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為何不願將祖母下葬?

吃貨小小站


孝莊的棺槨並未在宮中停屍這麼多年,這種謠傳也太陰森了,畢竟陽宅不同陰宅。她的棺槨被安放在孝陵附近的暫安奉殿之中,現在我們去清東陵的話,會看到一座被隔離在風水牆之外的陵墓便是她的昭西陵了。

對於康熙來說,一生之中最尊敬,對他影響最大的人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他的祖母孝莊太后。在中國歷史之上,由祖母一手栽培出來的優秀帝王少之又少,感情如此深厚的就是這麼一對祖孫了。

8歲登基的康熙,面對著剛剛建立起來、百業待興的帝國大廈,他最溫暖的依靠就是自己祖母孝莊太后了。康熙登基四個月之後他的生母就突然去世,孝莊太后這一養育就是三十多年,若說起感情,對這個孫子怕是要比對兒子還要深刻。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永遠離開了她最為疼愛的孫子玄燁。她在死前囑咐康熙:太宗文皇帝已經安葬許久,不能因為我而輕率打開。況且我牽掛著你的皇父和你,不忍遠去。所以你就在孝陵附近找一片地將我安葬,那我的心中就沒有遺憾了。不僅如此,孝莊太后還在遺詔之中聲明,她的葬禮只要遵循祖宗典制即可,皇帝三日後就去聽政,不必為他太過哀傷,也不需要為她割辮。

孝莊不希望子孫悲傷,康熙多少也有心理準備,但是祖母的離世讓他一度崩潰,號哭不已,甚至於吐血昏迷。他並未聽從孝莊的勸告,違反祖制割辮以示傷痛。康熙下令將孝莊太后的梓宮安放在慈寧宮之中,即便是那年的春節他依舊前往慈寧宮守喪。

正月裡,孝莊的梓宮被遷往殯宮,康熙一路步行護送,途中更換轎伕之時,他必定跪下痛哭。康熙堅持守喪二十七個月,後來百官勸解,孝莊也有遺詔囑咐,所以康熙最終守喪二十七日,以日代月。四月,康熙親自護送孝莊的梓宮,將她安置在了孝陵附近專門建造的暫安奉殿,這座宮殿是康熙命人將慈寧宮東王殿全部拆下依樣重建的。清朝沒有為太后單獨建陵的祖制,清東陵之中也沒有比順治帝更加尊貴的位置,康熙自己也比較困擾,只得暫時擱置此處。

此後康熙幾乎每年都會去暫安奉殿祭謁祖母,而且大部分都是在祖母的祭日,也就是天寒地凍時候。康熙的一生都在懷念祖母,一直到他六十多歲時,談及祖母還是淚流滿面。所以孝莊一直沒有下葬,因為孝莊不願打擾太宗文皇帝,康熙遵循她的意思,沒有將她送到瀋陽和太宗文皇帝合葬,而是將她暫時安置在暫安奉殿。

後來雍正即位,乘著皇太極和孝莊成親的百年紀念日,將孝莊的暫安奉殿改為了昭西陵,而孝莊太后的陵墓也成了清朝第一個獨立的皇后陵墓。


木劍溫不勝


說一部暴露年紀的電視劇——《一代皇后大玉兒》,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小時候看過這部電視劇,反正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這號人物,也就是後來的孝莊文皇后、昭聖(太)皇太后。潘迎紫細膩而又大膽的表演將這一位清初傳齊女性的善良、隱忍、識大體演繹的淋漓極致既有兒女情長,又有家國天下。為了家族利益,為了孩子未來,她多次作出艱難的選擇,成就了順治、康熙兩朝帝王,也成就了自己。

就是這樣一位奇女子,卻給自己的最愛的孫子——康熙皇帝留下了一個大難題。昭聖太皇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逝世。根據大清祖制,昭聖太皇太后逝世後,應該和她的丈夫,也就是皇太極一同葬在瀋陽的清昭陵,但是她卻再生命的最後時刻,留下了一道遺旨: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這一段簡單的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我的丈夫,太宗文皇帝皇太極已經去世很多年了,我如此的卑微,就不要因為我再去打擾他了,就不和他葬在一起了。如果為我單獨修建皇陵,必定勞民傷財,更不合適。我很懷念你們父子二人(順治和康熙),就把我葬在你們父子的陵墓吧。

位於瀋陽的清昭陵

這一下把康熙難住了。

按照祖制,祖母昭聖太皇太后和祖父太宗文皇帝合葬盛京的清昭陵,但是祖母的遺旨中,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如果按照祖母的遺旨,葬在清東陵,和父親順治皇帝葬在一起,那麼清東陵中順治皇帝的陵寢已經是最高的的規制了,作為順治的母親,陵寢規模比兒子差也說不過去,而且也沒有單獨為太后建陵的先例。

