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李宗仁白崇禧在歷史上如何定位?

海之南夢之南


李宗仁,白崇禧兩個人是桂系軍閥的主要人物。李宗仁因與山西王閻錫山的晉系,西北王馮玉祥的西北軍一起發動反蔣的中原大戰,所以作為桂系軍閥的李宗仁後來逐漸晉升為國民黨一級上將,同時他是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1930年,李宗仁與馮玉祥閻錫山等人發動中原大戰,1936年又與廣東軍閥陳濟棠發動兩廣事變,1940年指揮國民黨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作戰——臺兒莊戰役,名振華夏。1947年任國民黨政府副主席,1949年任國民黨代理總統。蔣介石逃到臺灣時,李宗仁來到美國,1965年,回到中國大陸,1969年病逝於北京。享年78歲。

白崇禧,因與李宗仁是同學,而和李宗仁結下深厚友誼,國民黨一級上將,綽號小諸葛,新桂系二把手。與李宗仁稱為李白,在新桂繫世代擔任國防部長。

解放以後,與李宗仁一起赴美,李後來到大陸,白崇禧則到臺灣,白並沒有得到蔣介石的重用,於1966年抑鬱而死,年73歲。

當年,白崇禧和黃紹雄兩人帶頭扯旗造反,因為資歷太淺,就推舉資歷職務都高於他們兩人的李宗仁出來當老大,待桂系大局穩定,白崇禧顯露出謀略在李宗仁之上的情況,黃紹雄意欲推翻李宗仁由白崇禧代之,但小諸葛鑑於歷史上的太平天國洪楊自相殘殺的教訓,解決反對。李宗仁後來得知白崇禧當時的話,自然對白十分感激,自此兩人關係日深,情同手足。白崇禧才思敏捷,李宗仁溫和內斂,質樸守拙,他們二人之間政見難免分歧,然而數十年間,一直風雨同舟,互相體諒。直到李宗仁當上了代總統,他們的分歧才表面化。

白崇禧走臺灣,李宗仁勸他蔣介石鷹視狼顧,心腸毒辣,寧死也不要去。

白崇禧在李宗仁到美國治病去以後,猶豫不決,一是追隨蔣介石到臺灣,還是移居海外,當程思遠問白:與解放軍對抗有無把握?白說:有什麼把握,只不過對歷史有個交代罷了。如果說,之前蔣介石對他有所顧忌的話,當白丟了幾十萬大軍,也來臺要求復職,就無所顧忌了。

縱觀李白二人,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風雲人物,對推動歷史進程起到過一定作用,在國共兩黨的爭端中,應該說是堅定的反動派,但也幫助和同情共產黨,李宗仁最終回到大陸就是最有利的證明。


山谷大師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鄰,廣西桂林人,生於臨桂西鄉村。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黨員。新桂系首領,曾任首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總理周恩來這樣評價他:李將軍一生做過三件大好事,第一是北伐,第二是臺兒莊大戰,第三是迴歸祖國。

毛主席和李宗仁在天安門城樓上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廣西桂林臨桂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有“小諸葛”之稱。中國國民黨桂系(新桂系)將。地位僅次於李宗仁。1923年起任廣西討逆軍參謀長,廣西綏靖公署及桂軍第二軍參謀長,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東路軍前敵總指揮。保定軍官學校畢業。

一直跟隨蔣介石到臺灣,出任國防部長,並未回到祖國,沒有支持祖國統一。


往劫虛渡



李宗仁和白崇禧是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二人也被稱為“李白”。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軍閥是近代史上實力超強的派系,從1925年,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三人抱團取暖統一廣西后,直到建國前夕,廣西都一直在桂系的統治之下,前後時間超過24年,連日本人都沒有完全佔領過廣西,更別提處心積慮的蔣某人了。


也因為桂系超強的實力,使得“李白”二人有了問鼎中原的野心。在積極響應孫中山北伐的號召下,李白二人也想通過此舉擴大桂系的地盤。最終在1926年下半年,桂軍率先出徵,向湖南挺近,打響了北伐的第一槍。


