,定都北京原因與元朝類似,他的老家在滿洲,定都北京顯然更易於聯繫漢地與滿洲,一旦有急則退回關外,這也是清朝初期皇帝們的心思。

也正是因為這些緣故,定都北京的三個王朝,尤其是明清,更顯示出保守的特點,因為他的重心依舊在北方而不是南方,難以接受海外世界的巨大發展,窩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居為永遠的老大,這便是明清的心態。

而事實上,世界歷史的進程,在明清這個時代,已經進入了真正的海洋時代。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如果只是從洛陽來說這個問題,那麼唐代以後,洛陽就開始衰落,特別金元之際的戰亂,洛陽被破壞得很嚴重,元明清三代的洛陽最多算一個三線城市,一個三線城市,怎麼可能成為首都呢!但這不是真正的原因,試想一下,當年連三線城市都不算的,只是一個小漁村的深圳,在我們改革開放的努力下,在中國需要一個經濟特區窗口的需求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把它建成一個一線城市,那麼如果元明三代真的是有洛陽成為首都的這種需求,那麼為什麼不可以把一個三線城市的洛陽建成首都呢!所以洛陽不能成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真正的問題不是洛陽本身發達不發達的問題。

真正的原因是,這一時期中國歷史發展的兩個新的趨勢,造成了洛陽的地理位置,特別是它這個不南不北、天下之中的這個位置,從過去的優勢變成了劣勢。中國歷史發展的兩個新趨勢,一個是經濟重心的南移,一個是軍事力量的北移。經濟中心的南移,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最有錢的地方已經在江南,而軍事力量的北移,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最有戰鬥力的人群在長城沿線,也就是在北方。元明清三代的狀態是用江南的錢養北方的兵,這就構成了元代以後中國歷史的基本結構。

在這個結構中,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只能在南方和北方選,要麼你在經濟中心建都,所以朱元璋最初建都南京,要麼你在軍事力量最強的北方建都,那就是北京,用南方的錢糧來養北方的士兵。而這個時候的洛陽處天下之中,不南不北,也就是南北兩邊的好處都佔不到,所以不可能在這裡建都。

但為什麼元明清以後,中國的都城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北京,而南京雖然也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是都城,比如明朝初年和民國時期,但都非常的短暫,這是又為什麼呢?因為軍事力量的北移,使得北方“朝中有人”,始終維持著朝廷裡面北方人佔絕對優勢的地位。江南雖然經濟發達,有錢,但是江南在朝中卻沒什麼人,說話沒有什麼分量,這就是為什麼,南京比不過北京的原因。

比如朱棣為什麼要把都城遷到北京去?原因不是什麼天子守邊,這是忽悠人的套話,明朝皇帝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說說大話就算了,現在居然還有人真信!真正打起來了,天子不是坐以待斃,就是想跑而不敢跑,哪能真正守什麼邊!真正的原因是朱棣依靠北方的精兵強將幫自己打下了天下,朱棣做皇帝之後,大封功臣,十之八九都出自於北方。朱棣及其統治集團的真正的實力基礎在北方。所以他才一心想要把都城遷到北京去。因為在江南,他始終不安心。


只愛潘多拉


元朝為啥沒建都洛陽或西安,出於戰略考慮,因為元韃子是草原民族,他們的根在草原,他建都選址洛陽西安都不太合適,因為建都北京既能背靠草原,主要是能防止後院起火。又能控制中原。所以北京比洛陽和西安更適合做元都城。明朝是在還沒有統一中國的時候,就定都南京的。統一天下以後,朱元璋考慮過遷都一事,特派太子朱標去西安和洛陽實地考察。無奈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喪子心痛就把這事擱置了,假如朱標不死,是有可能遷都洛陽或西安的。朱棣趕侄子下臺遷都北京,有人說他是天子守國門,我因為他是把都城遷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因為他搶權初期天下肯定是不穩定的。在當時北京可以控東北防草原。清朝發跡於東北,它統一天下建都北京跟元朝建都北京,意義上差不多。


我拿流年亂了浮生666


洛陽就是個四戰之地,整天吹啥吹啊 ? 整天拉著西安碰瓷,不提西安洛陽都說不出來個話題。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3cad77dcc1dbae46ad9050242932f265\

丶滿山猴子我腚最紅


就元朝而言,不在洛陽建都當然是因為洛陽太靠南了。

蒙古的統治中心在哈剌和林,今天的蒙古國烏蘭巴托往西大概400公里的地方。忽必烈即位是在上都,今天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定都大都已經是非常地深入漢地了,想讓他到洛陽去建都無異於痴人說夢。

雖然忽必烈繼承汗位沒有得到絕大多數黃金家族成員的共同擁護,但是他也是以蒙古大汗的自居的,他要統治的地域往北包括整個蒙古草原,往南只是到淮河以北,東北有東道諸王,西北有察合臺和窩闊臺後裔的封地,建都大都還可以算得上是居於其中。無論如何也不會考慮洛陽。

實際上我之前在一個忽必烈為什麼不選擇建都長安的答案中提到過,忽必烈正經考慮過在西域建都,他在潛邸時曾說:“今天下稍定,我欲勸主上駐驛回鶻,以休兵息民,何如?”但是木華黎的孫子霸突魯反對,而是認為應該建都於幽燕之地,因為可以“南控江淮,北連朔漠”。忽必烈之所以考慮西域,是因為對他來說,大都可能過於靠東,無法很好地控制西域和中亞諸地。這也是後來他在位期間的實情,東道諸王乃顏的叛亂很快被平定,但西域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的問題卻始終沒有很好地解決。

可以看看這張金、南宋全圖地圖。其中我分別標出了和林(上),高昌(左,即忽必烈所說的回鶻之地),大都(右),洛陽(下)。在忽必烈即位的時候,蒙古、西遼、金、西夏、吐蕃和雲南都已經被征服。最下方粉色的南宋區域還不歸蒙古人統治。選大都和高昌都是可以理解的,他是腦子瓦特了才會選定都洛陽吧……


pku小動物


京杭大運河使全國經濟中心向東南方向轉移的速度加快。再加上南宋對江南的經營,江南一帶已經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漕運的便利使大都成為元朝最合適的都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