左右為難的康熙,只好在清東陵修建了一處臨時建築——暫安奉殿,用於安置昭聖太皇太后的靈柩,期待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可是這一停就是37年,一直也沒有想到更好的方法。知道康熙去世,昭聖太皇太后的陵寢還是安放在暫安奉殿內,這一難題也交給了隨後即位的雍正。

暫安奉殿

雍正即位後,不僅要為安排的父親康熙皇帝的後事,還要安排曾祖母昭聖太皇太后的陵寢問題。此時,康熙已經選址景陵,如果曾祖母還沒下葬,就將父親康熙帝下葬,於情於理都說不錯過去。彼時,眾大臣看出了皇帝的難處,就上書雍正,建議將暫安奉殿建成陵寢,在清東陵大紅門之外,建造昭西陵。

這一建,首先符合了昭聖太皇太后的遺旨

,不葬盛京的清昭陵,葬在兒子孫子陵墓旁邊。其次昭西陵不在清東陵之內,自然在規制上就沒有那麼多限制了,不用考慮怎麼協調昭聖太皇太后和順治帝的陵寢規模的問題。第三,昭西陵,寓意在清昭陵之西,與盛京的昭陵遙相呼應。

建於清東陵大紅門之外的昭西陵,成了歷代祭祀清東陵帝王最先拜謁的地方,這一位置的安排,也無形中突出了昭聖太皇太后是清朝入關後,輩分最高的以為。

請大家關注愛玩的想公子,和我一起玩轉博物館,分享文博知識。


愛玩的想公子


孝莊是清朝入關後第一代皇帝的母親。於康熙二十六年去世,享年75歲,死後獨自葬在一處,名為昭西陵,與他的丈夫皇太極的昭陵遙想對應。



康熙與祖母的關係非常好,每次出行,如果帶著孝莊,則必攙扶。如果不帶,則必每日書信報平安。等到孝莊快要死的時候,孝莊對孫子說:太宗文皇帝的梓宮安奉已經許久了,不適合再去打擾他了,我心中還掛念著你的父親和你,不想去太遠的地方,找個地方埋了就可以了,別勞民傷財。



由此康熙帝在祖母去世後,在東陵的邊上修建了一處奉安殿,讓祖母的棺槨就放在了奉安殿中。從二十七年到六十一年,康熙帝總共去了二十六次奉安殿,祭拜祖母。可謂孝子賢孫。然而直到康熙去世也沒有解決孝莊的陵寢問題。一 不能違背孝莊的意願。 二 更不能破壞整個陵寢的風水。三 康熙捨不得祖母入葬。



直到雍正三年,皇太極與孝莊成婚100年,這個孝莊的陵寢問題再次被提上日程。雍正帝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國運昌盛,聖祖在位時間長為,子孫繁盛為由,認為這個暫安奉殿比較吉利。於是就將此處改為昭西陵,並於這一年的二月開始動工,修建陵寢。既滿足了孝莊的遺願,有沒有破壞風水。


別人叫的大師


說起孝莊太后,大概無人不知。她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她是公認的明清之際最傑出的女政治家,也是古代皇族女性中極富人格魅力的一位傳奇女子。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75歲的孝莊太后結束了她輝煌而操勞的一生,駕鶴西去了。出人意料的是,孝莊並沒有與他的丈夫皇太極合葬於關外昭陵,而是一直在宮中停放著靈柩,而且這一放就是37年之久。康熙帝這一出乎情理之外的安排,曾一度引發了多方揣測,更被稱為“清初疑案”之一。


這背後究竟有些什麼隱情呢?且聽有書君細細道來:


一、難以割捨的祖孫情。


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都會對康熙皇帝和他祖母孝莊太后的深厚感情很有印象。


康熙帝幼年即位,全憑老祖母為他殫精竭慮,籠絡朝臣,排除異己,一步一步,用心血將他培育成一個傑出的帝王,幫助他建立起清王朝第一個黃金時代。連康熙帝自己都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康熙與孝莊太后的確是祖孫情深。有一年春天,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幾乎每天派人捎書信問候起居,報告自己行蹤,並且把自己在河裡捕抓的鰱魚,鯽魚裝封好,派人送京給老祖母嚐鮮。


康熙陪祖母巡幸五臺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轎,親自為祖母扶輦保護;孝莊太后病危,康熙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


