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多高中生在學習方面一聽就懂,一做就錯,一考就差了呢?

高中理科入門


高中和初中學習有很大差別。初中更多是知識點的掌握,如果能掌握從1到2的延伸,就很不錯了。但是高中階段不同,高中需要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下,要學會知識的遷移和綜合運用。所以,在高一階段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初高銜接和初高中學習心態及習慣的轉變。

(1)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課本為核心。每個概念、例題都要經過反覆論證和推理,弄清楚裡面的邏輯和原理,並能將解題方法進行總結,舉一反三。

(2)注重錯題的積累。錯題不代表所有做錯的題目都要整理起來,而是把自己容易犯錯的地方,解題思路不明確,題型比較新穎且具有代表性的題目進行總結,方便後期複習時能有針對性的查漏補缺。

(3)多做題多練習。題海戰術適合精力比較旺盛的學生,多練習,多總結,提煉考核方向和出題思路。

(4)善於思考和歸納總結。高中不能再只會死記硬背知識點了,要學會知識靈活運用。


郡維雲校


這種問題才提得真正有點水平,我就是沒有人看也得答一答,留個小筆記。

當過數理化教師的人都知道,這種現象真的普遍存在。很多學生“一看就會,一聽就懂,一做就錯,一考就砸”。真正困壞了學生,愁死了家長。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1.公式不熟練。

對於學生學習而言,數理化公式,必須特別熟練,才能夠很好地去分析問題、解答問題。很多學生其實只是稍微記住而已,根本就沒有達到熟練的程度。

具體來說,就是解題時用到的公式,別人提示,他便知道,別人不提示,他根本就想不起來。自然也就無法獨立解題了。



2.刷題太少。

這是現在的中等及以下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學生不喜歡做題,或者是做題太慢,一個小時也做不了5道題。平時不練題或練題少,考場上自然也就無法得心應手了。

數理化畢竟需要大量刷題,過去的學生刻苦耐勞,大搞“題海戰術”,也不能說一點道理沒有。現在倒好,減負減的學生連題也懶的做了,如何去應考?



3.不注意細節。

很多學生解題時丟三落四,有看錯條件的,有運算錯的,有忽略範圍的,......等等,每次解題,錯誤百出,形形色色。

解題後,又不注重錯題研究,沒有“錯題本”,考試時,常犯的錯誤自然也就無法改正。

學習沒有捷徑,想成為一個尖子生,必須付出百倍辛苦。“勤能補拙,熟能生巧”。


海洋高考調研


我是一名高中教師。對於高中學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課堂上聽懂了,做不了題,考試成績不理想。對於這樣的現象,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抓重點

老師在一節課堂上講的知識可能很多,但重要的知識點就那幾個,這些重點知識在考試中出現的頻率很高,應該做好筆記。

2.題海戰術

在我看來,題海戰術對高中學生很重要。通過大量做題,學生一方面可以開拓眼界,見到更多類型的題目,另一方面能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熟練程度。目前的高考綜合科題量很大,很多學生剩餘幾道題會做,卻沒有時間作答。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熟練程度,有助於學生節約做題時間。

3.細心,減少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減分

考完試,試卷發下來,很多學生會發現,由於自己的粗心造成的減分很多,審題不仔細,手誤,計算失誤,答題卡塗錯等等。考試時要細心,儘量避免由失誤導致的減分。

個人愚見,有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


曉瓊老師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這是普遍高中生,特別是中等水平的學生存在的通病:上課一聽就懂,試題一做就錯,考試一考就砸!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下面就注要原因分析一下:第一,這部分學生其實沒有真正"聽👂懂"老師講的課,總是跟著老師的思維和方法,自己的大腦缺少獨立思考,想當然,一知半解,這樣自己自以為聽👂懂了!可是一到自己一個人單獨做題,又不知道怎樣下手?又不知道找到問題的突破口?第二點,說來說去,還是基礎知識不過關,基礎知識不牢,沒有真正地徹底地理解書本中的每一知識點,定義,概念,公式,定理……不是相當熟練,不會把各個知識點🈶️機聯繫在一起,既要🈶️深度的延伸,又要做到知識點的橫向密切聯繫,真正能夠做這點,這才是學霸們必具備的能力!也只🈶️這樣才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黃國敏666666