在李白二人的指揮下,桂軍勢如劈竹,所向霹靂,連戰連捷,以廣西為大本營向北輻射,先後佔領了兩湖地區和京津唐地區,真是從鎮南關打到了山海關,桂軍的實力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擴大。因為桂軍實力的迅速擴大,引起了國民黨內第一大軍閥蔣某人的仇視和猜忌,兩大派系不可避免發生了刀兵相向。



而在貫穿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整個政治生涯中,蔣某人始終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人物。蔣某人三次下野,都有桂系在背後逼宮的影子,但桂系卻始終無法跨越蔣某人這座高山,常常雙方鬥法下來,都是李宗仁白崇禧落敗,以至於桂系三巨頭之一的黃紹竑心灰意冷,於中原大戰之後,投向了蔣某人陣營。


除了與蔣明爭暗鬥之外,李白二人在抗日方面也當仁不讓,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在李宗仁的指揮下也取得過“臺兒莊大捷”這樣震驚世界的戰役,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並且在臺兒莊戰役之後,在李宗仁的部署下,全部官兵迅速撤離,沒有讓日軍逮到戰機,這也說明了李宗仁在軍事方面的指揮高度。


在解放戰爭後期,李宗仁當上了“代總統”,而蔣某人則退居幕後遙控,這時候白崇禧狹隘的民族度量開始顯現,打起了桂系自己的小算盤,居然想憑藉手中30萬桂軍為後盾企圖“劃江而治”。



白白錯過了一次向新中國獻禮的機會,最後在與解放軍正面對抗中,30萬桂軍灰飛煙滅,白白做了炮灰,使得李白苦心經營20多年的桂軍幾乎一夜之間土崩瓦解。


但高傲的白崇禧還不死心,居然聽信蔣某人許諾高官的話,飛到了臺灣,至此失去了自由,成為了蔣某人的提線木偶,就連死因也是一個謎。


而李宗仁早就看穿了蔣某人的伎倆,沒有上賊船,而是以治牙病為由飛去了美國當起了寓翁,在60年代返回了祖國,也算是落葉歸根。


對此,你如何評價李白二人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近年來,比較活躍的白先勇先生對其父親的評價是:“他沒有選擇毛,也沒有選擇蔣,他選擇的是國”,這個國當然是所謂的中華民國。對這樣的歷史定位,筆者實在不敢苟同,舉個例子,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粵軍一些部隊竟然批量裝備有“三八大蓋”,哪裡來的?

(李宗仁)

1936年6月“兩廣事變”爆發前,白崇禧不顧李宗仁的勸阻,跟陳濟棠一起打著抗日的旗號反蔣,而實際上,兩廣都接受了日本人的經濟與軍事援助,其中就包括10000支“三八大蓋”。桂系軍隊裡也聘請了日籍軍事顧問,直到全面抗戰爆發才驅逐,那麼問題來了,1931年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已經盡露,白崇禧又可曾將“國家利益”完全置上?

“兩廣事變”最終是和平解決的,主要是陳濟棠的大將餘漢謀以及廣東空軍的倒戈,“南天王”無奈只好宣佈下野。而30萬中央軍之所以未與桂軍大打出手,源於黃紹竑和劉斐的奔走說和,蔣某人更急著調兵去圍剿陝北,這才就坡下驢停止了軍事行動。五個月後,西安事變爆發,那真是“按下葫蘆浮起瓢”。

(白崇禧)

餘漢謀的倒戈雖然有私心,但其通電說明的道理卻是站得住腳的:“我廣東當國難日亟之際,忽然稱兵,陰結外寇,進窺鄰省,發動內戰,破壞統一”!確實,國家內憂外患,日本侵略者虎視眈眈,這個時候再“窩裡鬥”,不正是給外敵以空子嗎?完全的不合時宜。餘漢謀明白這個理兒,人稱“小諸葛”的白崇禧難道看不透?殺了我也不信。

日本不僅給他們提供步槍、機槍和平射炮,又運來兩批飛機共60架,一起來的還有飛行員60餘人和日本軍事顧問100餘人,耳目眾多的白崇禧不知道?歸根到底,李宗仁和白崇禧就是軍閥思想作祟,就是認為蔣某人的水平和能力不應該高居老大的位置。“江山輪流坐,明日到我家”,這樣的思想從1927年桂系第一次逼蔣下野開始,貫穿了其後22年的始終,而民族利益顯然被他們置於團體利益之下,這是毫無疑問的。