晚年的孝莊太后對這個孫兒不僅傾注了全部的慈愛,更為孫兒的皇朝政權嘔心瀝血,盡全力扶持。


因此,孝莊崩逝之後,康熙的悲痛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據說康熙違反常規執意要在宮中為祖母守三年之喪,後因朝臣反對,又改戴孝兩年。


康熙不願意將老祖母過早下葬,於是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其後,在他在位期間,康熙幾乎每年都去遵化祭拜祖母。因此清朝皇室對此事的解釋一直就是康熙與祖母感情太過篤深,不忍下葬。


但是,在中國的喪葬禮節中,“入土為安”是個特別被強調的重要環節。康熙三十多年不葬祖母,顯然僅憑感情篤深這一點是說不過去的。那麼純孝之外,康熙還有什麼迫不得已,無法示人的隱情呢?


二、老祖母的遺囑給康熙帝留下了難題。


史書記載,孝莊太后在臨終時,曾給康熙皇帝留下了遺囑:由於太宗陵寢奉安已久,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不可因為自己而輕動土木。而且,自己心中還時刻惦念著順治與康熙父子,所以應當在順治孝陵附近安陵。


這個囑託成了康熙年間無法解決的一大難題。因為她留下話了,不要將她跟皇太極合葬,只能將她葬在順治帝孝陵附近。孝順的康熙自然不願意忤逆祖母的遺願。



那麼問題來了,順治帝乃是孝莊皇后的兒子,孝陵範圍內,最尊貴的地方已經建有順治帝陵寢,如果將孝莊太后葬入其中,是亂了輩分。因此在無陵可葬的情況下,康熙帝只好先在孝陵附近修建一座暫安奉殿,用以暫時放置孝莊太后的靈柩,也算是權宜之計吧。


話說到這兒,想必很多人會疑惑,孝莊太后為什麼會留下這樣的遺囑,不願意跟丈夫皇太極合葬呢?


三、康熙太瞭解祖母心中的隱痛。


這第三個原因,關乎孝莊太后一生唯一的一個汙點。那就是史學界爭議很大的孝莊太后下嫁攝政王多爾袞的傳言。


關於這段公案,民間一直多有流傳,雖然並沒有太后下嫁的可靠的史料佐證,但孝莊和多爾袞曾經相戀卻是事實。


孝莊太后生於萬曆41年,據說她最初入宮去投靠她姑姑——皇后哲哲時,還是個13歲的孩子。本沒有打算要成為太宗的妃子,只是想等到年齡合適時再擇偶婚配。


而多爾袞生於萬曆40年,當時由於政治利益鬥爭失去了母親,年幼的多爾袞和弟弟多鐸就由太宗撫養。



少男少女,情竇初開,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朝夕相處且年歲相當,滋生情愫是極為正常的事。


然而帝王家的愛情之花,從來只盛開在清宮劇裡。孝莊太后最終還是遵從公主們和親的共同宿命,作為一顆政治聯姻的棋子嫁入了皇宮,跟她的姑姑哲哲,姐姐海蘭珠一起侍奉同一個丈夫皇太極。


孝莊先後為皇太極生下了三位公主一位皇子。皇太極駕崩時,孝莊皇后6歲的兒子福臨被擁立為新皇。此時,作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勢力已是今非昔比,說他是皇權的實際操控者也不為過。


然而在眾多皇子中福臨中選,手握兵權,黨羽密佈的多爾袞竟欣然支持,這不能不讓人想到關於孝莊和多爾袞的民間傳言。不僅如此,在現存的清宮檔案裡,還出現了對多爾袞“皇父攝政王”的稱呼。什麼樣的關係,可以讓小皇帝福臨稱呼為“皇父”呢?


多爾袞從沒入關時就覬覦皇位,到此時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能奪皇位而不奪,其真實原因又是什麼呢?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孝莊。


孝莊太后為了保存兒子和皇位,這其間費了多少苦心,綢繆委屈,調護化解,箇中款曲也許只有她自己心裡知道。


根據這些細節判斷,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雖然無實據可考,但其為了保存兒子的皇位失身大概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孝莊太后留下遺旨不與太宗合葬,極大可能是認為自己白壁有玷之身無法與太宗同穴。

