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黃狸嗚翠柳
何應欽如何能與李宗仁相提並論?!
李宗仁是能夠與蔣介石平起平坐的人,也與蔣介石鬥了幾十年,蔣恨李恨得咬牙切齒,可是也沒能奈何得了他。
何應欽雖然號稱國民黨二號人物,但也不過是蔣介石養著的獵狗,他雖然不是絕對忠於蔣介石,曾經幾番反蔣,可是蔣介石也能駕馭得住。我們也不要忘了,被稱為“小委員長”的是陳誠,可不是他何應欽。
何應欽:有功,更有罪。
一
1924年蔣介石奉命創辦黃埔軍校,想到了曾經在日本振武學校的同學、此時很不得志的何應欽,於是拉攏何應欽到黃埔軍校當了個副總教官,後來成了總教官。
蔣介石顯然是何應欽的貴人,如果沒有蔣介石的賞識,何應欽搞不好縮在雲南沒有出頭的機會。蔣介石對何應欽很信任,軍校兩個教導團,蔣介石給了他一個;國民革命軍建成後,蔣介石以黃埔學生編成國民革命軍第1軍,蔣親任校長,何任師長;中山艦事件後,何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教育長;北伐時,何任第1軍軍長,後又被任命為東路總指揮。
這時的蔣介石確實對何應欽很厚愛,結果蔣介石沒想到的是何應欽居然會翻臉不認人,在1927年配合“李白”、馮玉祥逼迫自己下野。1928年蔣復出後,雖對何有怨言,但是因為確實需要何的支持和賣命,同時黃埔學生也還沒成長到何以取代何的位置,所以並沒有過於追究何應欽的責任,當然那句“沒有我蔣中正,絕沒有你何應欽”也是對何應欽最大的警告。
但是何應欽仍然沒有領會到蔣介石那句話的真諦,1936年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囚禁蔣介石後,何應欽居然發兵圍攻張學良,讓蔣介石陷於危險之中。這件事讓蔣介石意識到了何應欽確實是頭養不熟的白眼狼,所以開始培養和扶持陳誠去取代何應欽,等到陳誠資歷夠了後,何也迅速地被蔣踹開了。
二
何應欽1945年9月以中國陸軍總司令的身份在南京代表國民政府接受了日本的投降,但是這廝卻很快用這份榮耀做了件不可原諒的齷齪事!
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在中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惡,即使在日本東京已經向他傳達了日本將會投降的消息後,他仍然堅持作戰,想要實行所謂的“玉碎”計劃,日本投降後,他被劃為甲級戰犯。但是,何應欽為了營救這位日本好友,竟然說服了蔣介石將這個曾經侵略中國、殘害無數中國百姓的戰犯僱為高級秘密軍事顧問。岡村寧次不僅沒受到制裁,反而得到了善終,全是拜何應欽所賜!
只憑這點,何應欽有什麼資格與李宗仁相提並論?
何應欽不過是投機鑽營的民賊罷了。
李宗仁:英雄當歸。
一
唐德剛先生在《李宗仁回憶錄》的序言中寫到:
李宗仁先生畢竟是在中國歷史上做過“一朝天子”的人物,他也是“近代中國”這座高樓大廈中的一根主要支柱。沒有這根柱子,則今日這座大廈,可能又是另外一棟不同的建築了。李宗仁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影響不是何應欽可比的,何應欽的命運受到蔣介石的支配,李宗仁誰不能為所欲為,但卻能主導自己的命運。
李宗仁能夠聯合白崇禧、黃紹竑擊敗陸榮廷、沈鴻英這些舊桂系軍閥,創立新桂系,然後打穿湖北將自己的勢力直趨華北,讓蔣介石如臨大敵,這份能耐能有幾個人有?在“李白”的構想中,拿下華北中原之地,然後南下取蔣介石所佔之地,中國自古無不由北取南,當時李宗仁的成功率是很高的。只可惜李宗仁低估了蔣介石的手段,也高估了那個時代裡的小軍閥們的忠誠度和節操,李宗仁給蔣介石準備的強大軍事攻勢居然在蔣的金錢攻勢下瞬間瓦解,毫無抵抗力可言。
二
李宗仁錯過了取代蔣介石的最好時機,蔣介石也始終奈何他不得,但是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李宗仁則暫時擱置了他與蔣介石的爭鬥,或者說是將明爭變成了暗鬥,然後“聽從”蔣介石的指揮,積極參與抗戰。
桂軍是李宗仁與蔣介石爭鬥的底牌,可是為了抗戰,他將這副底牌用在了抗日戰場上,最後竟然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當然,最後他還是坐上了“代總統”的位置,雖然只是過了過癮,但是他與蔣介石鬥了幾十年,不正是為了這個位置?不管是不是有名無實,在抗戰勝利後他總算是了了自己幾十年以來的心願。
1949年李宗仁以治病為由,帶著“代總統”的皇冠去了美國,因為他知道去了臺灣蔣介石不會給他好果子吃,正如白崇禧被蔣介石監視到死,他想要保留自己的尊嚴!
