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有沒有好吃的私房菜?在哪裡?

月半銳


1、延邊大金朝鮮族烤串 ,人均80左右,維明大街與新石北路交叉口西行100米路北。羊肉是純羊肉,調料味道也很好,環境也還不錯,就是經常排隊。

2、河北人家(卓達店),人均40左右,翟營大街389號卓達商貿廣場河北人家5樓。典型的河北本地菜,味道總體來說還可以,就是服務有點跟不上。

3、重慶胖小面,人均15左右,東風路與平安大街交叉口北行20米。一家時間不短的麵館了,用的都是純手工面,算是石家莊排名靠前的一家麵館了。

4、春園烤肉王(勒泰店),人均50左右,中山東路39號勒泰中心4樓(近綠葉火鍋)。算是石家莊比較親民的自住了,但是人太多,每次都要排很長的隊,其實味道也就一般。

5、茉莉花開創意川味餐廳(萬象天成店),人均70左右,裕華西路15號萬象天成5層。環境挺好的,服務也可以,菜品中規中矩的,但是經典的川菜差不多都能在這吃到。

6、東方紅海鮮百匯(國際大廈店),人均150左右,中山東路301國際大廈2樓(廣安大街交口,近省博物館)。這家店的服務很人性化,品種不多,但是很豐富,愛吃海鮮人士必來。

7、香港鼎珺茶餐廳(東大街店) ,人均80左右,東大街圖書館內博物館餐廳1層(希爾頓大酒店)。充滿香港風味的一家餐廳,菜品種類豐富,菜量算是適中,口味一般吧,沒什麼突出的特色,環境不錯。


石家莊同城號


國際莊的美食數不勝數,咱們接下來要說的這傢俬房菜那可是相當不錯的~

石階木門,兩個抱鼓石一左一右,就這麼靜悄悄地戳在那,雲裡霧裡的名字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確定這裡到底是幹什麼的,直到瞧到店名下面有一排小字:七零年代品味餐廳,我才恍然大悟:哦,是傢俬房菜呀~

走近了細細觀摩,才發現飯店的大門上竟然有個門把手,往下一壓,就像是推開自己家的房間門一樣,一種習慣性動作,順其自然,理所應當。

蒜香入骨、繞嘴三匝的海鱸魚▲▲▲

私房菜大多是住宅改造,空間較小,無明顯招牌和固定菜單,不設專職服務員,有獨特風味,而且限量供應,在市面餐館無法吃到。

據說這種菜館多源於古時的深宅大院,位置比較偏僻,並且相對低調。但私房菜並不是代表上層文化,相反,它更加貼近老百姓和工薪階層。

店內只有四張桌子一個雅間,正好有客人結賬我才順利搶到一張空桌,心中不免慶幸,不然真的要預定才能吃上這頓飯。

豎著耳朵聽隔壁桌的客人點菜,依稀聽到一個“鱸魚”,趕緊翻開菜單找,發現是店裡的招牌菜——金牌蒜香海鱸魚。

海鱸魚有別於淡水鱸魚,體型較大,蛋白質豐富,肉質鮮美,漁期為春、秋兩季,每年的10~11月份為盛漁期,吃魚講究“不鮮不食”,以及“不時不食”,所以當下正是吃海鱸魚的好季節。

烤魚是比清蒸更能讓魚發散鮮味的做法,外酥裡嫩,而且還不腥,一般都是從魚肚向魚脊的兩邊切開,不切斷魚皮,使魚能夠平放烤制,受熱均勻,皮酥肉嫩,吃起來口感層次豐富。

鱸魚提前用蒜汁兒醃製過,所以烤熟之後蒜香濃郁直鑽鼻腔,黑色的盤子襯著烤得焦黃的鱸魚,簡單又質樸,趕忙拿筷子撬起一塊送入口中,肉質鮮嫩緊實,鹹香可口,隨著咀嚼蒜香更為突出,且海魚只有大刺,吃著十分痛快,瞬間覺得,不虛此行!