我家孩子是去年考上大學的,說說我自己的感受。上高中時,每天的學業都很重,上課時,老師講課速度也很快,必須專心致志聽課,稍微思想走神一下,有可能就漏掉了重點。隨著老師的思路,感覺自己全部聽懂了,下課一做題不是錯,就是根本不知從哪下手。這是大多數學生的通病,我家孩子也有過這樣的感受。

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1、對學習的內容沒有完全吃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跟著老師的思路可以解題,離開老師,都不知道從哪下手。2、刷題太少。高中時各科目作業都很多,沒有更多的時間刷題,對知識點沒有鞏固。3、基礎知識太差。高中學業很重,每個學生的水平也不一樣,要想每門功課都跟上,是比較難的。這時紮實的基礎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各種解題過程要用到很多基礎知識,如果基礎知識太差,老師提到的你想起來了,離開老師,腦子就一片空白了。

要想克服以上問題,我認為:1、多刷題。語文都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說法,那數理化則只有多做題,多積累方法和技巧。2、上課專心致志,不懂就問,千萬不要把問題積下來,越積越多,就不好解決了,也不想解決了。3、抓強項。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強項,每門功課中也有自己的優勢章節。考試時是各個知識點都有分佈,保證自己的優勢章節都作對,不會的章節就不要花太多的時間了。這樣做也會有個穩定的分數。


雯子的天空世界


這種現象太普遍了,作為高中老師,告訴你有以下幾個原因:1.只聽表面,不深入理解。很多學生有這個毛病,只聽問題的表面,不就是一個公式嗎?記住不就行了!不是!更重要的是a.要注意理解公式中各量的意義及對應關係,否則應用時會出現張冠李戴,對應混亂,造成錯誤。b.要注意公式的適用條件,否則會出現符不符合條件,看似相近就用造成錯誤。c.要注意具體應用時的細節問題,是不是正負運算?是標量矢還是矢量式?考不考慮正負?正負有何意義?記住公式了,好象聽懂了,你不注意理解公式的外延,就會出現不會用或一用就錯的現象。2.只記題,不記法。老師講了一個例題,聽懂了,好像會了,只能說明這道題會了。但不注意記老師總結的解題思路及突破的方法,這樣遇到原題可能還好點,一旦遇到類似同類題型可能又無從下手,不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你聽會的可能僅僅是一題。3.不注重落。只顧上課聽,不注意加強和落實,這節課記住了,下節課又忘了,知識的掌握是需要一個磨合積累的過程,落實是強化記憶的法寶。在今後的學習中,你注意以上幾點再看效果如何?有事回覆!



等待2084553


“小學教和麵,考和麵”

“初中教包餃子,考包包子”

“高中教西紅柿雞蛋,考試考廣東白斬雞、老北京烤鴨、河北驢肉火燒、天津狗不理。

首先來說,高中知識畢竟是有難度的,不是都能學的會的。所謂的“一聽就懂、一做就錯”不過是你自以為懂了而已,不要讓眼熟欺騙自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高中物理100多個知識點,單獨考你,可能你都瞭解。那他們之間的聯繫呢?真的都弄通了麼?別人做題,讀完題有思路、他是從哪裡入的手,解題過程如何一步一步逐層深入?

聽的懂,只是表象!聽的是別人的思路邏輯,走的是別人的路!自己做題才知道,這裡有溝,那裡有坎,怎麼入門,怎麼結尾。

其次高中考試做到原題的幾率是非常小的,教的是原理!練的是模型!培養的是思路!這一題聽懂了,下次很難遇到原題,即使遇到了差不多的,不注重模型的記憶、思路的培養,還是不太會做。

“吃過了這麼多菜,告訴你放油、蔥花、醬、鹽、菜你真能炒得出可口的菜來麼?