在美國的李宗仁看到祖國越來越好後,看到曾經的國軍將領不斷被特赦後,看到中國抗美援朝勝利後,看到中國西北升起了蘑菇雲後,又毅然地回到了祖國。
不管幾年後的那場浩劫對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或者傷害,他的愛國情懷是始終值得我們尊敬的。
吾與吾國
何應欽,到臺灣後一直活到1987年,98歲才謝世。
到臺灣後,何應欽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實際上被蔣介石剝奪了實權,只有空頭銜,原來的何系人馬也都煙消雲散。
這種情況下,何應欽反而很看的看,有人曾問他在臺灣主要忙什麼,何回答說:“我現在是三打,打牌,打球,打獵。”
何應欽晚年的“公事”無外乎開會應景、發表講話,參加證婚、剪綵、葬禮。
其餘大部分時間是打橋牌、打獵、打高爾夫球、栽花種樹。
後來各種死人的場合,何應欽就專門幫人家蓋國民黨黨旗,一個個蓋蓋到最後,蓋到蔣介石。
他把前半生對軍事的熱衷轉移到了後半生對臺灣經濟文化建設。發起組織了“中日文化經濟協會”,擔任會長;恢復了“中國童子軍”總會,一直掛副會長頭銜(會長為蔣介石);等等。
特別是中國童子軍,這是何應欽這位一級上將在臺灣唯一可以和軍事沾邊的工作。所以,何應欽不光是掛個名,他是真實的投入這項工作,並且樂此不疲。
晚年的這種恬淡生活,無疑是有助於何應欽的長壽的。
故紙匯
在北伐戰爭還未開始之時,李宗仁就前去廣州詢問蔣介石,是時候開始準備北伐了。但是蔣介石當時的態度是果斷拒接,後來還在自己的日記中記錄:李宗仁太幼稚,不從全局來看,現在時機未到。但是,李宗仁回去後直接開始起兵,他認為如今是最好的時機,如果不能牢牢把握很可能貽誤戰機。
就這樣,李宗仁率先開始了北伐,而且上來就拿了首勝,一路勢如破竹。蔣介石一看,原來敵人的戰鬥力如此不堪,這才開始北伐。為了展示自己的功勞,他安排李宗仁前去打江西,自己去打武漢。哪想到自己在武漢撞的血肉模糊,而另一面的李宗仁卻捷報不停。
最終蔣介石還是請來了桂系軍隊前來幫忙,所以一時間李宗仁的第七軍被人們稱為“鋼軍”。不久之後的寧漢分裂,加上徐州失守導致蔣介石在國民黨內部的威信掃地。並且,當時的南京是腹背受敵,北面有孫傳芳的軍隊對峙,西面有武漢的唐生智的東征軍虎視眈眈。
兩隊人馬對南京政府構成了巨大威脅,不過武漢提出了和談條件,要求蔣介石下野。可蔣介石哪兒能同意,明確表態要征伐武漢。但是蔣介石卻沒想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倒逼了自己一把。最終蔣介石因根基不夠,被迫下野。
不過,比起蔣介石的狼狽,李宗仁確實是對北伐戰爭有重要影響,為北伐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礎。毛主席曾經評價李宗仁:“請多多保重身體,共產黨是不會忘記你的。”還曾經說:“據說這幾年沒了南京政府的財政支持,不僅撐得住局面,還被人稱讚為全國的模範省,我看李宗仁是個有本事的人。”
文史長河