不僅僅是魚身,從魚頭到魚尾每一個部位都十分入味,魚頭脆得可以連骨頭一同嚼掉,魚尾肉質更為緊緻,烤得焦焦的更是酥香可口,最妙的是魚目,嘬一下只覺得舌頭都要鮮掉了。

這裡有吃貨的小確幸▲▲▲

另一道主人的拿手菜是荔枝蝦球,用水果來入菜,既保留了水果甜酸爽口的特點,又能凸顯海鮮味美嫩滑的風味,口感更是比一般炒菜來得清爽,非常適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

鴿子蛋大的蝦球爽脆彈牙,炒過的荔枝不但保留了原有的甜味,蝦仁更是吸收了荔枝的甜,吃起來格外鮮嫩,兩種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食材產生了奇妙的化學變化,搭配著紅紅的泰式甜辣醬,更是色香味俱全,食慾大開。

這道菜更是讓人耳目一新,小時候不愛吃鹹蛋黃,長大之後卻對它產生了執念,凡是鹹蛋黃做的菜我是一定要點的!誰說鹹蛋黃只能配粥?

用來做菜才是王道!

蛋黃蘑菇的鹹味並不突出,因為鹹蛋黃炒散後會加糖來提鮮,所以整體口感比較清甜,不像其他炸物那麼油膩。

用的小菌菇,個頭雖小卻很耐嚼,零星的蛋黃碎均勻掛在炸得酥脆金黃的小菌菇上,吃進嘴裡,表面的鹹蛋黃又沙又香,咬到裡頭蘑菇則是嘎吱嘎吱,和糯糯的南瓜比起來,是完全不一樣的口感 。

說著話聊著天,一口一個不緊不慢往嘴裡送,當飯後零嘴再好不過,有時候,吃貨的小確幸來的特別簡單。

私房菜的“誘惑”

▲▲▲

店裡最引人矚目的是一面牆上滿滿的合影照片,署名都是“石家莊三十中XX屆畢業照”,雖說在莊裡長大,但想了半天也沒想起來三十中究竟在哪兒,問了老闆娟兒姐才知道,三十中現在已經變成二十八中的北區了。

娟兒姐笑笑,說她們都是七零後,我們這個年紀的當然不瞭解,飯店開在這是因為住在附近,三十中的同學們可以有個地方一起聚一聚,最一開始並沒有對外營業,後來不斷有同學帶著自己的朋友過來,才又加了幾張桌子,變成了私房菜。

不知何時開始,人們對酒樓食肆的喧囂變得有些厭倦了,覺得餐館美食雖不錯,但缺乏家的感覺,熱愛美食的人們鑽進橫街窄巷中尋找美味佳餚,還有那份流失已久的恬淡心情。

吃私房菜本身就是大家擠在一個類似家的地方吃主人的拿手菜,從環境到服務都蘊含著濃濃的人情味,讓人們在一種家庭的氛圍中享用美食,席間或吃罷,主人會出來應酬片刻,幾次交道打下來,食客和主人就結成了好友。

“私房”兩個字包含了太多的隱秘、太多的誘惑和太多的期待,從選材到製作的過程都由店主本人親自參與,擁有足夠的自主權來決定這個菜究竟該怎麼做。

所謂“人不過三五,菜不過十道”,私房菜的目的就是把家常菜精做,或者把家常菜用不常見的器皿裝飾起來,娟兒姐說起名木魚石記就是因為想用木魚石來做盛放器皿,奈何沒有大料,只能作罷。

私房菜館中,飯局從頭到尾都是有說有笑,少了大聲吆喝,多了份溫情平和,過去是不接散客的,畢竟空間有限,找不到座位往往掃興而歸實在不好受,所以去之前最好是打個電話提前預定,對主人負責自個兒也踏實。

願大家在這裡吃飯都像在家裡一樣舒服自在,這也許就是私房菜最需要、也最具溫暖的屬性。

小館兒在這

(和平路友誼大街交口北行50米路東,地道橋東南角)

文並攝/河北青年報實習記者侯明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