“道聽途說,不如親手去摸”

“多謝多練,才有真知灼見”

頭條關注老葵花,物理成績頂呱呱


老葵花哥哥


我接觸過不少這樣的孩子,我來說說這個問題。



先說說高中學習的特點。高中的學習相比初中有了很大的變化,以物理為例,初中研究的主要是自然規律中的基礎知識,孩子們通過日常觀察,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就能瞭解大部分。高中物理研究的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僅靠知道表面現象不去研究內在的原因是很難學懂的。高中物理比初中的不管是難度還是範圍都大了很多。其他學科也是如此。

高中課堂的容量要比初中大的多。畢竟內容多課時少,要想完成教學計劃,就很難做到一個知識點讓學生反覆練習到能熟練掌握為止。這樣要求學生在課後做大量的工作。比如充分的預習,及時的複習,還要做足夠多的練習來鞏固知識。

但是高中有九門學科,每天留給各科的學習時間是很有限的,孩子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吸收課堂上所學知識,舊的知識尚未掌握,新的知識又要來了,長此以往後果就是基礎薄弱成績差。



孩子在上課時一聽就懂,說明這個孩子智力水平一定很好,聰明接受能力強。但題目一做就錯成績不理想應該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這些孩子仗著聰明,上課時能聽懂,課後就不認真複習總結,僅僅滿足於聽懂而不去進一步鞏固加深。題做的少,解題手段匱乏,考試時碰到新題就做不出來,成績當然不會好

一種是這些聰明孩子很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過於輕視基礎的訓練,特別不喜歡看課本,把學習簡單的理解為做難題。結果就是考試時難題能做出來,但是基礎題因為粗心大意而丟分,成績也不會理想。



所以,對這些聰明的孩子的孩子來說,除了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提高聽課效率,更重要的是課後認真複習總結,多做練習,打好基礎,適度加深。這樣在考試時才會避免無謂失分,成績才會提高。


就是不經意的點了一下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所以我就談一談。

上課的時候,老師講解題目,我們跟著老師的思路走,都覺得很清晰,再難的題目一步一步說通了也不覺得很難。但是到了自己在下面做題,就不會了,做題不會考試當然也考不好。

我覺得出現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老師講的時候我們只是聽,老師把問題分開來講,一小步一小步的,我們對於那些一小步的理解都不難,與此同時我們都沒有去思考老師是怎麼分成這些小步的,而只是盯著這些小步怎麼解答。到了自己做題的時候,就沒有思路,不知道怎麼像老師一樣分步了。

對於解決上面說到的問題,我是這樣做的。第一,從思維上要習慣對一道題整體把握,做到整體認知,不要像盲人摸象一樣只盯著局部看,那樣是看不到這道題的本意的。

第二,整體把握之後,確定解題方向,再從題目中尋找突破口,順著方向一步一步解決。就像你去一個地方一樣,如果你之前沒有去過(就像一道題你之前沒有做過),如果你只盯著腳下的路,你是很難走到終點的,畢竟途中會有很多岔路。相反,如果你首先整體認知,知道了終點的大概方向是在哪一方,只需要朝著那個方向走就能走到終點,途中即使沒有那些高手那樣會簡潔的方法。當然如果你實力好一點,能看到這條路就算這裡方向不對,但是到不遠處還是轉向正確方向,那也是可以的。解題的思路就和走路一樣的道理。

每個人的思考方式都不同,更多的是養成的思考習慣不同,只要你多練習整體認知的思考習慣,不僅對於解題學習有幫助,而且對你今後的人生一樣很有幫助。

眼下為了學習成績的提高,可以先從老師講解過的題目開始練習,慢慢用整體認知的方法去重新理解一遍那些題目,堅持練習,養成習慣。最後祝你學習進步,考上理想的大學。


1天幾分鐘


老師問,聽懂了嗎?誰好意思說沒有聽懂呢?一害怕同學嘲笑,二怕老師教訓。

說懂了,其實是違心的假話,實際上是似懂非懂,無法判斷。似是而非地做題,老師不在的時候,給同學詢問一下,很多題,自己都沒有弄明白,隨口說說,將就做了來看。

作業又多,哪裡有時間來一科一科地搞懂,這科作業還沒有做完,另一科又來啦,只能是硬著頭皮做,然後交上去。

一位 老師主講的是一科,學生要應付的是幾科,有時,腦殼都大了,心煩意亂,自然就有許多東西是模稜兩可的啦!

哪個不想學習好呢?但是,跟不上,明天只能是稀裡糊塗地聽課,做作業。

不要怪學生,是作業多, 忙不過來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