桂系軍閥,促可小覷啊。打日本鬼子,一個打倆,確實厲害啊。作為桂系軍閥頭子李代總統,打仗還是很內行,搞政治陰謀欠火候。
何應欽比老蔣矮半級,黃埔軍校的二把手,南京政府的親日派頭目,時刻都想造反取代老蔣,可惜實力不行啊,何部長沒有自己的部隊啊。
蔣公,還是很厲害的嘛。
南湖燒窯匠
李宗仁是桂系一號人物,何應欽與其接觸的也多,我就用介紹何應欽來給大家介紹:1947年後,何應欽在追隨蔣介石的數十年裡,何應欽自認無論是能力還是在軍中的影響,均不比蔣介石差,給蔣介石做了半輩子“配角”的他,也想當一把“主角”。此時,蔣介石的嫡系均成為敗軍之將,在朝中蔣介石的地位已經一點點地動搖,何應欽準備藉此機會秘密跟桂系李宗仁接觸。 1949年1月,蔣介石下野後,時任行政院長的孫科(孫中山之子)隨即也辭去職務,出任代總統的李宗仁隨即提名由何應欽擔任行政院長。 頗有城府的蔣介石見狀立即意識到,一直身為自己副手的何應欽此番能得到李宗r的“賞識”,一定是何應欽在背後搞過什麼動作,因此起初他極力反對。然而,思慮再三之後,為了制衡桂系,還是同意了這一決定。 就這樣,在國民黨政權垮臺前,何應欽憑藉自己在蔣、李之間“左右逢源”的“才智”過了一把行政院長的癮。 但好景不長,何應欽的“左右逢源”漸漸變成了“裡外不是人”。隨著前線戰事的失利,李宗仁和蔣介石開始互相指責、推諉責任,何應欽既不敢得罪蔣介石,義不願將全部責任歸咎於李宗仁,最終被二人的“鬥法”逼下了臺。 何應欽在出使聯合國期間,已經在美國購置了別墅,為自己早已留了退路。但蔣介石退守臺灣之後,給何應欽發去了電報,令他必須火速赴臺“甘苦共嘗”,還為他準備了專機。
當時,許多追隨蔣介石多年的國民黨要人紛紛逃亡海外或滯留香港,何應欽為此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他很清楚,自己雖然是蔣介石的“副班長”,但是曾經在背地裡搞過的那些活動,蔣介石一定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此次前往臺灣吉凶未卜。然而,最終他還是聽從了蔣介石的召喚,偕家眷飛往臺灣。 到臺灣後,何應欽先是在家“閉門思過”,隨後被蔣介石任命為“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據當時何應欽身邊的人回憶,“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的辦公地點就位於當時臺北“總統府”的三樓,從地理位置上距離臺灣的權力中心只有一步之遙,但對於進入這裡的國民黨老將們來說,卻再也無法回到那個看似一步之遙,實際卻是千里之隔的舞臺了。 何應欽這位國民黨中央系裡的不可或缺的要員,從此也退居幕後成了閒人一個。雖失權柄未失寵 在國民黨黃埔系中,蔣介石向來是獨一無二的“男一號”,何應欽是唯一的“男二號”,兩人就像是臺上的“二人轉”演員一般,要互相配合,把戲演好。 但是,作為“主角”的蔣介石又在處處提防何應欽,防止他功高蓋主,佔了自己的老大地位;身為“配角”的何應欽也不甘心做一個“千年老二”,經常會在“舞臺”上搞些小動作,希望藉機翻身,也過一把“主角”的癮。