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皇帝打下江山後,都殺死身邊一起打天下的人?

百家說說看


屠殺功臣,是許多開國君主的通病。

因為他們缺乏安全感,自己造反成功了,總害怕別人有樣學樣,非要把跟著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殺光了才能放心。

越是底層出身的開國領袖殺起老部下來越不手軟。\r

  如果說權力是誘人的毒品,那麼皇權就是最令人上癮的海洛因,一旦沾染上它,將欲死欲仙,無法自拔。

如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這些皇帝出身比較好,對待功臣就比較寬容。


餘明講歷史


每一朝代的開國皇帝,從戰爭中一步步走來,身邊都會有大量的開國功臣。

他們幫助皇帝一統江山,這些人的才能,皇帝心裡都很清楚,特別是位高權重的文臣武將。開國皇帝在時還好,能夠很好的壓制那些人,可是皇帝在臨終前都會用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他們,究竟是為什麼?

一般皇帝駕崩後,二世皇帝是很難降服那些老臣的,特別是武將。

試問,一個統領大軍的統帥想要造反,新皇帝的皇位還能不能保全!

有人會問就算是把這些老臣都殺了,軍隊還是需要新的將軍的,難道重新認命的將軍就不會造反嗎?

只能說新任命的將軍就是新皇帝的親信,造反的可能不大,還有就是新將軍和老將軍的名望相差甚遠。

舉幾個例子,趙匡義的杯酒釋兵權,雖然沒殺,但這些人都是受到監視的。

兵仙韓信被殺,也是軍中威望甚高,只有劉邦能夠壓制,如果劉邦駕崩,韓信可以輕而易舉的取而代之。

岳飛這樣的情況也是擁兵自重,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都不懂。

所以古往今來在皇帝身邊能夠左右逢源的唯有諸葛亮和司馬懿。


飄飄e族


其實這種話不僅對皇帝有效,有一句話叫做,共患難容易,共享福很難。有一定生活閱歷的人對這句話應該很有感觸。並不是說所有的皇帝打下江山之後,都會殺死身邊一起打天下的人,凡事都不能說得太絕對了。

一般提到殺功臣的皇帝,大家都會下意識的想到是朱元璋,在喜歡殺功臣的皇帝中,朱元璋絕對是名列前茅的,那麼這些皇帝打下江山之後為什麼要殺死身邊一起打天下的人呢?要知道這些人可都是和他是過命的交情,一起打仗,一起經歷生死,最後拿下了皇位,怎麼皇帝就翻臉不認人了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在皇帝身邊一起打天下的人如果能夠活到新皇帝登基,那他們必然是位高權重的人,而且有很多都是握著兵權的,他們內心還是將皇帝當自己兄弟看的,如果兩人意見不夠統一,他們可能會頂撞皇帝,在他們眼裡面這都沒什麼,可是皇帝就會多想了,皇帝這個時候眼中可沒有兄弟之情,他就會想的很多,他會想這個人是不是擁兵自重,仗著自己有兵權才敢這樣和自己說話,而且這個人在軍中威信很高,得趕快除掉。

第二個原因,心理原因作祟,在古代大家都想當皇帝,皇帝除了每天繁忙的工作,還有一個就是保護好自己的皇位,他怕自己的位置被別人搶了,外人搶皇位幾率很小,最有可能的就是親近之人篡位,這些開國功臣們威信都高,可以輕而易舉的舉兵造反。

第三個原因,為自己的兒子清除障礙,因為有些開國功臣可不是自己的兒子登基能震懾住的,他們陪皇帝打下天下,那是誰也不服,非常傲的,這些人活著可能不利於兒子的統治。古時候開國功臣中的聰明人,打下天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權利交出來,尤其是兵權。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不殺不行啊!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的“荊棘理論”,可以說把這類人的心理描繪的淋漓盡致!(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故事的來源是朱元璋誅殺大臣過猛過烈,這是在明眼人看來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戲碼,並沒有什麼新鮮新聞可言。