康熙皇帝完全瞭解祖母當年屈身以保全太宗一生奮鬥而來的天下這份苦心,所以孝養無微不至。


孝莊去世之時,尊重她個人意願不能葬於皇太極昭陵,但是康熙又不忍心讓祖母孤零零別葬他處,所以才會出現孝莊棺槨在宮中停37年無法下葬的局面。


綜上所述,孝莊太后去世後在宮中停屍37年而不下葬,這件事雖然乍一聽有悖於常理,但細究其背景因素,卻讓我們剝洋蔥般看到了令人唏噓感嘆的歷史真相。


即使白壁有瑕,孝莊太后在歷史上堪稱後宮楷模的正面形象也絲毫不受影響。她在清朝剛入關內憂外患的的情況下,維持了清皇室的團結,保護培養了歷史明君。她的賢德無私和高貴大氣,今天依然令後世人敬仰。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孝莊太后死於康熙二十六年,而她的棺槨一直沒有入土,被安置在東陵的一個大殿中,這一放就是37年,直到雍正三年才終於入土為安。

按照清朝的禮制,孝莊作為皇太極的莊妃,死後理應和皇太極合葬於瀋陽昭陵。可是孝莊死前曾有遺願,“皇太極已經入土多年,自己不忍心再去打擾,而且新建了陵墓,更是勞民傷財,我心中念著你們父子二人,不忍心離去,就將我埋葬在東陵附近吧。

很多傳聞記載,孝莊之所以不願與皇太極合葬,是因為孝莊在皇太極死後,曾和多爾袞有過私情,所以死後無顏面對皇太極,故不願赴昭陵合葬。

面對這個問題,康熙左右為難,所以入葬一事耽誤了37年,直到雍正即位,此事才再度被提上日程,而孝莊的陵墓雖然位於遵化清東陵,但是卻被命名為“昭西陵”,有呼應皇太極“昭陵”的隱意。


一點點歷史


孝莊文皇后卒於1687年,死後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清東陵大紅門東側,並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

為什麼孝莊太后的屍體會停放了37年不下葬呢?直到雍正的時候才下葬,是因為康熙不孝嗎?當然不是,康熙是順治帝的兒子,他非常尊敬孝敬他的祖母孝莊太后,孝莊病危時,他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

康熙在誦讀祝文時涕淚交頤,說:“憶自弱齡,早失估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若大算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文中我們可以知道康熙從小就失去父母,是孝莊一手帶大的,孝莊陪伴幫助康熙三十多年,康熙才有了現在的成就,康熙對孝莊是心懷感激的,他甚至願意減壽來祈求祖母的平安。所以康熙並不是因為不孝沒有安葬孝莊。

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呢?孝莊37年沒下葬的原因:

1.孝莊有遺囑,臨終前她囑咐康熙說:“太宗(皇太極)山陵(北陵位於盛京古城)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指順治帝)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遺體運往盛京和皇太極合葬,而且我心裡很捨不得你和你父親,就把我葬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

那為什麼康熙還不遵照遺囑把孝莊葬入清孝陵呢?這麼做的原因,並非是康熙不孝。而是因為順治帝乃是孝莊皇后的兒子,孝陵範圍內,最尊貴的地方已經建有順治帝的陵寢,如果將孝莊皇后葬入其中,是亂了輩分。而孝莊皇后生前又不願意於丈夫合葬,因此後世子孫只能重新尋找合適的地址,再建造一處陵寢。

所以孝莊的遺體就暫時安放在東陵邊修建暫安奉殿(位於清東陵大紅門外東側),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國家昌盛,聖祖在位歷數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頗吉,故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動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將孝莊文皇后葬入地宮。

所以為什麼孝莊在死後37年後才得以安葬就很清楚了。並不是子孫不孝,而是情有可原。


2丫頭1998


孝莊死前,對康熙說:皇太極已經去世多年,自己不想打擾他,而且自己也不願意離開順治康熙父子倆,所以讓康熙不用將自己和皇太極合葬,葬在順治的孝陵附近即可。


按照清朝慣例,孝莊死後應該是和皇太極合葬的,然而她的這一遺言卻讓孫子康熙很難辦,既不想違反祖制,又不想違背祖母遺願,只好一直將祖母孝莊停屍宮中,直到雍正三年才下葬在順治陵墓旁邊。

孝莊原本是皇太極的妃子,然而這個後來輔佐了兩代帝王的傳奇女子。在那時候卻不得皇太極喜愛,皇太極寵愛她的姐姐海蘭珠,對她卻很冷淡。孝莊和皇太極本身沒有很深刻的感情,孝莊本身也是個睿智的女子,生前沒有得到寵愛,死後也不想去爭寵,這份心思也可以理解。