西安事變時期,何應欽就極力主張討伐張、楊,想置蔣介石於死地;第二次內戰末期,他聯合桂系,排擠蔣介石……這都是何應欽的“代表作”。 到了臺灣這個“小劇場”之後,由於蔣介石已經扶植起了陳誠這個言聽計從的新“男二號”,何應欽自然被丟到了幕後。退居“二線”的何應欽很清楚蔣介石的為人,因此他時常擔心,當年搞的那些小動作會招致蔣介石的報復,便絞盡腦汁討好蔣介石。 1949年12月7日,日據時期的臺北總督府門前掛出了“總統府”的招牌。蔣介石急欲復職“總統”,蔣經圍的太子派振翼待飛,昔日四大家族只剩了蔣氏一家。 何應欽自知重溫過去權傾勢重的舊夢已無可能,素有“自知之明”的何應欽深諳與蔣介石的相處之道,為避免未生奢望而引起猜疑,特意於蔣對自己下手前公開了自己的態度。
1950年1月6日,美國《新聞觀察》記者斯瑞就臺灣政局訪問何應欽,原以為這位國民黨重臣能有見地高深的觀點,不料,何應欽卻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是國民一分子,在國民應盡義務方面當然不能後人,所以就我內心的衷願說,從政時不負為國家公僕,現在只希望無忝為一個自由中國的公民。” 何應欽的“識相”自然給蔣介石省去了很多麻煩,在蔣復職一事上,何的表現也頗得蔣的歡心。由於李宗仁移居美國,又未宣佈放棄“代總統”之職,蔣介石的復出既要有千呼萬喚的過場,又要在“法理”上剝奪李宗仁的“代總統”之職。何應欽先後兩次與李宗仁共事,對李宗仁也頗有好感,但為了消除蔣介石的猜忌,他不得不拋棄對李宗仁的私情公誼。
李三萬的三萬裡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桂林人。廣西陸軍學堂畢業,他平定廣西,參加北伐,進行中原大戰。抗戰中指揮台兒莊戰役大敗日宼,八年抗戰有著不凡的表現。
1948年一意參加競選,當上了中華民國的副總統。李宗仁一路磕磕碰碰,終於如願以償,但代總統只是撿到一隻燙手的山芋而已。
李宗仁上臺之後,處處受蔣掣肘,內外交困又無可奈何,謀圖談判尋求劃江而治。大陸一再丟失,李離開南京直飛桂林。白崇禧勸他去臺灣,其勃然大怒;王八蛋才去臺灣。以身有疾病為由,赴美就醫,被臺灣當局罷免代總統職務。
晚年的李宗仁衝破重重阻礙,冒著生命危險,於1965年偕夫人郭德潔女士毅然從美國迴歸大陸,消息傳來,轟動世界。69年在彌留之之際寫了一封信,被周恩來稱作"歷史文件"。
何應欽字敬之。原籍江西,生於貴州興義。1908年赴日留學入掁武學堂。回國後任黃埔軍校少將總教官。辦事認真處世謹慎。兩次東征屢建戰功。
他曾是蔣介石的寵臣,左右侍奉數十年,抗戰中是親日派代表人物之一。幕後策劃對新四軍發動進攻,圍殲新四軍九千餘人,扣押軍長葉挺,製造了千古奇冤的皖南事變。
蔣介石一生三次大野,何應欽曾兩次與桂系聯手“逼宮“,蔣對他早己心存芥蒂。何逃往臺灣後,深居簡出,不聞政事,表示閉門思過。為了不使蔣產生猜忌,一方面表示有歸隱之意,另一方面不放過支持蔣的機會。