朱元璋誅殺開國大臣,完全是處於政治方面的原因,政治就是絞肉機,個體的生命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犧牲品,不足憐惜,但在沒有經驗的太子朱標來說,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死於父親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在他看來是殘忍的舉動,而且是沒有必要的,朱標越是這樣,朱元璋越是覺得朱標不足以應付與自己一起打江山的那幫好兄弟,政治經驗太不足,政治觀念太幼稚,在政治裡,講究的從來都是你死我活。


越是政治經驗老道的人,越是有這樣的想法。因此,朱元璋為了說明自己的用意,拿出不難倒刺的荊條,遞給朱標,朱標接都沒有下手的地,倒是朱元璋,忍著疼攥在手裡。

這事弄到這種程度,其實不用說意思都很直白了,朱元璋寧可弄得自己滿手是血,也要替朱標把刺拔掉,這樣他才能接過去,穩穩的拿在手裡。

其實若是考察朱元璋的一系列行為,對於皇帝打下江山後,都殺死身邊一起打天下的人這樣的問題,也就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了。

不殺不行啊!這些人雖然尊自己為大哥,但非親非故,完全就是互相憑藉的關係,誰都有資格誰都有能力當大哥,當年的誓言只在一時一地有效,過期無效。

每個封建帝王心裡都有一個萬年長青的江山夢,秦始皇以始皇帝、一世、二世定尊號,不正是有這樣的用意嗎,想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必須清出一個又一個攔路虎,一個又一個潛在的反客為主因素。


歷史三日談


中華上下幾千年來,許多開國皇帝都不約而同的殺掉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這是巧合?還是存在某種必然的規律!

每一個打下江山開國皇帝,不一定都像成吉思汗、朱元璋那樣軍事天賦異稟,也不一定是用兵能將,治國能臣,但他們有個共同的特徵,他們知人善用,手下的將領謀士都心甘情願為其賣命。

就比如說劉邦,看上去平平庸庸,卻有著強大的人格魅力,馭將,用人能力,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劉邦手下的人都是各個領域的頂尖人物像兵聖韓信,謀士張良,治國蕭何。而劉邦不得不說他是伯樂界的高手。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是幾千年中國歷史文化的經典性總結。人的一種劣根性在於此。從漢朝到清朝,歷史的悲劇都沒有避免。那麼這些開國皇帝為什麼不能和陪他打天下出生入死的戰友們共富貴呢?

原因有多種:

1.人是自私的,誰都想把天下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須想盡辦法保證自己的兒孫能順利繼承皇位。儘可能把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確保江山永固。“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

2.自古以來跟隨皇帝打天下的這些人,大多數是被欺壓的百姓,被朝廷逼的走投無路官吏,山林綠野的好漢,甚至有的是強盜劫匪,大多數都有一種野性。本來推翻前朝廷,說不好聽點其實就是造反,難保以後不會就範。

3.有很多開國功臣都是功高蓋主,出類拔萃,智謀過人,手下還有一幫勢力,有的還有兵權,有這樣一批人在皇帝能睡好覺嗎?


hope膠囊


皇帝殺死一起打江山的人,是為了消除對皇朝的後患。不過,大部分皇帝並不採用“殺死”這種粗暴的手段。

首先要說明,皇帝並不是打下江山“都”殺死一起打天下的人。相反,對功臣的大批屠殺是少數例子。

我們可以看看漢族大一統王朝的情況:

秦朝,秦始皇並沒有殺李斯、內史騰、王翦等人。

西漢,劉邦並沒有殺曹參、周勃、樊噲、陳平、張良、蕭何等人。至於殺韓信、彭越、英布等,那主要不是殺功臣,而是消滅異姓諸侯王。這個,對於劉邦自己的女婿張敖也沒放過。

東漢,劉秀沒有殺他的功臣。

西晉,司馬昭、司馬炎都沒怎麼殺功臣(倒是殺了不少曹魏舊臣)。

隋朝,楊堅沒怎麼殺功臣。

唐朝,李淵李世民都沒怎麼殺功臣。

宋朝,趙匡胤沒有怎麼殺功臣。

可見,明朝之前的大部分朝代,皇帝都沒怎麼殺功臣。

當然,不殺功臣,不等於完全無視功臣,這些開國皇帝還是會擔心功臣威脅到江山穩固,會想辦法制約他們。所以蕭何要自汙,張良要辭封賞,司馬炎分封王爺,讓功臣們奢靡腐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唯一殺得比較多的是朱元璋,但朱元璋其實也並非殺人如麻,劉伯溫湯和之類明明正常死亡的也被民間傳說弄成他殺的了。朱元璋確實殺了一部分大臣,這一方面因為朱元璋自己出身最低(乞丐出身),相比其他開國皇帝,最擔心自己的兒孫控制不住局面;同時也因為朱元璋執行嚴厲的反腐和集權政策,而所謂的功臣有一批撞到槍口上了。


巴山夜雨涮鍋



這個問答太過於絕對,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這樣。在中國歷史上給人們造成這種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劉邦和朱元璋,往往好多人就會把這兩個皇帝殺死功臣的過失強加在其他皇帝身上。像李世民就沒有殺死身邊的功臣,相反的還對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加官晉爵。對於那些殺死身邊的功臣,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

1、皇帝自身的狹隘性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舉個例子朱元璋是乞丐出身,進而一步步奪得天下。在這之前他出在社會的底層,對於社會中的一言一行比任何人清楚。往往這類人一旦掌握了大權之後,就集所有的權力於一身,害怕哪一天自己得來的權力被他人分散甚至奪去的機會,所以這類人就會對自身的功臣除之而後快。事實上劉邦也是這個道理,再來看看相對於貴族出身的李世民,趙匡胤就不會這樣。所以皇帝自身的狹隘性決定了其功臣的命運,就好比今天的很多人一樣突然之間暴富,如果叫他捐獻或者給自己的親朋好友一些是不可能的。



2、當時的社會環境

一般的國家建立都和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等分不開。皇帝的決策和獲得的關於國家大事的信息並不是直接獲得,而是經過一層層的傳達甚至加工才可以獲得。在這其中信息有準確與錯誤之分,有可能被奸人利用而誤殺了大臣,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多的,比如岳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在所有的朝堂和大臣之中比較清明,對國家大事盡職盡責那就有可能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



3、古代官員的政治鬥爭

在古代如果是開明的社會這種鬥爭就比較少,如果是鑑於社會的封閉鬥爭就比較多。很多人為了一己之私不擇手段陷害忠臣,當然最大的問題還在於皇帝,如果皇帝為沒有一雙智慧的眼睛,那這種事情的發生是在所難免的。


唐明皇之解說


人性歷來如此,一起共患難可以,一起同富貴難。

想想也很簡單,患難的時候必須要團結,否則話小命兒都保不住。所以說同患難的時候,並不一定是大家兄弟同心,友誼深厚純粹是特殊環境下抱團取暖,另外一種自私而已。就像股市行情不好的時候,幾家基金抱團買一隻股票,一旦出現大的風吹草動的時候,誰它母親的也管不了誰,拔腿就跑,相互踩踏,死傷無數!不相信的話,你看一看重慶啤酒當年的走勢,或者今年樂視網的走勢,這都是抱團的基金兄弟們相愛相殺的最佳榜樣。

股市如此,人事何嘗不是這樣。

皇帝打下了大大的江山,至少有兩個動機去殺一起打天下的人。

第一,為了自己自保。

天下是用鮮血換來的。哪一個打天下的皇帝,不是刀尖上舔血,腦袋別再褲袋上,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戰爭的殘酷練就他們殘酷的心,同樣殘酷的還有身邊和他一起殺人的人。自己可以幹掉前朝君王,自己的戰友為什麼不可以幹掉自己稱王呢?所以劉邦要挨個收拾那些異姓王。