之前的1931年本是多事之秋,兩廣勢力卻利用“胡漢民事件”第二次聯手迫蔣下野,而扶上臺的汪精衛、孫科等人,既調不動一兵一卒協助東北軍反擊關東軍,也不能在軍費軍需上給張學良以任何實質性的援助。這個少爺保存實力的軍閥思想上腦,終於下令20萬大軍不戰而棄守錦州撤進關內,喪失了收復瀋陽的最後機會。

東三省大好河山淪入敵手,3000萬同胞成為亡國奴,第一責任人固然是張學良,難道汪精衛、孫科、李宗仁、白崇禧就沒有責任?面對外敵,理當暫時摒棄內部矛盾同仇敵愾,結果卻是窩裡斗的一塌糊塗。蔣某人在對日立場上軟弱不堪,背後也是因為內部一盤散沙的無奈。



至於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歷史貢獻,主要就是兩件事,一是在1937年以後,率先響應抗日,立場也比較堅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取得臺兒莊大捷,堅持在中原抗敵,而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參贊中樞出謀獻策,在大的戰略問題上預見準確,比如反對死守南京、武漢會戰屢挫寇焰等等,這一點可以肯定。

其二就是1948年大決戰期間再次拆臺反蔣,其中李宗仁不顧蔣的阻攔非得競選“副總統”,讓本來就派系林立的南京政府更加分崩離析。而白崇禧先是不肯就任“國防部蚌埠指揮所主任”,拒絕統一指揮參戰蔣軍,又在淮海戰役最關鍵的時刻,堅不允許宋希濂第14兵團和張淦第3兵團東調,坐看中央軍嫡系部隊灰飛煙滅。



當戰場雙方兵力都已用到極限的情況下,第3和第14兵團如果及時投入戰場,淮海戰役的局面怎麼發展真的很難說。所以,李宗仁和白崇禧一文一武的舉措,加速了蔣家王朝的覆滅,纏鬥22年後,李宗仁終於問鼎“最高權力”。此時如果李白真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了減少百姓的生命財產損失,那就應該止戈息兵,在和平協議上簽字畫押。

結果又是怎麼樣呢?白崇禧堅決反對解放軍過江,最終也影響了李宗仁不接受和平協議,這就讓人無法理解了。如果為他們的所謂民國,那麼就應該明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第三次逼蔣下野毫無意義;如果是為了天下黎民,那就爭取握手言和,實在想不通的是,黃埔嫡系百萬大軍都一敗塗地,憑藉不到20萬的桂軍就能扭轉乾坤了?

(李宗仁上臺)

所以說白了,李宗仁和白崇禧只是為了“新桂系”小團體的利益,既無形中幫忙摧毀了蔣的統治基礎,也沒能在政治上有什麼新的作為,如果說在這個問題上李宗仁還曾經彷徨猶豫過的話,那白崇禧連想都沒想過。1949年10月,在蔣灌的迷魂湯之下,白崇禧甚至要求李宗仁“還位”給蔣某人,桂系兩個大佬之間首次出現裂痕,也標誌著這個集團沒有未來了。

到1949年12月,桂軍殘餘被林彪和陳賡一掃而光,宣告桂系這個軍政集團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當年6月,準備去香港參加起義的劉斐曾經在廣州密會李白二人,最後進言忠告:“你們如果失敗了,千萬不要再到臺灣去呀!”李宗仁點頭應允,白崇禧默不作聲,至於結果如何,想必軍史愛好者們也都知道了。


度度狼gg



如何給李宗仁和白崇禧在歷史上定位?