何應欽一生生活檢點,在那個年代裡面對不能生育的髮妻,不嫌棄,不納妾,可謂難得。何養生有三大秘訣;修養,生活和醫藥。
周勇華2
李宗仁和何應欽都是一時人傑,只是成長路徑不同。
李宗仁成長於陸榮廷的舊軍閥隊伍中,一步步摸爬滾打,和白崇禧、黃紹竑三個人互為犄角,在胡漢民、汪精衛、孫傳芳、吳佩孚、張作霖、閻錫山、馮玉祥等人都先後失敗的情況下,最後卻能脫穎而出,與蔣介石分庭抗禮,並數次使其下野,最終成為代總統,其實力不可謂不強。
何應欽開始是貴州的軍閥,後來在北伐中成為蔣介石最倚重的黃埔嫡系,兩個軍官教導團就給了一個給何,北伐軍第一軍蔣介石是軍長,何應欽是第一師師長。在黃埔系內,何的地位僅次於蔣介石。但在28年蔣介石下野和西安事變中,何作為親日派勢力的代表和蔣倚重的英美派(主管經濟外交)代表產生衝突,讓蔣心生罅隙。
所以蔣最後扶持陳誠,徹底取代了何應欽。作為蔣介石的影子,何應欽的軍政作為完全被遮蔽,沒有李宗仁那麼事功,但其能力是不可忽視的,不然也不會爬到老蔣身邊第二,有時候老蔣都拿他沒辦法。不過不管怎麼說,在當時的環境下,親日的何應欽在民族大義比抗日的李宗仁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李宗仁和蔣近似平起平坐,何應欽雖不像胡宗南那樣是蔣的家臣,但基本介於大臣和家臣之間。
青年史學家
都是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李宗仁長期是桂系首腦,何應欽短暫當過貴州小軍閥;在對蔣上,倆人都抓住機會反蔣;在對日上,李宗仁很堅決,何應欽天生愛日本。
1、軍政生涯
李宗仁長期在廣西擔任軍官,沒有錯過辛亥的機會,到了20年代廣西統一戰爭才嶄露頭角。北伐中一度成為國府核心成員之一,但蔣桂戰爭結束後,桂系的命運基本奠定,雖然之後幾次反蔣,但表現一般。另外,李宗仁長期把控廣西軍政大權,且逐步向外發展,諸如戰區長官、北平行營主任等。
(中間為李宗仁)
何應欽在畢業後在貴州做軍官,一度成為幾巨頭之一。在被排擠失敗後去了廣東,20年代的廣東確實是充滿夢想的地方,北伐讓他實現了他的廣漂成功。之後長期是國府軍政要員。
(何應欽)
2、對蔣的態度
李宗仁資歷和蔣一樣,而且有實力。一直和蔣不怎麼對付,反蔣的總次數很多,都數不過來。最關鍵的是蔣的三次下野都和他有關係。第一次下野是他逼迫的;第二次下野是兩廣與中央合作的條件;第三次是徐蚌會戰加上逼迫的結果。
(兩人對蔣都不怎麼樣)
何應欽是黃埔系統的二號人物,按理說應該和蔣一致,但恰恰相反。蔣第一次下野他支持;蔣在西安被扣押,他要武力討伐張揚。就這樣卻又是政壇不倒翁,不得不說這人能力極強。
3、對日的態度
1936年兩,廣事變的時候,李宗仁嘴上說的抗日,背後卻有日本人的影子。與日本人權宜之計的合作,他從不拒絕。但在大問題上還是很堅定的,抗戰初期堅決主張處理韓復榘,並贏得了臺兒莊會戰。擔任五戰區長官,多次與日軍血戰。
(徐州會戰)
何應欽而言,簡直是媚日。1933年主持長城抗戰,對後方日軍軍官、浪人不聞不問。前線指揮也一塌糊塗。真不知道到是怎麼在民族主義情緒強烈的黃埔系統中混的?