第二,為了家天下的安全。

從秦朝開始,皇朝就是家天下。天下是自己家的,當然不希望別人染指或者影響它的安全。最影響家天下安全的自然就是這一批開國老臣。他們資格老,有軍隊,會打仗,還有一批擁護他的文武人才,簡單來講,當皇帝的條件,打天下的那些主要角色都具備。條件成熟的時候,換上一身衣裳就可以稱王。趙匡胤同志不就是這樣上位的嗎?所以為了自己天下的千秋萬代,朱元璋一定會火燒慶功樓,為後代江山蕩平後患。

那麼有沒有辦法從建立一個基業初期,就能夠設立一個不殺老臣,又能保持穩定的框架呢。當然有了,學學華為唄。把利益拿出去共享,任正非說,哪裡有什麼人才,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成了人才。套用這句話說,哪裡有千秋萬代的好模式,利益分享出去了,人人珍惜現有的收益,自然會為你的團隊賣命。無論是華為還是胖東來,都是這個模式。看起來很笨,實際上最高明。如果像某飲料巨頭那樣,全公司只有一位老總,看似穩定,實際有隱憂的。

總結:皇帝消滅最有力量的開國功臣,是從自己和家天下的角度掃除後患,在封建社會家天下的模式之下,幾乎是必然的選擇。


鐵錘歷史


歷史上能殺死陪自己打江山的功臣的皇帝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明朝和漢朝是兩個極其相似的朝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個皇帝都有他的性格,殺功臣無非就是為了自己的皇權穩定。


與明朝不同的是,劉邦殺死韓信、彭越等人,是怕他們謀反,亂了自己的大漢。這些人都是陪他出生入死的人,他們知道劉邦的弱點,而且也都很有實力,劉邦天下初定,怕他們起兵造反,所以找機會都把他們殺了。

而明朝,是因為太子朱標為人和善,性格平和。朱標死後,兒子朱允炆更是要能力沒能力,要膽識沒膽識,朱元璋怕他的大明江山會被功臣群起而攻之,所以,朱元璋狠心殺了一公二伯十三侯。但是,那些大臣們並沒有造反之心。



朱元璋殺了一圈大臣,卻沒想到自己的朝被自己的親兒子造了反,不過,即便如此,殺光大部分功臣們之後,實權和兵權都在邊關的藩王手中,也沒有落入大臣們之手,這便是朱元璋想到的最壞的打算,即便造反,大臣們也不可能成功。而能成功的,又是自己人,如此滴水不漏,堪稱完美。


歷史密探


用“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個成語,就足以證明身著龍袍登上帝位的人為何要誅滅最重要的同夥的目的了。

流氓團伙間互相爭奪國家最高權力,動機及手段固然局內人都心知肚明,卻不能昭告於天下。故而幾乎全篇一律打出蠱惑人心的廣告,以騙輿情民心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雖然是謊言,但畢竟能欺騙一部分對社會現狀不滿渴望改朝換代的人和一部分腦殘人。

為了達到目的,流氓團伙的當家者對內對外都不擇手段。這一點無論中外古今,並不本質差別。

李世民為什麼搞玄武門兵變?為的是贏得最高權力。以此類推,後來的諸如朱元璋等人誅滅得力干將所謂的功臣的做法就迎刃而解了。

從小混混做到大流氓,從寄人籬下衣食無著的小乞丐做到號令天下之帝王,以非常規非道德行徑一步一血腥躍上至高無上統治地位,這是朱元璋身份驚天不置換的縮影和寫照。

既然做了莊,按慣例當重新洗牌。這重新洗牌,自然要洗掉那些深諳自己底牌熟悉自己套路並覬覦自己權力企圖分權分羹的“功臣”。

什麼樣的分子最危險最可怕?莫過於捨身忘死和自己一同打江山的左膀右臂及功高震主的人。

但凡以流氓伎倆謀得帝位的獨裁者,為了大權獨攬為了權力世襲,一旦龍袍加身,重新大洗牌不難理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