這要看評價李宗仁和白崇禧的人究竟是站在什麼立場評價李宗仁與白崇禧的。

換言之,站在不同的立場去評價李宗仁和白崇禧,他們的歷史定位就會完全不同。

但是李宗仁與白崇禧確實在歷史上做了一些不為人知事情,這些事情不管怎麼評價,確實是發生了,我覺得目前評價李宗仁與白崇禧歷史定位的人不能忽略這些事情。

一、李宗仁、白崇禧打著“反蔣抗日”旗號,但白崇禧私下公開稱日本為“友邦”

李宗仁、白崇禧與廣東陳濟棠於1936年以“反蔣抗日”為名發動了“兩廣事變”,但是根據當時人,陳濟棠手下將領李潔之將軍回憶錄以及當時廣東空軍飛行員黃紹濂的回憶錄都顯示,儘管李宗仁、白崇禧與陳濟棠都打著“抗日”旗號,但是三人私下都與日本人有勾結,這些事就連黃紹濂這樣普通的飛行員都知道。

李潔之更是在回憶錄裡聲稱白崇禧還專門跑過來為他們這些粵軍將領打氣,公開稱“抗日”只是藉口,桂系和日本方面已經有所溝通,“友邦”對兩廣勢力打著“抗日”旗號表示理解。

二、淞滬抗戰,白崇禧只懂“人海戰術”,一戰被日本打殘桂系五個旅

這同樣是桂系宿將藍香山將軍的回憶,藍香山將軍在淞滬抗戰時擔任二十一集團軍兵站總監,二十一集團軍長是白崇禧心腹廖磊。淞滬抗戰後,藍將軍長期擔任第五戰區兵站中將總監,第五戰區司令官是李宗仁。

根據藍香山將軍回憶,白崇禧與廖磊戰前既沒有對日軍陣地進行嚴密偵查,完全憑藉主觀判斷制定了作戰計劃,藍將軍評價白崇禧制定的該計劃是“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結果就是一天之內桂系五個步兵旅全部喪師戰鬥力,日軍損失微乎其微,常凱申在日記裡對白崇禧的指揮非常不滿。

三、血戰崑崙關,白崇禧故意保存勢力,被部下批評為“民族罪人”

同樣是桂系宿將陸學藩在回憶錄裡批評白崇禧在崑崙關戰役反攻階段刻意使用其他軍隊,把桂系主力夏威放在側翼,打“風流仗”,而死傷慘重的正面主要是杜聿明第五軍在打,所以陸學藩批評白崇禧只要能保存實力勝敗置之度外,實系民族罪人”。


四、抗戰時李宗仁在安徽只管擴充桂系實力,與日寇做生意,消極抗戰

抗戰時安徽被劃歸桂系控制,李宗仁把安徽視作桂系地盤,不準任何人染指;李宗仁曾經警告湯恩伯,假設湯敢於插手安徽經濟,那麼桂系將把軍隊全部撤回廣西。

桂系名將李品仙在抗戰時還偷挖了楚懷王之墓,這件事在當時眾人皆知,重慶關於桂系盜挖楚懷王墓的消息更是滿天飛,搞得李、白二人異常尷尬。

李品仙還與同為桂系名將的張淦、李本一合夥開公司,把安徽等地的農產品大量輸入淪陷區,又把淪陷區的工業品運輸到重慶等內地售賣,大發其財。而李品仙等人貿易行的交易對象就是受日本控制的貿易商行,李品仙等人實際是與日寇做生意。


李品仙等人的行為就連普通的桂系中低級軍官都看不下去,《廣西文史資料彙編》裡記錄了當時一位在安徽的桂繫上尉副營長的回憶錄,他在回憶錄裡說當時他們這些低級軍官知道高層和日本做生意,非常失望,發牢騷說“我們是來抗日的,難道是來掩護你們做生意的嗎?”

而桂系在積極與日寇做生意同時,是以消極態度對待抗日。

被桂系吹為“固若金湯”的安徽臨時省會金家寨被不足2000日軍攻破,桂系十幾萬部署在安徽的部隊竟然不敢與這2000日軍交戰,日軍把金家寨焚燒一空後從容退去。

第五,桂林保衛戰白崇禧故意保存勢力,坐看桂林陷落

抗戰後期的桂林保衛戰更是白崇禧保存桂系實力的“名作”,這件事即使是為白崇禧辯護的南京大學歷史系申曉雲教授也不得不承認,白崇禧在桂林保衛戰時確實存心保存實力。只不過申教授認為白崇禧在抗戰即將勝利時保存實力“有一定合理性”而已。