(長城抗戰)
大時代中產生大人物,他們都像流星一樣在歷史中劃過。今天還有很多問題不清楚,我們應該多研究以梳理清。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一枚明粉
李宗仁將軍實在偉大!當國軍在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連戰皆敗,損失慘重,京城喋血,舉國悲哀,日軍驕橫不可一世,全國抗戰低潮之際,竟以國軍地方雜牌系列部隊,在臨沂、臺兒莊以國軍將士血肉之軀將裝備火力強大的日軍精銳之師,板垣第五師團與磯谷第十師團一舉打殘,徹底喪失戰鬥力,倉惶大敗而逃,取得了殲滅日軍近三萬、驚天動地第一次巨大之勝利。她的勝利極大振奮了全國抗日軍民,狼狼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其勝利價值無法估量!臺兒莊犧牲將士們英靈永存!中華兒女將永遠銘刻在心。對另一位,不與評價…實無評價之必要。
高友峰1
1933年的長城抗戰期間,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中國軍隊在長城沿線跟日本關東軍打得死去活來,北平天津的日本駐軍卻可以在城市內自由活動,部分愛國將領如楊傑等提議應當攻擊東交民巷的日本兵營,最不濟也要將滿大街亂竄的日本浪人拘捕,以免他們刺探情報或是擾亂人心,時任軍委會北平分會一把手的何應欽通通不準。
即便在前線,坐擁30萬大軍的何應欽也是消級防禦,面對不足8萬的關東軍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此人的恐日和媚日,實在不敢恭維。
期間一次,日本駐華武官酒井隆(後來是23軍司令官)因為在城門遭到中國士兵的盤查,居然帶了兩名武裝衛兵直闖何應欽的辦公室,連咆哮帶威脅,很是舞舞扎扎了一頓,這要是換作陳誠,能當場擊斃之,可何應欽還是能忍氣吞聲,不管他秉承了蔣介石怎樣的交代,作為黃埔系二號軍官,他都失了軍人本色和氣節。也所以,抗戰勝利後他能動用各種手段放過岡村寧次,也就不足為奇了。
期間的《塘沽協定》《何梅協定》都是何應欽主理的,懶得再說。
“一二八”上海事變時,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南京的黃埔系將領紛紛請戰,宋希濂甚至拉了一卡車連排長去找軍政部長何應欽理論,這個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黃埔總教官仍然不允,還把宋希濂等人訓斥了一頓。所以,不管何應欽資歷和能力如何,在民族氣節這一點上,他輸給李宗仁太多,李宗仁從1937年底就任第五戰區司令開始,到1945年任漢中行營主任,抗戰八年,一直堅持在對日作戰的軍事前線。
而何應欽根本拿不住這樣的成績單,唯一的一次統兵作戰,就是1945年的湘西會戰,剛剛就任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指揮第四方面軍王耀武全部、第三方面軍湯恩伯一部,甚至還有胡璉的18軍和廖耀湘的新六軍,半數已經換裝美械的幾十萬大軍,完全可以將日寇第20軍打殘,或者至少殲滅其主力第116師團,結果何總司令故意讓18軍放開口子,致使日軍大部逃出,圍殲戰打成了擊潰戰,他的戰術眼光很差嗎?倒是湯恩伯曾經一針見血:何應欽不是親日,是“愛日”!
何應欽在政治上也是搖擺的,北伐期間他的第一軍和李宗仁的第七軍共同經略華東,也是蔣介石另建南京政權的兩大軍事臺柱子,1927年寧漢合流前汪精衛提出的條件是蔣介石必須去職,於是南京方面的黃埔系和桂系四巨頭喝下午茶議事,面對白崇禧的逼宮,蔣介石滿心以為何應欽一定會支持他留任北伐軍總司令職務,結果何敬之來了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蔣介石大失所望,鬱悶下野。蔣介石後來說道:“當時只要他何應欽一句話,我是可以不走的”。
胡宗南在黃埔同學會上大呼:我們支持校長復職,何應欽如果反對就幹掉他!
未及二年中原大戰爆發,重投蔣介石懷抱的何應欽坐鎮武漢,又指揮各路人馬對桂系部隊痛下殺手,李宗仁白崇禧只好退守廣西。而西安事變爆發後,何應欽立馬宣佈代行總司令職務,調動兩個集團軍殺向西安,同時命令空軍轟炸東北軍和西北軍,這分明是逼年輕氣盛之張學良殺蔣的節奏,直到蔣鼎文帶著蔣介石手諭飛回南京面交,何應欽才算罷手。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把最重要的兩個軍職給了白崇禧(“國防部長”)和陳誠(參謀總長),而把何應欽派往美國擔任“聯合國安理會軍事代表團中國代表團長”,用意顯而易見。
(早年的何應欽)
1949年元旦,蔣介石第三次下野,3月卻手令何應欽出任行政院長組閣,用以牽制李宗仁這個“代總統”,對何應欽而言,要麼別幹,以免造成蔣介石誤解其與桂系穿一條褲子;要麼好好幹,完成掣肘的任務,結果何院長幹了二個月即宣佈內閣集體辭職,又把李宗仁擺了一道,政治上確有些反覆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