而且野史有傳聞,孝莊和攝政王多爾袞有私情,曾下嫁於他。孝莊不想死後和皇太極合葬,也是怕無顏面對。


小D雜談


看過《孝莊秘史》的人,對孝莊皇后這個人物肯定不會陌生。電視劇把孝莊皇后刻畫的可謂是淋淋盡致,與孝莊有著莫大關係的多爾袞皇太極等人,也被描寫的惟妙惟肖。

Δ孝莊皇后

孝莊皇后在十三歲的時候,就嫁給了皇太極。一生可謂是如履薄冰,從後宮眾多妃子中脫穎而出,憑藉自己的能力籠絡了一大批人。皇太極死後,又經過了腥風血雨,扶持著自己的兒子福臨登基。

但是福臨太不爭氣,當了十幾年的皇帝,臨了卻要去做和尚,最後福臨究竟是怎麼死的,可能也只有孝莊知道。接下來孝莊皇后雖已年邁,但是硬生生的輔佐小孫子康熙繼承大統,從此開創康乾盛世。

孝莊皇后也就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賢后,一輩子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皇帝,逃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迫害,但是終究逃不過病魔。1688年,這位輔佐了三代帝王的皇后,沒能戰勝病魔,撒手人寰。

Δ康熙


臨死前,孝莊囑咐康熙:自己死後,不要和皇太極葬在一起,只需要把我葬在順治陵附近就好了。也許是出於年輕輔佐順治登基,對自己這個兒子念念不忘,亦或者是對順治心有慚愧。才留下了這樣的遺囑!

輔佐了自己一生的孝莊皇后,康熙當然不想違揹她的遺願。但是現在無陵可葬,只好把孝莊先行安置在“暫安奉殿”。但是一放就放了37年,這個不怪康熙,實在是沒有辦法。

順治帝是孝莊皇后的兒子,但是在孝陵裡面,最為尊貴的位置,已經是埋葬了順治。如果現在再把孝莊安葬在裡面,是亂了輩分。但是孝莊之前不願意和皇太極合葬,自己作為孫子不能違背遺囑,只好出此下策。

Δ雍正


一直到了康熙去世,孝莊還是沒有下葬,這就把事情留給了雍正。自己父親康熙的陵墓已經選擇好了,定址在景陵地宮,但是自己祖奶奶的地址還沒有下落。下面就開始有大臣上書,要給孝莊皇后修建陵寢。

自己父親康熙都沒有解決,自己一個處理不好就會背上不孝罵名。雍正將大臣聚集起來,先歌頌了孝莊皇后的豐功偉業。然後引經據典,講述了合葬的情況。又指出現如今大清國力蒸蒸日上,說明祖奶奶的停放地方是一塊風水寶地,而且祖奶奶也留有遺旨要與順治合葬,我們還是從了祖奶奶。

能在朝廷值班者,都是精明之人。雍正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群臣商量之後就請求在“暫安奉殿”建陵,雍正當即同意。至此停留了37年的孝莊皇后,才算是真正的安息了。


史之策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又叫孛兒只斤·布木布泰,看這個姓氏就知道l了,這是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代,她是蒙古人,屬於滿蒙通婚。

孝莊在13歲嫁到了後金,當了皇太極的側福晉,後來成莊妃,生下了福臨(順治)。皇太極死後,為保兒子的皇位,又嫁給了多爾袞,順利的把順治扶上位,自己也當上了皇太后。但是因皇后的原因,她和順治產生了極大的分歧,然後成了不可調解的矛盾,最後順治離奇的病故,孝莊又得繼續輔佐孫子(康熙)上臺。

康熙上位後,祖孫倆好不容易度過了前期的幾大難管,康熙坐穩了龍椅後,孝莊也撒手人寰了。

按照規矩,孝莊應該跟皇太極合葬,但孝莊死前跟康熙說,不想去打擾他皇爺爺,就把自己葬在康熙的陵墓旁,守護者大清的江山。

康熙遵照遺願,把孝莊葬在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叫“暫安奉殿”。這一放就是37年,康熙在世時,基本每年都要去拜祭奶奶,但一直未移動孝莊的陵,直到雍正上臺後,認為此地大吉,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


紅黑聖西羅


孝莊皇后可以說是一個可以和武則天媲美的女人,他有機會和能力當女皇上,但是她沒有那樣做,只是做一個母親該做的事,用自己的智慧來扶植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看過《大清風雲》、《孝莊秘史》、《康熙王朝》人都應該知道,為了扶植順治能順利繼位下嫁多爾袞、為了康熙能平定三番全力支持康熙,用自己的家奴為康熙組建了一支勁旅,為順利平定三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康熙讓孝莊停屍37年個人觀點如下1、孝莊臨終有遺言,她死後不要去打擾清太宗的清淨,2、為了大清,為了兒子下嫁多爾袞是康熙不知道怎麼安葬這位皇太后。3、這位皇太后只想和兒孫們在一塊,不願安葬在盛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