以上就是一些李宗仁與白崇禧不為人知的歷史事實,至於怎麼評價李宗仁與白崇禧這些歷史事實,怎麼樣在給李宗仁與白崇禧進行歷史定位時參考這些歷史事實,就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了。

最後,以上五件事我都有論文或者歷史文獻作為論據,如果有人需要,可以在評論區留言索取。


蘭臺


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歷史地位站在歷史時代來看,李宗仁的歷史地位要高。

李宗仁和白崇禧都屬於國民黨地方軍閥曾經都參與鎮壓革命。八年抗戰兩個人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者,李宗仁指揮台兒莊戰役,白崇禧指揮了崑崙關大捷,從民族角度來說他們抗戰有功。抗戰結束後李白二人走到了黨和人民的對面成為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的幫兇參與三年內戰。解放戰爭結束前白崇禧聽從蔣介石逃亡臺灣上了賊船永遠沒有了回頭路終老臺灣與蔣介石國民黨為伍。李宗仁逃亡美國後經瑞士回到祖國,受到毛主席的熱烈歡迎,最終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統一戰線上保住了晚節和民族大義。


夢迴均州滄浪湖


李宗仁和白崇禧兩個人都是軍閥,和馮玉祥、閻錫山扮演的是一樣的角色。但是,他們兩個又和馮玉祥,閻錫山有點不同。

原因就是他們兩個和蔣介石走的更近一些。

當然了也正是他們和蔣介石走得比較近,所以,李宗仁和白崇禧對蔣介石造成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李宗仁和白崇禧兩個人在歷史上被稱為“李白”。他們是桂系軍的領導人,可以說桂系軍就是在他們的手裡發揚光大的。

李宗仁軍事和政治都懂一些,相對來說他的政治才能更突出一些。

白崇禧的軍事才能更好一些,甚至可以說他是國民黨當中,最懂軍事戰略的一個人。所以,他在挑戰蔣介石的權威的時候,蔣介石也不忍心殺了他。

當然了桂系軍從始至終,都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也就是說蔣介石對桂系軍不一定能夠指揮的動。

桂系軍之聽命於李宗仁和白崇禧的。

因此,蔣介石也只好拼命的和他們兩個套近乎了。

在蔣介石北伐的時候,他發現李宗仁,白崇禧領導的桂系軍,他們的戰鬥力還是很強悍的。

所以,蔣介石就給李宗仁互換了蘭譜,結拜為了兄弟。

但是,我們都知道,北伐戰爭勝利之後,蔣介石和李宗仁因為利益分配不均,他們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也就是歷史上的中原大戰。

後來蔣介石在張學良的幫助下,取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

蔣介石成為了民國時期,最出風頭的歷史人物。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開始抗日。蔣介石邀請李宗仁、白崇禧一起加入國民黨對抗日本侵略者。

李宗仁、白崇禧又和蔣介石走到了一起。他們在一起即有共同的利益,還有共同的矛盾。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他們聯合起來開始和人民解放軍作戰。

在這期間李宗仁、白崇禧和蔣介石,他們都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盤。都想爭奪國民黨的領導權。

我們都知道白崇禧和李宗仁,有三次逼迫蔣介石下野的經歷。蔣介石對他們當然了是恨之入骨的。

但是,他們有屬於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蹦不了你,逃不了我。

當然了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們因為不得民心失敗了。蔣介石退守到了臺灣,李宗仁和白崇禧也面對著何去何從的選擇?

李宗仁知道自己和蔣介石之間的矛盾,是無法化解的。所以,他選擇了去美國。因此,他還算是有一個不錯的結局。

但是,白崇禧相對比他來說就慘多了。

因為白崇禧也選擇了和蔣介石去了臺灣。當白崇禧到了臺灣之後,他才發現自己被監視起來了。無論自己到哪裡,都有特務跟蹤他。

蔣介石更是限制了他的自由,他晚年的時候,想要出國,蔣介石不同意。所以,他只能一直待在臺灣了。

後來白崇禧不明不白的死在了自己的公寓裡。

關於他們的地位,也僅限於是一個軍閥而已。在這個世界上出現過,風光過,沒落過,僅此而已。


不才講史


從1924年聯手開啟“統一廣西”之戰,到1949年12月分別飛赴美國、臺灣,桂系三巨頭之二的李宗仁、白崇禧,合作長達二十五年之久,也能稱的上“最佳拍檔”了。

李白二人的歷史定位,既有一定的重合,又有一定的不同。在北伐、抗戰、解放時期,二人領導下的新桂系,基本是作為蔣介石中央軍之外的最強之國民黨地方勢力了。在此過程中,李白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北伐起於李宗仁,收官於白崇禧

據李宗仁回憶,他曾與1926年5月10日抵達廣州,逐一拜會廣州國民政府的各軍政要員,以促成早日北伐之事。

並且,桂軍也是第一支開赴湖南的北伐部隊。正是在桂軍的幫助下,唐生智才在反吳(佩孚)驅趙(恆惕)的軍事行動中取得了優勢。唐部也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正式加入了北伐大軍陣營。

在北伐戰爭中,李白的桂軍表現出了不俗的戰鬥力。特別是在與孫傳芳的龍潭之戰中,李宗仁、白崇禧與何應欽聯手,一舉擊潰孫傳芳主力,挽救了風雨飄搖的南京國民政府。

白崇禧還以北伐軍前敵總指揮的身份,率北伐軍從武漢打到了平津地區,算是完成了所謂的“從鎮南關打到山海關”的北伐歷程。

抗戰期間,李在一線帶兵,白坐鎮中樞參贊軍事

李宗仁先後出任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漢中行營主任等職,其中指揮的徐州會戰、隨棗會戰都還打的不錯,以至於常先生驚歎說“你竟然能指揮雜牌部隊!”

當然,從1943年升任漢中行營主任遠離軍事一線,李宗仁也等於被常先生“掛”了起來,位高而權不重,所起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小。

至於白崇禧,則出任了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部長,期間還兼任過桂林行營主任等職。“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雖然是他參考、綜合“持久戰”、“持久消耗戰”等思想提煉的抗戰核心戰略,但多少也顯示出了他的視野和戰略規劃的能力。

李白在抗戰期間雖然有點維護桂系集團利益的考慮,但總體來說在民族大義上都不含糊,在各自的位置上為抗戰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作為國民黨高層,李白也都有其階級和階層侷限性

常先生下野後,接替其主政國民政府的桂系雙雄原本是有機會促成全國和平解放的。

但侷限於階級和階層,他們還是選擇了負隅抵抗的形式,最終並以失敗者的身份分別遠走到了美國、臺灣。

雖然遠在美國,但李宗仁與祖國越來越靠近。在臺灣的白崇禧則發電公開譴責李宗仁,距離人民越來越遠。

1965年,李宗仁先生衝突層層阻撓,和夫人郭德潔女士一起回到了祖國,並表示要為完成祖國統一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被猜忌的白崇禧則於1966年在臺北去世,死因存疑。

個人認為,李白二人都能被稱為優秀的軍事家。至於在政治層面,作為前桂系老大的李宗仁,還是要比白崇禧高瞻遠矚多了,他稱的上愛國政治家,後者則顯然算不上


敬請關注@司馬砸光,謝謝


司馬砸光


說到李宗仁和白崇禧在歷史上的定位,他們就是屬於典型的軍閥。

我們都知道在民國眾多的軍閥中,感覺他們的桂系軍最為強悍,尤其是李宗仁和白崇禧,這兩個人一文一武,是那個時代最為傑出的人物之一。我感覺他們帶領的桂系軍閥之所以厲害,是因為他們給蔣介石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儘管他們都是屬於國民黨,但是,他們一直都是屬於不同的派別。

大家都知道國民黨最終的失敗,最主要的是不得民心,還有一點就是他們派系比較多,內鬥比較厲害。說到內鬥,能給蔣介石造成威脅的,尤其是李宗仁和白崇禧,最令蔣介石頭疼。

蔣介石此生可以說有三次下野的機會,這三次都是被李宗仁和白崇禧給搞下來的。不過,無論他們怎麼和蔣介石鬧不和。最終,都不能把蔣介石徹底給搞下跨。

沒辦法蔣介石在國民黨的統治太根深蒂固了。

不過,在民國的時候,和蔣介石做對的人,這兩個是當仁不讓的。

所以,說到廣西的風雲人物,李宗仁和白崇禧不得不提。

李宗仁和白崇禧當然也是那個時代,最為傑出的人才。

他們的起家就是從統一廣西開始的,那時候廣西叱吒風雲的人物除了李宗仁和白崇禧之外,還有一個黃紹竑。

只不過到了北伐的時候,黃紹竑漸漸的退出了。

所以,他的名聲相對比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差距也就越來越大了。

北伐的時候,李宗仁和白崇禧帶領的桂系軍閥,還是十分的厲害的。他們一路北上,基本上打的都是勝仗,尤其是他們消滅了孫傳芳的勢力。

這讓蔣介石很是對他們另眼相看。

為了拉攏桂系軍,蔣介石不得不和李宗仁結拜成為兄弟。不過,不管是誰只要給蔣介石拜為兄弟,那就是他倒黴的開始了。

大家都知道馮玉祥也是蔣介石的結拜兄弟,蔣介石當初和馮玉祥結拜,就是想拉攏馮玉祥的西北軍。

可是,北伐成功之後,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蔣介石和馮玉祥,李宗仁、閻錫山打了一箇中原大戰。

你看,兄弟一言不和就幹仗吧。

中原大戰時因為張學良的幫助,蔣介石得以擊敗馮玉祥、李宗仁和閻錫山。這時候蔣介石又和張學良結拜為了兄弟。

結果後來大家都知道西安事變發生後,張學良被蔣介石給軟禁了一生。可見,兄弟是不能隨便結拜的。

抗日戰爭時期,李宗仁和白崇禧又和蔣介石聯合在一起抗日了,這一時期李宗仁和白崇禧打的最為著名的戰役,就是臺兒莊大捷和崑崙關大捷。

抗日戰爭後,李宗仁和白崇禧又和蔣介石一起,和人民解放軍作對了,最終,因為他們不得民心失去了天下。

國民黨失敗之後,白崇禧跟著蔣介石到了臺灣,李宗仁去了美國。這兩個廣西的風雲人物,從此也就沒落了。

所以,他們就是那個亂世當中的一支具有那麼一些影響力的軍閥。


漢史趣聞


李宗仁、白崇禧是國民黨統治時期桂系的代表人物。人稱"李、白"。他們都是國民黨八個四星上將之一。

簡言之,李、白是兩次逼蔣下野的重要推手!打內戰時有罪,抗日戰爭中有功。

二人的攜手始於1924年。他們打垮了舊桂系及滇軍的唐繼堯後,統一了廣西,形成了一個新的軍閥派系一一新桂系。北伐戰爭中,桂系第七軍從鎮南關一直打到山海關,足見其戰鬥力。

李、白二人及桂系與蔣介石之間貌合神離,直到全面抗戰時才又聚集到一起。

李宗仁做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臺兒莊大捷,首創殲滅日寇萬人以上的戰例。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的士氣。

抗日戰爭勝利後,卻一直忙於與蔣介石的爭權奪利。最終雖然得逞,但只是一個"代總統"的空名而已,並指揮不了誰。

雖然他也贊同國共和談,但卻是以"劃江而治"為目的,自然遭到失敗!隻身逃往廣州,又從廣州登機去了國外。

1965年他頂住遭暗殺的威脅,衝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的懷報。總算在晚年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他也有了愛國人士、愛國將領的歷史定位。

白崇禧,人稱"小諸葛"。抗戰時期也身居高位,屬於最高軍事決策層。他和李宗仁最大的區別就是抗戰後。

解放戰爭中他死磕到底。還組織軍官敢死隊,妄圖挽回敗局,三十萬桂系人馬被打光。他不聽很多人的勸告留下來,也拒絕了李宗仁相邀去國外,偏偏選擇了去臺灣。這真是自投羅網式的聰明反被聰明誤。

一到臺灣,新仇舊帳一起算,他處於半軟禁狀態。從此不準離開臺灣島半步。他是在無奈的抑鬱中病逝的。

對他的歷史定位還真不好說。當初多方勸他留下來,說明他在某個方面有可肯定之處。但執意不回頭、堅持去臺灣,就另當別論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